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句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絕句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絕句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絕句原文及賞析(經(jīng)典15篇)
絕句原文及賞析1
午枕(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zhuǎn)愁。
《午枕》譯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涼如水波欲流,斜陽已照著花枝,將婆娑紅影映上我的簾鉤。
窺視人的小鳥聲聲啼鳴,驚起飄忽的夢,它去得悠悠。只看見水那邊青山重重疊疊,引惹起心頭深隱難言的清愁。
《午枕》注釋
午枕:即午睡:
。╠iàn):竹席。
紅影:紅色的花影。
悠揚:飄忽不定。
供(gōng):引起。宛轉(zhuǎn):纏綿,難以名狀。
《午枕》賞析
這首詩將午睡醒來、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間感受和心理的復(fù)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詩的首句寫春日午睡時將睡未睡的感覺,“花前”點出是春天季節(jié),又照應(yīng)下句的“紅影”;“簟欲流”既指臥席波浪形的花紋,又指竹席光滑清涼如水,睡意朦朧間,仿佛感到竹席變成了緩緩流動的波浪,十分愜意。次句寫睡醒之感,這一覺睡得舒適漫長,醒來時只見花影投射到簾鉤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會遮住簾鉤,故而可看出此時日光已經(jīng)西移,“催”字表達(dá)出驚訝時光過得飛快的心理感覺,又從側(cè)面形容夢之酣暢。
三、四句寫醒來后心理的落差和變化,醒來耳中聽得鳥鳴,卻懷疑美夢正是被鳥鳴喚醒,尋聲望去,似乎鳥兒也在窺望自己,于是主觀感情傾向認(rèn)為是鳥兒有意喚醒自己,心頭生起一種惆悵之感,再往遠(yuǎn)處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簾,于是愁緒變得更無窮無盡了!扒嗌健痹谶@里可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象征,因為它穩(wěn)定不變并朝夕與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識到令人迷戀的夢已飄遠(yuǎn),思緒猛然回到現(xiàn)實中,定叫作者愁腸宛轉(zhuǎn)。
理想和現(xiàn)實是人類永無休止的矛盾:人類不斷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現(xiàn)實總有極大的差距:人類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但永遠(yuǎn)不可能到達(dá)完美的理想境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盡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悠揚夢”,還是象征意義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沖突的心境構(gòu)成了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因符合人類心理深層中的企戀心態(tài),而獲得了審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從藝術(shù)上看,“悠揚夢”給人以美的朦朧感,“隔水山”則展示了美的距離感。從審美的欣賞角度看,朦朧感和距離感有助于增強關(guān)感。加上句法新穎,對仗工整,聲情和語意渾然一體,令人擊節(jié)嘆賞。
當(dāng)然,此詩的前二句也是相當(dāng)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紅影”,或?qū)懗龌糜X中的動感,或?qū)⑻枖M人化,煉字琢句新鮮獨創(chuàng),雅麗精絕。全詩轉(zhuǎn)折自然,委婉含蓄,體現(xiàn)一種整體的美,令人味之不盡。
《午枕》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dāng)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一日午睡醒來間春光動人便作此詩。
絕句原文及賞析2
銅官山醉后絕句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yīng)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
翻譯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注釋
銅官:銅官山,在今銅凌市,盛產(chǎn)銅及其它有色金屬礦藏,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的重要基地之一。銅官山礦歷史悠久,唐以前就開采,唐時在此設(shè)置“銅官冶”、“銅官場”,銅官山由此而得名。
擬:欲。
未擬還:言留戀銅官山,不想離開。
要須:需要,必當(dāng)。
鑒賞
這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但其間詩人思想情感高強度的抒發(fā)和藝術(shù)夸張手法的大膽使用讓人們拍案叫“絕”。
“我愛銅官樂”,詩中首句就開門見山點出全詩主旨。這里詩人直抒胸臆,豪爽坦蕩,用俠人直語引出詩人對銅陵深沉愛的情感,夸張之源正在于此。愛銅陵之情,詩人先從眷戀不舍之情寫起——“千年未擬還”!扒辍睆臅r間上極度夸張,引出了詩人對銅陵愛的延綿,從時間(數(shù)字)的夸張,引出情感的.夸張,表現(xiàn)詩人情感的真摯。詩人置酒銅官山,宴飲談笑,揮動象征壯志的長劍助興,拂動簾大的衣袖歌舞長嘯,使讀者羨慕其樂。由宴飲歌舞之樂,詩人又用夸張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四兩句即言詩人對銅官山歡宴之樂還嫌不足以表達(dá)自己的愛意,尚須一回舞袖,拂盡秀色可餐的五松山。五松山山秀木榮,山上崗巒泉洞、花草樹木,不可能教“舞袖”“拂盡”,這是浪漫色彩行為的空間上的夸張,表現(xiàn)了詩人對銅陵山山水水的深情蜜意,“拂盡”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似水柔情。詩中用的兩處夸張,方式雖屬相同,皆屬于擴大夸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前者把時間往長處說,后者把空間往大處說),但細(xì)加斟酌,二者尚萌不同。前一夸張寫得較虛較略,后一夸張寫得較詳較實,兩者從時間、空間的不同角度烘云托月,在造成色彩強烈的藝術(shù)境界中,讓詩人“我愛銅官樂“感情的積聚爆發(fā)。
由此可見,在抒情詩里,夸張能把詩人的情感強烈鮮明地抒發(fā)出來?鋸埖摹笆д妗焙豌@,詩情的真實和感人,二者反映了藝術(shù)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差異和聯(lián)系。而正如藝術(shù)真實離不開生活真實一樣,夸張當(dāng)然也離不開詩人郁積的深沉強烈的思想感情。無此,夸張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撥動讀者情感共鳴的心弦。李白這首詩中夸張手法的成功就在于有雄厚的思想情感基礎(chǔ)作后盾。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三年(754)游銅陵時所作,作者看到銅官山、五松山的雄渾景色,酒醉以后,興奮地舞之蹈之,再也不想回長安去了,也是作者不愿低頭折腰事權(quán)貴的傲慢者的心態(tài),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fā)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tài)。
“應(yīng)須回舞袖”“要須回舞袖”之辯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銅陵雖未置縣,但朝廷封銅官山為利國山,并派銅官開采銅礦。銅官山冶礦場景壯觀,風(fēng)景秀麗,李白多次到此游覽賦詩,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所作《銅官山醉后絕句》即其中之一。詩云:“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應(yīng)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钡角。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李青巖等人纂修的《銅陵縣志》不知何由將詩中“應(yīng)須”二字轉(zhuǎn)抄成“要須”,時至近年,尤其是銅陵人轉(zhuǎn)抄引用此詩的頗多,有引用“應(yīng)須”的,也有引用“要須”的,正誤難分。應(yīng)是“應(yīng)須回舞袖”。可查驗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銅陵知縣李士元主編《銅陵縣志》,原木刻版現(xiàn)藏于寧波天一閣。今查木刻版的影印本《嘉靖銅陵縣志》,仍是“應(yīng)須回舞袖”,而非“要須”二字。該版《嘉靖銅陵縣志》,是現(xiàn)存距李白游銅陵吟此絕句時間最近的、可查閱到的歷史文字資料,比清代李青巖編纂《銅陵縣志》要早194年,比清代編纂的《全唐詩》及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要早200多年!都尉搞~陵縣志》是古代典籍中最早記載李白游銅陵吟詠詩句的歷史文獻(xiàn),據(jù)此,“要須”疑是“應(yīng)須”之誤。
