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龍?zhí)ь^的詩句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經(jīng)典詩句賞析
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詩句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jīng)典詩句賞析
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賞析】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dāng)時的揚州旅舍。當(dāng)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鄉(xiāng)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yīng)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2、《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詩的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俺_”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guān)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
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jié)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xiàn)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dāng)更加興會淋漓!肮路黄者厑怼,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既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guān)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包S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jié)。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lián)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dāng)。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愉快與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dāng)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北砻婵磥磉@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肮路苯^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fēng)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4、《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理解這首詩應(yīng)當(dāng)結(jié)合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詩詞庫”網(wǎng)在本篇開首處已經(jīng)介紹了,作此詩時,詩人剛剛遇赦,因此,詩作通篇透露著一種海闊天空的爽朗心情,又夾雜著一絲驚喜。
得知赦令的詩人又驚又喜,立刻駕舟東還,順流而下,一日千里,瞬息之間,令讀者也涌起一陣爽利的感覺。
此詩字面的意思并不難懂,而全詩精妙出在于,并無一個“快”字,但時空快速變換的感覺卻撲面而來。首句,寫的是早晨景色,曙光初燦,詩人在此時懷著興奮的心情告別白帝城,踏上歸途,此情此景顯得和詩人的心境如此吻合。次句的妙筆在一個“還”字!斑”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第三句勾勒的是返回江陵途中的一種境界,描寫的是順?biāo)兄郏p快非常之感。由于舟行人速,所以感覺猿啼和山色在耳目之間混為一體。末一句的“輕舟”是此句精華,第四句實是直書船快, 然而用“快”字則完全破壞了三四句營造的意境,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
5、《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杜甫寫作《春夜喜雨》時,因陜西旱災(zāi)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兩年。在成都期間,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并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詩,詩篇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詩的開頭描寫春雨適時而降,詩人在這里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們盼雨的心情,“知時節(jié)”而來。接著點出是春雨,正因為是“當(dāng)春”之雨,才顯出雨之來得可喜可貴。于是“好雨”二字脫口而出,極其感奮自然,詩人當(dāng)時喜興的情態(tài)仿佛就在眼前。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是全作的神來之筆,不但寫出了雨的形態(tài),而且傳達出了雨的神態(tài)!皾摗、“細”二字,十分精確、形象,傳出了春雨悄悄而來、輕輕而動的神態(tài)。將一個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繪到入化之境。
如果說上兩句是詩人在屋內(nèi)聽春雨飄灑聲之所感,那么“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兩句,則是詩人遠望雨夜景色之再現(xiàn)。雨聲沙沙,喜而思見。細雨綿綿,烏云籠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遠處閃耀著一點紅光,是江上漁船的燈火。不得不說,這樣的春郊夜雨的景色是迷人的,詩人之所以要細致地寫出雨夜之景,就是要以這種氣象寓托對喜雨的興致心情。
最后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其實是想象中的景象,因為作者在此時是看不到破曉后成都城中的景色的。詩人推想這雨今夜一半時是不會停的,經(jīng)過一夜的滋潤,到明天拂曉時,雨過天晴,錦官城滿城含著雨水的百花,會更加鮮艷奪目,一片生機。從這層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見詩人對好雨的喜悅難盡心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意味。
6、《登高》
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56歲時寫下的,此時杜甫身在夔州(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生活很困苦,并且患有嚴重的肺病。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是詩人在重陽節(jié)這天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詩的首聯(lián)連借風(fēng)、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jié)序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fēng)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qū)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lián)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fēng)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lián)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以“無邊”修飾“蕭蕭”落木,以“不盡”領(lǐng)起“滾滾”長江,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tài),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詩篇后四句抒發(fā)登高所生之慨。