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后感1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fā)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fā)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么事,只是借題發(fā)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我們仨》讀后感2
剛開始看前面的時候,幾次忍不住落淚。因為能深深的感覺到這個老人內心的孤寂之感。是那種蒼茫天地間,值得自己在乎的人都已經不在了,自己卻還一人茍活的孤單。其實楊先生怕死嗎?她不怕,她怕的,不過是至愛之人的離去吧。有時候想到自己也不過是這片天地間的過客而已,值得自己留戀的東西實在少得可憐。是的,死亡是可怕的,而孤單和無助是更為可怕的事情,人生路漫長,便是漫長一世的孤獨。在這茫茫的道路上,若只有自己,便覺得荒涼;若能一路同行,就算沒有繁花盛開,也可算是寂寞人生里的一點溫暖慰藉吧。這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用相惜怎能燎原?楊先生此生能得錢鐘書老先生相伴一生,也是莫大的慰藉了。
可惜聚散總有時,楊先生于耄耋之年無望的看著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的離去,心該有多痛。每每想到這里,眼前就不禁浮現(xiàn)出楊絳先生步履蹣跚,老態(tài)龍鐘的樣子,她一個老人家,就那么一步一步緩慢地走著,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依托之人。因為老眼昏花,體力不支,自己不得不隨時停下來歇歇,但是,她還得繼續(xù)走,因為自己最愛的人還在等著自己,她得走著去看看他們,送他們一程。
在女兒走后,他們反到覺得是一種解脫了。因為女兒行在了他們的前面,他們百年之后,就再也不用因為記掛人世間的這個女兒而牽腸掛肚了。而女兒走得不安穩(wěn),何嘗不是因為惦念著自己年邁的父母。而錢鐘書的慢慢走,又何嘗不是因為惦念著自己的老妻呢?
“他(錢鐘書)故意兒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笨吹竭@句話心里感覺特別難過,一種荒蕪的情緒突然淹沒了我。明知是要去赴死的,卻為了讓活著的人不那么難過,努力的眷戀了這個世界。即使這樣的結果徒勞無功,但其中深刻而真摯的感情,真的是讓人無法不動容。
可能是因為自己的人生經歷還不夠豐富,境界太低,目前還體會不到更深層的感受。面對至親的離去,楊絳先生雖然悲痛欲絕,但更多的,還是一種超脫和看得開吧。她在《我們仨》里面所說,我要留下來清掃現(xiàn)場。人世無常,而人在這個世界上成長,便是一個不斷讓自己的心靈染上塵垢的過程。禪宗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故事廣為人知。但我想,我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吧。我知道對于人生,我也會時時困頓,時時迷茫,根本做不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保荒苁恰皶r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和洗衣服,吃飯,打掃垃圾是一樣的道理。楊絳先生學冠中西,且對于中國釋道也頗有研究,才會說留下來清掃現(xiàn)場吧。因為如果真的是本來無一物的話,那又何需清掃呢?其實,我們都只是凡人,而凡人,如果想當一個好人,當一個心靈干凈的人,真的是需要不斷修行,不斷的反省,不斷的干些給自己的心靈灑水除塵的活的,甚至是像對待洗干凈的衣服,被套一樣,需要把它及時的拿出去曬一曬的。心干凈了,你的世界才會干凈。心陽光了,周圍俱是暖暖的春意。
這本書不僅僅增加了我對楊絳先生的崇敬之情,同時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孝敬父母。真的,他們對孩子的惦念是一生一世的。那么無私,那么偉大。而老年人的困境,又何曾是我們能體會的呢?身體素質已經是江河日下,也不能夠再給予子女一絲助益。其實這時候,正是我們年輕一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時候啊。
《我們仨》讀后感3
初識楊絳先生是在20xx年5月25日她逝世時,滿屏的楊絳語錄以及各網(wǎng)友對楊絳先生的評論。"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就是這樣一段話,讓我心生莫名的喜歡。讓我對楊絳先生充滿了崇拜之情,于是我百度搜索她,真是越了解越尊敬。他被錢鐘書先生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對楊絳先生的評價是一一智者,因為生活上的智慧與學問上的智慧,他們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豐富人生。我想對一個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讀她的每一篇文章,從字里行間去與他的靈魂對話。
正好慈光精舍讀書會給了我這樣一個平臺,與大家一起從《我們仨》這本書讀起。這本書的書名,我很喜歡,我們仨,簡簡單單,讓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楊絳先生家庭的欲望。這本書是從楊絳先生的夢開始,關于他們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
