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北邙山原文及賞析
北邙山原文及賞析1
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悲風(fēng)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yīng)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fēng)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yīng);便是臣,也喚不應(yīng)!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shù)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么意義呢?
注釋
北邙山:中國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無出奇之處,然而,它又絕對名播于世。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luò),北邙山是不能跳過的一站,在這片高不過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個朝代、24位帝王長眠于此,東漢光武帝劉秀、陳朝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劉禪、西晉司馬氏,甚至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王紛紛將這里作為靈魂最后的棲居之地。
碑銘:指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語出《后漢書·翟酺傳》:“ 酺免后,遂起太學(xué),更開拓房室,學(xué)者為酺立碑銘於學(xué)云!
鑒賞
起首便渲染出凄愴悲涼的氣氛。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fēng)云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后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后的衰榮如何,又有什么意義呢?結(jié)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yīng);便是臣,也喚不應(yīng)",語氣冷雋悲涼,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yǎng)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沉悲壯,風(fēng)格質(zhì)樸古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前兩句所言情景,與史書本傳所載的"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是完全吻合的。為百姓如此鞠躬盡瘁,贏得"滿城都道好官人"的贊譽,而詩人本人卻認為,為百姓應(yīng)該更加盡心盡職。南呂·一枝花中的一首表達了這種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著災(zāi)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
面對著眾多的災(zāi)民,嚴重的旱情,政府的賑糧如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雖然他個人曾上奏天子,請行納粟補官之令,并帶頭拿出自己的財物作為救濟之用,但嚴重的災(zāi)情又不是個人區(qū)區(qū)之力所能回轉(zhuǎn)的。在心焚如火的情況下,不免產(chǎn)生了"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的幻想!对贰繁緜鬏d,張養(yǎng)浩"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guān)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張養(yǎng)浩最終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為國為民的絕唱。
張養(yǎng)浩曲子總的是立意高遠,感情深厚,氣勢雄渾,結(jié)構(gòu)嚴謹。在這總的特色之下,每一類曲子又自有特色。寫景曲輕快自然,飄逸閑適如行云流水;懷古之作境界闊大,沉郁雄渾,能夠高度地概括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寫官場仕途之作深刻悲愴,揭示出官場的本質(zhì)和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遠而感傷,將作者的一顆赤子之心捧獻在讀者面前。
北邙山原文及賞析2
北邙山原文:
邙山
沈佺期 〔唐代〕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注釋:
北邙山:古代有名的墳山,自東漢以來,這里就是王侯公卿的葬身之地。洛城:洛陽城,古代的國都,王侯公卿尋歡作樂的繁華之地。
北邙山拼音解讀:
máng shān
shěn quán qī 〔táng dài 〕
běi máng shān shàng liè fén yíng ,wàn gǔ qiān qiū duì luò chéng 。
chéng zhōng rì xī gē zhōng qǐ ,shān shàng wéi wén sōng bǎi shēng 。
相關(guān)賞析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人。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進士。武后時官協(xié)律郎,考功郎。因勾結(jié)張昌宗兄弟,受賄,長期流放到獾州,但他沒有加入武三思一伙。武則天死后,中宗復(fù)位,召見起用,官至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文學(xué)史上稱為“沈宋”,他們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洛陽城北的邙山,是東漢以來洛陽人的墓地!又稱“北邙”。沈佺期因邙山而興感,寫了這首小詩。第一聯(lián)是敘述,很容易懂,不必講!叭f古千秋”是夸張語,從東漢到唐初,不過六七百年。第二聯(lián)也用對比手法,也用對句。城中日日夜夜的歌舞,山上只有松柏聲。作者把洛陽城里的繁華與邙山上的凄寂景象做對比,慨嘆富貴榮華的空虛。這一類主題思想,在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得很多,雖然對封建貴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奢侈糜爛生活有些諷刺,但從作者的人生觀來說,終是太消極的
作者介紹
沈佺期沈佺期(約656 -713),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武后時累遷考功員外郎。曾因受賄入獄。出獄后復(fù)職,遷給事中。中宗即位,因附張易之,被流放驪州(今屬越南)。工五言律詩,與宋之問同為當時著名的宮廷詩人,并稱“沈宋”,其所作多為應(yīng)制詩,不脫梁陳宮體詩風(fēng),但他們也總結(jié)了六朝以來新體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重視對仗的謹嚴精密與音律的和諧,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唐詩品高序》中評道:沈宋之新聲,蘇(廷)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全期集》詳情
北邙山原文及賞析3
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yǎng)浩
原文:
悲風(fēng)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yīng)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fēng)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yīng);便是君,也喚不應(yīng)。
注釋
⑴北邙山:中國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無出奇之處,然而,它又絕對名播于世。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luò),北邙山是不能跳過的一站,在這片高不過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個朝代、24位帝王長眠于此,東漢光武帝劉秀、陳朝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劉禪、西晉司馬氏,甚至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王紛紛將這里作為靈魂最后的棲居之地。
、票懀褐副暮豌懳摹S许嵉谋,叫銘。語出《后漢書·翟酺傳》:“酺免后,遂起太學(xué),更開拓房室,學(xué)者為酺立碑銘於學(xué)云。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shù)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么意義呢?這就強烈而又冷靜地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者為爭奪政權(quán)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quán)后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參考資料:
錢海水等.《唐詩宋詞鑒賞辭典》:上海文學(xué)出版社,20xx.
【北邙山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賞析01-21
北青蘿原文及賞析07-28
從軍北征原文及賞析06-30
北齋雨后原文及賞析08-13
夜雨寄北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夜雨寄北》原文、注釋、賞析06-30
山家原文及賞析09-29
山行原文及賞析03-19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原文注釋與賞析03-18
從軍北征原文及賞析2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