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導游詞大全

北京天壇導游詞

時間:2023-01-31 13:39:40 導游詞大全 我要投稿

北京天壇導游詞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fā),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更有條理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天壇導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北京天壇導游詞15篇

北京天壇導游詞1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游覽天壇公園。我叫張熙芃,大家可以叫我張導。今天由我?guī)ьI各位朋友游覽天壇公園里的祈年殿、圜丘和回音壁。下面我們先游賞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筑,建于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北京旅游的標志。1751年修繕后,改名為祈年殿。1889年毀于雷火,數(shù)年后按原樣重建,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祈年殿直徑達32。72米,頂部為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層層收進,總高38米。因為天是藍色的,所以殿檐用藍色琉璃瓦鋪砌而成,以此來象征天。

  這座圓形石壇就是圜丘,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壇周長534米,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如果大家數(shù)數(shù)就會發(fā)現(xiàn),每層臺階的'數(shù)目都是“9”的倍數(shù)。因為我國古代把單數(shù)稱為陽數(shù),“9”是“陽數(shù)之極”,象征著皇帝的權威。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太陽石,也叫天心石,站在上面呼喊或拍手,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明顯的回音。

  大家跟著我的腳步,我們繼續(xù)向前走,待會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可以自己觀賞一下,拍照留戀,但是一定要注意要文明觀賞。

北京天壇導游詞2

  大家好,我是這次旅游的導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導!

  現(xiàn)在快到目的地--天壇,所以我先給大家將一些注意事項:“禮貌、衛(wèi)生、秩序、眼看手勿動、禁止亂涂亂畫”這五點,記得哦!

  乘客們,旅游景點已到,請大家有秩序的下車!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天壇的.正門,這里是皇帝前來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xiàn)在,就讓我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吧!

  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它位于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種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nèi)外兩層,呈回形。北圍墻為孤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徽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北京天壇導游詞3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qū)在永定門內(nèi)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經(jīng)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占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辟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nèi)、外兩壇,內(nèi)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nèi)壇北部是祈谷壇,內(nèi)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筑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cè)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筑: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cè)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qū)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筑規(guī)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于天壇的祭祀建筑,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北京天壇導游詞4

  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zhuǎn)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故稱之為九龍柏。在游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后,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xiàn)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這個石臺是具服臺,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里還有小金殿之稱。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筑祈年殿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臺,而在正面三層石臺階中,分別裝飾著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nèi)容分別是:瑞云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nèi)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nóng)壇,所以現(xiàn)在這里也就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筑。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征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nèi)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huán)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jié)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jù)說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嘆殿內(nèi)建筑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zhuǎn)移到殿內(nèi)的陳設上來。這里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cè)的石臺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里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臺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jié)和祭天的.差不多。到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cè)的皇乾殿,F(xiàn)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說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里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zhèn)石。大家看,這里明明就有八塊石頭,但是為什么會命名為七星石呢?現(xiàn)在我告訴大家。明代在這里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于七星石的說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國家,所以就在這里放了象征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jù),就派人考察山脈,發(fā)現(xiàn)泰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征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峰東岳。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齋宮。齋宮占地四公頃,建成于永樂十八年,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齋宮是清乾隆年間改建后的規(guī)制。皇帝祭天之前,要到天壇齋宮齋戒三天,三天以內(nèi)不能做任何事。應為齋宮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級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宮”之稱。

  再向前走就是神樂署了。神樂署于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原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改為“神樂所”,乾隆二十年又改為“神樂署”。神樂署是專門演習神樂舞的場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

  我們已經(jīng)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組,現(xiàn)在我們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組——犧牲所。犧牲所是用來飼養(yǎng)祭祀犧牲的場所。犧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間,中間三間供奉犧牲之神。

  中國封建統(tǒng)治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天壇的規(guī)劃、設計思想,體現(xiàn)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為歷史的過去,但凝結了古代匠師智慧和血汗的神壇將作為世界遺產(chǎn)永久保護傳世。它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永遠發(fā)揮著史料、借鑒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解這么多了,現(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園里看看,請大家注意安全,半個小時后我們在東門集合。

北京天壇導游詞5

游客們,

  大家好!