前面是他們老了,他們相失了。后面才講的是一家三口溫暖的日常生活。雖然采取的是倒述的方式,但我讀來卻最先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解放前一對二十幾歲的年輕夫妻的模樣,一個儒雅、斯文,滿腹經綸。一個睿智、從容,才情萬千。他們一起出國求學,一起過他們特有的學者生活。除了讀書,他們認為做飯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恨不得不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讓我驚嘆,他們讀著學著,學著讀者,從兩個人變成了我們仨,多了個阿圓。
學者的家庭永遠離不開書,阿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讀書,到哪里,必先找書看,被錢鐘書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而且阿圓從小就很懂事,很孝順,大雪天的背著媽媽摳貓屎,撮煤球,到父母年邁時,每天想方設法變著花樣給父母弄好吃的,哄著他們吃,每每讀到這,我必止不住流淚,多好的阿圓,上天為什么不對阿圓多眷顧點,讓她陪在父母身邊長些再長些。他們三個人很普通,像我們身邊許多三口之家一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但他們三個人又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愛讀書,總是靜靜地各據(jù)一張書總,靜靜地讀書工作。他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都可搖身一變成多人,或父親或兄弟,或母親或姐妹,互相體諒,互為依靠。阿圓這個孩子讓我心疼,心生愛憐,她經過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讀到這里,我心里特別難過,就感覺阿圓是我的孩子一樣。阿園是楊絳先生的心頭之愛,讓她牽腸掛肚,阿圓是他的生平杰作,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又何嘗不是楊絳先生平生最偉大的業(yè)績。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卻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在萬里長夢中不愿醒來。
整篇文章讀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就像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平緩壓抑。這也許就是楊絳先生己經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才能如此淡定與從容吧。我們仨可能就快要團聚了,而她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4
《我們仨》是一本相當溫暖的書,濃的化不開的思念,看得直叫人心碎!耙痪啪牌吣暝绱海㈣トナ。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絳先生用了很大篇幅,來敘述他們夫婦兩人,從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間的很多細節(jié)。作為高等知識分子的他們三人,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
在《我們仨》里: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嘀樥f:“我做壞事了!彼蚍四,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ァO乱淮嗡譂M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ァ
在這里,錢鐘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鐘”于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xiàn)象就不足為怪了。在這描述中,讓我也體會到他們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和兩人間濃濃的愛意。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讀了這本書仿佛是隨著楊絳先生的腳步經歷了整個人生,也認識了錢鐘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tài)。這恐怕就是能夠專心做學問的根由吧。
《我們仨》讀后感5
那寓所,曾經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
終于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曾多次開始,又無數(shù)次放棄。不是內容無聊乏味,只是那繁體字一個比一個難認。終在下定決心,慢慢品讀后,才有幸欣賞到所有內容。
楊絳,中國最后一位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學、翻譯事業(yè),而她的丈夫錢鐘書更是一代大文豪,無數(shù)佳作流傳于世。我以為,這樣一對偉大夫妻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是轟轟烈烈的,每天都應該經歷著平凡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我錯了,原來再輝煌的人生也是由點滴小事拼湊而成。
《我們仨》本是由先生一家三口共同創(chuàng)作的,可沒等內容完成,世間就只留下了楊絳先生一人。都說夫妻間后離世的人是不幸的,因為要承受巨大的悲傷,但楊絳先生不僅經歷了喪夫之痛,更感受到了喪子之疼。鐘書走了,媛媛走了,只有先生一人了。但楊絳沒有因此倒下,也沒有固執(zhí)地埋怨命運不公,而是拿起筆,用另一種方式思念著他們仨。
