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柳》原文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柳》原文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柳》原文賞析 1
柳
羅隱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作者簡介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新登鎮(zhèn))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柳》原文賞析 2
原文:
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疏樹幾行。
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謝女雪飛香。
詩詞賞析:
這是女詩人紀映淮的一首詠物詩。
首句寫柳樹所處的環(huán)境。清秋時節(jié),幾點寒鴉棲息在秦淮河邊的柳樹上,清涼澄澈的秋水在河中緩緩流淌,微泛波光,這些風物,點染出一派清冷蕭瑟的氣氛,對下句詩中秋柳的蕭疏神態(tài)起了適切的陪襯作用。次句寫女詩人此時的心情。秋季的柳樹已不像春天那樣生機蓬勃、婀娜多姿了。隨著樹葉黃落,秋柳已顯得有些蕭條稀疏,特別是眼前的秦淮柳只有稀稀落落的幾行,就更令人增添蕭疏之感了。“蕭疏”二字,突現(xiàn)出秋柳的風神資質(zhì);而女詩人偏偏愛看秋柳這蕭疏的神態(tài),這不僅因為秋柳本身顯示出一種與春柳迥異的清朗的美,而且也因為女詩人本身具有清高的氣質(zhì)和孤寂的心境,正是這種主客觀的交融才使詩人產(chǎn)生了獨特的美感。
在前兩句詩曲盡秋柳妙處的基礎(chǔ)上,詩人在末兩句又進一步抒寫了內(nèi)心的情思。春天時節(jié),柳色青青,柔條依依,人們常折柳以表惜別之情,如今秋柳這般蕭疏,它那衰黃的枝條顯然已不可能系住離親別友的游子行人了,可是,曾幾何時,當柳樹揚花吐絮,它曾撩起多少詩人才女的詩意!《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峙唬骸慈袅跻蝻L起!笮贰<垂笮譄o奕女(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妻也!敝x道韞以飛絮比雪,應聲成佳句,后世遂用“詠絮才、詠雪才、柳絮才、謝女才”等稱揚工于吟詩的女子,或指其才華。此處女詩人反用此典,以雪比飛絮,“飛香”二字,又點化了李白“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之句,顯得更為凝練優(yōu)美,使讀者仿佛嗅到楊柳吐絮飛花時節(jié)的清香。顯然,詩人是以謝女自況而又并不遜色的。無怪乎王士禎聞此詩,因作《秦淮雜詩》云:“十里秦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鄙w賞其風神也。
《柳》原文賞析 3
原文:
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
罷垂綸,還酌醑,孤村遙指云遮處。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
詩詞賞析:
這首《漁歌子》乃記游之作,有景致,有情趣,令人神往。
上片前三句:“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楚江兩岸,垂柳輕拂,裊娜多姿,一樹樹鮮花,姹紫艷紅,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鶯歌燕舞,生機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這為作者春游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
后三句:“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睂懽髡叱跤危核俗蝗~扁舟,輕輕蕩著船槳,悠閑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fā),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但見早出的打魚人,已經(jīng)滿載著魚兒,穿梭似地往來于江上,各自回家,他們看著豐碩的收獲,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這里有漁船,游船;漁人,游人;滔滔江水伴著高亢的漁歌,沓雜紛繁,熱鬧異常。
一船船鮮嫩的魚蝦鱉蟹,令人垂涎。游興正濃的作者,不肯作罷。過片“罷垂綸”之句,正是說他為漁郎之獲吸引而垂釣長川,且喜有了可足美餐的收獲,方才作罷。旋即以此嘉肴佐美酒,呼朋嘯侶相斟酌,亦即詞中所云“還酌醑”。這是一次饒有興味的野餐,人們早自忘卻了時光的流逝,直到酒足興盡才準備回家!肮麓暹b指云遮處”一句,即是準備返航時的一幅畫面:已是暮云西遮,同伴們相邀返回,可哪里是住處呢?他們遙望著遠方,相互指指點點,那天邊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下榻的去處。
早在垂釣之時,船兒信自游去,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江中沙洲之上。下片后三句:“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眲t是寫從沙洲返回的情景!芭R深渡”句,《全唐五代詞》作“臨淺渡”,反不好。用“深”字才形象性極強,暗示出已是夜幕降臨時分,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可以想見。忽然間,“驚起一行沙鷺”,打破了萬簌俱寂的江空。這一句以動寫靜,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以及鳴儔嘯侶形成鮮明對比。以此作結(jié),耐人回味。