絕句原文及賞析3
絕句·遲日江山麗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古詩簡介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于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三、四兩句轉(zhuǎn)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xù)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
翻譯/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fēng)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注釋
、胚t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颇嗳冢哼@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区x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賞析/鑒賞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首寫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斑t日”即春日,語出《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tǒng)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xiàn)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jìn)一步以和煦的春風(fēng),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xiàn)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fēng)、花草及其散發(fā)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lián)想,可以有惠風(fēng)和暢、百花競放、風(fēng)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shù)效果。在明麗闊遠(yuǎn)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zhuǎn)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tài)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xì)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yīng),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xì)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yuǎn)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tǒng)一,構(gòu)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fā),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yuǎn),格調(diào)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fēng)神的篇章。
絕句原文及賞析4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譯文: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這春色眼見客居他鄉(xiāng)的我正愁得無法排解,竟還無賴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你讓花兒開放就已經(jīng)十分魯莽,還讓黃鶯對我喋喋不休地亂鳴。
注釋: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眼見:眼見得。愁不醒:客愁無法排遣。無賴:謂春色惱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倉猝。丁寧:再三囑咐。
賞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把垡娍统畛畈恍选,概括地說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安恍选倍,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jìn)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么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xiāng)游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于輕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里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fā)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fēng)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于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dāng)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dāng)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注》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dāng)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及賞析5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翻譯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fēng)送來花草的芳香。
泥土隨著春天的來臨而融化變得松軟,燕子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xiāng)的日期?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鳥:指江鷗。
花欲燃:花紅似火。
賞析
其一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首寫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tǒng)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xiàn)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jìn)一步以和煦的春風(fēng),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xiàn)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fēng)、花草及其散發(fā)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lián)想,可以有惠風(fēng)和暢、百花競放、風(fēng)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shù)效果。在明麗闊遠(yuǎn)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zhuǎn)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tài)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xì)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yīng),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xì)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yuǎn)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tǒng)一,構(gòu)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fā),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yuǎn),格調(diào)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fēng)格的篇章。
