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
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著名作家。他一生發(fā)表了《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等許多名人傳記,蜚聲文壇。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guān)于名人傳的1000字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散步“英雄傳記”。
《名人傳》真實記錄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三位偉大的藝術(shù)大師,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追求真理和正義,為創(chuàng)作能表現(xiàn)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了藝術(shù)大師們偉大的心靈。
這三部傳記中的人物,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藝術(shù)園地,但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的追溯他們的創(chuàng)造歷程,而是緊緊地把握這三位擁有各自領(lǐng)域的藝術(shù)家的共同之處,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追求自己李子昂的道路上付出的常人不可想象的汗血和艱辛。
羅曼羅蘭成他們是“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憂慮全人類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篇“英雄交響曲”!睹藗鳌肥且徊开毦喵攘Φ娜宋飩饔,作者慶祝了他全部的激情,多側(cè)面表現(xiàn)傳主們在身體上合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慘,或因為內(nèi)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叫得加與一身。
深重的苦難,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他們靠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以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在對抗苦難中爆發(fā)出了巨大的生命激情,登上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
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用一生的心血奉獻出了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在“痛苦”和“哭泣”中追求真理,并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在《名人傳》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貝多芬傳》,在卷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愿證明,誰若行為高尚、善良,也同樣能承受苦難——貝多芬。
當看到這段話時,我就有了心靈上的打擊。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zhàn)斗,我們的時代千變?nèi)f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卻不想奮斗。
我們想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驅(qū)使著我們,在這樣一個屋子生活極其豐富而精神生活你想對貧乏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人們逃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感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就像一面民警,是我們的卑劣與渺小暴露無遺。
讀完了《名人傳》,我被這三位偉大的人物所震撼,他們?yōu)榱俗非笞约旱睦硐敫冻鲂难c汗水,我思考一番,我應(yīng)該從這三位偉大的人物的身上感悟到一些:成功沒有捷徑,這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就讓我懷揣夢想,奮力拼搏吧。
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二
我深深的知道我們之所以感到憂慮是因為心不夠堅強。
這本厚厚的《名人傳》沉淀了近百年的精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chuàng)作的三位名人傳記組成,每個人不同的經(jīng)歷帶給世人不同的思考。如果說有一張思考分布圖,那么在我的腦海中,貝多芬占據(jù)了至少一半的面積。封面上的那幅貝多芬畫像曾在音樂教室被我仰視了無數(shù)次,利劍般的眼神似乎能沖破一切萎靡、陰霾。從小,我聽著貝多芬的樂曲,彈著貝多芬的樂章,認定他就是音樂的代表,只知道用偉大來形容他,卻從沒想過他背后的故事,曾經(jīng),我只看到了他獻給世界的輝煌的一面。
我了解貝多芬很遲。就在不久前,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貝多芬》讓我?guī)е闷娲蜷_了《名人傳》,還翻看了《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慘“,”人生于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悲苦的童年,支離破碎的家庭,騷亂不寧的社會,欺騙了他的愛情,沒有朋友的孤獨,還有張牙舞爪的病魔,一次次把他逼向絕望。就連我,也讀著膽戰(zhàn)心驚,不住地希望有一絲回轉(zhuǎn)。
這是一個充滿悲劇的世界,貝多芬得到的災(zāi)難多了些,如果只是這樣,這疊紙上就不會出現(xiàn)這些文字了。”慘“不是個好的形容,重要的是,貝多芬沒有在疾病和苦難的鐵砧上倒下,他永遠受著磨難,正是因為他的毅力,才使他的心強大,進而鑄就了偉大。他無處安置他的心,便交給了音樂,但是,樂章中沒有浸透悲愴,歡快與熱情的`節(jié)奏依然存在,而且絕大部分的經(jīng)典樂曲,都是在他耳聾后創(chuàng)作。他用信念把頹喪轉(zhuǎn)換成驕傲,即使創(chuàng)傷深深銘刻。人們現(xiàn)在享受的能熏陶靈魂的音樂,便是他用痛苦換來的。
而他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獲得慰藉,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讀到最后,我只剩下敬仰。
