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xiāng)廣州也有在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nèi)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tǒng)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jié)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獨特之處所在。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xiāng)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2
外婆家在宜興,那里過年家家戶戶除了買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種年貨以外,還有用糯米面包團子的傳統(tǒng)習俗,新年吃團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團子過新年。吃完早飯,外公外婆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外婆負責剁肉餡、青菜餡、蘿卜絲餡,還要煮紅豆做豆沙餡。外公的任務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進盆里,倒入熱水后,使勁地揉成一個大面團,然后再搓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團。還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準備好的艾葉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綠色,外公說這是要做豆沙餡的青團。兩人配合多年,顯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種餡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綠的小面團。
開始包團子了,我也躍躍欲試,想一起參與進來。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說干就干,洗干凈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團子的隊伍。我照著外婆包團子的方法和步驟慢慢地學起來。首先把小面團搓圓了,再用手把面團捏成圓圓的、扁扁的小碗狀,接著放入一勺菜餡,輕輕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邊旋轉(zhuǎn)一邊用右手封好口,捏緊,捏尖,菜餡都被包進面里,一個圓圓的團子就包好了。外婆為了區(qū)別菜餡的不同,還會在蘿卜絲肉餡的尖頂上捏個小凹槽。我也學著捏一下,做個記號?吹阶约旱某晒腋吲d極了。在大人們的鼓勵下,我又繼續(xù)嘗試包了幾個團子,還用同樣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餡的青團。外公把我們包好的團子排在蒸籠里,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臺邊轉(zhuǎn)了十多分鐘,熱氣騰騰的團子終于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香噴噴的團子吃起來,又粘又糯,還有菜和肉的鮮香,味道好極了。外公外婆也都夸獎我的“手藝”不錯。
寶馬騰飛迎福至,靈羊起舞報春來。新年即將來臨,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做著美味的團子,過個團圓年,其樂融融,真是開心。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3
年獨特的聲音,在臘月廿五就開始了。
臘月廿五一早,在村子里醒來,聽到的是用竹枝扎的掃帚用力掃在粗糙的水泥地上的聲音,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奶奶粗糙的手緊握著掃帚把,與掃帚一起移動到門口的情景,身體甚至能感覺到灰在空中揚起。
起床后,是一連串我最喜歡的聲音——潮潮的抹布在干凈的能照出人影的桌上擦拭產(chǎn)生的短暫刺耳的聲音,整齊的書籍在書桌上立起的低重的聲音,已經(jīng)理好的衣柜柜門合上的細小的聲音,衛(wèi)生間洗拖把的水流聲……平日里不喜嘈雜的我也不反感這些代表家已一塵不染的聲音。
到除夕以前,更多的就是垃圾袋打結(jié)時塑料摩擦的聲音了。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睂懙拇蟾攀窃娙岁懹慰吹匠χ褂瓉砣鹧,心里非常高興,來不及喝酒慶祝,趕著寫桃符換下舊桃符迎接新年的樣子。村子里的除夕,雖然沒有下雪,但人們的心里可與陸游無異,因為整整一年沒見的兒女們都早早的回來幫著洗菜做飯,好不熱鬧。晚飯很早就燒好了,但先要把魚肉端去正廳,點上蠟燭,斟上燒酒,開始燒紙錢、紙元寶,然后拜一拜,就祭神祭祖了。
吃完飯,大人們聊天時,才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間——放鞭炮。其實也不能叫它“鞭炮”,因為有很多樣式:丟丟炮——往地上一扔就會響的、仙女棒——女孩子最喜歡的、竄天猴——一點著就往天上沖的……由最大的孩子向大人借一個打火機,幫每個年齡小點兒的孩子點著煙花,最后才點燃自己的。
丟丟炮的聲音清脆“啪”;仙女棒的聲音很長“呲——”;竄天猴的聲音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啾——”……每一種鞭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聲音。
年的聲音,很獨特。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4
