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賞析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1-02-19 09:08:38 賞析 我要投稿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

  【詩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出處】唐·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意思】漆黑的夜晚宿雁驚起高飛,敵人悄悄地逃跑。

  這首詩寫雪夜追敵,顯示了將士的果敢、善戰(zhàn)和環(huán)境的艱苦。單(chan)于:匈奴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此指敵軍統(tǒng)帥

  【全詩】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鑒賞】

  一、二句點明敵軍戰(zhàn)敗潰退,趁著黑夜逃跑的具體時間和情景!把泔w高”,從側(cè)面寫敵人逃跑,因其驚起了棲息的雁群而飛向高空。這個“遁”字,把他們逃跑時的狼狽相勾勒得十分形象。同時,也是詩人有意地將敵人比作驚飛的雁群,用以表示蔑視之意。

  三、四句歌頌這場伏擊戰(zhàn)的指揮者的膽識與韜略。將軍一聲令下,率領(lǐng)輕騎追殲敵人,剎時間,大雪迎風(fēng)撲面,將士們手中的弓刀上落滿了一層雪花。其實,詩中所寫僅是戰(zhàn)斗的開始,并非是戰(zhàn)爭的高潮。而詩人卻抓住一剎那間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特寫鏡頭”,加以集中概括,把當(dāng)時的戰(zhàn)爭氛圍突出地表現(xiàn)了出來。那種更激烈、更壯觀的廝殺場景,卻留在人們的聯(lián)想之中。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確實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賞析】

  這一首是寫將軍雪夜圍敵、乘勝追擊的情景。由于指揮英明,將士奮勇,已將 敵人團團圍住,迫使敵人企圖突圍逃跑。月黑之夜,驚醒了棲睡的雁群,夜雁高飛 的現(xiàn)象引起了將軍的警覺,果斷作出決定,單于要遁逃,立即派輕騎追擊。就在乘 勝追敵中,天下大雪,紛紛揚揚的白雪落滿了出征將士的弓和刀。這是一幅多么雄 壯的雪夜殲敵圖景啊!必勝信心,頑強戰(zhàn)斗,豪情滿懷,沉雄氣韻,邊塞壯士保家 衛(wèi)國的飛揚神采躍然眼前。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2

  【詩句】莫學(xué)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從古以來幽并豪客慷慨赴邊沙場終老,誰學(xué)那游俠浪子只是矜夸手中劍利、座下馬好。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xué)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作者小傳】

  王昌齡(?—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為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登博學(xué)宏詞科,為汜水縣(今河南滎陽西北)尉。后貶嶺南。開元末為江寧縣(今江蘇南京)丞,后又貶龍標(biāo)縣(今湖南黔陽西南)尉。安史亂起,避亂至譙郡(今安徽亳縣),為譙郡太守閭丘曉所殺。兩《唐書》有傳。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biāo)”。其詩多寫邊塞軍旅、宮怨閨情之作,風(fēng)格清剛俊爽,婉麗明快。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唐才子傳》卷二)。尤其擅長七絕,明王世貞謂“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其論詩有《詩格》傳世。詩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齡詩注》。

  【解題】

  王昌齡《塞下曲》共有四首,此為第一首,《樂府詩集》題作《塞上曲》。唐《塞下》、《塞上》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屬《橫吹曲辭》,唐代為樂府新辭。古詞多寫邊塞戰(zhàn)事。王昌齡此詩寫邊地雖然寒苦,但戰(zhàn)士以立功沙場為天職,不學(xué)游俠之徒只以駿馬矜毋潛·春泛若夸。風(fēng)格蒼勁古樸,豪邁悲涼。

  這首詩,作者通過對邊塞風(fēng)景的描寫,抒發(fā)詩人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意,表達了對因恃武而挑起的無謂征戰(zhàn)的否定態(tài)度。