我羨慕先生一生快樂順遂,遇到良人一輩子幸福,家境殷實不需要為生計操勞,名譽雙收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筆濃墨重彩。初讀文字,我驚嘆于鐘書楊絳的愛情,原來世間最動聽的情話不是至死不渝,而是“從今往后,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痹谡嬲膼矍槊媲埃總人都可以放心地做一個孩子。攜手“探險”,一起遛彎,竟是兩人最常干的事情。在彼此面前,他們褪下了文豪的光環(huán),只是兩個具體的人,即使沒有昂貴的禮物,嬌艷的鮮花,卻有最純粹真摯的感情。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在20世紀的女性,一輩子不會做飯,不會識路。某種意義上,她是何等的幸運,又何等的幸福。
先生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的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是功成名就,是流芳百世,是得到所有人的贊譽和肯定?呻S著年歲的增長。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實平淡從不是貶義詞,或許有人注定平凡,又或許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諦。越長大越喜歡祝福人平安順遂。生活啊,都是自己的。與眼前人一起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在柴米油鹽中感受時光的流淌,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直以來我都害怕離別,害怕再見,就再也不見?墒篱g哪有那么多永恒,如先生所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睕]有人能躲得過離別的苦楚,唯有學會接納,才得以成長。生命會消逝,但回憶卻可以永遠停留,愿世間人在美好回憶里沉醉,而不深陷悲痛緬懷中無法自拔。
媛媛和鐘書都走了,這世間只有楊絳先生一人了,他們仨走散了,他們的家沒了,她一個人懷念他們仨。先生寫道:“亡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讀后感6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凄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于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xiàn)的幻覺也不愿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么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么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xiàn)?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里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xiàn)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么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里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于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于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xiàn)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xiàn)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凄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讀后感7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捧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譯蘭德詩
這些日子,我在讀楊絳的《我們仨》一口氣讀完,我就想寫點什么,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自己有好幾天都陷入了楊絳的情感里,在她編織的夢里穿行,心情總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就再次失散,就這么失散了……現(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庇谑蔷陀辛诉@本書,書名叫做《我們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三,這本書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成的。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有樸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動,它有對丈夫對女兒和三人生活點點滴滴的懷念,它有一個堅強的說故事的人。