  現(xiàn)在我們位于北京市崇文區(qū)天壇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經(jīng)猜到了,我們的下一個景點就是美麗的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qū)永定門內(nèi)大街東側(cè)。占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光彩奪目。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的場所。

  同時,它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頂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杰作。天壇另一美妙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仿佛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yōu)樗×艘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墻,你站在一端貼著墻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墻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并且還有立體聲效果哦!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jīng)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游客們,現(xiàn)在請大家參觀一小時,然后到門廳集合。

北京天壇導游詞6

  游客們大家好!今天由我為您們做導游,很高興為你服務。今天游覽的地方是頤和園。

  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是清代乾隆皇帝15年所建,有皇家林園博物館之稱,請看頤和園的大門:古香古色,十分吸引游客。請看前面那座大殿,繞過它就可以看見有名的長廊,F(xiàn)在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這條長長的漂亮的就是長廊,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這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油漆刷的多么均勻、平整,給人一種整潔大方的感覺,您能找到一點缺點嗎?這條長廊分成273間。每間的橫檻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畫,您看這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這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

  您們看左邊的昆明湖,它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我們現(xiàn)在坐上游船、畫舫到湖面上去游賞我們的船在湖面慢慢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記。它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請看湖中心的那個小島,那里的樹十分茂密,您們看那座有十七個橋洞的橋,它叫十七孔橋,走過它就可以上小島上玩。您仔細看看橋上的石柱,都雕刻著小獅子,這幾百只小獅子每一只都是絕無僅有的

  游客們,您們今天玩得開心嗎?希望您們有機會再來首都游玩,祝您你在下個景點玩的開心。

北京天壇導游詞7

  今天我蘇彪,帶你們來游覽一下我國著名的天壇。

  我國天壇建于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杏松環(huán)保,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筑群,無論再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筑群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著核心位置。同是,這些建筑還體現(xiàn)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qū)永定門內(nèi)大街左側(cè),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

  天壇主要建筑均位于內(nèi)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呈圓形,以象征天。整個布局和建筑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收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屋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格。

  北京天壇導游詞600字大全篇9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帶領你們?nèi)ケ本┨靿瓮娴膶в涡≌,很榮幸能在這里為你們服務,有什么做的不周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精致、漂亮的北京天壇。天壇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清、明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它嚴謹?shù)慕ㄖ季,奇特的建筑結構,魅力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可是有極大的聲譽呢!

  進了天壇,我們知道了天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一四二零年,與故宮是同時修建的,天壇的總面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米,可大啦!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筑物全都在內(nèi)壇。南邊有圓丘壇、皇穹宇,北邊有祈年殿、皇乾殿,是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筑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diào)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我們登臨其上,環(huán)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像征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于上天,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游程到此結束,謝謝你們的光臨,再見!

北京天壇導游詞8

  游客們好!目前,我們位于北京市崇文區(qū)天壇路。我想有些朋友已經(jīng)猜到我們下一個景點是美麗的天壇。

  天壇,在北京南部,東城區(qū)永定門內(nèi)街以東。占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南邊是天壇,東邊是太陽壇,西邊是月亮壇,其中天壇最耀眼。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明清兩朝皇帝朝拜皇帝、祈求五谷豐收的地方。

  同時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巔峰之作,這個驚艷的杰作已經(jīng)全部用木頭完成了。天壇的'另一個奇妙之處是它美妙的回聲。當你站在中心尖叫時,你會聽到來自地層深處明亮而深沉的回聲。這個聲音似乎來自地心和天空,所以人們給它起了一個神秘的名字“天心石”。故宮周圍有一堵0.9米厚的墻。你站在一端,對著墻低語。電話那頭的人只要把耳朵貼在墻上就能聽得很清楚,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jīng)能夠應用聲學原理。