我的家鄉(xiāng)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qū),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jié)我們有稱五月節(jié),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后一次過端午節(jié)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著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劃著漿,隨著節(jié)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fā)現(xiàn),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著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jié)就是力量,集體才是我們發(fā)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干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jié)后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jié)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jié)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峰出發(fā)。
那一次,最后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jié)果;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征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為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著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5
大年初六是個好日子,六六大順啊!這天也是堂哥結(jié)婚的大喜的日子;槎Y是在我們邳州老家舉行的。那里的結(jié)婚風俗和南京大不一樣。在舉行婚禮的前兩天,就開始鬧喜了,鬧新郎新娘自是不必說,就連新郎新娘的叔叔、姑姑也是大家鬧喜的對象,我爸爸是堂哥的叔叔,而且還在南京工作,在農(nóng)村人的眼里是“有錢人”,所以更是大家鬧喜的對象,幾個給爸爸叫叔叔的胖小伙突然過來“擒獲”了爸爸,爸爸的兩只胳膊被兩個人抱住,后面還有人推著走,旁邊還有幾個跟著走,大家的目的就一個:去超市買煙買酒。到了超市,不想買或買便宜貨都是不允許的,否則大家不會給你走,爸爸沒辦法,買了兩條蘇煙,旁邊的小孩還喊著要買糖,爸爸也答應了,我的乖乖,平時無比節(jié)儉的爸爸一下子花了一千多!鬧喜鬧喜,不鬧的話還不喜呢!大家都這么說。
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在堂哥家門口搭了一個戲臺,有小丑表演雜技,有人表演魔術(shù),還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姐姐們唱著好聽動感的歌曲,臺下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在臺下蹦蹦跳跳,整個晚上玩得開心極了。
初六這天,隨著新娘被十部轎車接來,熱鬧進入了高潮,從新娘子下車到婚禮舞臺的幾十米像走了幾公里,鬧喜的人可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新郎要是不掏紅包不拿喜糖,很多關卡是沒法過的。當主持人讓新郎新娘接物時,害羞的新郎對主持人說:這個就免了吧!,誰知他剛說完,幾個小伙子不干了,他們沖上臺大喊,不進行這一步可進不了洞房!話說到這個地步,哥哥和新娘子只得順從,在大家的鼓勵和叫喊中,表演了兒童不宜的節(jié)目。舞臺周圍擠得里三層外三層,笑容快樂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到了中午開飯時間,是正席,魚、蝦、雞肉……,樣樣不少!連我最愛吃的豬蹄也有,真是豐盛!邳州老家的婚禮真熱鬧啊!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6
我的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掃除、購年貨、包餃子、拜年等等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
我和爸爸也按照習俗去購年貨。大街小巷里,買年貨的人們數(shù)不勝數(shù)。小攤上,小店里的東西琳瑯滿目。擺滿了鮮艷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種各樣的煙花爆竹。真是讓我大飽眼福。我和爸爸又開始了瘋狂大搶購,各種各樣的東西被我們一掃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裝了滿滿一大袋子。
我的家鄉(xiāng)最少不了的一項習俗當然是包餃子了。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我們家當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媽媽就開始包餃子啦!包餃子還需要技巧呢!我負責搟皮,我這里搟搟,那里搟搟,簡直就是四不像。媽媽給我做了示范,包餃子應該均勻的搟,讓它在搟面杖上轉(zhuǎn)起來,這樣就可以搟的圓圓的了。我按照媽媽的辦法,怎么也不能把這個“淘氣鬼”制服,還是搟的亂七八糟。不過經(jīng)過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艱苦訓練,我終于把這個淘氣鬼給制服了。
我們這里包餃子還要包里面錢呢!只要誰吃著帶錢的餃子,就代表著他在這一年中平安無事,運氣很好。誰要是吃的最多,誰就是一家之主。我們家也包了好幾個錢呢!我和爸爸媽媽都想吃到錢。我為了得到拿到那幾個硬幣,于是搶了很多的餃子。嘿嘿!我們家里的錢竟然被我吃到了三個,把我的牙都快咯壞了!
吃過餃子之后,我們當然還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們男生最喜歡干的事情。我們拿起一個大*花,迅速點燃。頓時,天空中出現(xiàn)了五彩的煙花,美麗極了。
我們這的春節(jié)習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過新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磕頭,給他們拜一個年,說一些祝福的話語。然后長輩們就會給我們一些壓歲錢,發(fā)一個紅包。然后再與親戚們一起吃一頓團圓飯。表達互相之間的感情。
我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就是這樣的,怎么樣!你們的呢?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7
說起咱家鄉(xiāng)的習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拿春節(jié)來說吧!