在書中,楊絳用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無奈、堅強、釋懷,楊絳先生在面對“*”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任憑命運的各種不會,她就是笑,把它們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她沉浸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在《我們仨》中不僅讓我看到了楊絳先生強大的內心,還讓我走進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書中云:“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生一變,可變成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姨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她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這種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羨慕呢?我想,楊絳先生一定無比眷戀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們仨》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沒有無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對往事的敘述,但是,不知怎的,讀完《我們仨》會有一種悲傷和哀嘆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書中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樂的一起過日子!比碎g沒有純真的快樂,快樂總夾著懊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
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
楊絳先生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她只是像講故事一般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著,沒有盡頭……
感謝楊絳先生,給予了我們無盡的感動,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及本原珍惜,讀《我們仨》是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后感8
看《我們仨》這本書也是兩個月前,一直準備抽空寫個感想,但擱置懶得動筆。隨著楊絳先生的離去,重又拾起《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她寫的她們家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就如一張張老照片在慢慢隨光陰重現(xiàn)。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一個老者每天奔波于丈夫和女兒的病榻前,充當一個聯(lián)絡員,把丈夫的消息帶給女兒,又把女兒的情況傳遞給丈夫。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作品,我總體感覺很淡很淡,幾乎沒有艷麗的辭藻做打扮。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楊絳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變成了一條項鏈。她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是《我們仨》的歸納。 這本書談不上喜歡,但字里行間滿滿溢出來親情如清泉使我的心變得溫柔起來。楊絳先生給我最多的感受是平和,對待動蕩時代的平和心態(tài),對待名利爭奪的平和心態(tài),對待丈夫細致入微照顧的平和,對待女兒教育的平和心態(tài)。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看她對爭吵的反思,我學會怎樣對待夫妻意見不一;看她對待對丈夫的包容,我學會怎樣潛心去改變并適應愛人的習慣;看她對家庭氛圍的調節(jié),我學會聰明地處理瑣事;看她處理丈夫和一些朋友之間的交往,我學著做個對愛人有幫助的妻子。但楊絳是個幸福的女子,她本身出身名門是個基礎,她聰明好學,漂亮才情,但錢鐘書對她寵愛一生,錢鐘書為她做的最大的事似乎就是早飯,做早飯雖然不難,但對于錢鐘書來說就是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是個講話非?瘫〉筱@的人,但對楊絳卻是百般溫和就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在楊絳生活中經常如孩子,一個男人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樣撒嬌,這是對一個女人最大的信賴!段覀冐怼罚褪侨缫坏我坏嗡S屋檐瓦片滴落,透亮宜人,而這生活的細滴,更如一顆顆小小散落的珍珠,晶瑩光澤,楊絳先生把這散落的珍珠輕輕拾起,連成了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珍珠,一個珍珠不起眼,但若串成項鏈就是珍貴的。而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著串珍珠,一旦學會串珍珠,我就擁有了項鏈。
《我們仨》讀后感9