  游客們,此刻請參觀一個小時,然后在門廳集合。

北京天壇導游詞9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導游xxx,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xiàn)在祈年殿,將屋頂改為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lián)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xiàn)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游覽。

  現(xiàn)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墻,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shù)一數(shù),每一層壇面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壇上所有的階數(shù),都是九或九的倍數(shù)。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的極陽數(shù)。所以工匠們變用這個數(shù)字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北京天壇導游詞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北京天壇。我叫“湯采璇”,你們可以叫我“湯導游”。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玩得愉快!

  朋友們,現(xiàn)在到的地方就是北京天壇。大家往上看,有三個想似UFO的`天壇。這么大,真是氣魄雄偉!

  天壇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于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cè)。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偯娣e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壇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坦墻,形成內(nèi)外壇,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朝乾殿、祈年門等。

  “各位游客,今天的行程就到這里,歡迎大家有時間再來細細游賞。”

  ……

北京天壇導游詞11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座用于祭天的圣壇,占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要有五組建筑群,分別是圜丘壇建筑群、祈谷壇建筑群、齋宮建筑群、神樂署和犧牲所建筑群。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壇,用于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jīng)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將大享殿改為現(xiàn)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今日的天壇是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壇內(nèi)的祈年殿已經(jīng)成為古都北京的象征。

  下面就由我?guī)ьI大家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游覽。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外圍有兩道壇墻,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兩道壇墻的四個正位設欞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云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欞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天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cè)的門進入,這是因為古代以左為尊;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這四門的名稱出自《易經(jīng)·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霸睘樵急驹昂唷睘闊o不亨通,“利”為和諧有利,“貞”為正固持久。這四個字本用來贊美天的`本質(zhì),也稱為天之“四德”。而門外的一座平臺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臺。

  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里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里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xiàn)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臺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臺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只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臺南廣場上排列著奏樂隊,配合著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欞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cè)拜位站好后,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后,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和燎爐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后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皇帝站在臺面中心的天心石上恭讀祝文。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人間偶語,天聞若雷,說的就是站在天心石上說話,皇天上帝就能清楚的聽到,所以皇帝會站在天心石上恭讀祝文。天心石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

  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蜀酚罱ㄓ诿骷尉妇拍辏鸪踅凶鎏┥竦,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xiàn)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里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nèi)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cè)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殿宇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它是一座建筑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筑成,東南西三個方向各一出陛,在南向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殿頂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nèi)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梁承托,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組建筑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回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匾舯诰褪腔蜀酚畹耐鈮Γ瑖鷫ㄔ斓哪ゴu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墻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回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回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后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zhuǎn)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故稱之為九龍柏。在游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后,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xiàn)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

  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走過了中軸線,接下來我們往西走,去看神樂署建筑群和齋宮建筑群。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齋宮。齋宮占地四公頃,建成于永樂十八年,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齋宮是清乾隆年間改建后的規(guī)制;实奂捞熘埃教靿S宮齋戒三天,三天以內(nèi)不能做任何事。應為齋宮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級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宮”之稱。

  再向前走就是神樂署了。神樂署于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原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改為“神樂所”,乾隆二十年又改為“神樂署”。神樂署是專門演習神樂舞的場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

  我們已經(jīng)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組,現(xiàn)在我們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組——犧牲所。犧牲所是用來飼養(yǎng)祭祀犧牲的場所。犧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間,中間三間供奉犧牲之神。

  中國封建統(tǒng)治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天壇的規(guī)劃、設計思想,體現(xiàn)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為歷史的過去,但凝結了古代匠師智慧和血汗的神壇將作為世界遺產(chǎn)永久保護傳世。它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永遠發(fā)揮著史料、借鑒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解這么多了,現(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園里看看,請大家注意安全,半個小時后我們在東門集合。

