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
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
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jīng)。
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
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
【鑒賞】
該詩首聯(lián)以工穩(wěn)的對仗將優(yōu)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精確的描寫使“雪梅”“煙柳”頓現(xiàn)眼前。頷聯(lián)“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jīng)”點名游寺主題。同時也以梵行猶如童子,深得法王經(jīng)旨來表示對惠上人的贊嘆。頸聯(lián)寫出詩人參偈聽經(jīng)后的感受。領會了佛理,就知道了“無我”的妙義!队^止》卷七云:“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jié),一一諦觀,了不見我。”通過“析空觀”,離開對五蘊所合之“我”的執(zhí)著,自然對有形的物質之軀產(chǎn)生厭離心。經(jīng)此一番領會觀察,詩人表達了對覺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難平,而顯出淡淡的尷尬愁緒。雖然不能全然離塵入佛,但還是清晰的表明了詩人對清靜佛門的向往之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姚使君:未詳。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萆先耍何丛。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2.童子:經(jīng)中嘗稱菩薩為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真子,二因無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jì):又作伽陀、偈陀,意譯偈頌、頌。系與詩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3.未遑寧:謂沒有閑暇安息。遑,閑暇
4.無我:我為“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因緣生,也無常一之我體,故無人我,無法我。
5.觀空:此處指”析空觀“,于五音等法,觀查分析,離其著心。
6.迷心:迷惑之心。
白話譯文
梅花還帶著雪,剛剛有些暖意,煙柳也才發(fā)青。
陪著姚使君來聽童子的頌歌,佛家的經(jīng)書。
領會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虛無的,領悟了空也就厭惡實體了。
我迷惑的心應當覺悟,游子的思緒卻還沒有平和下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考。孟浩然一生的交游頗多,僧人為其重要的交游對象之一,他也喜好登游各種佛寺禪居。這首詩就是他陪著一位姚姓州郡長官一起拜訪一位禪師后所作。
名家點評
元·方回《瀛奎律髓》:浩然于佛法,亦深有所得。此篇五六語明白無礙。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早年隱居家鄉(xiāng)鹿門山讀書。40歲入京求仕,欲為世用,卻落第而歸。張九齡罷相后任荊州長史時,召孟浩然當過一段時間的幕僚,不久病疽而死。孟浩然“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不得不在隱居、漫游中消耗歲月。所以孟浩然的詩多半寫求官不成的失意情緒,和幽靜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不夠廣泛;但風格自然流暢,意境清遠淡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余首。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賞析】相關文章: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原文及賞析11-07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原文及賞析03-04
《孤山寺瑞上人房寫望》古詩詞賞析08-10
《送上人》的原文注釋及賞析07-18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原文、翻譯03-01
送梓州李使君的原文及賞析11-15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賞析12-01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賞析11-15
送靈澈上人原文及賞析03-10
宿澄上人院原文及賞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