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后感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
《童趣》節(jié)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yè)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yǎng)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xiàn)存的四記和后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薄⑴c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于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蕓相親相愛的'感情溢于言表。陳蕓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游、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
2、記敘了游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熏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鑒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游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跡,并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傊,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2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于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薄}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tài)度。然而越往后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yè)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shù)耐修o。他自命清高,向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群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shù)摹④浫鯚o能的凡夫俗子。
蕓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于“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說蕓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蕓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蕓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蕓的血疾復發(fā)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蕓不是嫁給這么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么結局是否會發(fā)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于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yǎng)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里,只得嘆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zhí)拗地滾著食物的神圣甲蟲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3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于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蕓兩情相悅,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于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游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蕓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鐘,雖丑不嫌”,也許這就是鐘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xiàn),即使他丑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窎遠云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游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xù)余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4
讀完全本之后,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zhèn)、樂善好施,當然這些優(yōu)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后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問也并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說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驗所集齊,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tài)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蕓娘的`愛情故事,蕓娘死后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后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于沈復盡管后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說是非;磉_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yǎng)眼養(yǎng)心,沒有說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jié)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閑淡雅致,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5
《浮生六記》的作者是沈復,他生平簡單通俗,沒享受過榮華富貴,也沒有風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會畫畫,能以此餬口。他周邊是簡簡單單幾個家人,為著柴米油鹽而奔波。具有文藝情懷的他,也會泛舟煙湖,吟詩作畫,并且好在嬌妻蕓也是個文藝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懷,也能唱和,雖然糊口在貧困傍邊,卻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藝術世界里。
“事如春夢了無痕”,沈復說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筆墨記實下來,便了無蹤跡,不免不免孤負彼蒼的厚愛。于是他用密意的筆調寫下這通俗糊口中的點點滴滴。與其說《浮生六記》是自傳散文,不如說是沈復寫給妻子蕓娘的.一封絕美情書。與其說它是一封絕美情書,不如說是一部凄美的愛情小說。
沈復棄世后半個世紀,有個叫楊引傳的文人,在姑蘇的一個書攤上,隨手翻閱了一本破破爛爛的書,不看不曉得,一看嚇一跳:天吶!這書太雅不雅觀不雅觀啦,幾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誰?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楊引傳在姑蘇城里四處探詢,成效就像在探詢一個火星人似的,沒人曉得他,沒人注意他。獨一能確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經棄世半個世紀!