“有天我睡醒看到我的身邊沒有你,在我的右邊是你曾經喜歡的玩具?僧斘艺酒鹕韥碓诜块g里尋找你,留下的只有帶著你味道的一封信!笨赐辍段覀冐怼泛,我才真正醒悟過來,這首《病變》的歌詞深意是:趁家還在時,珍惜當下吧。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家人全部離世后的紀念之作,講述的是她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瑗的故事。難以想象,年老孤單的楊絳需要忍受多大的悲痛才能完成這本書的寫作。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楊絳的老人夢示將要分別”(引出)、“半真半假的萬里長夢說離別”和“楊絳一個人回憶我們仨”(主體)。
我是本周五讀完這本書的,按理說,離別是悲傷的,但楊絳的回憶卻讓我感到家的溫馨。她與錢鐘書在清華園相識相愛,她的優(yōu)秀盡在錢鐘書的經典字句里:“遇見她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他之后,結婚我沒想過別人!
楊絳生孩子時,鐘書拙手拙腳,不斷犯事,而楊絳則是一句句“不要緊”。錢鐘書每日的早餐,夫妻間的讀書比賽、“探險”,女兒錢瑗為父母著想,凡此種種,無不體現(xiàn)著家的溫馨。
捧著溫情的書,我常常是看著看著就想到我們家。我家四口人,一個說話刻薄的妹妹,一個嚴厲又慈愛的父親,一個勤勞又體貼的母親,還有一個我。上了高中,我與家人的相聚從初中的每天見面變成了每個周末才回家一次,而到未來考上大學,我與家人恐怕一年也見不上幾次。父母養(yǎng)大了孩子,而自己盡管心喜孩子的獨立和擔當,卻終究還是要變老變孤獨。如此想著,我一向無憂無慮的心也多出一些滋味,甚至不乏感傷。
本周三,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后腦勺長了個包,以為是個什么瘤,怕極了。我一回到家就和爸爸說了,他急得不行,馬上帶我去了診所,原來那只是一個淋巴結。父母的急切和關心感染了我,也感動了我;叵脒^去,我每次有要求時,父母總會盡量滿足我。與父母相伴,我的壓力、煩躁的心情就會淡卻;向前奔跑,我總會有安全感,因為每每回頭看時,我的身后總有他們深情和鼓勵的微笑。
面對疾病,我體會到了人生的脆弱——這次有恙,若不是淋巴結,而是什么惡性腫瘤,那我不就死別了嗎?當然,我的反應是有些神經質,但我對人生無常的體會更深了。前段時間讀《活著》時,我清晰地知道,命運來時是一瞬。而當下的我,就要時時自我驚醒,趁家還在時,為家多做事。
楊絳先生把只有一個人的家稱為“驛站”,把人生稱為“古驛道”。確實,人生漫漫,就像古代驛道,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沒有家人的家,不再有家的溫馨,就只像為你提供吃住的驛站,而有了家人的家,那才是家。
每個人都是古驛道上行走的人,走過歲月匆匆,走過一年四季,總有一天,父母會迎接你的到來。來時攜風帶雨,他們無處可避,而他們走時,亂了四季,你無藥可醫(yī)。是啊,親情一緣,足夠珍貴,趁父母還同你一起行走時,趁家還沒變成“驛站”時,讓我們好好珍惜當下吧。
《我們仨》讀后感10
或許,現(xiàn)在只要一提到世紀老人,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冰心老人。是啊,冰心老人的兒童文學確實伴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長。她的詩在字里行間無聲滋潤著我們的生活。這世界上總有這樣一群作家,他們或許出名或隱于市井,但只要你讀他們的作品,天長日久總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激發(fā)你心里向好向善的本心。讓你在紛繁雜亂的世間,留下一塊心靈的伊甸園!拔抑詫懺娮鲈姴皇菫榱顺雒膊皇菫榱藶榱藗魇,而是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像一位哲人說的那句話一樣。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人,也是一位世紀老人,但我更想親切的稱她為百歲人瑞—楊絳先生。
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因為有幸讀完了錢鐘書寫的《圍城》,讀完之后看到楊絳先生寫的后記和錢鐘書先生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時種種生活瑣事。他們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氛圍吸引了我,事后知道楊絳先生還有一本隨筆,叫做《我們仨》,寫的是她們一家三口六十來年的生活。當時我的心中早已有所向往,想要再拜讀一下楊絳先生的這本隨筆。只可惜學業(yè)緊迫,這種想法也就一直存放于腦海深處。直到一切都結束,才想起來。就從網(wǎng)上買到了這本書。書十分的便宜,也可在閑暇之余一覽百年人瑞的文筆。楊絳先生博學,她翻譯的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公認的國內翻譯最好的版本,楊絳先生對知識也是一絲不茍,通常為了搞懂一個字,就要反復查三至四個字典,這種對知識的執(zhí)著,是我們之間鮮有人能夠做到的。
《我們仨》這本書的封面充滿磨砂的質感,像是落在地上的楓葉。摸著這本書的封面,就像握住了奶奶粗糙的手,書中楊絳先生的娓娓道來,就像是奶奶或姥姥平時與你聊天。書中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坎坷曲折的情節(jié),更沒有乘風破浪的快意人生。讀后感·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傷感、溫馨、有趣的故事。斷斷續(xù)續(xù)地寫的她們一家三口的平凡且純粹單純樸素的生活。這是一本貼近生活,貼近我們這個平凡的世界的隨筆。
書中吸引我的還有那種種的生活的細節(jié),手稿、照片和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只要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和!
