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的習俗 推薦度:
- 除夕夜的習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除夕夜的習俗精選
除夕夜,又稱大年夜、除夕、除夜等,是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個晚上,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除夕夜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jié)、七月半、重陽節(jié)同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除夕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風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除夕夜的習俗精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夜的習俗
壯族:
家家戶戶講究在院里點燃一堆火,徹夜通明,名曰:“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溫暖,生活興旺、吉祥。
蒙古族:
講究在除夕之夜闔家席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新年,午夜時,全家歡歡喜喜飲酒進餐。并且比平日格外多吃多喝,還特別講究酒肉剩得越多越好,以示來年生活富足有余。ザ弊澹喝家人都要喝一碗稀飯,以此盼望新睥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鄂溫克族:
女人不外出,只在自己家唱歌跳舞,共慶新的一年。
苗族:
把春節(jié)稱作“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拷酒打烴,圍坐吃團圓飯,祭祖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藏族:
舉行勵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高歌歡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テ彰鬃澹撼夕這天,家家戶戶都在庭院內(nèi),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fā)達。晚上全家圍坐吃團圓飯。
彝族:
同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示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哈尼族:
婦女忙著做糍烴,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jié)里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
全家守歲,年初一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挑水,誰挑回第一挑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達斡爾族:
全家圍坐守歲,清晨起早打掃庭院,大門口堆起干牛糞堆。天黑點燃。剎那間家家焰火,戶戶生輝。長者把肉、饅頭、餅子等春節(jié)食品扔進火中,火焰越燒越旺,象征著人畜兩旺,五谷豐登。
土家族:
飯酒進餐舉行擺手舞令,這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古代舞蹈。
畬族:
全家拜“盤古祖圖”,年長的人向全家講述祖先的歷史傳說。
鄂倫春族:
先給本民族的祖先以及近親長輩斟酒叩頭。隨后人們就端著樺皮盒環(huán)繞馬圈行走,嘴里叨著“馬合馬合”(祝福聲),還舉行賽馬活動。
傈傈族:
“闔家”飲酒進餐,許多人背著米烴、水酒到溫泉沐浴,洗滌一年陳舊,以求健康、長壽。
阿昌族:
圍坐吃團圓飯。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艷麗盛裝,殺豬宰牛款待親友,還要演出文藝節(jié)目,鄰近村寨的人都前來觀看,非常熱鬧。
獨龍族:
人們身穿最好的服飾,各戶及親友之間互相邀請,共同祝賀,并以酒款待客人。
除夕夜的習俗
1、關于守歲的故事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著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jié)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fā)高燒,整夜說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后,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著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后來,人們覺得說“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于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xiàn)在所說的“守歲”了。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nèi)容,特別是春節(jié)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2、守歲的含義是什么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jié)的習俗之一。
3、守歲的風俗有哪些
3.1、年夜飯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3.2、壓歲錢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征著一年到頭都有錢。
3.3、踩歲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jù)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里貼窗花、對聯(lián)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涂。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焙汀澳昴暧杏唷,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夜吃什么
1、元宵
又名湯圓,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元宵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2、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3、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jīng)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qū)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除夕的習俗
每當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窗花、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后,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上海:“開門紅”
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 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海南:“吃新節(jié)”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jié)”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獲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yǎng)的。
拉薩:祈求
在拉薩,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頂上樹起新的經(jīng)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經(jīng)幡由藍、白、紅、綠、黃五色布連接而成,寓有藍天、白云、紅火、綠水、黃土之意,上面印有藏經(jīng)經(jīng)文。樹經(jīng)幡時.一般先將五色經(jīng)文布披掛在樹枝上,而后將掛滿五色布的樹枝插于房頂。樹好經(jīng)幡后,還要在房頂上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邊舞邊歌。
江蘇:“掘元寶”
春節(jié)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lián)、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nèi)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除夕那天要做什么
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在南北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北方人的年夜飯中,最常見的就是魚和年糕了,這兩道菜都有著非常好的寓意,魚意味著年年有余,而年糕意味著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守歲
守歲,又稱為照虛耗、熬年,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在除夕夜一家人團圓在一起,燈火一整晚不滅,熬夜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有惜別留戀的感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點起蠟燭或油燈,還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踩歲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nèi)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全家人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壓歲錢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守歲錢等。年夜飯之后,長輩會發(fā)壓歲錢給晚輩,因為是用紅色的信封袋(紅包袋裝),故又稱紅包,中國古代也有用紅線將一百個銅錢串成一串外形類似麥穗,表示長命百歲。其中一個說法是歲與“穗”同音,在一些廟宇,會有不少信眾等待上頭香,插上新年廟宇香爐的第一炷香,據(jù)說代表吉利與神明一年的護佑。
除夕穿紅衣服的意義
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一直沒有改變過,新年貼紅對聯(lián),還有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
中華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衣福,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新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
除夕的寓意和象征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jié)、七月半、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游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除夕吃年夜飯嗎
是的。年夜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的時候吃。
農(nóng)歷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晚上的最后一頓飯就被叫做年夜飯,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又稱“團圓飯”、“團年”或“合家歡”,這頓飯意味著告別舊歲迎來新歲。年夜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幾點吃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當你一家人都團聚了,高高興興地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時候,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年夜飯里包含的是中國人的親情,融入的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
除夕夜的習俗
傳說一:七郎射夕
傳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當大雪封山,夕聚會到附近傷害鄉(xiāng)鄰找食物,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這年,村子人在準備避難時,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餓暈在路邊的孩子,并帶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訴孩子,夕追到這,看到人們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訴大家,他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jié)帶著,回家后各家的門外都掛一塊紅布。
等到夕再次來襲,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讓村民往火里扔碎竹節(jié),可大家因為害怕,都僵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jié)。由于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jié)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跋Α甭牭竭@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夕被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但是那個救了村莊的聰明孩子卻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jié)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據(jù)說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來,而掛紅布、點竹節(jié),逐漸演化為后世的貼福字、放炮竹。
傳說二: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
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傳說三:春聯(lián)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除夕習俗: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除夕習俗:傳統(tǒng)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tǒng)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除夕習俗: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fā)菜、蠔豉等,因為“發(fā)菜蠔豉”與“發(fā)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除夕習俗: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除夕習俗:祭祖
據(jù)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除夕習俗:貼福字
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jié)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案!弊志烤乖撛趺促N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習俗: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jié)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xiàn)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除夕夜的習俗】相關文章:
除夕夜習俗11-16
除夕夜的習俗01-22
(精)除夕夜的習俗07-04
除夕夜習俗15篇11-16
除夕夜習俗(15篇)11-16
除夕夜的習俗15篇11-10
除夕夜的習俗(15篇)11-10
除夕夜習俗精選15篇11-16
除夕夜習俗集錦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