  【注釋】

 、倏丈A郑褐干H~已枯落!稑犯娂纷鳌吧溟g”。②蕭 關(guān):古關(guān)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東南。③人塞寒:一作“復(fù)入塞”,一作“人塞云”。④黃蘆草:枯黃的蘆葦。⑤二句謂生于幽州、并州一帶的健兒,習(xí)慣于征戰(zhàn),為保邊疆在塵沙中度過一生。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游俠兒:指恃勇逞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⑦矜夸:驕矜夸耀。紫騮:駿馬名。

  【全詩賞析】

  《塞下曲》是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創(chuàng)作的組詩,總計四首,此 為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詩人通過描寫邊塞景色,表達自己反對戰(zhàn)爭 的思想。第二首,詩人從荒涼的邊塞環(huán)境人手,著重表現(xiàn)軍旅生活的艱辛 與戰(zhàn)爭的殘酷,發(fā)人深省。

  第一首側(cè)重描寫邊塞的異域風(fēng)光,并表達對戰(zhàn)爭殘酷性的看法。前 四句著重描繪邊塞的蕭瑟秋景!跋s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币馑际侵 在枯禿的桑林中鳴叫,八月的蕭關(guān)道上秋高氣爽。“出塞入塞寒,處處黃 蘆草!庇浀卯(dāng)初出塞時天氣還算不錯,如今卻已是寒意逼人,到處可見稀 疏衰黃的蘆草。作為長期駐守塞外的詩人,王昌齡對塞上的氣候景物變 化自是了然于心,此四句所寫之塞外景象,無不充溢著蒼涼與凄寒的 格調(diào)。

  后四句則從寫景轉(zhuǎn)入對戰(zhàn)事的 追憶。自古以來幽并的豪杰們,后 來都淪落到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千萬不要學(xué)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俠 兒”,總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駿 馬多么能征善戰(zhàn)!坝牟⒖汀,在此 泛指燕趙豪杰之士,古有“燕趙多慷 慨悲歌之士”的說法,這些“幽并 客”,都曾經(jīng)熱血澎湃,希望開疆拓 土,建功立業(yè)。然而他們的最終結(jié) 局卻是什么呢?不過是“三千功名塵與土”,均被這漫漫塵土與黃沙所湮 沒。那些身跨駿馬,成天游蕩,惹是生非的“游俠兒”,他們哪里知道戰(zhàn)爭 的殘酷?行文至此,詩人對幽并客與游俠兒的諷刺,以及強烈的厭戰(zhàn)情 緒,已展露得淋漓盡致。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3

  塞下曲·林暗草驚風(fēng)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注釋

 、偃虑D―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fēng)光和戰(zhàn)爭生活的。

 、隗@風(fēng)――突然被風(fēng)吹動。

 、垡D―拉弓,開弓,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莅子皎D―箭桿后部的白色羽毛,這里指箭。

 、逈]――陷入,這里是鉆進的意思。

 、呤猕D―石頭的邊角。

  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fēng)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jīng)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賞析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記載當(dāng)時名將李廣事跡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fā)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風(fēng)大作,草叢被驚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后兩句寫事件的結(jié)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xiàn)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謶指心欢自谀抢,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鉆進石棱里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細的尖突的石棱!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干嗎不當(dāng)時就看結(jié)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并沒說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shù)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xiàn)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fā)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dāng)夜就看,固然也能發(fā)現(xiàn)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xiàn)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吹皆娭屑胧拿鑼,我們會油然聯(lián)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么樣子?如果在戰(zhàn)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于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4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鮮艷。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fā)號施令,

  千軍萬馬一呼百應(yīng)動地驚天。

  注釋

  鷲:大鷹;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飄帶;

  蝥。浩烀。

  鑒賞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fā)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fā)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苞愻峤鹌凸谩保菍憣④姷呐寮。“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奔媒鹱龀,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fā)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把辔怖C蝥弧”,是寫將軍手執(zhí)的旗幟!袄C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边@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jīng)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lǐng)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fā)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fā)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蔼毩ⅰ倍,使前兩句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shù)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xiàn)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xùn)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zhàn)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nèi)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5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xué)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臣愿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更遣黃龍戍,唯當(dāng)哭塞云。