北京天壇導游詞12

親愛的游客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劉導,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于祭天的圣壇,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墻和內(nèi)壇墻,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

  現(xiàn)在我們正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墻,使外方內(nèi)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說的臺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xiàn)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xiàn)在這里也是一樣的,各位游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zhuǎn)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請大家不要攀爬樹木,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我們要保持寧靜的心態(tài),解放以后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今天的游覽結束了,希望這次游覽能讓大家記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憶。

  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哦。

北京天壇導游詞13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天壇。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小導。

  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祭壇。明永樂十五年(1417)六月,北京壇廟營建工程啟動,永樂十八年(1420)十二月,北京天地壇建成。初建時為天地合祀,稱天地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永樂十九年(1421)元旦,朱棣親告于太廟,其太子奉安昊天上帝、皇地祗神主于南郊天地壇。正月十一日(甲戌),朱棣再親率文武大臣“大祀天地于南郊”,這是北京天壇第一次祭祀盛典,標志著明王朝都城從南京正式遷至北京。

  最初在今祈年殿位置建有一矩形殿宇,名“大祀殿”,殿后有天庫,皆用黃瓦,西南有齋宮,神樂署、犧牲所、大祀殿用于合禮天地故名“天地壇”。

  1521年,朱厚熜繼位,次年改元,年號嘉靖。嘉靖皇帝實行祭祀制度改革,力主“天地分祀”,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殿南建圜丘壇專以祭天,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東郊建朝日壇祭日,西郊建夕月壇祭月。天地壇也更名為“天壇”。

  嘉靖十七年(1538),詔撤大祀殿,于其址建大享殿。按古明堂的規(guī)制親自設計了大享殿,以舉行明堂秋享大典為其父興獻王朱祐杬配享,表達他對父親的孝心。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享殿建成。因大享禮已在紫禁城玄極寶殿舉行了兩次,大享殿遂被閑置。清順治二年(1645),定每年正月初在這里舉行祈谷大典,乾隆時近一步將大享殿更名為祈谷壇和祈年壇。

  清朝乾隆皇帝對天壇大規(guī)模的改建。比較主要的有一改建齋宮;二改造壇墻;三擴建圜丘壇;四改大享殿為祈年殿,將祈年殿頂琉璃瓦全部換成藍色,象征天;五同年在天壇西側(cè)增建圜丘壇門;六改建皇穹宇,將重檐殿頂改稱單檐。今日祈年殿為光緒年間重建后的風貌。

  明嘉靖年間的大享殿頂覆藍、黃、綠三色琉璃瓦。清乾隆年間,將明代三色琉璃瓦,全部換成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

  天壇是經(jīng)明永樂創(chuàng)造、嘉靖改建和清乾隆擴建改建形成鼎盛時規(guī)模。明清有22位皇帝,在天壇舉行過654次祭祀大典。

  1918年,天壇辟為公園。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壇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接下來講一下天壇布局特點。

  天壇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側(cè),占地面積273公頃,天壇分為內(nèi),外壇兩部分,其主要建筑集中內(nèi)壇。天壇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始建于明朝永樂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祭壇建筑群;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壇舉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壇舉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這里舉行過祭祀大典。

  天壇其中林地占163公頃,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余株,天壇在1998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天壇位于今北京永定門內(nèi)大街東側(cè),明初這里是京城南郊偏東位置,體現(xiàn)“兆于南郊,就陽位也”(禮記),大祀殿距正陽門五華里亦取“陽”數(shù)。

  天壇平面北圓南方,有兩環(huán)壇墻圍護,形成內(nèi)壇、外壇兩部分?傉嫉273公頃。

  內(nèi)壇以成貞門為界建東西走向隔墻一道,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中間以“丹陛橋”相連,組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軸線,軸線以東兩壇各自設宰牲亭、神廚;軸線以西祈谷壇西南建有兩壇共用的齋宮,西部外壇還有“神樂署”和犧牲所。

