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塞》原文、注釋、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1
古詩:
[隋]薛道衡
高秋白露1團,上將2出長安。塵沙塞下3暗,風月隴頭4寒。轉(zhuǎn)蓬5隨馬足,飛霜落劍端6。凝云迷代郡7,流水凍桑干8。烽微桔槔9遠,橋峻轆轤10難。從軍多惡少11,召募盡材官12。伏堤時臥鼓,疑兵乍解鞍13。柳城擒冒頓14,長阪納呼韓15。受降16今更筑,燕然已重刊17。還嗤傅介子18,辛苦刺樓蘭19。
注釋:
1、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白露:秋天的露水;驗槎墓(jié)氣之一,在每年陽歷的九月八日前后。
2、上將:泛指高級將領。
3、塞下:邊塞附近,泛指北方邊境地區(qū)。
4、隴頭:隴山的山頭,借指邊塞。
5、轉(zhuǎn)蓬: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草,比喻飄零無定。
6、飛霜:飄落的秋霜,即降霜。劍端:即劍尖。
7、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宴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代國滅。趙武靈王時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代王城。
8、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為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朔州朔城區(qū)南河灣一帶,因每年桑葚成熟之時河水干涸,故得名。
9、烽微:烽火微弱。桔(jié)槔(gāo):俗稱“吊桿”、“稱桿”,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其方式是在井旁架上設一杠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普遍使用,這種簡單的汲水工具雖簡單,卻使勞動強度得以減輕。
10、轆轤:是古代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裝置。
11、惡少:勇猛少年。
12、材官:秦漢時期開始設置的一種地方預備役兵種。
13、伏堤:埋伏于堤岸。臥鼓:即息鼓,表示戰(zhàn)事已息。疑兵:布置疑兵。解鞍:解下馬鞍。
14、柳城:漢代柳城在今遼寧朝陽縣十二臺鄉(xiāng)袁臺子村。冒頓: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姓攣鞮,秦二世元年弒父自立,建立軍政制度,東滅東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樓煩、白羊。西漢初年,經(jīng)常侵擾邊地。
15、長阪:一作“長坂”,即高坡。納:納降。呼韓:漢時匈奴單于呼韓邪的簡稱,此處借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
16、受降:即受降城。漢受降城位于秦漢長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闕關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帶,于公元前105年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
17、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漢和帝命著名史學家班固撰《封燕然山銘》,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記漢威德。這句詩是說:今天的將士們立下的功績,使得燕然山上的銘文要重新刊刻了。
18、嗤(chī):嗤之以鼻,諷刺的意思。傅介子:西漢大臣,漢昭帝時,西域龜茲、樓蘭均聯(lián)合匈奴,殺漢使官,劫掠財物。傅介子要求出使大宛,以漢帝詔令責問樓蘭、龜茲,并殺死匈奴使者。公元前77年(元鳳四年)又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至樓蘭,于宴席中斬殺樓蘭王,另立在漢樓蘭質(zhì)子為王。以功封義陽侯。
19、刺樓蘭:刺殺樓蘭王。
賞析:
隋朝統(tǒng)一中國,結(jié)束了漢末以來的分裂局面。這種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隋代邊塞詩較漢魏六朝更加剛健雄武,充滿了大國的自信精神,洋溢著慷慨激昂的豪邁之氣。薛道衡的這首《出塞》,即為隋代邊塞詩的代表作。薛道衡雖生于北朝,但因多次出使陳朝,加之多次接對南使,因此比一般北朝詩人更善于吸收南朝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尤其是善于用典!冻鋈吩娭屑慈鐢(shù)家珍地用典及評說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卻并不晦澀,而是貴在樸實、自然,能在融合南北詩風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2
古詩: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三)》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注釋:
1、嗚咽水,指隴頭水。樂府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陛p,輕忽,不在意。腸斷聲,即指嗚咽的`隴頭水聲。四句意謂本不欲以此嗚咽之聲攪動鄉(xiāng)愁,無奈心亂已久,故聞水聲觸耳,不覺慌亂而傷手。初尚不知,及見水赤才發(fā)覺?坍嬋胛,無限沉痛。
2、丈夫,征夫自謂,猶言男兒。誓許國,誓死以身報國。憤惋,悲憤惋惜。
3、二句意謂只要立功圖像,戰(zhàn)死也是值得的。圖,畫圖,這里作動詞用。麒麟,指麒麟閣!稘h書·蘇武傳》載,漢宣帝曾命人把霍光、蘇武等十八人的像畫于麒麟閣上,以示褒揚功臣。后遂以圖像麒麟閣為建功立業(yè)之代稱!皯(zhàn)骨當速朽”,“當”字隱含無限悲憤。
賞析:
這首詩寫途中心緒的煩亂,時而低沉,時而高亢。強以慷慨自勵抑制悲傷,更見其沉痛。最后四句,語似壯而情實悲,正所謂“口中句句是硬語,眼中點點是血淚”。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3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1。