而在我們之間流傳甚廣的,就是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先生說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楊絳錢鐘書式的愛情,帶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如果你沒具備愛一個人的條件,那你就得先把自己變得優(yōu)秀;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了,那你也得明白到底是珍惜喜歡,還是只是在孤單寂寞的時候找一個人來作伴,不要讓喜歡最后變作與煙酒相伴的故事。
人海茫茫,相遇已是不易,相識更是難得。最終能走到一起那更是修來的緣分。說的話有人聽,你的愛有人懂,你愛一個人就愛了一生。
《我們仨》讀后感11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jié)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xù),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jié),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段覀冐怼,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作文
《我們仨》讀后感12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悅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耸篱g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yōu)美文靜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著一個溫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鐘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著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順敘的`手法寫她與鐘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后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薄卟豢闪,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鐘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鐘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鐘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說家,離不開楊絳背后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xiàn)了愛情事業(yè)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鐘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xù)的評論里,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滾的笑浪。
經典詞組:
雜樹叢生,野草滋蔓。
緊抿著嘴,眼睛里還禽著些淚,臉上有一道淚痕。
潦草塞責
尸位素餐,于心不安。
束脩(xiū)
理所當然,勢所必然
聲音很微弱,苦著臉,斷斷續(xù)續(xù)地訴苦
這時他忽把緊閉的嘴拉成一條直線,扯出一絲淘氣的笑,怪有意思地看著我說
《我們仨》讀后感13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關于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么得清新亮麗,吹散走躁熱,帶來別致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整一個暑期。
這是關乎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事,有個再平凡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然而,正是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直到有這么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著急地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回應,她慌了,從夢中驚醒,向先生錢鐘書細細描述,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嘆:他們老了。
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了然于心。
在這么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之家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齡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罷了?墒牵斔麄兏髯蚤_始工作,卻又是互不相擾,尊重著彼此。這樣一個家庭,是讓人羨慕的,它讓人溫暖、感動。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爸挥性趬粝胫,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zhí)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14
語言輕便流暢的文字,總是很快就會讀完了,好像是遇見一瓶清涼潔凈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文章雖是讀完了,卻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樣解了渴。有一種令人感動的溫暖,感慨佩服的情緒,勉人向上的動力還留在心中。
我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比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輩的學者老師們,往往用字更加精簡,敘說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難只是平淡敘說,好像是別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間的記憶和故事則歷歷在目,饒有趣味,似乎怎么說都不夠,總是令人感到溫暖。而年紀越輕,過了無話可說的階段,對事物的渲染夸張愈是濃墨重彩。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的淚窩是太淺了,看到書里一些情節(jié),淚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人生本是一場大夢,蒼涼幾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愛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時光,慶幸自己可以遇見這樣的伴侶,感謝上蒼賜予自己最好的女兒,如此,即便是一路風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錢鐘書先生雖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在學習讀書方面都是楊絳先生和圓圓的老師,生活中卻是“拙手笨腳”,他在年老之后隨女兒逃避鄰居的欺負住到簡陋的學校宿舍小紅樓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閑著,就拙手笨腳地跑去打掃陳年積土,弄得哮喘復發(fā)。這讓我想起,妹同我講述的,二姐開車帶著大姑去接應回家為奶奶奔喪的妹,打著電話說岔了路口,二姐下車去追走過的妹妹,一回頭“老太太”大姑也跑出來了,眼睛不禁又濕了。暮年的老人,總是很容易讓我心疼和擔憂,在他們眼中我們始終是孩子,他們既看著我們一天天長大也漸漸為人父母,同事仍然為我們而擔憂。
楊絳老師始終是樂觀的,因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無求,在生活中三人總能找到樂趣,所以書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間,錢鐘書脫離了楊絳的照顧,自己一會打翻了墨水,幾日又砸壞了臺燈,苦著臉對坐月子的楊絳說,“我做壞事了”,楊絳就說“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乃至會劃火柴做飯了,也面有得色,分外開心;生了圓圓后,全家她說“(錢鐘書)吃肉,我喝湯,圓圓吃我”;他哮喘病發(fā),呼吸如呼嘯。我(楊絳)不知輕重,戲稱他為“呼嘯山莊”等等。文章很大一部分,也是圍繞著他們最愛的女兒圓圓(錢媛)寫的,她從小到大的很多故事,這個哭聲嘹亮的“星海小姐”,瓷娃娃,外公的讀書種子,老師中的尖兵,她的可愛善良聰明孝順,對工作的鞠躬盡瘁,對人的友善,終因勞累早逝,留下親愛的媽媽,病中的爸爸,先行一步,“回到她的家”去了,怎能讓人不動容?