其二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一首抒情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同時也表達(dá)了詩人心中沉重的鄉(xiāng)思。
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tài)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涂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后兩句筆意一轉(zhuǎn),抒發(fā)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并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涌出,發(fā)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本詩的藝術(shù)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敘景寄鄉(xiāng)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xiāng)愁思。言婉意深,獨具風(fēng)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6
朝代:宋代
作者:陳師道
原文:
書當(dāng)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翻譯:
當(dāng)喜歡一本書的時候,讀起來總是會感覺很快就讀完了。有期望見到的人卻總也等不來。這個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事與愿違,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得償所愿。
賞析:
這首詩講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書,讀起來饒有興味,頗感愜意,但往往很快就讀完了,掩卷之際,令人悵然。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非常盼望這樣的知心朋友多多前來與之交談,但偏偏不見蹤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這樣,希望和現(xiàn)實總是發(fā)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個人一生中是很難遇到幾次真正輕松偷快、開懷大笑的好時光。
陳師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詩《寄黃充》說:“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娛?”兩首詩所表達(dá)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受,和當(dāng)時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密切關(guān)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詩人困居徐州,生計維艱,盡管“人不堪其貧”,作者卻不以為意,依然“左右圖書,日以討論為務(wù),蓋其志專欲以文學(xué)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陳先生集記》)。詩人以苦吟著稱。只有讀過萬卷書的人,才能如此精煉準(zhǔn)確地捕捉到讀書人讀快書、又意恐讀完的共同心理狀態(tài),“書當(dāng)快意讀易盡”是作者讀書親身體驗的概括,也是他孤獨寂寞、唯有書伴的惆悵心情的流露。當(dāng)時詩人的知心朋友盡在遠(yuǎn)方,黃庭堅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賓),蘇軾被貶謫海外,音信難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張耒任職宣州,皆無從相見。而詩人一口氣將一本好書讀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這些朋友一起交流讀書所得、討論作詩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發(fā)出了“客有可人期不來”的慨嘆。悵然、失望之余,詩人又轉(zhuǎn)以曠達(dá),試圖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觀愿望相違背,人生本來就難得有舒暢愉快之時,何必自尋煩惱呢?錢鐘書《宋詩選注》說:“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侯,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來!边@首從作者自己的`親身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中概括提煉出來的詩,正好用“樸摯”來說明其風(fēng)格特點。
宋人愛用詩來說理。詩人多以冷靜的態(tài)度來體察客觀事物,善于把帶哲理性的認(rèn)識寫入詩中,顯得精深,富有理趣。這首詩同蘇軾《題西林壁》、朱熹《觀書有感》等膾炙人口的理趣詩的上品相比,雖略遜一籌,但仍是一首好詩。詩中所講的道理來自于作者對生活的親身感受,所以讀來并無枯澀之感。吳曾認(rèn)為,這是陳師道的“得意詩也”(《能改齋漫錄》),評價是中肯的。
絕句原文及賞析7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杜甫古詩)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代·杜甫《絕句》
譯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fēng)里到處彌漫著花草的香味。
燕子銜著濕泥飛來飛去忙著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雙成對的鴛鴦靜睡不動。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常雙雙出沒。
賞析:
這首詩用自然流暢然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然春色,格調(diào)清新,意境明麗,表達(dá)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然愉快心情。
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然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然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是。“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jīng)·豳融·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然陽光,以統(tǒng)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xiàn)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然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春融花草香”詩人進(jìn)一步以和煦然春融,初放然百花,如茵然芳草,濃郁然芳香來展現(xiàn)明媚然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融、花草及其散發(fā)然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lián)想,可以有惠融和暢、百花競放、融送花香然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然藝術(shù)效果。在明麗闊遠(yuǎn)然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zhuǎn)向具體而生動然初春景物描繪。
“泥融飛燕子”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然動態(tài)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然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然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tài)美。杜甫對燕子然觀察十分細(xì)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的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然情狀。
