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上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湖上原文及賞析精華(15篇)
湖上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原序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jù)湖岸引編巰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huán)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譯文
我用公田產(chǎn)出的糧食來釀酒,常借休假之閑,載酒到石魚湖上,暫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歡快之中,靠著湖岸,伸臂向石魚取酒,叫船載著,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飲。好像靠著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繞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觸動波濤,來來往往添酒。于是作了這首醉歌,歌詠此事。
湖南道州的石魚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漲滿了,君山翠綠蒼蒼。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濟濟,圍坐在洲島的中央。
管他連日狂風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們運酒的小舫。
我手持酒葫蘆瓢,穩(wěn)坐巴丘山,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腸。
注釋
漫叟:元結自號。
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十旬休暇,勝友如云!
引臂:伸臂,舉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長:放聲歌唱。
沼(zhǎo):水池。
歷歷:分明可數(shù)。清晰貌。洲島:水中陸地
廢:阻擋,阻止。酒舫(fǎng):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
長瓢:飲酒器。
酌(zhuó)飲:挹取流質(zhì)食物而飲。此指飲酒。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賞析:
【評析】:
元結在代宗時,曾任道州刺史,其時他寫了好幾首吟石魚湖的詩。他的《石魚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獨石在水中,狀如游魚。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連,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載酒,又能繞石魚洄流,及命湖曰石魚湖,鐫銘於湖上,顯示來者,又作詩以歌之!庇性娫疲骸拔釔凼~湖,石魚在湖里,魚背有酒樽,繞魚是湖水”。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fā)詩人淡于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著敘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后說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借以忘憂。詩的格調(diào)清新自然,乘興而發(fā),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劉建勛)
【簡析】: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已動歸隱之心,借酒澆愁和向往無拘無束的`閑散生活,其中醉后狂言,寫得直率自然,具有民歌色彩。
序文主要敘述作者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及作者對此事的感受。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睂嶋H上,作者并沒有在詩中表現(xiàn)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里行間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該詩以酒為戲,借飲取樂,抒寫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說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舉杯消愁卻是假的。從內(nèi)容看,該詩無可取之處。
該詩為七言詩,但它的句型與語氣,實取之于民歌,既顯得順口,又使人易記。
湖上原文及賞析2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及注釋
水光瀲(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
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彰桑好悦?~緲的樣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傁嘁耍嚎偸呛芎线m,十分自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注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蒙:迷?~緲的樣子。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注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蒙:細雨迷蒙的樣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賞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游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游萬仞。于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八鉃囦偾绶胶谩泵鑼懳骱缣斓乃猓涸跔N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xiàn)無遺。