春節(jié),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鄉(xiāng)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這天有“開門爆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仗,以噼里啪啦的爆仗聲除舊迎新。放爆仗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覺到歡愉和吉利。
春節(jié)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為驅(qū)邪惡、求吉利,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爛餃子,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隆。吃餃子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春節(jié)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fā)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恭喜。假如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是十分快樂,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恭喜。
春節(jié)還有拜年的習俗,大家互相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xiàn)在一般只是問好。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還有用手機發(fā)短信拜年、打電話拜年。美妙祝福:吉祥、平安、發(fā)財、安康之類的讓人們開心的話!
我覺得家鄉(xiāng)的這些習俗蘊含了一個千古不變的含義: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能開心的好好休息幾天,調(diào)整好心情,再準備開始下一年的奮斗。人們都希望過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8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贝汗(jié)將至,草木紛紛凋零,窗外的柚樹早已光禿禿的,像一個孤苦老人站在那里,似乎冥想著什么,似乎在等著什么。
此時恰逢凜冬,枯黃的樹挺立在園中,光禿禿的桿子上只有零星幾片葉子,對比著身旁四季常青的香樟,真像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一樣,然而春節(jié)常來的卻總是熱鬧,喜悅,盡管冰天雪地,大街小巷仍就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萬物都在等待它的到來,湖里的魚,土中的蟲,空中南飛的大雁,每逢春節(jié),小小的屋檐下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包圍著一個個溫馨和睦的家。
寒冬里的春節(jié)從不缺席,清晨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早餐鋪。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羊肉湯,家家飯館都賣。羊肉湯色香味俱全,品嘗時須先喝湯再吃肉,味道甚好。抄手比羊肉湯略貴,是極美味的,薄薄的一層餃子皮里包著鮮嫩肥美的肉丸,滑,嫩,鮮,香,很好吃。要是再在鮮湯里加上一勺辣椒油,一捆細粉絲,一把白芝麻,入口便會讓你張目結(jié)舌:這東西竟這么好吃!
論春節(jié),最令人心動還是晚上放煙花的時刻,烏黑的天空中,絢麗多彩的煙花與黑暗中的明星在對話,五顏六色的大球重疊在一起,五彩斑斕,閃閃發(fā)光,天空也成了光的海洋,過了一會兒,又變成了顆顆寶石鑲嵌在夜幕中,最后,漸漸變成一道星光瀑布慢慢地墜落下來,漂亮極了。
老家的春節(jié)還有著一個老北京的習俗。院子里灑滿了芝麻秸兒,我們在上面踩的咯吱咯吱響,這叫“踩歲”,鬧得筋疲力盡,睡前給大人請安,這是“辭歲”;大人們就要拿出錢給我們,這是“壓歲”。
我想念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9
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初二這一天,家家理發(fā)店都是顧客迎門,生意興隆。這不,今天老爸老媽便帶著我和妹妹來剃龍頭了。
一路上我好奇地問:老媽,為什么要剃龍頭?今天是龍?zhí)ь^的日子,在這一天里去理發(fā),亦有鴻運當頭,精神飽滿,時時吉祥之意。大地回春,萬物更新之際,理發(fā)迎新年呢。那妹妹為什么又叫剃胎頭呢?俗說,因胎發(fā)沾染有母體的血污及穢氣,不剃的話寶寶的頭發(fā)又黃又稀疏,為了讓以后的頭發(fā)更黑更亮更秀麗,必須要剃胎頭,頭發(fā)還可以做成毛筆,多有紀念意義!老媽一本正經(jīng)地說。要怎么剃,待會兒你就知道了。我的心里哼了一聲,故弄玄虛!
到了理發(fā)店,向老板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后,便開始剃胎頭了。只見老板彎下身,在熟睡的妹妹的腦袋上輕輕地抹了一層爸爸剃胡子那樣的泡沫。我納悶:要這玩意兒干什么呀?老板一只手拿起小刀片兒,一只手輕輕按住妹妹的小腦袋,在妹妹的頭上小心翼翼地刮了起來。那小刀片兒猶如一輛推土機,在妹妹的頭上來回推著,推過的地方連一絲頭發(fā)也看不見,像一塊白紙,滑滑的,可謂所剃之處,寸發(fā)不生。
突然間妹妹動了一下。我和老爸老媽都嚇壞了,生怕妹妹被小刀片劃中。只見阿姨輕輕站起身,走到跟前來撫摸著妹妹的頭,低聲細語地說著:小妹妹,不要哭,不要哭,馬上就剃完了。話音剛落,妹妹果然又沉沉睡去。
不一會兒,妹妹的頭發(fā)剃完了。老板洗走了小刀片上的頭發(fā),在妹妹的頭上又一遍又一遍小心地清理。妹妹突然醒了過來,可出人意料的是她睜著個大眼睛,不哭也不鬧,一副很享受的樣子。妹妹的頭皮漸漸變成紅色,便開始露出黃色的橡皮屑不,是胎漬呀!