“沙暖睡鴛鴦”是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然溫暖,在溪邊然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yīng),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然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然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然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tài)然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xì)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yuǎn)明麗然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界統(tǒng)一,構(gòu)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fā),具有美感然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然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然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然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然歡悅情懷然表露。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dá)然還是他感受到然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融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然視覺、觸覺(融)、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然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然陽光明麗、惠融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然松濕和沙礫然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然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然輕盈、鴛鴦嬌慵然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然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界和春意之中。
絕句原文及賞析8
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詩簡介
《梅花絕句》,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組詩共六首。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笑傲寒風(fēng)的梅花的愛慕之情。
翻譯/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fēng)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怕劦溃郝犝f。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蒲┒: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呛畏剑河惺裁崔k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wù)觀)。
、让坊ǎ阂蛔髅非。
。5)坼曉風(fēng):(梅花)在晨風(fēng)中開放。
賞析/鑒賞
陸游寫過不少詠梅詩,這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首。頭兩句寫梅花綻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出來。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閑居在故鄉(xiāng)山陰,借詠梅來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盎砬|”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喝嗣泛弦,凸現(xiàn)了作者高標(biāo)絕俗的人格。
絕句原文及賞析9
絕句
王庭筠〔元代〕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賞析
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爸瘛焙汀霸姟,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fēng)格!笆荨弊钟玫蒙,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xiàn)實與夢境聯(lián)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jìn)入夢鄉(xiāng),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gòu)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蓱z者,可愛也。當(dāng)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么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么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端,號黃華山主、黃華老人、黃華老子,別號雪溪。金代遼東人(今營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進(jìn)士,歷官州縣,仕至翰林修撰。文詞淵雅,字畫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詞作十六首,以幽峭綿渺見長。
絕句原文及賞析10
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王楊盧駱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詞的風(fēng)格和體裁,淺薄的評論者對此譏笑是無止無休的。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后,也絲毫無傷于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注釋
戲為:戲作。其實杜甫寫這六首詩態(tài)度是很嚴(yán)肅的,議論也是可取的。六絕句:六首絕句。
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的文學(xué)革新有過貢獻(xiàn),被稱為“初唐四杰”。
體:這里指詩文的風(fēng)格而言。當(dāng)時體:那個時代的風(fēng)格體裁。
哂:譏笑。
爾曹:彼輩,指那些輕薄之徒。
賞析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dāng)時文壇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yuǎn)的'習(xí)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非今的文學(xué)批評觀點。其中的“不薄今人”、“別裁偽體”、學(xué)習(xí)“風(fēng)雅”、“轉(zhuǎn)益多師”(兼采眾家之長)等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鑒意義的。本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中既明確地肯定了王楊盧駱“初唐四杰”的文學(xué)貢獻(xiàn)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文將傳之久遠(yuǎn),其歷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絕句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次韻蔡瞻明秋園五絕句
宋代:洪適
芥毛金爪勇難干,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癡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dāng)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xì)w。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高標(biāo)幽艷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fēng)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biāo)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譯文:
芥毛金爪勇難干,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癡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dāng)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xì)w。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高標(biāo)幽艷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fēng)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biāo)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注釋:
芥毛金爪勇難干,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癡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dāng)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xì)w。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澤蘭:菊科澤蘭屬植物!皨D人和油澤頭,故云澤蘭!弊钤缰墨I(xiàn)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禮記和楚辭。萱草:黃花菜學(xué)名萱草。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政:指國政。淇園修竹:指衛(wèi)武公輔佐周平王之事。此處借指仁政、德政。淇園,周代衛(wèi)國的竹園。修竹,長竹,高竹。秦嶺老松:《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陜西省南部,是秦嶺的.主峰之一。在民間,對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詞句,愿老者福壽雙全。東海就是指現(xiàn)在的東海與黃海。南山一詞,則源于《詩經(jīng)·小雅·天!菲,“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比照“淇園修竹”,此“秦嶺老松”似亦有所指。
高標(biāo)幽艷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fēng)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biāo)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賞析:
此詩飽含憂憤,前兩句以澤蘭和萱草之口吻,互責(zé)對方奪其風(fēng)光;后兩句述擔(dān)憂之事,即雖擁有仁德美行,但難以實現(xiàn),因為與秦嶺松的長久相比,其難以相匹。詩中深蘊宏偉抱負(fù)不得施展的憂憤之情。
絕句原文及賞析12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
顛狂柳絮隨風(fēng)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譯文及注釋
譯文
都說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盡,怎么會不感到傷感呢?拄著拐杖漫步江頭,站在芳洲上,只看見柳絮如顛似狂,肆無忌憚地隨風(fēng)飛舞,輕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釋
(1)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
。2)芳洲:長滿花草的水中陸地。
。3)顛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為放蕩不羈。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賞析
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題作“漫興”,有興之所到隨手寫出之意。不求寫盡,不求寫全,也不是同一時成之。從九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dāng)為由春至夏相率寫出,亦有次第可尋。
杜甫草堂周圍的景色很秀麗,他在那兒的生活也比較安定。然而飽嘗亂離之苦的詩人并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盡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其本意是寫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風(fēng)的意思,但因為其中兩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來形容女子,所謂殘花敗柳,面若桃花等。且詩中極盡其輕浮的狀態(tài),所有常被后人用來暗指女子作風(fēng)的輕佻,不羈。
絕句原文及賞析13
夏日絕句
生當(dāng)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dāng)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yīng)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不思進(jìn)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翻譯/譯文
生時應(yīng)當(dāng)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dāng)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賞析/鑒賞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痹姷拈_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dāng)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爸两瘛眱勺謴臅r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地勾聯(lián)起來,透發(fā)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dāng)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絕句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
萬里船:不遠(yuǎn)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yuǎn)!按昂鲙X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dāng)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jìn)一步寫出了杜甫當(dāng)時的復(fù)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fù),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
翻譯: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耙恍邪樕锨嗵臁,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伴T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jìn)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jīng)進(jìn)入了尾聲了,已經(jīng)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shù),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那么現(xiàn)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rèn)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及賞析15
絕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釋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fēng)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fēng)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tuán)旺火,十分綺靡,十分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墒,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絕句二首·其二簡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xì)w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絕句原文及賞析07-24
絕句原文及賞析03-09
《夏日絕句》原文及賞析11-04
絕句古詩原文及賞析10-14
夏日絕句原文、賞析07-01
絕句原文及賞析【優(yōu)】07-15
初夏絕句原文及賞析04-26
《初夏絕句》原文及賞析08-24
初夏絕句原文、賞析08-27
(優(yōu)秀)絕句原文及賞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