但使龍城飛將2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
注釋:
1、“秦時”二句:“秦時明月”與“漢時關”乃互文見義,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一切都沒有改變。萬里:言極遠。長征:遠行,多用于軍旅征戍。
2、但使:只要。龍城:即黃龍城,又名龍都、龍城,唐屬營州柳城郡,故址在今遼寧朝陽。飛將:指漢名將李廣。此以飛將喻指像李廣那樣守邊御敵的軍事統(tǒng)帥。
3、胡:指匈奴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中部,匈奴常越過陰山來犯漢境。
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數(shù)量不多,而幾乎篇篇佳作,所以后人亦尊之為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詩人到過邊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驗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邊塞詩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當時的邊塞生活。這首詩以凝練的語言,融歷史與現(xiàn)實、憧憬與批判為一體,既反映了千年來邊塞禍患不斷、征戰(zhàn)連年的歷史,又以“飛將”、“胡馬”、“龍城”、“陰山”等富有內(nèi)涵的典型形象,抨擊了現(xiàn)實中昏庸無能的邊將,并且傳達出愿學李將軍為國靖邊、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而這樣豐富的內(nèi)容,只在寥寥二十八字中,舉重若輕,毫無雕琢之痕。由此可見,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zhì),并善于將形象與本質(zhì)緊密結(jié)合,才能寫出這種渾然天成的佳作。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4
漠南胡未空,漢將復臨戎。飛狐出塞北,碣石指遼東。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云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兵寢星芒落,戰(zhàn)解月輪空。嚴鐎息夜斗,骍角罷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長安邸,來謁建章宮。
注釋:
1、出塞:漢樂府《橫吹曲辭》,漢武帝時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寫邊疆將士生活情景。楊素的《出塞》共二首,本書選其第一首,根據(jù)《隋書》記載,本詩是時任車騎大將軍的楊素西征突厥時所寫。
2、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區(qū)。胡:胡人。
3、復:再次,又。臨戎:身臨兵戎之事。
4、飛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余里,為古代河北平原與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塞北:邊塞以北,指長城以北的北方邊境之地。
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碣石山余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遼東:指遼河以東的地區(qū),大致相當于今遼寧的東部和南部。
6、冠軍:古代官職名,這里指漢代名將霍去病;羧ゲ≡蛘餍倥姽Ψ狻肮谲姾睢。瀚海:古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呼倫湖,或曰今貝加爾湖,或曰為杭愛山之音譯。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沙海的泛稱。
7、長平:古代官職名,這里指漢代名將衛(wèi)青。衛(wèi)青因出擊匈奴,屢建功勛,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
8、虎落:古代用以遮護城邑或營寨的竹籬,也用以作為邊塞分界的`標志。
9、龍城:漢時匈奴王庭所在地,為匈奴人祭天之處。
10、胡運:胡人的運數(shù)。
11、星芒:星星的光芒。
12、戰(zhàn)解:戰(zhàn)事解除。月輪:圓月,泛指月亮?眨禾炜眨@里是“當空”的意思。
13、鐎(jiāo):刁斗,古代軍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間用來敲擊報更。嚴裕貉細竦納。夜斗:夜空的北斗星。
14、骍(xīng)角:紅色的牛角,這里指紅色的角弓。鳴弓:弓箭射出時發(fā)出的聲音。
15、朔:即朔方,古代郡名,這里泛指邊境之地。朔馬:朔方之馬,泛指北地之馬。
16、胡霜:胡地的霜。切:靠近,貼近。塞鴻:塞外的鴻雁。鴻雁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17、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贊美明君或盛世。大道:指仁德的王道。暨:到,及,至。
18、幽荒:幽遠的邊荒之地。日用同:每天用的都一樣,這里指邊塞與中央統(tǒng)一。
19、方就:剛到。長安。洪L安的官邸,即家宅。
20、謁:拜謁。建章宮:是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建造的宮苑,在漢長安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宮殿建筑毀于新莽末年戰(zhàn)火。
賞析:
楊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zhèn),位高?quán)重。同時,他也是隋代詩壇引人注目的詩人。他的詩雖也講求對偶和詞藻,但絕無南朝詩賦脂粉輕薄的氣息,而是在南方詩歌的精巧流麗中帶有鮮明的北方剛健質(zhì)直的風格特征,是南北詩歌交融的產(chǎn)物。這首《出塞》詩開篇,就點明了詩人不顧自身而憂心國家的責任感。在朔方凄寒的背景下,詩人表現(xiàn)出積極建功立業(yè)的進取精神。詩中敘說平實,流動著粗獷深沉的悲涼情思,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不憂身”的愛國情緒,真實而形象地寫出了邊塞征戍的生活。詩中邊塞風景的刻畫細膩真實,風格蒼涼宏壯,可以看作是唐邊塞詩的先驅(qū)。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5