  詩詞賞析:

  邊塞詩大多以詞情慷慨、奇麗的邊塞風(fēng)光、豪情報國的忠貞或深沉的鄉(xiāng)愁為特點。常建的這《塞下曲四首》卻獨辟蹊徑。這里選擇其中的第一首詩進行賞析。

  這第一首詩既未渲染軍威聲勢,也不慨嘆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自古以來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guān)系,就陰晴不定,時有弛張。詩人卻著力對團結(jié)友好的關(guān)系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fēng)驅(qū)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坝癫,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之謂。執(zhí)玉帛上朝,是一種臣服和歸順的表示!巴弊窒碌霉P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暗示恩重義浹,相結(jié)很深。“不稱王”表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jù)《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往使不絕。武帝為了安撫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自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guān)系,傳為千古佳話。詩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shù)語,卻以少括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敘。三、四句順勢騰起,形成高潮!疤煅摹鄙铣小皻w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就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办o”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guān)外的茫茫大漠,曾經(jīng)是烽煙不絕的兵家要塞,如今卻充滿和平寧靜的氣氛。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zhàn)亂作明暗交織的寫法,于無字處寓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jié)句雄健入神,情緒尢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zhàn)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xiàn)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崇高理想,是響徹入云的和平的頌歌!氨鴼狻,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緊“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切合,將上文繳足。環(huán)環(huán)相扣,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dāng)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寫于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dāng)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黷武政策而發(fā)的。

  第二首:北海陰風(fēng)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解釋:詩中呈現(xiàn)沙場日暮,骷髏灰飛,陰風(fēng)地動,一片凄楚。詩人來到長城塞上,北方陰風(fēng)強吹,陣陣襲來,氣候不佳,空見塞外的昭君祠,客死塞外盡望鄉(xiāng),長城線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涼的景象,一陣風(fēng)沙吹來,灰飛煙滅,可憐塞上戰(zhàn)死的無名英雄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

  昭君是歷史上為和平、為忠愛國家而犧牲自我的女子,詩歌中許多寫其哀怨的故事,也寫其和親出塞時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異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著塞外戊守的長城卒,一同悲歌。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6

  【詩句】野幕蔽瓊筵,羌戎賀勞旋。

  【出處】唐·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意思】在郊野的營帳里面,擺開了勞軍的盛宴。羌戎部族的百姓呵,也來慶賀慰勞大軍凱旋。

  【全詩】

  《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盧綸.

  野幕蔽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注釋】 ①幕:軍隊中的營帳。瓊筵:珍貴的筵席。勞旋:勞,慰勞; 旋,凱旋。慶賀得勝歸來。②雷鼓:擂鼓。

  【題解】

  這首詩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四首,詩人在前幾首寫發(fā)號令、射獵破敵的基礎(chǔ)上寫唐軍壯士奏凱慶功的熱烈場面。

  【賞析】

  “野幕敞瓊筵”,寫筵席場面之大。“瓊筵”指筵席的精美豪華。其實戰(zhàn)地之筵不一定精美,只是因心喜而覺食精!扒既仲R勞旋”點明這個盛大的筵席場面為凱旋之筵,不光軍士歡快,連異族兄弟也是一樣的歡欣鼓舞。接下二句寫將士凱旋的歡快心情:擂鼓起舞,聲震山川。

  這首詩以慷慨豪邁的語調(diào)描寫了將士凱旋歡舞的動人場面,用爽朗明快的語調(diào)抒發(fā)了凱旋之后的歡快心情,用詞亢奮,語調(diào)激昂,讀來令人振奮。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7

  出自李益《塞下曲》之一

  蕃州部落能結(jié)束, 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 牧馬群嘶邊草綠。

  