不能讓這么雅不雅觀不雅觀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楊引傳決然抉擇出書此書,光緒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這部《浮生六記》刊布出來了。現(xiàn)實證明楊引傳的目光沒有錯,書一出現(xiàn),立馬引來粉絲無數(shù),一時辰市道上脫銷,洛陽紙貴。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6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游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游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并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于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于他的妻子蕓。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蕓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蕓不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yǎng)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她是“中國文學里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游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終未能給蕓穩(wěn)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蕓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xiāng)。
沈復遇到蕓,是幸運;蕓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jié)是“閑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系,實為驚艷。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蕓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7
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粗矶,我想到的是,開卷就將自己擺到與自然生靈同等的位置的沈先生,若能與寫出《昆蟲記》的法布爾先生會面,必定是相談甚歡。對自然,兩位先生都抱著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尤其體現(xiàn)在觀察上——臥于草叢,久久目視,聚精會神,事無巨細必不漏掉。想來能做到這樣的人一定是保持著永遠的童心的,在他們的眼里,小如螞蟻蛤蟆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體魄,縱使是如長得傾斜的植株抑或是尚未變成蝴蝶的毛毛蟲那般丑物,也有美的一面。眼光與視角的不同,決定的'不只是站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快樂有多少。這也是為什么兩位先生都屬于“苦”中作樂的那類人吧。正如沈復先生提筆:“小景入畫,大景入神”。無論何種風景,總有值得觀賞的那一面,也總值得去紀念,無論用的是哪種方式,無論保存下來又是以何種形式。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先生的世界,可能沒有多么盛大的美,但是可以肯定,美必然是不勝收的。
不只是單單描摹自然事物,先生還將它們與亭臺樓閣綜觀,頗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趣處——走勢多變,虛實相生,綠意盎然,賞得出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妙義。居于此中,人生也算得圓滿吧。
此處,我想到了前些年游覽蘇州園林的場景,于先生所言一對照,著實精妙貼切,只可惜當時只顧著看那些建筑盆景,卻沒有思考過建筑與自然之間的深層關系,更沒有達到先生夫婦為的一盆景唏噓落淚的境地,實在慚愧,還有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8
《浮生六記》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放假期間我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起來。
雖然它是文言文版的,讀起來也非常順,我首先看的是第一記《閨房記樂》,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他是處在蘇州的一個較富裕的家庭,小時候他有許配過于氏。但是于氏在八歲的時候就已經夭折了,后來娶了陳氏,陳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喜歡看書,非常有才華。成婚后兩人相濡以沫,約定白頭偕老。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愿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蕓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
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一生鐘愛《浮生六記》,贊其"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林語堂則視之為知己:"讀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浮生六記》用樸素的文字記敘了沈復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他和妻子在生活中相處融洽,又有共同愛好。有一次沈復得了水痘,妻子為了給他祈禱,每天開始吃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侶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吵架,而且互不相讓,很多最后還不能和解,甚至傷害彼此的信任。
讀完這本書以后我明白兩個人要和諧相處就要相互了解,相互關懷,不管對愛人還是親人或者是朋友。因為對別人好我們也可以得到快樂。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9
浪游記快篇,忘我尋山問水、遍歷心中所想。讀書與做幕僚期間,先后去過杭州西湖、寒山、揚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閣、黃鶴樓、赤壁、函谷關、華山、趵突泉等眾多中原的景致。為美妙境界所吸引,所到之處,游興豪邁,寥寥幾筆文字,便可將其特色勾勒出來,還能作畫紀念,讓人欽佩又羨慕。指點山水時,獨出已見,蘇州獅子林被他描繪成亂堆煤渣,積上苔蘚,用蟻穴穿插而成,全然沒有山林的氣勢。皖城南城外的一處園子,他卻能看出使用了重臺疊館的.設計,將其譽為人工之中的奇絕佳作。在永泰沙,即使盤費短缺,仍少不了尋找樂趣,牛背上狂浪唱歌,沙灘上醉酒作舞,放浪形骸之外,可謂苦中作樂,率真灑脫。通過游歷,他結識知己,點評名勝,途中有失望遺憾,有酣暢淋漓,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游記。
讀完四記,內心五味雜陳。沈復和蕓娘出于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本來一段夫妻愛情佳話,結局卻令人唏噓。站在今天的角度,愛情、家庭、友情、興趣、旅行等生活要素,都值得用心去經營和體驗。愛情里,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順境時,花前月下,飲酒吟詩。逆境時,也能相濡以沫,共同面對。家庭里,主動承擔責任,謀生養(yǎng)家,積極溝通表達,調和矛盾。朋友之間,以誠相待,不以利交,則不為利散。有閑散時間和精力時,培養(yǎng)些志趣,縱情山水,其實我們就生活在散文和詩詞的世界里。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0
對這版《浮生六記》非常滿意,封面裝幀設計都是典型的中國元素,這種既有美感又有格調的圖案是我最滿意的,其中寓意,擔得起“浮生”二字,好像心里構想的那幅“浮世生活”的圖畫復活了!