詩的后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么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施的家鄉(xiāng)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于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系(第三句最后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F(xiàn)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jù)。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lián)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jié)鈯y、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賞析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瀲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nèi)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tǒng),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jié)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fā)揮詩的內(nèi)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湖上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纯淬俱,飛花心事,殘柳眉梢。
古詩簡介
《人月圓·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chuàng)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寫作者勘破世情和詩酒自娛的隱士生活。首二句寫千古興亡,氣勢宏大,以下過渡到山中生活,恬靜淡雅。中間的轉折是一個“倦”字,而從這一個字中又可看見他深深隱藏著的憤懣。這首散曲用白描,而語言雅致;寫景形象熨貼,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譯/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著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注釋
⑴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diào)始于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吨性繇崱啡搿包S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频K:遮擋。楚天: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處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借用意境表達懷念。
、扔行糯撼保撼彼袧q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⑸飛花:飄飛的落花。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作者為了抒發(fā)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體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作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這兩句,情調(diào)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xiàn),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diào)出來。“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敘述抒情定下了基調(diào)。
“昨宵入夢”三句為敘事,是說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xiàn)在卻不知在什么地方。這里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xiàn)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說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溫馨,說它惆悵,是因為醒后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后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系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著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xù)發(fā)展,敘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shù)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詞,有句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里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敘事寫景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說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fā)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xiàn)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蘊藉的風格。
湖上原文及賞析4
原文: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jīng)過。蕭蕭疏雨亂風荷。微云吹散,涼月墮平波。
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fā)婆娑。無人能唱采蓮歌。小軒欹枕,檐影掛星河。
賞析:
此詞抒寫作者與客湖上飲歸的情懷。詞之片寫宴集既散,余興未盡,下片寫湖上歸來后的心情。全詞風格于簡淡中見含蓄。
上片起首兩句寫詞人于宴集結束后,興致猶濃,特地繞道來到湖邊,原想看看湖邊港灣水草茂密之處那些翻跳出水、閃著白光的魚兒,但夜色朦朧,湖水平靜,只聽得雨聲稀朗,打落隨風翻亂的'荷葉上。
這首兩句是倒裝句,表現(xiàn)出作者的體物入微。“卻傍水邊行,葉底跳魚浪自驚!保ā赌相l(xiāng)子》)觀看魚兒從水中跳起又落下本是他的樂趣,但眼前天暗波平,只有晚風疏雨翻亂荷葉的蕭蕭之聲。忽然,風過處,云散去,一片涼月,影入湖中。這里不說是月影,而要說月墮平波,乃是由于作者正注目沉沉湖水,忽然湖清見月,幾疑月兒從天上落下。
過片謂詞人于酒宴之上僅僅飲下一點白酒,就竟然頗有醉意“散發(fā)婆娑”,極寫自己披頭散發(fā),徘徊納涼,以解除酒后燥熱煩悶之感。“無人”句是說想聽支采蓮小曲,聊以解悶,但夜深人靜,無人放歌,而愁悶也只好郁積心底,無從排遣。這里的“無人”,其實是藉以說明作者的沉憂和孤獨感,也是深一層的寫法。
結尾兩句寫夜深之后,作者于小軒中倚枕而臥,難以入睡,但見月光之下,屋宇飛檐,投影于地,十分清晰,天上銀河垂懸,好似掛檐角之上。通過這一靜景描寫突出了作者月夜沉思的形象。
作者月下沉思的具體內(nèi)容,詞中沒有點透,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給人以意蘊深長之感。
湖上原文及賞析5
【越調(diào)】小桃紅
楊果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回文錦。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
[注釋]
回文錦:東晉前秦才女蘇惠被丈夫竇濤遺棄,織錦為“璇璣圖”寄濤,錦上織入八百余字,回旋誦讀,可成詩數(shù)千首。竇濤感動,終于和好如初。后人因以“回文錦”代指思婦寄給遠方夫君的述情之物。
[參考譯文]
碧綠的湖面上籠罩著柳蔭,人的倒影在明凈的水波中映浸。經(jīng)常浮現(xiàn)在記憶里的是年時節(jié)下花前的暢飲。到如今,夫妻離散無音信。羨慕那成雙成對的鴛鴦,比翼齊飛到蓼花深處,人卻是鴛夢已殘,無計重溫。
賞析
這支小令寫思婦思念丈夫。曲子首句“碧湖湖上柳陰陰”是說:想起綠樹成蔭的湖畔,折柳送別的場所,能想起多少故事。
“人影澄波浸”的意思是:很多惜別的人影,倒映在湖面上,水波又打亂了影像。“常記年時對飲”是想象,意思是說:想起我們一塊對坐飲酒,好不愜意。“到如今,西風吹斷回文錦”意謂:念目前,夫妻離散,心中無限悲痛。最后三句“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的大意是:羨慕身旁飛過的鴛鴦,看別人成雙成對,只覺得一場殘夢般,蓼花深深。這直白的悲痛,非常感人,可以說這是全詩最美的三句。
這首小令從寫景領起,寫湖水清碧,岸柳陰陰,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氨毯迸c“湖上”是兩個詞組,作者有意重用一個“湖”字,而不說“碧湖岸上”,與其后“陰陰”的疊詞同集一句,便形成了一種婉轉低回的情味。“人影澄波浸”是表現(xiàn)湖水的清純,回應“碧湖”,但更主要的是從湖景帶出“人影”,由寫景向寫人過渡!叭擞啊敝辽倌芙o讀者提供另外兩種意象:一是指曲中主人公本人,“柳陰陰”襯托出其人的孤獨,而碧湖澄波的寧靜氣氛則反現(xiàn)出下文心情的`不平靜;二是指湖中的采蓮女,因為這首《小桃紅》是從江南采蓮的意境生發(fā)的。若取此解釋,那么主人公所憶的“對花飲”的對象,也是一名采蓮女子。而“語譯”釋“人影”為游人之影,則是與下句“常記”相承,所謂觸景生情。
設想柳蔭下游人笑語歡飲,且男女相雜,于是激起了主人公“年時對花飲”的回憶!皩嫛蓖ǔR饬x就是對花飲酒,但“花”在詩歌中又有借喻女子的習常用法。這才使我們意識到曲中主人公為一名男子。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效果,這里不妨看他的另一首《小桃紅》:“采蓮湖上棹船回,風約湘裙翠。一曲琵琶數(shù)行淚。望人歸,芙蓉開盡無消息。晚涼多少,紅鴛白鷺,何處不雙飛!绷⒁饽酥敛季侄寂c本篇驚人地相似,而主人公的女性身份則同樣是一目了然的。中國的詞曲作家都善于用簡略的暗示來節(jié)省介紹人物的筆墨。
回憶只有短短的一句,迅即接上了“到如今”,顯示了現(xiàn)實的無情!叭缃瘛迸c“年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盎匚腻\”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與“年時對花飲”的對方的戀愛相思關系,而這三字本身已寓離散之意,何況“西風吹斷”,兩人的音書聯(lián)系也中斷了。作者不直說情人遠去,恩愛斷絕,而以“西風吹斷回文錦”為暗喻,是藝術語言的需要,也表現(xiàn)出一種諱言傷痛的惆悵情味。于是,由觸景生情,又進一步引出了末三句的見景生感。