老板刮走了胎漬,我們就匆匆地趕回家。我本以為這就算剃完了?梢换丶遥蠇尵桶央u蛋泡在了艾葉水里。泡好后,拿著雞蛋在妹妹的頭上滾來滾去。老媽好像知道我要問什么,微笑著對我說:哥哥,這艾葉可以排毒。哦,原來如此!
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剃胎頭的習俗!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0
今天是農(nóng)歷七月半,俗稱鬼節(jié),史上也叫中元節(jié)。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燒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樣,里面裝滿了冥錢,封面上寫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話說,老祖公們回家在了半個月,今天要回那邊去了,我們要多多的給他們準備一些,去了那邊才有錢花。
幼時,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幫著奶奶做紙殼,有金紙殼,也有銀紙殼,做成金元寶,銀元寶的樣子。除此之外,奶奶還要做紙衣,紙褲,紙帽,紙包等,做了堆在一個大籃子里。到了七月半這天,還要殺雞,買魚,買水果,買酒,買茶等當貢品,等太陽落山后,全搬到門口,點上蠟燭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獻后,再把各種紙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小時后祖父還教我填過包封,包封四周印著紙人紙馬,兩邊是對聯(lián)的形式,上聯(lián)是:虔具 冥財一封上奉 ,下聯(lián)則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間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寫,格式和稱謂都很講究,比如要豎行填寫,從右至左,稱祖父應稱:祖考X氏老大人 ,亡妻稱妣,X氏老儒人,對應的曾祖稱曾考,高祖稱高考,父親則可以叫父考或是顯考。落尾則稱陽眷XX。填完后還要翻轉(zhuǎn)過來,在背面大大的寫上一個“封”字。祖父向來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卻會揮毫潑墨,用毛筆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寫先人們的名字,也許,這是緬懷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個孝子的哀思。
離開家鄉(xiāng)已久,對燒包封的習俗感覺已經(jīng)很遙遠,但每年這一天,我仍會感到悲涼,身處鋼筋叢林的都市,我不會也不可能給故去的祖父祖母燒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們,如若泉下有知,祝他們一路走好!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1
每年二月初二,爸爸都會念叨“二月二,龍?zhí)ь^”,并在這一天爆玉米或炒黃豆,還會吃春餅。我對此充滿好奇,這是什么風俗呢?
原來在爸爸的家鄉(xiāng),二月二是“春龍節(jié)”。自這天起,傳說掌管雨水的龍王抬頭蘇醒,雨水會漸漸多起來,萬物開始復蘇。
關于“春龍節(jié)”,有很多傳說,最有名的一個和武則天有關。傳說,當年武則天當上了女皇帝,讓玉帝震怒。于是,玉帝下旨龍王,三年不得降雨。但龍王不忍百姓受苦,在二月二這天偷偷降了雨。玉帝因此將龍王壓在山下,并揚言待到“金豆開花時”才能放了龍王。聰明的百姓將玉米爆開,并做好春餅,家家戶戶供奉上,救出了龍王。
從此,二月二那天,爆玉米、吃春餅、祭龍王就成了一種風俗。這既是表達了百姓們對龍王的感恩之心,也是對龍王的喚醒,祝愿新年風調(diào)雨順,事事如意。
現(xiàn)在,供奉龍王的形式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但春餅這種美食代代相傳了下來。民以食為天嘛!每年春龍節(jié),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春餅。
大盆大盆的木耳、白菜、青筍、肉,光色澤就能讓人饞涎欲滴。爸爸“當當當”地剁肉糜,我笨手笨腳地切白菜和木耳。一會兒,水靈靈的大白菜葉就在我的鬼斧神工下,變成了小月牙兒、火柴棒和青柳葉。肥嫩嫩的木耳也不能幸免于難,一根根細細長長的像蚯蚓,哈哈!但這些并不影響春餅的口味,至少我是這么覺得的。
“嗞啦”,“啊”每次爸爸煸炒餡料的時候,我都無一例外地幫他配音。既然是龍?zhí)ь^的日子,那就該熱熱鬧鬧。廚房間,一時里炒菜聲、尖叫聲、鍋碗聲、歡笑聲混作一團。龍王也會被我們吵醒吧?