我有時捉摸不透自己。即使沒有煩心事,看太陽落下也不禁心情低落,站在寢室樓里看長長的走廊越看心越慌。晚上睡不著靠在窗邊看校園外的樹木、路燈、居民樓,再回頭望黑乎乎的寢室,其他人都早已熟睡,忽然覺得到處空落落。只有到了白天,有好朋友圍著說笑,這些怪怪的感覺才會消失?戳素惗喾业墓适潞笪医K于明白,是心不夠堅強。
傅雷說:”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zhàn)斗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影響最大的是貝多芬。“人生總有那么一步,離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地方,去領(lǐng)略真實的苦難。不經(jīng)劫難,即使得到享受,也只是浮華。而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真正經(jīng)歷苦難,與貝多芬相比,我們遇到的困難小得多,一跳就能跳出這個坑,還有那么多人可以傾訴,也是從領(lǐng)悟到這一點開始,我似乎有了一股力量。明白自己該干什么,才會擺脫困境。有時聽了許多大道理,真正的困難擺在面前卻手足無措,也許,要自己找到那一個信念,向著自己的夢想,去挑戰(zhàn)、奮斗,才能蛻變。
待到學(xué)期結(jié)束時,總體的成績不值得我開心,也沒有讓我很失望,只是其中我要沖滿分的一科帶了點缺憾,發(fā)下考卷的那天晚上,還是感情控制了理智,幾乎是滿腔悲憤地寫完反思,有種恨透自己的感覺。最忍不住的還是淚水,邊寫邊打濕了紙。也許,變堅強的過程真的很難。不過,每當哼起貝多芬的樂曲,即使是《悲愴》,也能讓我看到那個在水深火熱之中依然抬著頭眼里射出堅定光芒的貝多芬。
不朽的,是他排列的樂符,是他征服命運的靈魂。所以,不幸降臨時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時,人類中閃耀的星星與你同在,深處黑暗中,你才能更加明亮。
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三
那天,寒雨紛飛,天昏地暗,于是我拿來了《名人傳》消遣時間。不料,故事內(nèi)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無法自拔,更是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篇文章。
《名人傳》乃出自于人道主義作家羅曼·羅蘭的筆下,是一部激發(fā)人上進的文學(xué)名著,它敘述了三位偉人的一生:德國作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書中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一樣有他們的矛盾、痛苦和掙扎,但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中歷經(jīng)苦難而不改初衷的心路歷程。
這部名著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貝多芬的故事。這位音樂大師是在那鮮為人知的困境中磨練出來的。他的一生飽經(jīng)磨難,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摧殘,然而正是磨難造就了他的偉大。他的童年可謂悲慘。當他的父親發(fā)現(xiàn)了他的音樂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學(xué)音樂,把他關(guān)在屋子里練小提琴,從不顧及貝多芬的感受。
在貝多芬16歲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他的父親也因此成了一個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全都壓到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氣變得暴躁古怪。但他卻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戶曉的人了。當他沉浸在音樂和成就帶來的歡樂時,他卻耳聾了。
這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啊。面對接踵而至的困難和痛苦,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奮斗的精神不屈不撓地抗爭,使他的音樂更上一層樓,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寫下了不朽的《歡樂頌》……
這就是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說是一部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的悲慘人生到老年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給世界創(chuàng)造了快樂!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寫到這里,我不得不對自己作一個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風(fēng)順,磨難也經(jīng)常阻礙我前進的道路。但與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樣渺小。有好幾次,我的考試成績不理想。
為此,我總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場,沒有勇氣面對這一切,甚至自暴自棄,F(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的行為十分幼稚。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來,直面挫折?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謝上蒼給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勵”的機會,好讓我擁有更大的勇氣向前邁進。
現(xiàn)在,我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等名曲時,都情不自禁地為之動容。隨著旋律的起伏而震撼、感動。貝多芬大師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了人類社會。他讓人們銘記于心的是久傳于世的樂章。
在《名人傳》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崇高的精神。今后我會直面人生,去譜寫與凡人非同的命運。
【名人傳讀后感1000字】相關(guān)文章:
名人傳讀后感以上范文《名人傳讀后感》11-10
名人傳語錄11-04
讀后感名人傳06-20
名人傳記的讀后感06-20
名人傳記讀后感06-20
名人傳讀后感06-20
名人傳 讀后感06-20
名人傳記 讀后感06-22
《名人傳》讀后感06-19
名人傳讀后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