《柳》原文賞析 4
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古詩簡介
李商隱的《柳》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句句寫柳,而全篇不著一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fā)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jīng)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注釋
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柳的形象來自比,抒發(fā)情感。全詩言少意豐,隱而不露,含蓄委婉,“柳”的形象也被刻畫得生動飽滿、躍然紙上。產(chǎn)生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詩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手法。
擬人。詠物詩當然會涉及到對物的描繪,但如何著墨,則方法多樣了。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風吹柳動,卻偏要寫成柳逐風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lián)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芍^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帶著昏黃的斜陽,又帶著凄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xiàn)出來了。
對比。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本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著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絳隨風舞動,寫樂游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游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總之,呈現(xiàn)的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詩的后兩句則極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陽是斜陽,蟬是寒蟬。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對比鮮明,反差極大,給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沖擊。
虛詞的妙用。古詩詞中的虛詞多為襯字,而這首詩中的虛詞則另有妙處。全詩二十八字,共有虛詞五個:曾、如何、肯、已、又。而這五個詞在詩中都起到了很關(guān)鍵的作用。沒有“曾”則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狀,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層鋪墊,少了一層對比。沒有“如何”、“肯”,則柳的形象就不夠生動,反詰的語氣也不夠強烈!耙选焙汀坝帧北旧順(gòu)成并列關(guān)系,這里,兩者連用,似又帶有遞進一層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寫得入木三分。五個虛詞的使用,不僅使表情達意愈加準確,更是讓人感到意味蘊藉,回味久遠。
象征。詠物詩大多是借物寫人,托物言志;蚴墙栉镏蜗髮懭酥蜗,或是將人之性格賦予物之特點。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人寫春日之柳,寫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謂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當初風華正茂、春風得意、胸懷天下的詩人的寫照,而秋日之柳則是長期沉淪下僚、生活維艱、飄淪憔悴的今日的詩人。詩人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這一形象來表達,含思宛轉(zhuǎn),藏鋒不露。言近旨遠,言有窮而意無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詩人在選材構(gòu)思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選擇,對比擬人手法的運用等無不匠心獨運,但是又讓人感覺不到雕琢的痕跡。正所謂精雕細琢,渾然天成。
《柳》原文賞析 5
原文:
春到青門柳色黃,一梢紅杏出低墻,鶯窗人起未梳妝。
繡帳已闌離別夢,玉爐空裊寂寥香。閨中紅日奈何長。
詩詞賞析:
這首小令寫春日少婦的寂寞。上闋前二句以瑰麗的彩筆描繪出姹紫嫣紅的滿園春色:鵝黃的新柳,嬌紅的桃杏,映著青青的芳草,織就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按旱角嚅T”四字極有詩意,詞人把春天來到人間的景況形象地比擬為春姑娘翩翩地來到大自然的芳草青青的門檻,這想象是多么新奇,美麗而又得體貼切,“柳色黃”三字也用得妙,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季節(jié),柳梢最初綴著的是米粒大的新芽,而新芽初茁之際,柳條上便綴滿了鵝黃的嫩葉,漸漸才變成淡綠碧綠的成葉。前人有“柳垂金線拂平橋”之句,即是描寫這一“柳色初黃”的情景。次句“一梢紅杏出低墻”一出,畫面就更為之增色,,在鵝黃淡綠的背景上加添了緋紅瑰麗的一筆——一枝紅艷艷的杏花探出低低的墻垣,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就益發(fā)感到春色的迷人。北宋詞人宋祁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南宋詩人葉紹翁也有“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絕唱,但他們皆在馮延巳之后,從字句的安排與意境的經(jīng)營上都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后二者較之前者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最早能吟出這樣佳句者卻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前二句對于“鶯窗人起未梳妝”來說是一種反襯,即以大自然的生機勃勃與萬紫千紅來反襯人物的慵懶無緒與黯然寂寞。“鶯窗”這一意象也捕捉得十分美妙,它使我們聽到窗外鶯啼的婉囀,也使我們聯(lián)想到草長鶯飛的美麗意境,還使我們想起“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名篇。黃鶯兒真的驚破了麗人的好夢了嗎?她悻悻地、懶懶地起了床,卻懨懨地、遲遲地不去梳妝打扮!笆繛橹赫咚,女為悅己者容!睈偧赫哌h在他鄉(xiāng),是沒有心思去拭容飾貌的。
下闋緊承上闋第三句,描寫少婦起床后呆呆地出神、默默地癡想的神態(tài):方才在繡帳中縈回的別夢已成為依稀的碎影,而玉爐中裊裊香篆更增添了心境的寂寥!坝駹t空裊寂寥香”一句,把女主人公寂寥的心境形象化:她那落寞心緒正象裊裊香篆悠悠地舒卷、輕輕地飄散著。詞人在這里找到了一個最能外化主人公心境的意象。尾句“閨中紅日奈何長”乃點題之筆,良辰苦短,愁日倍長,這是人的心理時間在起作用。對于一個無所事事只盼良人歸來的閨中少婦來說,她肯定感到時間是無可奈何的漫長。這也正是有閑階級的婦女不幸之所在。
《柳》原文賞析 6
柳
半煙半雨江橋畔⑴,映杏映桃山路中⑵。
會得離人無限意⑶,千絲萬絮惹春風⑷。
注釋
⑴半煙半雨:形容柳樹一半如煙,一半如雨。江橋:江上之橋。
、朴承佑程遥盒稳萘εc桃杏相互輝映。
、菚茫憾茫斫。離人:離別的人。無限意:深深的惜別之意。
⑷絲:指柳枝,雙關(guān)為“思”。絮:柳絮。惹:招引,沾惹。
譯文
一半似煙一半如雨立在江橋側(cè)畔,有桃杏相映于山路之中。
能夠領(lǐng)會離人的無限心意,無數(shù)柳絲柳絮牽惹著春風。
創(chuàng)作背景
鄭谷是一位苦吟詩人,在當時詩名頗盛。他曾修改齊己《早梅》詩中“昨夜數(shù)枝開”的“數(shù)枝”為“一枝”,齊己拜其為“一字師”。此詩題目“柳”有“留”意,唐人有折柳贈別習俗,故有“挽留”之意,可知這是一首送別之作。[2][5-6]
賞析
詩的首句中“半煙半雨”是以煙雨形容柳樹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如果只是一株兩株柳樹,看上去就不會像一半煙一半雨,只有成排成片的柳樹,稍遠一點看去才是如煙如雨!敖瓨蚺稀敝饕獙懥鴺渌诘奈恢茫矊懥私c橋兩樣景物。當然,江與橋是柳樹存在的必要條件,柳樹就在江橋的側(cè)畔,但詩人所要寫的主要是柳樹,因此江與橋也起陪襯作用。起陪襯作用的不只是江橋,還有第二句所寫的杏與桃。詩人明說“映杏映桃”,杏桃也確乎相互映襯,但詩題為“柳”,所以杏桃除了相互映襯之外,更重要的是映襯柳樹。并且,它們是在山路中映襯。也就是說,這一句寫了“映杏映桃”,還寫了山和山路!吧铰分小币彩菑妮^遠的地方看,杏桃好像生長在山路中;若是近看,就生長在山路兩旁了。這兩句著重寫的是煙雨一般的柳樹,江橋、杏桃、山路都是用來襯托柳樹的,目的是使柳樹呈現(xiàn)的景色更加全面、更加具體、更加美好。正是通過以上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對柳樹景色的欣賞之情。
詩的第三句突然說“會得離人無限意”。柳樹“會得”離人意,這是因為“”柳與“留”諧音,唐代人們分別時,送行的人常折柳枝送離人,用以表現(xiàn)送者對行者的情意。但是這里并沒有寫折柳枝,而是以“千絲萬絮惹春風”來表達送者對行者的心意。柳樹以它的許多絲條、無盡的柳絮,惹引春風吹來,讓它擺動“千絲”,飛起“萬絮”,這對離別之人來說,比折柳枝更能表達情意,所以才說“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似為雙關(guān),明言垂條、飛絮,暗指情思、愁緒。這樣再回讀“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就別有一番情味了。
這首詩同賀知章《詠柳》一樣,通過柳樹以及襯托柳樹的幾樣景物的描寫,喚起讀者對于真實柳樹的聯(lián)想,喚起對于與柳樹相映襯的真實景物的聯(lián)想,喚起真實柳樹在春風中擺動身姿、揚起飛絮的聯(lián)想。然而這首詩抒發(fā)的感情卻與《詠柳》有所不同!对伭肥墙柚枥L柳樹的新妝,歌詠春天的來臨;這首詩主要是欣賞柳景,表達詩人對于柳樹的贊美之情。另外,兩首詩對春風的描寫也大不相同!对伭分械拇猴L是主動者,是春風裁出了美麗的細葉;這首詩中的柳樹是主動者,是柳樹的千絲萬絮惹引春風,以便向離人示意,這樣就變被動為主動,使詩句活潑、景致引人了。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約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光啟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約卒于梁初。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風格清新通俗。有《鄭守愚文集》。
《柳》原文賞析 7
柳
垂楊垂柳管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