每到最后一道工序煎春餅時,我都守著油鍋,饞得口水直流,恨不得直接從鍋里撈一個出來解饞。不知熟睡的龍王是不是和我一樣被這四溢的香味吸引呢?
爸爸離開家鄉(xiāng)很多年了,每年過春龍節(jié)吃春餅時,就會給我們講一些家鄉(xiāng)的故事。我們一家人也會一起吃著美味的春餅,一起憧憬著未來一年的新變化。
這家鄉(xiāng)的風俗,包含著思念,也充滿了期盼。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2
每一條彩繩背后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向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日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日,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著頭,漫不經(jīng)心的走著,突然看到地上躺著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jù)分析確定,那里前一陣子應當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后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種習俗吧。┻@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jié)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望著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齊度過的。那時的自我那么無邪,那時的日子那么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jié)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能夠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著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shù)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齊,編成好看的結(jié)。然后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細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么溫暖,卻那么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么不好好保護自我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此刻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坎坷的見證。系好后,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里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仿佛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
只是之后,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么忙,忙到無暇顧及節(jié)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為我系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jié)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3
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和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習俗不同。我的故鄉(xiāng)靈寶,漢節(jié)習俗大致是這樣的:
在農(nóng)歷十二月,新年的氣氛越來越強,成人和兒童正在為新年做準備。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通常稱為臘八節(jié)),??每個家庭都在清晨制作臘八粥。臘八粥包含大豆,綠豆,河豆,花生,小米,大米,紅棗和餃子。將它們放在鍋中煮熟后,倒入同時準備的澆頭(豆腐,胡蘿卜,白蘿卜,調(diào)味料)。將粥放在院子中部準備好的桌子上,以崇拜神靈。之后,我和家人一起吃飯。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通常稱為新年。在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會做餃子和買甜瓜。到了晚上,古老的廚房神將被送往天堂。整個家庭都應該將準備好的對聯(lián)粘貼在舊的廚房神雕像的兩側(cè)。對聯(lián)是:上帝講好話,回到宮殿帶來好運。在古老的廚房神面前的桌子上,放置了諸如甜瓜之類的犧牲品。整個家庭還不得不在舊的廚房神雕像前燒香和敬禮,最后將舊的廚房神雕像燒掉。
在第十二個農(nóng)歷月的二十三個月之后,人們變得更加忙碌:殺豬,宰羊,買菜,磨面條,蒸面包……
在新年前夜,人們忙于清潔和粘貼春節(jié)對聯(lián),每所房屋都必須在門口放上財務指揮棒。人們還必須煮餃子。除夕晚餐準備好后,他們必須張貼新邀請的廚房神。貼紙完成后,他們必須崇拜神靈并放鞭炮。最后,全家人將一起吃除夕晚餐。長者吃完飯后會給孩子新年錢。這個晚上,人們不得不熬夜,叫壽穗。
