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門)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原文及賞析
原文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薤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注釋
、俳牵褐附ǹ担窠K南京。
、邶W鹽:細碎的鹽。
、蹍桥d:在今浙江湖州。
賞析
本詞作于1136年冬,當時作者正在呂祉幕中為屬僚,時年五十六歲。在此之前,他曾在呂祉主持下撰定《東南防守利便》,向宋高宗進諫以建康為都,收復中原,不被采納。因此在本篇中既有對金偽入侵的憤慨,又有對宦途的厭惡,詞風由以前的艷麗而變得“蒼老”不堪。這是他留給后人的最后一篇作品,次年八月就英勇就義了。
上片“四!倍洌鸨蟻淼酱藭r已十年,兵戰(zhàn)不休,胡虜?shù)蔫F騎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敘事,但對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協(xié),一任金人兵臨建康,十分憤怒不滿!皻q華”三句,十年來自己消磨了歲月,稀疏的胡須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著涕淚,在冬天的寒風中結成冰粒,這一事實使他感到驚恐,自己的年華就在這兵燹之中漸漸消失了。
下片情緒更為低沉,詞人想到自己一生將盡,以后終老何處呢?“送老”二句,意為何處是我終老之地?我的緣份大概就在這吳興之地吧,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以“鹽”代處所!肮嗜恕本洌瑢懽约簩嗜怂寄钪。在下雨的深夜,孤燈伴著孤影,滿腹離愁別緒,難解難排。國破之憂和離別之愁,郁結于詞人心頭,情緒低沉甚至蒼老,使人不忍卒讀。[1]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事實,包括從宣和七年金滅宋至紹興四年金軍兵臨建康城下這段歷史。其時呂祉帥建康,辟詩云:“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簫瑟。”這里,借用蘇詩意象,以“別愁”、“孤影”表之,見故人于今獨處無侶之苦,也反襯出自己的孤苦處境。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首詞起承轉合,意脈不斷,巧妙無痕。起首兩句指出:十年來兵禍不止,以至于“胡塵直到江城”。這一形勢,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別故人的原因。此詞發(fā)端處揭出感慨的原因,為全篇定基調,立綱領。此后雖然不再有一個字提到興亡,但由此種下的興亡之慨,隨處可見。這樣開頭,有籠罩之功力。至過變處,詞云“送老”,這和“十年”、“歲華銷盡”、“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這兩個字可謂承接嚴密。上片言老,是說國事不寧,個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則是尋求自己的歸宿。所以“送老”一語承上而啟下“應吳興”、“別愁”、“孤影”,與之一脈相承。詞到終了,卻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殘燈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環(huán)境描寫來寄托難言的苦衷,創(chuàng)造出迷離恍惚的氣氛,不但收來有力,而且含“有余不盡”之妙。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原文及賞析06-29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原文及賞析09-14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注釋|賞析08-09
臨江仙原文及賞析04-03
《臨江仙·柳絮》原文及賞析01-31
臨江仙·柳絮原文及賞析10-21
臨江仙·暮春原文賞析07-03
臨江仙·暮春原文、賞析09-24
臨江仙·梅原文、賞析07-30
臨江仙·柳絮原文及賞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