頸聯(lián)上句寫羈旅之愁,詩人多年漂泊不定,如今已進入暮年,但依然身在距離家鄉(xiāng)非常遙遠的夔州,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時值秋季,詩人對秋冠以“悲”字,結(jié)合上文頷聯(lián)對秋景略顯悲涼的描寫,烘托了詩人心中的悲傷之重。頸聯(lián)下句從對離鄉(xiāng)的悲轉(zhuǎn)到對孤病的悲,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xiāng),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lián)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fā)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jié)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而詩意雖悲卻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7、《將發(fā)》原文及翻譯賞析
徘徊戀京邑,躑躅躧曾阿。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fēng)云多。
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
歸飛無羽翼,其如別離何。
賞析
這首詩開頭兩句吟后頓覺一種惆悵憂傷的氣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這樣一位青年,他滿面愁容,步履遲疑地走出京城,向著江邊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躑躅”,是因為他對“京邑”“戀”念極了。“戀京邑”為一篇中要領(lǐng)。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fēng)云多”。皇宮在京邑中,是詩人日常出沒之處。建康為東吳、東晉古都,古跡勝景不勝枚舉。詩人登上烽火樓,既沒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處“墀闕”之懷,也沒有憑吊陳跡,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視“墀闕”。他平素身處墀闕,似乎對墀闕看猶未足,而來登此烽火樓作一飽覽。按理說,他此日登樓所望“墀闕”,比他平日所見應(yīng)是遠了。但詩人在此卻說是“近”了。這乍想似乎違于理,但深思后便覺合乎情。這“近”字實從首句中“戀”字而來,因其“戀京邑”,故視京邑中的一切便反遠為“近”了!敖弊帜Y(jié)著詩人對京邑、墀闕的無限深情。前三句寫京邑,“眺迥”句與上句對舉,轉(zhuǎn)寫荊州。他對京邑是那樣的“戀”,對即將赴任的荊州,詩人也以三句作答。據(jù)《南齊書》本傳載:謝朓去荊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隨令“朓可還都”。據(jù)此可知,荊州隨王府的人際關(guān)系是復(fù)雜的。謝朓對此也當(dāng)早有所料,故“風(fēng)云多”一語,絕非簡單的寫景,而實隱含著對此去荊州的畏懼之情。
接著兩句,隱含此情尤深:“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鼻G吳之間,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詩人素性愛好玩賞之自然景物,此時卻成了他的惆悵憂郁的象征。山是阻隔兩地之情的障礙,江水有著險不可測的波瀾。詩人此去荊州福禍未卜,一腔心事詠嘆無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懼之思。
“歸飛”一句,筆意陡轉(zhuǎn),神思飛越,由將去而未去荊州的此時,想到去荊州后思歸之日,陸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瀾波驚擾,空中又恨身無羽翼。未去荊州時,已對京邑戀不可舍,去了荊州,遇上人事趄必將更“戀京邑”!皯倬┮亍倍鴼w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憂思,亦必十倍于今日。憂思及此,筆鋒再一轉(zhuǎn):“其如別離何?”自我提問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離此京邑而去荊州呢?
這首詩以“戀京邑”提攜全篇,明寫京邑可戀,暗寫荊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復(fù)今,妙筆回還往復(fù),互為呼應(yīng)。詩意含蘊,耐人尋味。
8、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鑒賞
此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作者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dāng)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盎鞔耗喔o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第一次中英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上ё髡卟痪镁退涝诘り枙海陜H50歲),無從實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zhuǎn)入抒發(fā)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甭浼t,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此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jié)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fù)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fā)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復(fù)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于物,形象貼切,構(gòu)思巧妙,寓意深刻。
9、《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宋朝:李清照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
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fēng)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賞析
以下寫香。爐寒香斷,渲染了一種凄冷的心境。“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展示的那種朦朧而甜蜜的惆悵已經(jīng)消失,只有似斷仍連的裊裊微香,伴隨她綿長、凄清的似水情懷。
沉寂中,是誰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驚破梅心,預(yù)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詞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從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觀現(xiàn)實:充彌天地的只是蕭蕭的小風(fēng)疏雨!盡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冬盡春來,而生命的春天,卻已隨“吹簫人去”而永遠消逝,這怎不令人珠淚潸潸!“吹簫人”,秦穆公時人蕭史,他的簫聲能招引鳳凰。后來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雙雙仙去。這個美麗的神話,既暗示了她曾有過的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樓空”,傾訴了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題,用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縱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間,仙凡杏隔,又如何傳遞春的消息!