作者從小喜歡微察事物,往往能從極其細微的地方發(fā)覺人生的樂趣,寫得頗有見地。文中對小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胸有溝壑的特點展露無遺,啟發(fā)著所有人要像孩子一樣去發(fā)覺身邊事物的美好,去品味許多景物內有乾坤的美妙。也許只有心懷物我平等,萬物有情的真誠態(tài)度,我們的眼睛才能夠具備審美的視角。這于我們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喚醒,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成年人越長大,眼睛就越混濁不清。
試想我們有多久沒有留意頭頂?shù)?星空,更別說留意那墻角怒放的生命?我們習慣了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可真是這樣嗎?我們有了錢和時間之后,所謂的詩和遠方大多數(shù)也只是如匆匆過客般止于留影,博得眾人點贊罷了,其實這何嘗不是物欲膨脹后的另一種茍且方式?無論是近處還是遠方,都不只是一種空間的距離,而是心理和審美的距離。如果帶著狹隘和偏執(zhí)去看世間,那么美就會離我們很遠,相反,若帶著發(fā)現(xiàn)和欣賞的審美眼光去觀景,那么無論遠近都美不勝收。(楊國玉)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1
讀《浮生六記》,喜歡的不是他的文筆佳句,是他早年的經歷和生活;嫉妒的也不只他早年的舒適和清樂和諧,更是他的愛情他的婚姻。
才子佳人,坐臥談笑,心意相通。談詩論賦而不窮酸清高,嬉笑怒罵卻不粗俗無聊。行局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二人相處恍同密友重逢;夫妻恩愛如沈復陳蕓,生活態(tài)度和習慣上也有分歧,可人家處理得完美無瑕,不但未生嫌隙,反而更如膠似漆,不像我們所常見的那種一地雞毛。
陳蕓是個平平凡凡的女子,卻是我心中最趨近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性情恬淡,不愛華飾珠釵,不忘本,總持有一顆素心;
她體貼周到,心靈手巧,滿有生活情趣,花心置紗包茶,沈復小飲她做梅花盒,朋友相聚她找餛飩挑而使酒菜茶飯一應俱全;
她樂讀詩文,趣解詩家,佛手茉莉君子小人的見解讓人記憶猶新,雙鮮醬蝦鹵瓜的.趣事也讓人忍俊不禁;
我們可也不能把她看做正兒八經的大家閨秀,淑女名媛,她嬌俏調皮,能為未來夫婿藏粥于室,還能女扮男裝攬鏡狂笑;
她善良寬厚,通情達理豁達開朗,又柔弱讓人心疼。天妒佳人,紅顏薄命。
書中也有很多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看。古代三妻四妾只道尋常,現(xiàn)代看來是有些混賬。沈復其實也有不少風流享受,桃花債呢。不知道陳蕓心里怎么想。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2
這一章完全跟著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過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這本書的結束,沈先生也帶著我們去領略了庵里的美景與落魄,空曠與蔥郁。
從這些游記中,我看到沈先生紅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為人,凡事喜歡獨出己見,不屑于隨著別人,即算是談論詩品評畫,無不都是帶著‘人家喜歡的我舍棄,人家舍棄的我偏撿起來’這意思。所以風景名勝,重要的還是心中有所得!
紅色性格指的是與紅色相關聯(lián),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特別有分量感,透露出堅定、堅強、熱情而奔放的性格。紅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個性、喜歡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愛出門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紅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孫悟空。它勇敢、果斷、愛憎分明、敢于冒險、不屈不撓。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經。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時剛愎自用,有時在人際關系欠柔和、沖動等。
與紅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隨意自在,不會感覺被約束,然而,紅色性格的人一旦過“度”,也是讓身邊人不自在,因此,我們需要修心。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3
如果你是蕓娘,你會喜歡沈復么?如果你是沈復,你會喜歡蕓娘么?
這只是假設,我們無從得知。蕓娘是不幸的,年華正好的時候死去,她又是幸運的,畢竟,不是每個文人的妻子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尊重,沈復的確算不上很優(yōu)秀,但是,能如此念著自己妻子的.人,應該也沒有幾個吧
生活并不總是美好的,但是,他們能從容面對這些生活的不幸,這是我們所缺失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既然事情發(fā)生了,我們能做的只有從容面對,我們改不了那些事實。
沈復相對蕓娘來說,是朋友,朋友,表弟,他是可愛的,可作為男人,他還不夠格,他心理還沒有成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還沒有學會為他們這個小家打算,更多的是大家,可是,他弟弟卻不這么想,兩面三刀的逼迫,只念兄弟情深;為公公納妾,豈是兒子兒媳應該做的?他也讓蕓娘去,蕓娘的痛苦,他視而不見,可以說是圣父般的人物,可惜蕓娘跟著他貧困潦倒,蕓娘重病無錢醫(yī)治,賣掉女兒做童養(yǎng)媳,兒子做學徒未及成人而亡。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性格會決定他怎么想,怎么做,旁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沈復是否會有所長進,對于沈復,蕓娘更多的是愛情還是親情?女人,是不是只有對自己好一點,不追求所謂的賢良淑德的名聲才好?
【《浮生六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浮生六記經典語錄11-24
浮生六記讀后感08-28
《浮生六記》讀后感06-15
浮生六記讀后感09-20
2022浮生六記讀后感09-20
浮生六記讀后感范文09-19
浮生六記經典句子(精選50句)03-02
南康浮生六記經典語錄11-22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09-03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