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包括什么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的內涵,希望大家喜歡!
民風民俗包含的內容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guī)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guī)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各不相同的。
舉例一: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tǒng)上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相信無一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tǒng)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經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tǒng)在家里貼春聯(lián)、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lián)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舉例二: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tǒng)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lián)兒。
舉例三:臺灣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tǒng)佳節(jié)。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tǒng)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qū)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jié)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漢族習俗畫糖人的來歷
畫糖人,是民間用食糖來造型的藝術樣式,多流傳于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qū)的品種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其造型亦最為趣味。
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涂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糖人的制作過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候凝結即成。
畫糖人,顧名思義是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而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制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這時,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
因為在澆鑄時,糖料是經火加溫后溶開的,一旦冷卻后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民間藝人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進行造型,以求一氣呵成。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稍候凝結便可以插上草把出售了。
制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制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按照其制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云南哈尼族音樂文化習俗
民歌主要有“哈巴”(敘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兒歌)、“阿尼托”(搖兒歌)、“然咪比”(婚禮歌)、“迷煞維”(喪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類。哈巴亦稱“拉巴”,是古老的敘事歌。
逢年過節(jié),起房蓋屋,接親嫁女,喪葬祭祀或親朋聚會時演唱。內容廣泛,有12篇,包括人類的起源、哈尼族歷史、四時節(jié)令、農事活動、處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敘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說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規(guī)矩和道理。
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聽眾幫腔和2人對唱、聽眾幫腔兩種;镜'音樂結構由襯詞的引句、一個或若干個變化重復的樂段、眾人的幫腔組成。一曲多詞,反復詠唱。曲調莊重、平穩(wěn),富有內在激情,與哈尼語言音調緊密結合,似說似唱,吟唱性強。
哈尼族姑娘在吹“哩嚕”。“阿哧”亦稱“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為愛情內容,有的涉及勞動等其他社會生活內容。傳統(tǒng)的唱詞極為豐富,亦可觸景生情即興編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對唱和獨唱,亦有用民間樂隊伴奏的男女領唱眾人幫腔等形式。
后一種往往形成自由的多聲部。在山上大聲唱的叫“赤瑪”、“阿其古”,中聲唱的叫“白”、“阿其俏”,均類似山歌。曲調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對比。
迷煞維
迷煞維是喪葬習俗歌,為給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長輩送葬時不可缺少的禮儀?抟宦暢欢,音調悲切。莫丕差即貝瑪(巫師)調,屬祭祀歌。因由莫丕(即貝瑪)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調不同,有的莫丕差近似呼喊。
然咕差
然咕差意為娃娃唱,即兒童歌內容豐富。有《太陽歌》、《彩虹歌》、《放鴨歌》、《放牛歌》、《阿密冊》、《搓泥團》等等。均為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調短小,音域不寬,多數可邊歌邊舞。阿尼托意為領娃娃歌,即搖兒歌。多由婦女輕聲哼唱,旋律娓娓動聽,多用相似的樂句反復吟唱。然咪比嫁姑娘的歌,系婚禮風俗歌有“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內容不同,曲調也各有差異。
器樂
哈尼族吹管樂器較多,有梅巴(巴烏)、哩嚕(草桿)、扎比、俄比、冊節(jié)(栽秧號)、烏翁、切波、期哩、亞加、確索、葫蘆笙等。彈撥樂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樂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構造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于兩膝間,用馬尾弓子演奏。打擊樂器有鼓、象腳鼓、竹筒、鑼、镲等。器樂曲多來自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蘇薩”兩類。
【民風民俗包括什么】相關文章:
什么是民風民俗08-10
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05-28
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05-16
《民俗民風》的教案范文11-25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作文05-23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05-22
有趣的民風民俗作文03-27
民俗民風的優(yōu)秀作文03-10
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隨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