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精選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1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嗎?那知道端午節(jié)要吃什么嗎?知道為什么端午節(jié)吃粽子嗎?知道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賽龍舟嗎?知道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帶五彩繩嗎?那就讓我為大家一一解說吧!
端午節(jié)是要吃粽子的,因為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jié)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 。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 ,用梅紅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 。 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yǎng) 。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看了這個粽子,你想吃嗎?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習慣,你們喜歡嗎?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2
端午節(jié)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最具代表性、廣泛性的民間活動,也是最富刺激性、最為壯觀的活動。這天上午,個個頭面一新,衣著入時,小孩的胸前,有的掛著香囊,有的懸著“ 艾虎”或小猴兒。人們?nèi)宄扇海襞笠,或結(jié)伴而行,或驅(qū)車前往,萬人空巷,車水馬龍,蜂擁到龍舟競渡的河岸。參加競渡的龍舟,也都裝飾一新,船頭扎一個大龍頭,船前豎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陣,船尾一人撐大槳擔任競渡指揮,兩邊各10人劃槳,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長短大小而定。一旦競渡令下達,鼓聲雷動,龍舟競發(fā),劃船手使勁劃船,誓與對手一爭高下,奮力爭先,奪取標牌。此時,兩岸人山人海,笑語歡聲,吶喊聲、喝彩聲、歌聲、槳聲、水波聲連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對此有生動的描述: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掛影虹霓暈。
并形容觀看龍舟者仕女如云,銀釵映日,“ 兩岸羅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
我國競渡活動起源很早,端午競渡之風在唐宋特別盛行。這首《競渡歌》將競渡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高潮迭起,把江中的競賽和岸邊觀眾的氣氛寫得如火如荼,扣人心弦。
今天,龍舟比賽已成為群眾性的競技活動,它不僅在中國各地舉行,還成為國際性體育競賽項目,在10年廣州亞運會,賽龍舟將成為賽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jù)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3
眼看著今年的端午節(jié)即將要來臨了,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節(jié),那天,老師為我們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端午節(jié)。
記得端午節(jié)的前兩天,老師就對我們說,端午節(jié)當天,請家長學校來包粽子,家長同學一起過端午節(jié)。聽了這個消息,我十分的開心,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說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
經(jīng)過了兩個不眠之夜,我終于盼來了這個學期最期望的日子——端午節(jié)。上午,我們上完課之后,取出了特殊的“學習工具”,有電飯鍋、粽葉、糯米餡兒的.,我們還別出心裁地帶了50個花繩的線。
等家長全部到齊后,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班主任武菁老師宣布活動開始,我們16個小組開始包粽子,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包粽子,不是掉米粒就是不會綁繩子,過了一會兒,連餡兒也掉了出來,我在思考:為什么?why,What?不過,沒一會兒,我們就都會了,因為有媽媽呀,媽媽手把手地教我,我由剛開始的手腦不協(xié)調(diào),也能熟練地包了,而且,我還連包了五個呢!
二十分鐘后,放眼望去,每個小組已經(jīng)包了不少粽子了,教室里彌漫著一股粽葉的味道。老師下令:“開火,蒸粽子!蔽覀儼把粽子放進11個蒸鍋中,現(xiàn)在,我們就等著粽子熟了,大飽口福呢!
這時候,我們開始搓花繩,老師先為我們演示,用五根顏色不同的繩放在一起搓,搓好再打個結(jié)即可。然后,一個個“手工藝人”上崗了。
剛搓完,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哇,真香!是粽子熟了。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了兩個粽子,粽子的香氣直往我鼻子鉆,再澆上一勺蜂蜜,我咬了一口,糯米又香又甜,真是太好吃了。
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4
在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七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是最具人文情懷和文藝氣質(zhì)的節(jié)日。
“端午”二字,原為“端五”,“端”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認為五月初五這天要準備草藥以祛除毒氣。《大戴禮記》亦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用佩戴蘭草、沐浴潔身來驅(qū)邪避禍。那個時候,“端五”還不是節(jié),而是一個需要避諱的“不祥之日”,F(xiàn)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nóng)村地區(qū),端午節(jié)前后,家里熏蒼術、白芷,大門上插菖蒲、艾葉,小孩兒佩戴中藥香囊,大人喝雄黃酒以驅(qū)邪避疫,應是先秦民俗的綿延保留,同時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樸素心理。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所著《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見西晉時端午節(jié)即有吃粽子的習俗。至于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均載,遭讒被逐于沅湘的屈原聽聞楚國國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涼,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羅江,與國同殤。楚國百姓聞之悲痛不已,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吊,有漁夫劃船至江中欲打撈詩人真身,并以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魚蝦飽腹而不食詩人之肉身。后來,人們又擔心飯團為蛟龍所食,遂以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以驅(qū)之,逐漸演變?yōu)榻袢罩兆印K纬娙嗣穲虺嫉摹段逶挛迦铡吩娫唬骸扒弦殉了,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边@正是對這一民俗演變的文學注腳。
自此,因為加入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元素,又經(jīng)由民俗的不斷創(chuàng)新演繹與豐富,端午節(jié)逐漸由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日”,演變?yōu)橐粋以懷念先賢與詩人的愛國情懷為名、內(nèi)容既古老又新鮮、形式熱鬧且多樣、充滿歡樂氣氛的民間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民俗之多、流傳之遠、影響之廣,可列為七大節(jié)日之首。除了吃粽子這一共同習俗外,在我國北方,還有飲雄黃、佩艾草、贈香扇等習俗;在南方,則有賽龍舟、浴百草、游百病等習俗。此外,端午節(jié)慶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動還傳入了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世界上頗負盛名的韓國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國傳統(tǒng)端午節(jié)的流傳與演變,2005年還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
今天,端午節(jié)早已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軟實力,其中尤以賽龍舟最為知名和富有影響力。英語中,端午節(jié)被翻譯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譯回來就是龍舟節(jié),可見賽龍舟這一節(jié)慶形式在國外的影響之甚。
吃粽子也好,賽龍舟也罷,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節(jié)民俗的演變,早已超越紀念詩人屈原這一單純目的,而是包含著中國人所特有的、濃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樸素世界觀。這種樸素而純真的情感與觀念,最能打動人心而獲得廣泛共鳴,所謂的文化軟實力,亦不過如此。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5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jié)。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jié)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作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的由來介紹02-11
端午節(jié)的由來作文【精】03-03
【薦】端午節(jié)的由來作文02-08
端午節(jié)的由來(俄語閱讀)08-08
端午節(jié)的由來作文32篇03-04
端午節(jié)的由來演講稿02-21
有關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02-14
端午節(jié)的由來介紹(4篇)02-11
端午節(jié)的由來介紹4篇02-11
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傳說故事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