“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這“殘夢蓼花深”又非一種斷言可以括盡。我們?nèi) 皻垑簟睘轼x鴦之夢,似較得詩人之旨。這三句全述“鴛鴦”,以一個“羨”字統(tǒng)領,一方面說明了主人公渴望愛情幸福的強烈,連鴛鴦的“殘夢”也在被羨之列;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主人公對命運現(xiàn)實的絕望。一對鴛鴦飛入蓼花深處并頭酣眠,是連貫的一意,作品分作三句,雖是服從曲律句式的需要,卻也表現(xiàn)出主人公在克制傷痛、傾訴愿望時的一種掙扎感。
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借湖上的美景作為人物悲劇命運和悲劇心理的強烈反襯,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詩律》)。曲中處處表現(xiàn)出對悲哀的克制,含痛于喉,同時也因此表現(xiàn)出一種悱惻低回的風調(diào)。這種風調(diào)及其表現(xiàn)的手法都近于婉約詞,而“到如今”、“羨他一對,鴛鴦飛去”等使用的又是曲的平直語言。以曲為載體,以詞為筆法,這正是詞曲嬗變時期的常見現(xiàn)象。
湖上原文及賞析6
古苔蒼,題痕舊。
疏花照水,老葉沉溝。
蜂黃點繡屏,蝶粉沾羅袖。
困倚東風垂楊瘦,翠眉攢似帶春愁。
尋村問酒,無人倚樓,有樹維舟。
譯文
多年的苔蘚已顯得黝黑,往日題詩的痕跡還能辨別。
近岸有稀疏的野花臨水,溝底沉鋪著枯黃的樹葉。
繡屏上殘留著蜜蜂分泌的黃色液印,蝴蝶飛過,在屏畫仕女的衣袖上沾上了粉屑。
垂楊伶仃,懶洋洋地隨著東風傾側,翠葉像愁眉攢聚,帶著春恨千疊。
我尋找村莊買酒,無人在樓上倚立,只有空蕩蕩的小船在樹樁上系結。
賞析
小令在“廢圃”的“廢”字上做足文章。要表現(xiàn)出廢園的光景,當然得讓事實來說話。于是作者以八句的大篇幅,來列舉出種種例子。這些例示并無一定的排列規(guī)則,隱示了“觸目皆是”、“信手拈出”的含義。而在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上,又時出變化,避免了獺祭的單調(diào)。
起首兩句,以斷語的形式出現(xiàn)。一是地上的苔蘚,厚厚地鋪了一層,顏色已現(xiàn)蒼黑;一是壁上的'題詩,墨跡隱約可辨,顯示了陳年的特征。苔上著一“古”字,而題作則重于其“痕”,一蒼一舊,呈現(xiàn)著荒涼殘敗的氣象。前者反映自然,后者關合人事,這一起筆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調(diào)。
三、四兩句是另一種寫法,出現(xiàn)了動作的形象;ɑ軣o人照料,自開自謝,所余者稀,故曰“疏花”;落葉本已枯凋,飄墜日久,用上一個“老”字,妥帖傳神,幾無他字可易!罢账薄ⅰ俺翜稀彪m含有動詞,到頭來卻歸于靜止。這又在荒敗的景象上增添了幾分沉寂。
“蜂黃”兩句是互文見義,作者有意運用“蜂黃”和“蝶粉”的近義詞,也可說是一句分作兩句表達!傲_袖”在詩歌中多屬女性的服飾,在該曲中顯然是指繡屏上殘存的仕女圖像!袄C屏”是室內(nèi)的布置,而蜂蝶竟紛紛登堂入室,“廢圃”的殘破不堪,就更不在話下了。
七、八兩句為垂楊寫照,則用了擬人化的移情手法。前述種種都是作者的觀察,雖是著意細繪,卻未有直接表達情感的機會。而此兩句則表現(xiàn)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推近了作者的主體。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謂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就為下文詩人的直接出場安排了過渡。
結尾作者出了場,卻已是在離開廢圃之后。他甚而沒有就此行發(fā)表進一步的感想,因為列示的景象本身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他只是以“尋村問酒”的舉動來坐實自己的感傷,而“湖上”竟也是一片無人的死寂。這一結筆更加重了廢圃的悲劇氣氛。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有意識地選擇了足與廢圃前身引起聯(lián)想的景物,如花葉蜂蝶、繡屏題痕、東風垂楊等。作者雖未言明它們變化衰殘的成因,但作品感慨盛衰無常的主題,卻在字里行間中表現(xiàn)了出來。
湖上原文及賞析7
原文: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宋代]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翻譯:
微風輕拂著湖水,更覺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時候,紅花葉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唉!我也說不清這無比的美好。
蓮子已經(jīng)成熟,蓮葉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滌著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灘的水鳥也不回頭,似乎怨恨人們歸去的太早。
注釋
雙調(diào)憶王孫:詞牌名。憶王孫,原為單調(diào)三十一字,此擴充為雙調(diào)。此詞詞牌原為“怨王孫”,有誤。
浩渺:形容湖面空闊無邊。
秋已暮:秋時已盡。
紅、香:以顏色、氣味指代花。
蘋:亦稱田字草,多年生淺水草本蕨類植物。。核吰降亍
眠沙鷗鷺:眠伏在沙灘上的水鳥。
賞析:
這是一首秋景詞,詞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細膩委婉又具體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陰柔之美。這首詞當寫于詞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常常是蕭瑟冷落的`感覺,自宋玉“悲秋”以來,文人筆下的秋景,總呈現(xiàn)出一種悲涼蕭瑟之色。然而李清照這首《怨王孫》中的秋景,展現(xiàn)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tài)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見出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與襟懷。