【古詩】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品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wèi)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作品注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zhēng)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jiàng)在,不教(jiào)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教:令,使。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度:越過。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恰敝钙嬉u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wèi),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保邕^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nèi)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nèi)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6
[唐]王維《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1,白草2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3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4。
護羌校尉朝乘障5,破虜將軍夜渡遼6。
玉靶角弓珠勒7馬,漢家將賜霍嫖姚8。
注釋:
1居延城: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天驕:漢時匈奴人自稱為“天之驕子”,后泛指邊疆強盛少數(shù)民族或其君主。
2白草:一種干后變白的牧草名,生長于北方。
3磧(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4雕:一種似鷹而大、兇狠異常的猛禽。
5護羌校尉:漢時主管防護西羌的官名。乘障:同“乘鄣”,指登城守衛(wèi)。障,邊塞用于防御的城堡。
6破虜將軍:漢時將軍的一種稱號。遼:遼水,即遼河,發(fā)源于河北平泉,流經(jīng)內(nèi)蒙古、吉林、遼寧等地,在遼寧盤山入渤海。漢時,遼東烏桓反叛,中郎將范明友被任渡遼將軍,過遼河,平定叛亂。這里指渡水夜襲。
7玉靶:鑲玉的劍柄,代指寶劍。角弓:用獸角裝飾的`弓。珠勒:用珍珠裝飾的馬絡頭。
8霍嫖姚:西漢霍去病,因征伐匈奴有功,被賜嫖姚校尉。
賞析:
《觀獵》寫城中出獵,渾茫雅健,脫出塵俗;《出塞作》則寫塞外出獵,有似軍報,促迫緊急。“居延城外”點破出塞,古意盎然,卻音節(jié)緊促。一“獵”字總領前四句,實寫圍獵塞上的壯闊景觀,“連天”即可見出獵氣勢。三四句一氣而下,勾勒出身手矯健、兇猛剽悍的射獵畫面。塞外出獵,實為軍事演習。下四句便寫實戰(zhàn)立功,詩人以漢喻唐,虛寫守邊將士迅猛驚警,一朝一夕間已功成名就!白o羌校尉”“破虜將軍”,嵌入漢朝二官名,流利不失筋骨!坝癜薪枪槔振R”連用三名物,可見軍備精良。末以封賞勞軍作結(jié),頗為得體。此詩寫邊塞建功一氣雄渾,興高采烈,真如方東樹所言:“此是古今第一絕唱,只是聲調(diào)響入云霄!保ā墩衙琳惭浴罚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7
[唐]杜甫
挽弓當2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3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4,列國自有疆5。
茍能制侵陵6,豈在多殺傷。
注釋:
1、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zhàn)斗生活的。唐人邊塞詩常以之為題,杜甫寫有《出塞》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后出塞》。本詩為《前出塞》中的第六首。
2、挽:拉。當:應當。
3、擒:捉拿。賊:一作“寇”。
4、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5、列:一作“立”。列國:各國。疆:邊界。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各自的疆界。
6、茍:如果。侵陵:侵犯。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賞析:
這首《前出塞》詩是一篇超越唐朝,甚至超越幾個世紀的微型軍事論文。詩的前四句,似為當時軍中流行的戰(zhàn)歌,兩個“當”、兩個“先”,饒有理趣,強調(diào)對敵要有方略,智勇須并用。盡管有制敵妙策,但這并不是詩人的關注重點,他慷慨陳詞:“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幾句詩直抒胸臆,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應該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杜甫軍事思想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有最精良的武器,卻不糾結(jié)于殺傷敵軍的.數(shù)量,不在戰(zhàn)略目標上做不切實際的膨脹,一切以保護國家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為準。這種以戰(zhàn)去戰(zhàn)的思想,堪稱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廣大百姓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的愿望。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8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注釋:
1、二句是說離家日久,已習慣了軍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負。徒旅,軍中伙伴。
2、骨肉恩,即前首所說“父母恩”。死無時,時時可死。
3、走馬,即跑馬。脫,去掉。轡頭,馬絡頭。青絲,馬韁。捷下,飛馳而下。仞,古代以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萬仞,極言其高。搴,拔取。以上四句描寫出征戰(zhàn)士在訓練中的冒險和無畏:騎馬奔馳不用絡頭,信手挑著馬韁,從高岡上飛馳而下,練習俯身拔取軍旗,一副視死如歸氣概。
賞析:
這首詩寫行軍途中,生命隨時不保,戰(zhàn)士索性豁出性命,加強訓練,視死如歸。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9
[唐]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1。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2。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3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4行負戈。
注釋:
1、戚戚,愁苦貌。去,離開。故里,故鄉(xiāng)。悠悠,遙遠貌。交河,唐貞觀十四年置安西都護府,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市西北。
2、二句是說官家規(guī)定了行軍期限,逃跑要招致法律的懲治。當時實行“府兵制”,士兵有戶籍,逃跑則會連累父母妻子。公家,猶官家。程期,行程期限。亡命,脫名籍而逃亡。嬰,觸犯。禍羅,法網(wǎng)。
3、君,皇帝,此指玄宗。開邊,發(fā)動邊境戰(zhàn)爭。一何,何其,多么。
4、父母恩,指父母養(yǎng)育之恩。吞聲,聲將發(fā)而強止之,猶忍泣。
賞析:
《出塞》,為漢樂府橫吹曲名。杜甫用此舊題來寫時事,先后寫了兩組詩,因這組詩在前,故題曰“前出塞”。這組詩大約作于天寶十載(751)左右。詩用第一人稱寫法,通過一個戰(zhàn)士戍邊十年的親身感受,反映了被征從軍的艱苦,抨擊了玄宗窮兵黷武的開邊政策,歌頌了戍邊戰(zhàn)士的.愛國主義精神。整組詩前后連貫,渾然一體。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寫戰(zhàn)士初別家鄉(xiāng)遠戍的情景。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10
原文: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經(jīng)常用的題目。塞(sài):邊關,邊塞
2.秦時明月漢時關:運用互文修辭,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漢朝大將軍衛(wèi)青曾奇襲擊龍城,最后與匈奴作戰(zhàn)七戰(zhàn)七勝。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指一人,實指李衛(wèi),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nèi)蒙古境內(nèi),漢時匈奴時常從這里開始南下騷擾侵占中原地區(qū),也是衛(wèi)青墳冢的模樣。
7.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8.度:越過。譯文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可是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還沒有回來。要是飛將軍李廣和大將軍衛(wèi)青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韻譯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只要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英勇善戰(zhàn)、忠心為國的統(tǒng)帥來鎮(zhèn)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么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后,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fā)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nèi)外與胡人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叭f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xiàn)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diào)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tǒng)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xiàn)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xiàn)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xiàn)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11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漢樂府〈橫吹曲〉名,漢武帝李廷年西域樂曲改制,內(nèi)容寫將士的邊塞生活,聲調(diào)悲壯。
秦、漢:互文對舉,猶言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龍城、飛將:本為兩事。龍城,車騎將衛(wèi)青北伐匈奴時,曾至龍城;飛將,右北平太守李廣英勇善戰(zhàn),匈奴稱為“飛將軍”!短圃妱e裁》卷十九校記云:“此處‘龍城飛將’。乃合衛(wèi)青、李廣事,指揚威敵境之名將,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詩中用‘龍城’字,亦有泛指邊關要隘者”。
