- 相關推薦
如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堂提問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它在總目標中指出:“逐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那么,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民主的課堂,使學生敢于提問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給他們一些微笑,多給他們一些贊許,多給他們一些引導,多給他們一些幫助。一旦教師成為學生心靈與學習的支撐者,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就是他們的良師益友,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必定思維敏捷,激情勃發(fā)。對數學有興趣的會越學越帶勁,興趣盎然,敢問新路;對數學興趣不大的也會柳暗花明,請隨日增,敢于嘗試?梢哉f,民主的課堂,平等的關系,和諧的氛圍,大膽的鼓勵是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
二、巧妙的設計,使學生便于提問
學生敢于提問了,并不代表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能積極踴躍地提問。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思考,巧妙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可提問的機會。
1、預習中的思考。在教學新知前,布置學生預習將要上的內容,并至少要提出一個與內容相聯系的問題。上課伊始,教師檢查預習情況,把有價值、重點的問題書寫在黑板上。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布置學生先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和計算公式,再預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特別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如:我們能不能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其他的圖形嗎?等等。
2、揭示課題后提問。課題其實就是學習的重點,針對課題提問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學《比例尺》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可以提問: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會紛紛提問:比例尺是不是尺子?它與比例有什么關系?什么叫比例尺?為什么叫比例尺?……這樣一問激起學生的十問,思維的火花閃爍,注意力也會集中。
3、自學例題時提問。數學思維通過例題來演繹。數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采取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自學例題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一個物體怎么分一定是平均分的呢?通過問題展開討論、思考,并由此獲取新知。這種學習應該是深刻而有效的。
4、在練習中提問。在學生做練習時,教師也不應該是平均用力,要讓學生提出練習中的難點。這樣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訓練。
5、課堂總結時提問。教師做課堂總結時,要習慣性地留下點時間,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看看、想想,提出對本課內容還存在的疑點。
三、適時的指導,使學生善于提問
學生有機會提問了,但由于思維、語言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提的問題常常雜亂,沒有多大的價值,與內容聯系不緊密等。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指導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善于提有價值的問題。
1、示范引導。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注意老師如何根據內容來提問的,教學生發(fā)現問題繼而提出問題。如教學計算題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問并板書:⑴、例題特征,⑵、運算順序,⑶、運算結果,并多問些“為什么,怎么樣”。在連續(xù)的幾節(jié)計算題后,要求學生通過模仿提問,多次的模仿而后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提問。
2、提問時機。漫無邊際的提問,不看時機的提問有時會擾亂課堂正常的秩序,因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結構上提問,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提問,在知識關鍵處提問,在知識的模糊處提問等。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引導學生對“先通分”的關鍵詞提問,如“為什么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要通分,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再計算呢?”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提問的關鍵。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fā)現,逐漸學會提問。
四、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樂于提問
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除了堅持不懈地引導,更需要真誠的贊美,人性的鼓勵。成功的喜悅會讓人不斷地想要再次品嘗喜悅的滋味,激發(fā)起強烈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因此,教師的評價語言對學生是一種動力,切不可小覷。在日常教學中,教授習慣性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語言。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應該是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注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激勵學生不斷探索。
《如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堂提問》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總之,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敢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