  總體上可概括為四句話:“一”條軸線,“三”道壇墻,“五”組建筑,“七”星鎮(zhèn)石,“九”座壇門。

  ——丹陛橋——

  北出成貞門后,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寬敞的大道就是丹陛橋。

  丹陛橋是一條長360米、寬29米,南北向城磚砌筑海墁大道。高出地表,北端又較南端高出2米,人行其上自南向北,步步登高如臨上界。

  橋上大道縱向分為三道:中為“神道”,是皇天上帝專用的石板大道;東側(cè)是“御路”道,供皇帝行走的`磚道;西側(cè)為王道,是陪祀王公、百官共用的道路。這嚴格的等級制度,是禮制建筑特征。

  這條磚砌大道,為什么稱為“橋”呢?是在這條南北向高起的大道下,還有著一條東西向的涵洞式通道。它是能解決立體交叉的交通設施,當然叫“橋”啦,而且還是古都最古老的“立交橋”。

  丹陛橋北段東側(cè)有具服臺,又名更衣臺為方形磚臺。坐東朝西,臺面面積約300余平方米,鋪墁條石城磚,西接丹陛橋,北、東、南三面設石欄。明清大祀時,臺上搭幄帳,供皇帝更換祭服。祈谷祀的時間是正月的上辛日,祭典在日出前七刻的時候舉行,適值早春寒夜,內(nèi)設炭盆取暖。

  ——七星石——

  在長廊東端正南100米處有一組鑿有山形紋的巨石散布于地面名“七星石”,實為八塊,傳為風水石,實則這七星石代表泰岳七峰,選位也與泰山相合。

  當年滿族入關入主中原,曾派人考察定論泰山與長白山一脈相承,康熙帝還親著一文“泰山龍脈論”。后乾隆皇帝命人在七星石東北增放一塊巨石以代表長白山,寓洲族漢族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

  今天我們的導游講解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北京天壇導游詞14

  縱觀整個北京,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城市有條中軸線,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紫禁城還有故宮都在這條中軸線上,F(xiàn)在我們沿這條中軸線自南向北游覽天壇吧。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昭享門,它是天壇的南大門,是不是很雄偉呢?古時候的皇帝就是由此門進出,在眼前的這座具服臺等待祭壇儀式的開始。

  (圜丘)

  圜丘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圜丘御墻有兩道圍護,每道墻均設有欞星門4組,每組三門,共有24座漢白玉欞星門,稱“云門玉立”。走進了欞星門,站在這磚路上,請注意觀察一下,前面的一組和身后的一組欞星門,它們并不像傳統(tǒng)建筑那樣中軸對稱,左右相同,而是兩側(cè)石門一寬一窄。據(jù)史書記載,大典時中門為“上帝”專用,故高大,皇帝只能從東側(cè)較中門略小的門出入,而其他官員則只能從西側(cè)更小點的門出入了。這左右大小的差別突出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禮制!岸Y”實質(zhì)上是等級森嚴的次序。祭天大典的時候,皇帝身著祭服穿過這上下兩道欞星門,在導引官的恭導下登上前面這三層神壇行禮。

  每登上一層都同樣要踏過9級臺階。三層壇用扇面石共計3402塊。圜丘臺上下到處蘊藏著“九”這個神秘數(shù)字,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根據(jù)古代陰陽五行之說,天屬陽,地屬陰。奇數(shù)屬陽,偶數(shù)屬陰。所以理所當然“九”這個陽數(shù)中最大的數(shù)就是天數(shù)了。這個“九”表達了天的至高至大。同時古人也認為天有九重,玉皇大帝就住在九重天上。

  請您注意一下這三層的圓形石臺,它上層直徑是九丈,中層直徑是十五丈,下層直徑是二十一丈,不僅全為陽數(shù),而且三層臺面直徑直徑相加之和等于四十五丈。這四五恰為“九五”之數(shù)。《周易》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說,大吉大利,所以皇帝也自稱為“九五之尊”。圜丘的建筑設計中,巧妙地使用了“奇數(shù)”,反復運用了九和九的倍數(shù),這正是工匠們對這種概念的運用和發(fā)揮。祭臺比例適宜,功能合理,在藍天白云,蒼翠古柏的襯托下,更顯得神秘而圣潔。