  ①燕歌:指《燕歌行》曲調(diào)。《燕歌行》,樂府《平調(diào)曲》名。以三國時曹丕所作二首為最早,皆寫女子懷念遠行的丈夫。后人所作,多寫征戍之事。

 、谌櫍喝系拇笱。

  賞析

  唐代邊塞詩不乏雄渾之作,然而畢竟以表現(xiàn)征戍生活的艱險和將士思鄉(xiāng)的哀怨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夾雜?嘀~或悲涼的情緒。當(dāng)讀者翻到李益這篇塞上之作,感覺便很不同,一下子就會被那天地空闊、人歡馬叫的壯麗圖景吸引住。它在表現(xiàn)將士生活的滿懷豪情和反映西北風(fēng)光的壯麗動人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詩中“蕃州”乃泛指西北邊地(唐時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縣西,與黃河不屬),“蕃州部落”則指駐守在黃河河套(“黃河曲”)一帶的邊防部隊。軍中將士過著“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的生活,十分艱苦,但又被磨煉得十分堅強驍勇。首句只夸他們“能結(jié)束”,即善于戎裝打扮。作者通過對將士們英姿颯爽的外形描寫,示意讀者其善戰(zhàn)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寫“馳獵”,不復(fù)言“能”而讀者自可神會了。

  軍中馳獵,不比王公們佚游田樂,乃是一種常規(guī)的軍事訓(xùn)練。健兒們樂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練,作好隨時迎敵的準備。正是“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組詩其四)!俺厚Y獵黃河曲”的行動,表現(xiàn)出健兒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決勝信念,句中飽含作者對他們的贊美。

  這兩句著重刻畫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風(fēng)貌,后兩句則展現(xiàn)人物活動的遼闊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這樣壯麗:天高云淡,大雁群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群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氣象。

  征人們唱的“燕歌”,有人說就是《燕歌行》的曲調(diào)。目送遠去的飛雁,歌聲里誠然有北國戰(zhàn)士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懷念。然而,飛鴻望斷而“燕歌未斷”,這開懷放歌中,也未嘗不包含歌唱者對邊地的熱愛和自豪情懷。如果說這一點在三句中表現(xiàn)尚不明顯,那么讀末句就毫無疑義了。

  “牧馬群嘶邊草綠”。在贊美西北邊地景色的詩句中,它幾乎可與“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句媲美。“風(fēng)吹草低”句是寫高原秋色,所以更見蒼涼;而“牧馬群嘶”句是寫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熬G”字下得絕佳。因三、四對結(jié),上曰“塞鴻飛”,下對以“邊草綠”,可見“綠”字是動詞化了。它不盡然是一片綠油油的草色,而且寫出了“離離原上草”由枯轉(zhuǎn)榮的變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覺又回到草原上。這與后來膾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都以用“綠”字見勝。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鳥喚來的。而塞北的春天,則由馬群的歡嘶來迎接。“邊草綠”與“牧馬群嘶”連文,意味尤長;似乎由于馬嘶,邊草才綠得更為可愛。詩所表現(xiàn)的壯美豪情是十分可貴的。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8

  原文: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賞析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fā)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diào)偏于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fā)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頭二句夸贊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胺ㄎ┰腹”,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jīng)說:男兒當(dāng)戰(zhàn)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尸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shù)民族貴族統(tǒng)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diào)回,有“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句。

  以上兩句說:為保家衛(wèi)國,邊塞將士應(yīng)長期駐守邊疆,寧愿戰(zhàn)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guān)。后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wèi)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一只車輪!洞呵锕騻鳌罚骸百夜辏乃脑,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肴..晉人與羌戎要之肴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返)者!薄昂?摺,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里借指當(dāng)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杜f唐書·薛仁貴傳》說:“唐高宗時,薛仁貴領(lǐng)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余萬軍隊,發(fā)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zhàn)的少數(shù)部隊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guān)!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yīng)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dāng)车挠⑿蹥飧藕陀掠跔奚木,反映了?dāng)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愿。全詩情調(diào)激昂,音節(jié)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9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翻譯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fēng),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

  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著家鄉(xiāng)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里,還未曾見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zhàn)斗,晚上枕著馬鞍睡覺。

  但愿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本領(lǐng),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注釋