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前。
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
游子魂鎖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
注釋
1.柳: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種類很多。有垂柳、旱柳、杞柳等。此應指垂柳。
2.“垂楊”句:因楊柳得春氣之先,發(fā)綠最早,所以用“管”字,說它管住了春天。垂楊,即垂柳,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
3.媚:形容柳絮輕盈妖嫋。
4.“金距”句:古時斗雞,在雞腳上套上金爪。這句既以寒食節(jié)令,暗寫柳;又以斗雞的金爪比擬柳芽。
5.玉蛾:白蝴蝶。
6.“別離”句:古人離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取柳與“留”音。
7.“游子”句:暗用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意,言塞外游子,思鄉(xiāng)情濃,對月黯然,聽到一曲《折柳》,無限傷凄。
8.“美人”句:用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睙煟笣饩G的柳枝。[2-3]
譯文
不論是垂柳還是垂楊,都只顧自己的盛年;用它們的飛花飛絮取悅于遙遙的遠天。
像寒食后金距斗雞,精神異常雄;像白蝴蝶,像翻雪,飄舞在春風面前。
它們離開了江上,有的被拋在了橋畔;它們離開了河上,有的被拋在了路邊。
感傷它,塞外月夜,天涯游子神魂飛散;感傷它,雕樓春霄,家中美人痛斷腸肝。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詠柳之作,當作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前后。時楊慎因“大禮議”受廷杖,又被判謫戍于云南永昌衛(wèi),行役途中,來到永昌衛(wèi)附近的板橋鎮(zhèn),思鄉(xiāng)之情觸景而發(fā),作此詩。
賞析
此詩首聯(lián)兩句寫楊柳在整個春天的得意之場景。垂楊即垂柳,飛花即飛絮,而一經(jīng)重疊使用,讀者眼前仿佛出現(xiàn)處處垂柳成行,滿天柳絮飄飛的開闊景象,而又使詩句富有委婉抒情、一唱三嘆的韻致。
頷聯(lián)“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前”是緊承首聯(lián),進一步渲染楊柳的“管芳年”和“媚遠天”。詩人用“金距斗雞”形容淡黃色柳芽,兼?zhèn)淞康纳⑿、神,堪稱精妙。而用“玉蛾”形容一團一團的柳絮,極形象,而在漫天大雪中飛舞,又寫出了柳絮“媚遠天”的氣勢。
以上二聯(lián)寫盡楊柳的綺麗風光,春風得意。頸聯(lián)“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筆鋒一轉(zhuǎn)就寫柳與人的感情的牽連了。自從《詩經(jīng)·采薇》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睏盍秃腿碎g的離別發(fā)生了瓜葛。以后聯(lián)系日密,又孕生了折柳的風俗,臨別折柳用以牽系行人,表示送行者戀戀不舍的情意。在這一聯(lián)里“江上還河上”“橋邊與路邊”,又用字句重疊的手法,造成了一種詠嘆抒情的風調(diào)。
尾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并進行引申,由寫柳的悲劇色彩轉(zhuǎn)而正面寫人的悲劇命運:“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痹谀恰敖虾由稀薄皹蜻吢愤叀闭哿謩e以后,關(guān)山遠隔的心愛的人必是過著凄苦的歲月了。結(jié)尾雖寫人事,又緊密聯(lián)系著楊柳來寫,揭出詠柳題旨,堪稱點睛之筆。
此詩詠柳的姿態(tài)風貌,尾聯(lián)即物達情,寫別離之苦。詩用齊梁體,句句圍繞所詠對象,每聯(lián)為一組,分寫柳的姿態(tài)、時令、有關(guān)柳的典故及由柳而產(chǎn)生的情感。全詩八句皆對,清婉綺麗,字字天成,如珠在盤,自然流轉(zhuǎn)。詠物詩起自六朝,隨著齊梁宮體從宏觀的吟詠山河、寄托感慨,轉(zhuǎn)而注意自然界至微至細的一景一物,詠物詩開始占領(lǐng)詩壇,自備一路。楊慎詩學六朝,故詠物之作,栩栩如生,風流蘊藉,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詩除了首句點出是詠楊柳外,以下各句都不再出現(xiàn)柳字,只寫與柳有關(guān)的時、景、典、情,不粘不離,得詠物真旨。
作者簡介
楊慎(1488~1559年),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于云南永昌衛(wèi)。貶謫以后,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著作達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柳》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柳》原文及翻譯賞析09-28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9-20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12-20
菀柳原文及賞析03-06
贈柳原文及賞析09-20
蘭陵王柳原文賞析07-23
題柳原文及賞析06-29
柳原文翻譯及賞析06-05
《題柳》原文賞析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