10、清江引·秋懷
朝代:元代
作者:張可久
西風(fēng)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賞析
這首曲寫出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寫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fā)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xiāng)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只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xiāng)探望親人。
秋風(fēng)中接到家信,遠自萬里之外寄來,諄諄“問我歸期未”,這兩句從空間和時間的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我”與“家”的暌隔。而詩人未對來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復(fù),僅是鋪排了自己所處客鄉(xiāng)的秋景!凹t葉天”、“黃花地”,顯然受了《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的啟導(dǎo),而《西廂記》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的“碧云天,黃葉地”,亦為感秋之作。紅葉黃花勾勒了清秋的輪廓,色彩鮮明,但卻有一種蒼涼冷頹的情韻。尤其是作者在這一背景中添現(xiàn)了“雁”、“人”的活動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這種蒼涼冷頹發(fā)揮到了極致!把闾洹弊顮砍钊呛,“人醉”則是為了忘憂,而“芭蕉雨聲秋夢里”,秋雨的蕭疏冷酷,使得鄉(xiāng)夢也為之驚醒。這三句景句無不暗寓著人物的客鄉(xiāng)況味和主觀感受,代表著詩人的“秋懷”。深沉的鄉(xiāng)思與有家難歸的羈愁,便足以回答“歸期未”的提問了。
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無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視作詩人因家信問起歸期而惆悵苦悶的應(yīng)接?梢赃@樣想象:詩人因在現(xiàn)實上不可能回到萬里以外的鄉(xiāng)園,無語可復(fù),心中充滿了憂愁與歉疚。他抬頭望天,想看看那傳書的鴻雁可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雁啼紅葉天”,大雁似乎也在為他發(fā)出悲鳴。滿地秋菊盛開,但那并不是故園的黃花,詩人只能借酒狂飲,在酩酊中暫忘鄉(xiāng)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夢中實現(xiàn)回鄉(xiāng)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白居易《夜雨》),蕉葉上的雨聲又無情地提醒著他的孤寂!皢栁覛w期未”,不敢答復(fù),至此也無須答復(fù)。小令的這三句景語,在時間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懷”的一貫凄涼,確實是頗見妙味的。
應(yīng)該說這個概括在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至于熔鑄名句這點,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沒有多少非香艷的題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風(fēng)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fēng)送信,這個并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fēng)送信便是把西風(fēng)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fēng)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仿佛正面對面問話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yīng)該沒有經(jīng)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這一句其實頗為經(jīng)典,既充分體現(xiàn)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fēng),又充分體現(xiàn)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diào)了一種有構(gòu)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這一句卻能夠從人的多種感官角度把一種寫來寫去的思鄉(xiāng)情懷具體化,形象化,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里,雖是一種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又因作者能對顏色、聲音、煉字、音韻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經(jīng)得起反復(fù)的品讀。
“紅葉”“黃花”秋意盡顯,顏色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腦海中立即出現(xiàn)相似的畫面;“啼”“醉”可以說是有煉字的功夫在內(nèi)的,雁啼雖不同于杜鵑啼,但只要說到啼聲,總是會有些感情在其中,無非雁就是像“我”一樣,呼喚著同伴南遷,順便一提,張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飛對于他的意義就更為具體了,而這啼聲中,也夾雜著一些復(fù)雜的情緒,也許隱含了悲傷、急切、思念、擔(dān)憂等等,“醉”作者認為黃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夠歸鄉(xiāng)的喜悅心情才真正讓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聲秋夢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閨思、鄉(xiāng)懷、悲涼,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發(fā)愁,也許正遇上某些事,回鄉(xiāng)無望,因而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似乎只能籍著秋夜的清涼,做個好夢,夢回家鄉(xiāng)探望親人。
從押韻這方面來說,不看曲有沒有固定韻位,應(yīng)該是沒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韻的,故而朗讀起來,此曲也是瑯瑯上口,音韻和諧的。當(dāng)一句話,一首曲有一種讓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時,已經(jīng)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時,都會想到“芭蕉雨聲秋夢里”以及另一些無名氏的作品“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余秋更清”把幾種意境重疊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種種的愁緒。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xiāng)思情。然而這種鄉(xiāng)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fēng)”“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jié)特征的一組景物構(gòu)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xiāng)思情。
【詩句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賞析詩句的方法04-20
海子的經(jīng)典詩句賞析10-26
春分的詩句及其賞析03-21
關(guān)于清明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及詩句12-24
有關(guān)愛國的詩句及賞析03-21
描寫雪景的詩句有賞析02-07
贊美峨眉山詩句賞析06-12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詩句賞析01-03
詩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出處和賞析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