“湖上風來”句起語不俗,避開俗套。秋高氣爽,常見風平波靜,而一旦朔風初起,便會吹起悠遠的水波,宣告著深秋到了,所以說“秋己暮”。而一句“紅稀香少”,更通過自然界色彩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點染了深秋的景觀。大自然總是宜人的,深秋季節(jié)卻別有滋味,這里,作者不說人們?nèi)绾蔚南矏凵剿拐f“水光山色與人親”,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這“與人親”,方換得人與景親,也才能真的領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說的“說不盡、無窮好”言之有根,是從心田深處發(fā)出的真誠的贊頌之語。
下片雖然仍是對秋景色的繼續(xù)描繪,但卻不是簡單的重復。蓮實葉老、露洗蘋草,都標示著深秋的時令,人所共見,卻易于忽略,一經(jīng)作者點染,便覺秋意襲人。而沙灘上勾頭縮頸睡眠的鷗鷺等水鳥,對于早早歸去的人們頭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們的不滿。這里,鷗鷺也人格化了,與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樣手法,但卻一反上片的山水“與人親”,而為鷗鷺對人恨,這一親一恨之間就帶給讀者以清新多樣之感,且通過人們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層地透露出深秋的到來。
這首詞造景清新別致,描寫淚細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湖上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譯文:
微風輕拂著湖水,更覺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時候,紅花葉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唉!我也說不清這無比的美好。
蓮子已經(jīng)成熟,蓮葉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滌著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灘的水鳥也不回頭,似乎怨恨人們歸去的太早。
賞析:
詞的上片寫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寫歸時的心情。
起句寫湖。從語氣上看,初去時真是秋高氣爽,日麗晴和,那遼闊的湖面上,水波不興,平如明鏡,湖光澈能,景色觸和。忽然風起,吹皺湖水,層層漣漪,蕩漾開來,激起浪花。因此說“湖上風來波浩渺”。“風來,”是事物變讓的起因,對游人的印象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寫荷。“秋已暮”,就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中語),用以點明節(jié)候。這時湖中荷花已經(jīng)葵謝,枝葉開始凋零,只有殘存著的紅花點點,不時散發(fā)出斷續(xù)余香,整個湖面上呈現(xiàn)出一派秋日蕭瑟的氣象。
但,這無損于湖上的秀麗風光,它仍然是如濟人劉鳳浩詠湖詩說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雖因節(jié)候不同,有所變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樣。盡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群山諸峰,倒影湖中,特別是遍山紅葉與湖邊垂柳,交相映襯,更加嫵媚。樹上鳴禽,吱吱喧喳;洲諸鷗鷺,負日眠沙;一動一靜,饒有情趣,在給人以快慰之感,極盡游賞之樂,真有說不盡的無窮好。
“水光山色與人親”是詞人在凝神觀照事物時所得最突出印象,“說不盡、無窮好,”是她陶醉于景色后的深刻感受。這兩句語雖直率、淺近,卻饒有韻味。它體現(xiàn)出詞人游賞時怡然自得的歡悅心情和她那開朗樂觀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里,作者把熱愛自然、歌頌自然的主觀意識賦予了客觀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愛好“水光山色,”卻偏說“水光山色與人親。”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使無情事物有情化。雖是有我之境,卻較之后來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更加超脫,更加優(yōu)美。
過片“蓮子已成荷葉老,”是對“秋已暮”的呼應,更是“紅稀香少”的具體化。但在荷花盛開,團荷復蓋湖面時,叢生水上的白蘋,岸邊的綠草,是無由得到清露的滋潤,只有到了蓮熟葉殘時,才能分享清露的沾溉,生機旺盛,青翠欲滴!扒迓断础敝械摹跋础弊郑罡簧顨庀ⅲ鼮楹显鎏砩,提供游人以賞玩之資。
象這樣佳麗勝地,幽美的風光,不只游人為它所吸引,流連忘返,連山禽水鳥也不忍離去。那沙灘上常有鷗鷺棲宿。特別是沙鷗與白鷺性頗溫馴,也很機靈,來往游人很喜歡逗弄它們,與之親近,久了它們也不怕人,仿佛彼此之間,消除了隔膜,象朋友一些般。由于它們經(jīng)常棲息于水邊洲渚之間,人們遂以為隱者的象征。不少詩人常有愿與鷗鷺結盟的吟詠。詩歌中盟鷗之辭,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可能是最早的兩句。后來黃庭堅也有“萬里歸舟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币蛑斢闻d已盡,與同游者相偕歸去時,看到沙灘上的鷗鷺睡在那里動也不動,頭也不回,便覺得那是責怪他們過早的歸去,象是不夠朋友似的。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乃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泯化于物類中,盡量縮小自我,使之臻于“民胞物與”的思想境界,把分明是自己不愿離開沙鷗與白鷺的心意,卻說沙鷗、白鷺責怪她為何匆匆歸去?這便是擬人化手法的運用。
