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作品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李校書二十六韻》作品賞析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
作者:唐·杜甫
代北有豪鷹,生子毛盡赤。
渥洼騏驥兒,尤異是龍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輩伯。
人間好少年,不必須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賓客。
十九授校書,二十聲輝赫。
眾中每一見,使我潛動魄。
自恐二男兒,辛勤養(yǎng)無益。
乾元元年春,萬姓始安宅。
舟也衣彩衣,告我欲遠適。
倚門固有望,斂衽就行役。
南登吟白華,已見楚山碧。
藹藹咸陽都,冠蓋日云積。
何時太夫人,堂上會親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歸期豈爛漫,別意終感激。
顧我蓬屋姿,謬通金閨籍。
小來習性懶,晚節(jié)慵轉劇。
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羨君齒發(fā)新,行己能夕惕。
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吃。
回身視綠野,慘澹如荒澤。
老雁春忍饑,哀號待枯麥。
時哉高飛燕,絢練新羽翮。
長云濕褒斜,漢水饒巨石。
無令軒車遲,衰疾悲夙昔。
譯文
代北有豪鷹,生下兒子毛通紅。
渥洼駿馬兒,尤其特別是主峰山脈。
李船名父子,清峻同輩伯。
人間好少年,不一定要白晰。
十五富有文化,十八滿足賓客。
十九任校書,二十一聲光輝赫赫。
軍隊中每一看見,讓我悄悄動魄。
害怕自己兩個孩子,辛勤培養(yǎng)無益。
乾元元年春,萬姓開始安宅。
船的穿彩色衣服,告訴我要遠去。
倚著門本來有希望,恭恭敬敬去旅行。
往南登上吟白華,已在楚山碧。
藹藹咸陽都,帽子蓋天說積。
什么時候太夫人,堂上會親戚。
你老頭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歸期怎么浪漫,別想到最終感激。
看著我蓬屋姿態(tài),通過金屬在登記錯誤。
小來習慣性懶惰,晚年慵加重。
經常憂愁后悔作,如果覺得天地窄。
羨慕你的牙齒從新,走自己能恐懼。
臨岐意很嚴厲,對酒不能吃。
轉過身看綠色田野,凄涼如荒澤。
老鵝春季挨餓,哀號等待枯萎小麥。
時代高飛燕,絢麗練新羽毛。
長說濕褒斜谷,漢水饒巨石。
沒有讓軒車慢,體弱多病悲傷過去。
注釋
1、乾元元年(758)春在諫省作。校書:官名,即校書郎,掌校讎典籍。參見《通典·職官》。李舟,《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舟字公受,虔州刺史,隴西縣男。按:杜詩題中紀韻者,皆為排律,此篇為五古,不當紀韻,疑屬刊誤。
2、代北:即代州,轄區(qū)相當于今山西北部的代縣、繁峙、五臺、原平等縣。豪鷹:雄鷹。
3、“生子”句:謂毛色上有血點,為名鷹的特征之一。
4、兒:全詩校:“一作種!
、莼:原作“龍”,校云:“一作虎!睋。漢《天馬歌》:“虎脊兩,化若鬼!(《漢書·禮樂志二》)
6、名父子:名父之子。
7、流輩:同輩,同一流。流,全詩校:“一作時!辈:最為出眾者。
8、好:全詩校:“一作妙。”
9、白哲:膚色潔白。漢樂府《陌上!:“為人潔白哲!
10、足賓客:交游甚廣。
11、輝:全詩校:“一作燀,一作煊,一作燁。”
12、眾中:人群之中。
13、潛:暗中。
14、二男兒:指杜甫之子宗文、宗武。
15、元:全詩校:“一作二!
16、萬姓:猶百姓。
17、彩衣:老萊子孝養(yǎng)雙親,行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作嬰兒狀,以博父母一笑。事見《太平御覽》卷四一三引師覺授《孝子傳》。后用作孝親的典故。
18、倚門:形容慈母盼望兒女歸來的殷切心情!稇(zhàn)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19、斂衽:整理衣服。行役:行旅之事。
20南登:南行。白華:《詩·小雅》逸詩篇名!对娦颉:“《白華》,孝子之潔白也!
21、楚山:楚地的山。舟母所在之處。
22、藹藹:盛大貌。咸陽都:西京長安。
23、冠蓋:冠,禮帽;蓋,車蓋。官吏的服飾和車駕。曰云:全詩校:“一作已如!
24、太夫人:尊稱舟母。
25、汝翁:尊稱舟父。草:起草。明光:漢代宮殿名。此借指唐宮。勿前席:移坐而前。漢文帝坐宣室,召賈誼問鬼神事。至夜半,文帝前席。事見《漢書·賈誼傳》。此句言得皇帝器重。
26、爛漫:遙遠貌。漫,全詩校:“一作熳!
27、顧:念。
28、金閨:即金馬門,本漢宮門名,代指朝廷。閨:全詩校:“一作門。”謝眺柵出尚書省》:“既通金閨籍。”
29、節(jié):全詩校:“一作歲!避:懶。
30、悔吝:猶悔恨!兑住は缔o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31、齒發(fā)新:指年青。
32、夕惕:形容戒慎恐俱,不敢怠慢。
33、臨岐:分道惜別。
34、荒澤:戰(zhàn)亂后的原野景象。
35、春忍:全詩校:“一作忍春。”
36、絢練:疾速。
37、褒斜:古道名,.也稱褒斜道,因褒水、斜水流經而得名。南口稱褒谷,在今陜西勉縣褒城鎮(zhèn)北十里;北口稱斜谷,在今陜西眉縣西南三十里。通道山勢險要,自古為川陜交通要道。
38、夙昔:昔時,往日。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可可詩詞頻道”的杜甫的詩全集欄目。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亂、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
文學特點
詩文表述
語言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俺劣簟币辉~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xiàn)實主義。
杜甫
意象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xiàn)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
吳沆《環(huán)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zhèn)涠喾N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崩缍鸥σ灿锌穹挪涣b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
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
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tǒng)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格律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chuàng)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到之處。
內容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
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
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攽《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作品賞析】相關文章:
《李端公 / 送李端》原文及賞析11-23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賞析及翻譯08-22
送李侍郎赴常州原文及賞析11-19
李頎《送陳章甫》翻譯及賞析08-17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原文及賞析02-15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賞析08-14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賞析08-19
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賞析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