如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堂提問 [篇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我們的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在課堂上習慣“接受式”學習,課堂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思維的活躍性弱。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边@就是說,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下面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創(chuàng)新實質上就是一個由發(fā)現問題為起點到解決問題為終點的過程。在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中,首先是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然后才是尋找和思考解決問題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許多學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師的提問,也不愿意去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兒童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一切設想、探索和安排都將化為泡影,變成沒有生命的木乃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造成學生認識失調,從而產生強烈的知識需求,激發(fā)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由“要我學”的被動狀態(tài)轉化為“我要學”的主動中來。如在教學“起跑線”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看一段我國運動健兒爭奪奧運金牌的精彩場面,讓他們談談自己最喜歡的體育項目,并說說自己運動會的跑步比賽(我們學校的跑到是直道)。接著出現劉翔跨欄在起跑線前的畫面(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與自己跑步的起跑線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fā)現,幾個運動員的起跑點不同,而學校比賽時運動員的起跑點在同一條直線內。學生們自然提出了最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為何有的起跑線在前,有的在后,這公平嗎?若公平的,那起跑線與什么有關?如何準確的確定起跑線位置?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生自然有問題想問,且提出的問題是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由于想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學習起來積極投入,主動性強,求知成了他們的“自我需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引導猜測聯想,使學生會問
課堂中許多學生覺得沒有問題可問,主要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學生猜測聯想的訓練,猜測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聯想可以使學生自己悟出新知。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探索新知識,發(fā)現新問題,還能有助于學生鞏固舊知識,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全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學生已有2、5倍數特征的基礎,課一開始我直接揭示課題,讓學生猜想“3的倍數特征”,學生聯想到2、5的倍數特征,馬上猜與個位有關: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接著我讓學生進行計算驗證,結果發(fā)現有的是,有的不是,學生困惑了。對于3的倍數特征有了極強的求知欲,我趁熱打鐵與學生進行一個“判斷3的倍數”比賽,結果我是又快又對,學生總落后,這使他們既不服,又困惑,極想知道老師的妙招:到底這些數有什么特征?它與3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樣通過讓學生產生疑問,形成懸念,從而冒出許多的問題,探討起來既主動,又積極投入。
三、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钡捎趹嚱逃挠绊,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怕提出問題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和進度而挨批評、指責;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怕提的問題無多大價值,被同學瞧不起。要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我們應當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的微笑能給學生愉悅、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其次教師要把尊重帶進課堂。這樣就能傾聽到學生的心聲,哪怕學生提出的是瑣碎沒經過仔細思考的問題,或是突發(fā)奇想的“怪論”,也不應加以指責,而應進行正確的引導。只有讓學生敞開言路,才敢“問”,問題的意識才會萌動、實現。如班上有一名因基礎知識缺陷大,導致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有一特點,上課時,嘴里總是念念有詞,但你一注意他,他馬上就會低下頭暫停嘮叨,我發(fā)現這情況后,用親切的口吻鼓勵他說:“××同學你有什么問題,請?zhí)岢鰜,看看我和同學們能不能幫你?”在我多次的關懷和同學們的期盼中,他終于鼓起勇氣勇敢地提出了想提的問題,有了第一次提問得到正確解答的成功經歷,漸漸地他在課堂上問題多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成績也穩(wěn)步上升。班上總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有想法,有表達的欲望,但他們又不善于表現自己,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捕捉學生想提問題時那一刻的沖動,用你的微笑和真誠去感動他們,用無聲的肢體語言去鼓勵他們,使他們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成為一名敢于提問的好學生。
四、鼓勵質疑問難,使學生善問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好奇、好問是學生的天性。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有創(chuàng)新,巴浦洛夫說過:“懷疑是發(fā)現的設想,是探究的能力,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睘榱耸刮覀兊膶W生能提出一些新穎獨特、與眾不同的問題,作為教師在學生豐富想象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教師應知道哪些東西要講,哪些東西不講完,從而為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導火線”,引起學生探索知識奧妙的愿望。另外,教師不應該獨占課堂,“滿堂灌”,而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思、去問、去探討。如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時,學生掌握了它的特征后,對棱長的條數和頂點的個數產生了疑問:①正方體有6個面,一個面有4條邊,為什么正方體的棱長不是24條,而是12條?②一條棱有2個端點,正方體有12條棱,為什么只有8個頂點?③正方體與正方形到底有什么不同?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去大膽質疑,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領悟質疑問難的方法,在質疑問難的基礎上提升學生提問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經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想法和見解,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由“想問”向“善問”發(fā)展。若我們的學生經常提出意外而又有益的問題,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也真正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如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課堂提問】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課堂提問的能力03-16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