新年的第一天,在拜神并放鞭炮后,全家人開始吃早餐。飯后,人們開始互相稱呼新年,并祝愿彼此新年快樂。
從新年的第二天開始,人們會互相拜親以慶祝新年。
農(nóng)歷正月十五,這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每個家庭都吃元宵節(jié),把燈籠掛在門上,孩子們則提著燈籠。聚在一起比其他人的燈籠玩得更好。
轉(zhuǎn)眼之間,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到了,這一年結(jié)束了。人們再次開始忙碌的生活。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4
照福建閩南那一帶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同樣也是祭灶日。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的老人長輩都忙著做各種特色糕點。
發(fā)粿就是其中的一種,他是用紅糖來做的。閩南人作為節(jié)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廟宇也會用之貢品。發(fā)粿的口感軟糯,香香甜甜,小孩子們尤其愛吃。長輩們做完,便放在蒸爐里蒸,不一會兒,冒著熱氣的發(fā)粿就出爐了。但它最重要的作用還是拿來供奉灶神,在家中供上豬、雞、鴨、魚之類禽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
過春節(jié),自是少不了貼春聯(lián),不僅增添過年的氣氛,還寓意著鎮(zhèn)邪驅(qū)鬼,祈福納祥。
終于迎來除夕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戶門口都掛上了大紅燈籠,貼上了喜慶對聯(lián)。豐富的飯菜就端上了圓桌, 桌子下也會放一個小小的火爐,寓意著“團團年年,紅紅火火過大年。”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之后,我們就會開始放煙花。隨著大人們點燃煙花,漂亮的煙花在天上不斷的綻放,年輕人們就會拿起手機來拍這五顏六色的煙花,美麗極了!最高興的還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約三四點鐘時,外面的鞭炮聲就“震耳欲聾”了。大人們忙著放鞭炮,我們小孩子從里到外換上了新衣服。而且吃飯時要先給老人們拜年,拜完年之后,老人就送給小孩子們壓歲錢,這大概是我最開心的事了。
大年初一,按福建閩南的習俗,不能掃地,而且這一天的早上只能吃素食,不可以吃葷的。因為老人都說:“ 這一整年出門都會忘記帶雨傘淋雨!痹谶@一天里,我們都會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還會給親朋好友家的小孩子紅包,接到紅包的小孩子就會興高采烈的跑進自己的房間,輕輕的關上門,迫不及待的打開紅包來細細數(shù)一番。數(shù)完之后就會樂呵呵的笑起來。
過了元宵,熱鬧的春節(jié)結(jié)束了,人們紛紛回到了工作崗位。地上沒有了鞭炮紙屑,美麗的鄉(xiāng)村又安靜了下來……
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15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小小的鄉(xiāng)鎮(zhèn)——張家港市合興鎮(zhèn)。但在這個小鎮(zhèn)中,卻流傳著許多風俗。比如新娘離開娘家時,一定要痛哭,意示對娘家的依戀;來迎接新娘的新郎不能直接進入新娘家中,而要在新娘家門口等候多時,表示對新娘的真心。而使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過年時做饅頭與吃饅頭時的情景。
在我的家鄉(xiāng),每逢過年都要做饅頭。饅頭做得越多越大就說明來年的運氣越好,財氣越旺。一般做饅頭會選在過年前的某一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圍著一張圓桌坐在一起,會包饅頭的包饅頭,會做饅頭餡的做饅頭餡,分工明確,井井有條。只見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老年人,一手抓起一個面團,在手心里來回的一搓一揉,然后兩手一合,就壓成一個扁扁的圓形,把餡放入其中,再把四周的邊一拗一擰,一個饅頭就做成了。那些不熟練的人,就連抓起一團面疙瘩也要一段時間。做完了饅頭,就把饅頭一個一個地放入蒸籠中。大約蒸了一個多小時,饅頭就可以出爐了,一個個饅頭熱氣騰騰,那么豐滿,活像一個個挺著大肚子耀武揚威的將軍。這時,我們就會沖上去,搶饅頭吃,不管饅頭燙手不燙手,搶到以后就一個勁地往嘴里塞,喲,新出爐的饅頭又軟又香,別提有多好吃!有的小孩長得矮小,還沒來得及擠上去搶就被別人搶光了,只能在一旁傷心地哭。每當這個時候,大人就會拿著一個大饅頭,逗他說:“你不哭,我就把這個大饅頭給你!蹦切『⒈懔⒓赐V箍蘼晱拇笕耸种袚屵^饅頭就吃,這時周圍的人看見那小孩狼吞虎咽的樣子,都會忍俊不禁的大笑起來。
可見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是多么富有樂趣呀!
【【熱】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薦】家鄉(xiāng)的習俗作文01-20
【熱】家鄉(xiāng)的公園作文02-01
家鄉(xiāng)的葡萄作文【熱】01-19
家鄉(xiāng)的路作文【熱】01-14
【熱】家鄉(xiāng)的果園作文12-28
家鄉(xiāng)的秋作文【熱】12-26
【熱】家鄉(xiāng)的美味作文12-22
家鄉(xiāng)的習俗900字01-11
贊美家鄉(xiāng)作文【熱】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