陰山: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西起河套,東接興安嶺,長約一千二百公里,為北方天然屏障。
全詩意謂:秦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關,到了漢時這輪明月依舊照著已屬漢時的關;出征萬里的將士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年年征戰(zhàn)未回還。倘若有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抵御,那么匈奴的鐵蹄豈能踐踏我陰山。
賞析:
本詩為傳世詩章,反映戍邊將士連年苦戰(zhàn)卻無能為力,詩人企盼有漢代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名將來鎮(zhèn)守邊疆,也表達了人民的烈愿望。
明李攀龍稱這首意境深遠、氣勢貫注的名詩為唐七絕中的“壓卷之作”。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12
一、原文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來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二、翻譯
古往今來,山河之上不會存在永久的界限。角聲中,牧民頻繁的在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而這其間觸目的荒涼,誰能說的清?唯有西風肆意吹著那蒼老的丹楓。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應是無法計數(shù)的。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三、注釋
1、無定據(jù):無定、無準。意謂自古以來,權(quán)力紛爭不止,江山變化無定。一作“無定數(shù)”。
2、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一作“幽怨從前何處訴”。
3、鐵馬金戈:謂戰(zhàn)爭!杜f五代史·李襲吉傳》李克用與朱溫書云:“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毙翖壖病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骸跋氘斈辏鸶觇F馬,氣吞萬里如虎!
4、青冢:用漢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漢書·匈奴傳下》:“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綺,字昭君賜單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稱“青!。
三、賞析
詞中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黃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chuàng)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臺山、龍泉關時。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shù)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fā)生逆轉(zhuǎn)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zhí)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xiàn)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xiàn)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 13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古詩簡介
《出塞》,王昌齡的名篇,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被譽為“唐絕第一”,“唐絕壓卷之作”。詩人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臻g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詩中感悟到詩人對于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慨嘆;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蘊含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
翻譯/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沈德潛《《說詩晬語》》: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2、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3、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一直持續(xù)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叭f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fā)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07-01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11篇)07-01
[隋]楊素《出塞》的原文、注釋、賞析03-17
《出塞》原文、注釋、賞析(集錦11篇)07-01
《出塞》原文及賞析09-28
出塞原文及賞析02-07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1-01
《出塞》原文及翻譯賞析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