  現(xiàn)在讓我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每年冬至日是皇帝在此舉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時,這臺面北側(cè)供奉“皇天上帝”神位,東西兩側(cè)依次供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冬至那天凌晨4點多鐘,黑暗中點燃各種壇燈,天氣十分寒冷。圜丘前燔柴爐上置放一只牛犢,用松柏枝燔燒著。西南的望燈桿望燈高懸。臺面廣場上排列著200多人的樂隊舞隊,在莊重的中和韶樂的襯托下,在文物百官的陪同下,在上下千余人的配合下,皇帝登壇致祭。共樂奏九章,典儀九程;实垡ёx致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進行完畢,各神位前所供的供品分別依次送到燔柴爐和燎爐焚燒,煙氣騰空,以示送到天庭,大典就全部結束了。于是,皇帝就回到他的皇宮紫禁城,等待上天的降福了。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位于臺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位置,它有著一種奇特的聲學現(xiàn)象,在這里“讀祝”時聲音特別洪亮,猶如加裝了擴音器一般。至今這聲學現(xiàn)象不減當年,您不妨站在“天心石”上,親自試一試。

  (神廚)

  天壇神廚分為南北兩處。南神廚位于圜丘壇東側(cè),北神廚位于祈年殿的東側(cè)。神廚是為了制作牛、羊、豬等祭品而設立的,用來供給皇帝祭天,向天上神明祈禱的時候使用。

  (宰牲亭)

  天壇公園有南北兩座宰牲亭,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廚東側(cè),北宰牲亭位于祈谷壇長廊北神廚東側(cè)。

  宰牲亭是綠琉璃頂?shù)娜_間歇山式重槽方亭,是宰殺祭祀用牲如犢、豕、羊、鹿的地方。

  (皇穹宇)

  三音石又叫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蜀酚畹钔馐且粭l由長方石鋪成地甬路。從殿前須彌座開始,第一、二、三塊稱為三音石。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兩次,而站在第三塊石頭上拍手就可以聽到三次回音,所以稱為三音石。我覺得實在有趣。

  皇穹宇是一座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的宮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開始取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筑。清乾隆年間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

  您發(fā)現(xiàn)大殿里供的是什么牌位了嗎?正中間放置的是皇天上帝的神牌,左右放置的是皇室歷代先祖的神牌,然后左右的配殿里還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

  (九龍柏)

  天壇內(nèi)有上萬棵松柏,其中樹齡在300~600年以上的大約有2,600多株。

  這棵相傳于1420年所植的九龍柏,高10米,胸徑1.2米,樹干表面凹凸花紋好像群龍繞柱。歷史悠久,不僅僅是一棵植物,更是歷史的見證者。

  (成貞門)

  成貞門是圜丘壇的北門,也是祈谷壇的南門,是兩壇的分界門。圜丘壇共有四個門,東為泰元門,南為昭亨門,西為廣利門,北為成貞門。

  四個大門含有元、亨、利、貞四字,出自《易經(jīng)》“乾卦:元、亨、利、貞”。您可以站在中軸線上,將視線從這座磚券門的中洞透過去,就會看到一幅嚴格對稱的美麗框景畫面,視線的終點就是祈谷壇的建筑群。

  (丹陛橋)

  我們現(xiàn)在站的地方叫成貞門,我們腳下的路就是丹陛橋。您是不是很奇怪這平坦的大道怎么叫“橋”呢?其實呀,這是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丹陛橋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臺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nèi)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cè)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臣妾)走王道。

  丹陛橋還有一條畜生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鬼門關。為什么要叫"鬼門關"呢?因為于祭日前,外壇西南角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jīng)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具服臺)