擬人化手法,在古典詩歌中經(jīng)常運用。盛唐詩人王維《積雨栩川莊作》詩:“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為更相疑?”五代西蜀人歐陽炯《南鄉(xiāng)子》詞:“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認得行人驚不起。”北宋初年歐陽修《采桑子》詞:“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和稍后的秦觀《還自廣陵》詩:“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倍际沁\用這手法,寫出動人的場景。但他們的詩或詞,雖各具特定的意義,收到應有如藝術效果,終不及李詞親切感人,所寓的哲學意義和文學趣味,更為深長,更為豐滿。
這真是一幅絢爛奪目的晚秋景色圖。它具有生動、鮮明、清新、自然的特色,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語言頗有行云流水之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余地。從前蘇軾評王維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崩钋逭找采瞄L繪畫,但畫多不傳,畫中有詞與否,難以斷定,而李清照詞中有畫,是可以這樣說的,且不僅《怨王孫》一詞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這詞有些句子,頗與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上片“苗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相類似處,然而詞的情調(diào)卻迥然不同:李璟把香銷葉殘的畫面,用西風愁起、韶光憔悴來襯說,突出那種不堪目睹的形象,“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薈之感!保ㄍ鯂S《人間詞話》)情調(diào)是低沉的、悲觀的、消極的。而李詞從紅稀香少、蓮熟葉老中生發(fā)出水光山色、蘋花汀草、鷗鷺眠沙來。抽出那篇著名的《論詞》中批評江南李氏“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湖上原文及賞析9
原文:
秋日湖上
唐代:薛瑩(唐)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譯文: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落日時分暢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煙波浩渺,讓人覺得處處充滿憂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千年以來的歷史正如這湖中水浪一樣浮浮沉沉,誰會關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注釋: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五湖:指江蘇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浮沉:指國家的興亡治亂。
賞析:
這是一首湖上懷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種世事浮沉的消極思想。
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詩人秋日泛舟閑游時間、地點,言簡意賅;緊接著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時也烘托出詩人的心境。這兩句既寫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帶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個“愁”字,直抒胸臆,點出了詩人抑郁的情懷。崔顥有詩《黃鶴樓》中一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樣是日薄西山,同樣是迷離煙波,雖然詩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兩句是這首詩的題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斷發(fā)生的事都有隨著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隨著湖水向東流去。太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舊,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卻是灰飛煙滅。“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名利爭奪、打打殺殺都隨著歷史的車輪銷為匿跡。唯一不變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為歷史的'見證,作者在這里告誡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為“是非成敗轉頭空”。作者用低精神財富的筆調(diào),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虛無,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達了作者的清風明月般的胸懷。