誰不想要這樣的一個好女兒呢?
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或者焦慮,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樣,體會作者書中的快樂和辛酸。不由得,又感到這默默塵世的孤寂。
那么多歲月和故事,是錢鐘書、楊絳先生和圓圓他們仨生命中閃光的石子,穿起了這個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的大城,我們都是各自城中的人,他們何以成為他們,而我又何以成為今天的我呢?它山之石,現(xiàn)在可以做的,唯有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一個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可以心靈安定的人。
《我們仨》讀后感15
讀完這本書,自己從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故事里面感受到幾個字:愛,幸福,簡單。仔細品味,自己覺得這是每一個想要幸福之人的法寶,如何才能幸福呢?夫妻之間也好,父母與兒女之間也罷。其實,楊絳老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告訴了我們,簡單幸福,簡單愛。整本書沒有寫他們仨有什么偉大的創(chuàng)舉,也沒有把生活寫的跌宕起伏,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然而他們的幸福卻是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的,讓人向往的。當然他們的成就足以讓世人為之敬佩!
自己讀書一直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讀書-----得到自己喜歡的觀點或者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讓自己過的更好。這本書讓我重新思索我的家庭,20xx年到洛陽上大學,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說普通話……由于沒坐過火車并不知道火車上有廁所,結果憋尿13個小時…,不幸的是就在上大學后的一個多月父親去世。20xx年把媽媽、弟弟接到洛陽,那個時候我上大二,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娘仨在洛陽這個城市開始了屬于我們仨的生活。我們仨剛開始在洛陽生活期間我曾經恐懼、彷徨、不知所措,因為上學的同時還要照顧媽媽與弟弟,那個時候每每面臨困難,自己總是很無助,有時甚至覺得生不如死,想以死去逃避現(xiàn)實……讀完楊絳老人一家三口的遭遇,一家三口的幸福,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內心的強大。那就是無論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什么,不管遭遇什么樣的不幸,只要心中有愛,用愛去面對一切,那么人終將是幸福的。用愛解決家庭瑣事,用愛共同面臨艱難困苦。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困苦,自己都能想起《我們仨》,都能用楊絳老人給予的愛的真諦去面對一切。
其實,我們讀書會的大部分人都是做公司或者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們要面對很多的"我們仨",往上跟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我們仨,往下跟我們的兒子或者女兒組成自己小家庭的我們仨,同樣的,向外與我們的朋友組成閨蜜或者鐵哥們的我們仨,還有我們公司里與創(chuàng)業(yè)伙伴組成的我們仨,甚至更多。我們每天可能都要面臨這些不同的我們仨,那么,我們的人生也是由我們與不同的我們仨之間的生活與故事組成的。我們的生活要幸福,就要處理好各種我們仨的關系,如何去處理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我個人認為多讀《我們仨》,簡單幸福,簡單愛。用自己內心深處那份真愛去面對每一個我們仨,用楊絳老人喜歡的一句話來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面對不同的我們仨,用真愛多付出,少索取,只愛不爭,定能幸福。
還有一個多月我的寶寶就要出生了,我的小家也將要開始我們仨的生活,感謝讀書會能在這個時機讓我讀到此書,讓我知道如何面臨即將開始的我們仨的幸福生活!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03-25
我們仨讀后感06-08
【精】《我們仨》讀后感01-08
《我們仨》精選讀后感05-21
我們仨的讀后感范文03-28
2020我們仨讀后感03-03
我們仨讀后感道理07-09
我們仨讀后感11篇01-17
《我們仨》讀后感13篇01-15
《我們仨》讀后感(11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