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之為知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 1
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兩千多年前,兩個充滿獵奇心的小兒,憑著直覺,一個認為早晨時人離太陽最近,一個認為中午時人的太陽最近。正當他們爭辯不已之時,遠處正緩緩走來一位老者,小兒雙方爭持不下,最終他們一起詢問了這位老人:“爺爺,太陽到底什么時候離我們最近?”老人捋著白花花的長須,抬頭望向一覽無垠的藍天,沉思著,最終卻搖著頭看向小孩:“吾不知耶!”
這位如實回答:“我不知道”的老者,正是我們德高望重的孔夫子!這樣一位把言行、德行、修行、做到極致的圣人,竟如此輕松地回答了“不知道”,他如何產(chǎn)生這樣龐大的勇氣?面對“圣人”這個頭銜,他會不會愧疚?會不會覺得丟臉?而事實恰恰相反,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過去我經(jīng)歷而我知,現(xiàn)在我領悟而我知,未來乃至整個宇宙,目未見之,耳未聞之,膚未觸之,都顯得如此神秘莫測,因此而選擇“不知”。原來,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釋然地脫口而出?也許在不少人看來,回答“我不知道”就仿佛整個人的身段、地位、形象都在他人面前下降了一截;反而回答“我知道”就似乎讓自己,更勝他人一籌。但是,倘若自己真的不懂裝懂,半天都憋不出個東西,說不出個道理,豈不這才真正丟臉丟到了家?最后落得面紅耳赤,滿頭大汗,還得為自己找個借口圓謊,搞不好別人還拿著充滿疑惑的眼神望著你,那可謂,得不償失!
正如古人所言,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想要取得進步,就得主動索取,在不斷探索中更要學會虛心教導,無論與他人還是自己,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否定自己并不丟人,丟人的是像牛蛙一樣,不斷地把自己吹大,最后自食其果的人。
“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生就像一份待填充的卷子,有許許多多的考題,所考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知識,也不是考你語言功底有多豐厚,其更多的是對人生品質的`考驗,你的答案暴露著你的人格品質,決定著你未來的人生走向。自己底子的厚度只有自己最清楚,若“知”,則嘉勉,倘若“不知”,即便如實回答也無錯,心中更要堅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p>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知”的前提下,愿我們都有能力,有定力,有辯力地求索,為人生交上一個滿意的答卷!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 2
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數(shù)學老師給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難題,結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幾個人都在舉手準備發(fā)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師用鼓勵的口氣喊我走上講臺進行板書,我可高興壞了,于是像個得勝的將軍一樣大步流星地走了過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寫起來。寫著寫著,自己越來越覺得不是那么回事,離正確答案還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尷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筆,站在了講臺前發(fā)愣。就在這時,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現(xiàn)出前一陣讀過的《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終于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shù)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熟悉的世界里,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么上天 ? 潛艇還怎么深入海底 ?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采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于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钡牵@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xiàn),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xiàn)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yè)領域內(nèi),那種自詡或表現(xiàn)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 3
生活中存在不少打腫臉來充胖子的例子。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有些人不惜用謊言來達成自己的陰謀。以致于因為自己的愚昧無知而貽笑大方。其實暴露自己的不足有什么不好呢?孔子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往往喜歡吹捧自己的人,都是自尊心和虛榮心極強的人。他們總希望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突出自己。有時候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面對自己明明似懂非懂的問題,卻總要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不知的態(tài)勢,以致于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而暴露自己的弊端,被眾人取笑。最終不僅顧不及面子,反而在眾人面前大跌眼鏡,于是就有了這“與其知,不如不知”的說法。
“濫竽充數(shù)”是人盡皆知的故事。齊宣王用三百人來吹竽,南郭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員。雖然他僥幸混跡其中,但他實際上是純粹充數(shù)的。盡管他幾次都蒙混過關了,可最終還是被喜歡聽獨奏的齊湣王給發(fā)現(xiàn)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后果。想要以假亂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有一些不足是正常的。就像人生下來就會號啕大哭一樣,我們又何必苦苦偽裝自己來求得完美呢?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點點的瑕疵不足為過,但如果真的以手段和謊言來博得他人的.贊美,那么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道德與思想的不純潔了,那就是最大的過錯了。但假使我們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反而會讓自己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使自己更臻于完美。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應該謹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奔幢闶侵袊糯乃枷爰乙捕颊J為靠真才實學才是聰明的做法。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否定呢?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 4
《知之為知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它以“知”為主題,探討了人們對于知識的追求、對于自我認知的局限以及對于智慧的渴望。讀完這本書,我深感其觀點獨特、論述有力,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首先,書中對于“知”的探討讓我認識到知識的局限性。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異常便捷。然而,這種看似豐富的知識體系卻可能導致我們對于自我認知的迷失。我們往往沉迷于對知識的追求,卻忽視了對于自我認知的反思。正如書中所說,“知道的事物未必就是我知道的事物”,這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對于知識的態(tài)度和追求。
其次,書中對于人生品質的強調讓我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追求知識。人生就像一份待填充的卷子,所考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知識,更多的是對人生品質的考驗。這個觀點讓我意識到,我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品質。這包括堅韌不拔的毅力、誠實守信的品質、謙虛低調的態(tài)度等。正如書中所說,“人格的完善比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
最后,書中對于智慧的闡述讓我認識到智慧的重要性。智慧并非簡單的知識積累,而是對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我們才能逐漸積累智慧,從而更好地應對人生的`挑戰(zhàn)和困境。正如書中所說,“真正的智慧在于對于世界的深刻理解”。
總之,《知之為知之》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籍,它讓我認識到知識的局限性、人生品質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價值。通過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對于知識的態(tài)度和追求,同時也獲得了關于人生和智慧的啟示。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同時也會更加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品質和積累智慧。
【《知之為知之》讀后感】相關文章:
名著讀后感-讀后感04-13
讀后感說話讀后感09-23
《簡愛》讀后感簡愛讀后感10-26
愛的教育讀后感讀后感10-18
人間詞話讀后感-讀后感01-24
讀后感,論語譯注讀后感08-12
《目送》讀后感目送讀后感10-27
《白象家族》讀后感-讀后感12-14
《管理的實踐》讀后感-讀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