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是相鄰的兩個諸侯國,都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同太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詩人泛舟湖上,秋風蕭瑟,落日煙波,觸目所見,處處皆可生愁。然身臨此境,最易令人發(fā)生感慨的,自然是歷史上吳越爭霸的故事了。當時吳被滅亡而越稱霸,都已成為往事陳跡,所以說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諸東流,沒有誰來問了。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現(xiàn)實無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這首詩淺易近人,文情并茂,詩人既點出了世事如白駒過隙,變幻莫測的原理,也道出了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來人們對它議論不一。此詩的妙處在于要言不煩,寥寥數(shù)語就將今與古、虛與實、景與情融合起來,古今一概,寓虛于實,情景不分。
湖上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厲鶚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譯文: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注釋: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點。
冉冉:裊裊升動貌。
艇(tǐng)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jiàn)。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臨鑒:對鏡。綠盤:喻荷葉。
賞析:
厲鶚詞以典麗見長,此詞“秋濃人淡”、“綠盤疏粉艷”兩句,尤為穎異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遠空靈之極;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綺旎。全詞清雅婉麗,意境幽美。風味在清真、白石之間。
湖上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建炎庚戌題吳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jīng)過。如今重到,何事愁與水云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欲瀉三江雪浪,凈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厥淄鰸h,雙淚墮清波!
譯文
建炎四年庚戌年題于吳江
我以前曾幾次乘舟經(jīng)過太湖,如今我重來此地,為什么總覺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樣多呢?我準備把匣中的長劍,換成一葉扁舟,歸隱江上。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隱居生活都被耽誤了。
切上鱸魚,斟起美酒,放聲悲歌。生長在太平盛世,萬萬沒有料到今天要飽嘗兵戈之苦。我想要傾瀉三江的水浪,消滅盡金人侵略者,決不要休戰(zhàn)求和。但回頭來看看朝廷,朝廷無意收復失地,讓人傷心垂淚。
注釋
吳江:即吳淞江,太湖的支流。
“平生太湖上”二句:我以前曾幾次乘舟經(jīng)過太湖。平生:從來。太湖:古名震澤,又名具區(qū),位于江蘇、浙江之間。短棹:此指小船。經(jīng)過:曾經(jīng)經(jīng)過。
“如今重到”二句:如今我重來此地,為什么總覺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樣多呢?
擬把:意為準備把、想把。長劍:古人佩劍,表示要爭取功名。
“換取扁舟”二句:以劍換舟,暗示報國無門。只好終老江湖。老:終老。
漁蓑:漁人穿的蓑衣。此指漁釣之事,即隱居江上。
“銀艾非吾事”二句:掌管印信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即無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瑣事耽誤而未能成行。
銀:銀印,即官印。艾:像艾草殷綠色的拴印用的絲帶。
丘壑:山丘溝壑,泛指山水。
蹉跎:虛度光陰。此指失時。
膾(kuài)新鱸:燒煮新鮮的鱸魚吃。膾:把魚肉切細。鱸魚是吳江、松江、太湖一帶的名產(chǎn)。
“太平生長”二句:意謂自己生長在太平盛世,萬萬沒有料到今天要飽嘗兵戈之苦。
豈渭:哪料到。
干戈:古代兵器,這里代指戰(zhàn)爭。
三江:指流人太湖的吳淞江、婁江、東江三條支流。
雪浪:白浪。
凈洗胡塵:指消滅一切入侵的敵人。胡塵,指金人侵略者。
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凈甲兵),暗指休戰(zhàn)。此句意謂北方失地未收復,決不能休戰(zhàn)求和。
“回首望霄漢”二句:意謂作者滿懷報國志向,可是朝廷無意北伐收復失地,空使志士傷心垂淚。霄漢:本義是指天空,這里暗指朝廷。
賞析:
這首詞抒發(fā)了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的心情。