  我們現(xiàn)在站的地方叫“具服臺”,就是古代皇帝更衣祭天的地方。這里每逢祭祀大典,官員們都會先在漢白玉的平臺上支搭一黃云緞方形幄帳,支成一個(小金殿)

  皇帝于大典開始前走到這里,洗手并換上藍色祭服,恭候大典開始。典禮結束后仍回這里更衣后起駕回宮,因此具服臺又稱“更衣臺”。

  (祈年門)

  通過祈年門的廊柱望去,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便是祈谷壇的中心建筑祈年殿。祈谷壇是一組龐大的建筑群,它包括祈年門、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神廚、宰牲亭等一系列建筑。

  在祈年殿前的東西兩側(cè)是它的配殿,F(xiàn)在讓我們穿過祈年門,進入到祈年殿參觀吧。

  (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筑,也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建于1751年,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正月祈谷的場所。1889年,祈年殿毀于雷火,數(shù)年后又按原樣重建。

  如您所見,它是一座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圓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主體部分建于高6米的漢白玉圓臺上,恢弘壯觀,頗有拔地擎天之勢。殿高38米,直徑32米,共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

  進入祈年殿,您會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部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jué)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nèi)柱子的數(shù)目,據(jù)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內(nèi)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銅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內(nèi)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shù)捏待堅寰退闹懿世L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而六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征皇帝的“一統(tǒng)天下”。整座大殿結構精巧,設計華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西配殿)

  您請看,在祈年殿臺基前院落的西側(cè)的是西配殿,以前和東配殿一樣是明成祖時候建造的,構造和東配殿相差無幾。原來是前九后七,兩排共有十六座。1751年,乾隆皇帝覺得它“參差不齊”,拆除了后殿,只剩下了前面九座。也是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F(xiàn)在也和東配殿一樣,變成了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東西配殿左右對稱的建在高1.5米的磚石基座上,使人感到配殿相襯。

  (祈年殿東配殿)

  這里是祈年殿的東配殿,它位于祈年殿臺基前院落的東側(cè)。是明成祖時候建造的,原來是前九后七,兩排共有十六座。1751年,乾隆皇帝覺得它“參差不齊”,拆除了后殿,只剩下了前面九座。

  這兒是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F(xiàn)在成了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七星石)

  七星石位于祈年殿東側(cè)長廊的曠地上,其實就是七塊石頭。但為什么要稱作“七星石”呢?據(jù)我所知這有一段傳說,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時想找一個祭天的場所,一天夜里,他夢見天門大開,北斗七星落在現(xiàn)在天壇的位置,于是有了今天的天壇。

  后來,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有一道士說這天壇太空曠,不利于皇位永固和皇壽永久,就設置了七塊大石鎮(zhèn)在這里。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滿族也是華夏一員,清乾隆皇帝詔令在東北方向又設置了一堆七星石鎮(zhèn)在那里,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的寓意。

  (皇乾殿)

  皇乾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壇內(nèi)壝外北側(cè),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藍琉璃瓦廡殿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級。院內(nèi)西側(cè)有古稀門。檐下懸掛“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親書。

  皇乾殿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是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原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后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內(nèi)藏不少祭祀文物,現(xiàn)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游人參觀。出了皇乾殿就是天壇公園的北天門了。

  (北天門)

  天壇公園的每個門都有不同的寓意,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北天門,北門相對南門來說走得較少。從道教角度出發(fā),南天門是人界和神界的入口處,神話故事中因為發(fā)生的故事大多與人界有關系,所以南天門走得最多。

  往西的話,那是佛家的地盤,往北那是不周山,是天柱所在,當年共工怒觸不周山,把天弄塌了,才引出女媧補天那段故事,往東的話,那是仙島,是散仙住的地方,據(jù)山海經(jīng)說原來那些仙島都是由大海龜馱著的,后被某巨人國的人釣了幾個烏龜,于是沉了兩座,還剩下那座叫蓬萊,而巨人國因為此事觸犯了天帝,結果被罰身體縮小到常人大小。