  天山:指祁連山。

  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

  金鼓:指鑼,進軍時擊鼓,退軍時鳴金。

  創(chuàng)作背景

  《塞上曲》這組詩當(dāng)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載)。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本首詩即是組詩的第一首。

  賞析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逼鹗姿木涫钦f,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沒有花草。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現(xiàn)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拔逶隆痹趦(nèi)地屬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這里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余三季(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guān)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第三句“笛中聞?wù)哿。“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遍地聞笛,實際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髁凳谴荷谋碚,“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措語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边@兩句是說,戰(zhàn)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zhàn)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

  五、六句緊承前意,既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擊鼓,以整齊步伐,節(jié)制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zhàn)”,則整日之行軍、戰(zhàn)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符合軍中的生活習(xí)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tài)尤為突出,似乎一當(dāng)報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此兩句則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強。全篇只此兩句作對仗,嚴正的形式與嚴肅的內(nèi)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蹦﹥删涫钦f,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以上六句全寫邊疆生活的艱苦,若有怨思,末兩句卻急作轉(zhuǎn)語,音情突變。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兩句借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愿”字與“直為”,語氣斬釘截鐵,慨當(dāng)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此詩點睛結(jié)穴之處。

  本詩的結(jié)尾雄壯有力,與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示如此卓絕的精神。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是因為有了前六句的鋪墊。如果一開口就豪言壯語,轉(zhuǎn)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別調(diào)佳作。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0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

 。保虑汗艜r邊塞的一種軍歌。

 。玻潞冢簺]有月光。

  3.單于:匈奴的首領(lǐng)。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tǒng)帥。

 。矗荩禾幼摺

 。担畬ⅲ郝暑I(lǐng)。

 。叮p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罚穑鹤汾s。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fēng)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 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于夜遁逃,在這月黑風(fēng)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 逃跑了。單于,原指匈奴最高統(tǒng)治者,這里借指當(dāng)時經(jīng)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fā)現(xiàn)敵軍潛逃,要率領(lǐng)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fā)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 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zhàn)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 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1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勛。

  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云。

  詩詞賞析:

  年輕的時候就離家跟隨大將軍出征,身佩金飾的寶劍去建 功立業(yè)。不顧天寒地凍水寒傷馬骨,只見邊境戰(zhàn)爭陰云四起,努力 去殺敵。詩贊美少年在邊境不安寧的時候,不怕天寒地凍,毅然從軍為國立業(yè)的精神。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2

  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

  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xiāng)。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zhàn)場。

  軍書發(fā)上郡,春色度河陽。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

  翻譯

  遠行的人早早就騎上了駿馬,行途直指薊城的旁邊。

  薊城北通大漠,我萬里辭別故鄉(xiāng)。

  大漠瀚海上,燃起萬千烽火,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zhàn)場。

  軍書急迫,發(fā)至上郡,春色青青,越過了中州河陽。

  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jīng)婀娜多姿,塞北地區(qū)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

  琵琶嗚咽,彈出令人淚垂的出塞曲,橫笛聲聲,令人肝腸寸斷。

  注釋

  薊: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薊縣。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qū)。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河陽:今河南孟縣。

  出塞曲:漢李延年造,曲調(diào)悲切。

  鑒賞

  “塞下曲”,唐代樂府題,多寫邊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稱“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xiāng)!贝嗽娗八木鋵懭f里辭家,遠赴邊塞。早晨騎馬出發(fā),直指薊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間透射出一股豪氣。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zhàn)場。軍書發(fā)上郡,春色度河陽。”中間四句寫邊地見聞!昂I稀薄吧持小焙魬(yīng)“漠北”!败姇薄按荷,本為靜物,加以“發(fā)”“度”二字,頓變鮮活,急切迅疾,氣勢飛動。一寫戰(zhàn)事,一寫時節(jié),一寫邊關(guān),一寫中原,剛健明快。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弊詈笏木湟粚懮,一寫聲,顏色清麗,聲調(diào)凄惻,先喜后悲,更顯其悲。