  (雙環(huán)萬壽亭)

  雙環(huán)萬壽亭位于天壇內(nèi)壇西面,由兩座重檐尖頂圓亭套合而成,就像套環(huán),結構巧妙,造型新穎,亭頂裝飾孔雀藍的琉璃瓦,色彩明快,在中國古建筑中僅存此一例。雙環(huán)萬壽亭以前是在南海的,相傳是清乾隆帝為祝賀老佛爺五十大壽,在1741年建造,雙亭寓意兩只壽桃,取和合、吉祥、長壽的寓意。

  在1975年,周總理在病重之時特別批復:“雙環(huán)亭可以遷往天壇,讓人民都看看!庇谑请p環(huán)萬壽亭移居到了天壇公園內(nèi)。

  (百花園)

  百花園位于雙環(huán)萬壽亭南側(cè)的松柏樹木中。園內(nèi)種植物牡丹、月季、芍藥、玫瑰、薔薇、菊花、玉蘭等各種花木。從大地回春至隆冬季節(jié),此處四季花開不絕,百花爭妍斗艷,香飄四野,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美景。

  北京天壇公園有“北京的肺”之稱,老人在晨練,小孩在玩耍,小伙子在跑步,漂亮姑娘在練瑜伽,連甄嬛小主都說:這是極好的!

  (西天門)

  從丹陛橋往西就來到了西天門,這是天壇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有了的,是天壇最古老的一座門了。

  (鐘樓)

  齋宮的東北角有一座鐘樓,是乾隆時修建的。齋宮里面懸掛著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銅鐘;实奂捞斓臅r候,從起駕出齋宮就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壇臺時,鐘聲停止,大祭禮畢,鐘聲再起,就像我們現(xiàn)在大型活動中的禮炮。

  (顯佑殿)

  顯佑殿位于凝禧殿西側(cè),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時期中和韶樂的協(xié)律郎、樂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間將道士們驅(qū)逐出去,將神樂觀改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定名為神樂署,顯佑殿被棄用。

  現(xiàn)在開辟為中國古代音樂人物紀念廳,以弘揚祖先在音樂史上的光輝業(yè)績。我們可以在這里了解中華古代音樂歷史。

  (神樂署)

  神樂署是天壇建筑之一,位于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眾多,環(huán)境優(yōu)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

  神樂署有兩大建筑群,位于凝禧殿西側(cè)的顯佑殿,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現(xiàn)在成了中國古代音樂人物紀念廳,以弘揚祖先在音樂史上的光輝業(yè)績。正殿是凝禧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現(xiàn)在成為“中和韶樂”展演區(qū),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磬的主要展館。

  (三座門)

  提起“三座門”軍迷們應該無人不曉,那是上個世紀中央軍委的駐地。很多地方都有設立三座門,據(jù)我所知,常說的軍委“三座門”是指“大高玄殿”的“三座門”,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位于天壇的三座門。

  三座門其實就是三座隨墻門的簡稱,皇家建筑中的隨墻門多設門樓,琉璃裝飾,制作精美,富麗華貴,顯示出宮殿建筑的恢宏氣勢。

北京天壇導游詞15

  北京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于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cè)。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筑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象征性的聯(lián)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偯娣e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0xx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北京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墻,形成內(nèi)外壇,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

  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里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臺;匾舯谑翘靿膱A形圍墻。因墻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nèi)面連續(xù)反射,向前傳播。

【北京天壇導游詞】相關文章:

北京天壇導游詞11-25

北京天壇的導游詞11-25

北京天壇導游詞01-03

北京天壇導游詞范文11-25

北京天壇導游詞范文11-25

北京天壇導游詞201711-13

關于北京天壇的導游詞12-28

北京天壇的導游詞范文12-25

北京天壇導游詞400字11-25

北京天壇導游詞300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