  通觀全篇,格調(diào)蒼涼,既有一點悲,又有一點壯,誠為《河岳英靈集》所評:“發(fā)調(diào)既清,修辭亦秀”,“足可歔欷,震蕩心神!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3

  【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飲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風(fēng)割面如刀;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沒:落。黯黯:同 “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③長城戰(zhàn):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shù)萬,“洮水為之不流! 咸: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詩鑒賞】

  這首樂府曲和《塞上曲》 一樣,都是表達作者反戰(zhàn)思想的。如果《塞上曲》還是含蓄諷喻的風(fēng)格的話,那么 《塞下曲》 就是作者反對戰(zhàn)爭,向往和平生活的直接抒懷了。

  詩歌是以長城為背景,以第一人稱,用 “我” 的視角來描述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帮嬹R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來側(cè)面說明塞外環(huán)境的惡劣。風(fēng)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詩歌里多有運用,如 “風(fēng)頭如刀面如割”,應(yīng)該是那個時期詩人們普遍的慣用語。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這兩句詩情景交融,很好的寫出了作者所見。從“渡秋水” 到 “見臨洮”,寫實感很強,樸實無華,信手寫來,卻感傷至極!镑鲼觥 兩字疊用,通過聲音的重復(fù)來表達心中的哀怨,深得詩心。

  后四句發(fā)幽古之思,寫長城一帶,歷來戰(zhàn)爭不斷,白骨成丘,景象凄慘。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征戰(zhàn)將士的白骨都被遺棄在莽莽野草之間,多少輝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黃沙之下!全詩寫得觸目驚心,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的非戰(zhàn)思想。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4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翻譯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fēng)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jīng)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釋

  驚風(fēng):突然被風(fēng)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桿后部的白色羽毛,這里指箭。

  沒:陷入,這里是鉆進的意思。

  石棱:石頭的邊角。將軍——指的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

  鑒賞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fā)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為第二首,描寫將軍夜里巡邏時景況。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dāng)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fēng)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qū),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fēng)”,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次句即續(xù)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fā)”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zhèn)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后,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后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將軍搜尋獵物,發(fā)現(xiàn)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置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于戲劇性!笆狻睘槭耐黄鸩糠,箭頭要鉆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夸張,為詩歌形象涂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漢只學(xué)家司馬遷記載當(dāng)時名將李廣事跡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fā)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風(fēng)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恰好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后兩句寫事件的結(jié)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xiàn)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謶指心欢自谀抢铮侵Π子鸺股钌钽@進石棱里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棱――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干嗎不當(dāng)時就看結(jié)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并沒說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shù)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xiàn)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fā)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dāng)夜就看,固然也能發(fā)現(xiàn)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xiàn)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吹皆娭屑胧拿鑼懀覀儠腿宦(lián)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么樣子?如果在戰(zhàn)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于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5

  《塞下曲四首·其三》作品介紹

  《塞下曲四首·其三》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2首。

  《塞下曲四首·其三》原文

  作者:唐·王昌齡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愿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

  《塞下曲四首·其三》注釋

 、俜钤t:敬受天子詔書。甘泉宮:明《讀史方輿紀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 周匝十余里。漢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宮旁更作甘泉宮!边@里借指唐宮。

 、诳傉鳎浩毡檎髡。

 、蹅涠Y:安排好命將出征的禮節(jié)儀式。

 、芸褐钢菘。豫:通“預(yù)”。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輰m廄:宮中馬舍。這里指專供宮中享樂用的馬匹。

 、拊娔┤娦#骸耙槐緹o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題作三首。”

  《塞下曲四首·其三》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xué)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biāo)(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dāng)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dāng)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fēng)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

  《塞下曲四首·其三》繁體對照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塞下曲·其六》原文及賞析10-16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二的原文及賞析10-26

佳人原文及賞析08-22

大田原文及賞析10-17

勸學(xué)原文及賞析10-16

田舍原文及賞析10-16

南征原文及賞析10-15

夏日原文及賞析10-15

鸚鵡原文及賞析10-15

陰雨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