上片先寫江山破碎的悲愴心情!捌缴稀彼木洌鎸棋珶o際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樣令人陶醉,那樣令人感到親切,這次重游,自己心頭卻籠罩著茫茫無際的愁云。從前游太湖,北宋還沒有滅亡,而現(xiàn)在卻是國土淪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騎南窺,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發(fā)問,卻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在那個時代,家國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滿懷,卻無計消除,南宋朝廷茍安求和,醉生夢死,縱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路,在無可奈何之中,他情緒陡轉!皵M把匣中長劍”以下五句,寫他忍痛放棄報國之志,把準備馳騁疆場的長劍換成一葉垂釣的扁舟,歸隱江湖,去作漁翁。他消沉地說,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為此耽誤了隱居的山水,讓它們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脫的口吻訴說自己悲憤的心情,以歸隱的行動表示自己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下片以“膾新鱸”三句承上啟下,當他吃著膾制好的新鮮鱸魚、喝著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時,他的情緒從隱居一下又跌落到現(xiàn)實中了,他不能忘記災難深重的國土!疤缴L,豈謂今日識干戈”,在太平時代生長的人,沒想到今天也見到戰(zhàn)爭,而“干戈”給作者帶來的是如大海一樣洶涌的激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惡,使他頓生扭轉乾坤之力,他要傾瀉三江洪濤巨浪,滌蕩千里中原的胡塵,用不著壯志挽天河洗兵馬,要把敵人徹底消滅干凈。這種鋼鐵誓言,如雷震耳,激蕩在國人心中,所以當這首詞被題在吳江長橋下時,竟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F(xiàn)實和理想總是有矛盾的,作者雖然雄心勃勃,壯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現(xiàn)實,心頭又愁云慘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作結,表現(xiàn)了他對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愴、激憤,波瀾起伏,首尾呼應,唱出了愛國志士的心聲,風格沉雄、豪放。
湖上原文及賞析12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影。
翻譯
出城天色剛破曉微明,站立水邊讓我心意稍微寧靜。
水面泛起的薄霧彌漫開來仿佛與天相連。
水中的葦草彎曲下來發(fā)出聲響,遙遠的青山如黛仿佛連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無。
一會兒過后晨日初起,遠處三三兩兩的小舟泛在水上。
怎么能夠學得野鴨一般,能去追逐那遠方的清影呢。
注釋
折:彎曲。
賞析
《曉至湖上》載于《清詩選》,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人物厲鶚的作品。
這首詩情感豐富。此詩用清涼的晨霧,清淡的'遠山,清澈的湖水,清靈的野鳧,構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曉湖之景。表現(xiàn)了詩人平靜閑適的心態(tài),愿象野鳧一樣回歸自然的情懷。從“人意靜”、“寒霧生”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喜愛幽靜;“臨水”、“稍見初日開”等詞句則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之意;而從“安得學野鳧”、“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對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表達技巧的角度看,此聯(lián)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有聲與無影對比,近寫聽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同時采用了對偶的手法,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jié)奏優(yōu)美,形象豐滿,層次分明,構建了開闊、淡雅、幽靜、清新的意境。
湖上原文及賞析13
湖上
宋代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群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一只只船兒盡興而歸。
注釋
湖:指杭州西湖。
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長:茂盛。
人意:游人的心情。
簫鼓:吹簫擊鼓,指游船上奏著音樂。
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詩。開頭兩句著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艷陽天里,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么舒暢;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一只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么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游圖。
湖上原文及賞析14
湖上
徐元杰〔宋代〕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泛舟湖上,為兩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兩句著重寫景。
“花開紅樹亂鶯啼”一句,從氣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萬象更新、生機盎然的景象。“花開”而使樹顯得紅得耀眼,點出游湖的節(jié)令是春意正濃之時,同時又從視覺角度照應詩題,說明觀景之人正在“湖上”!皝y鶯啼”從聽覺效果上更進一步渲染春天熱烈的氣氛。這里“亂”字用得很好,它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xiàn)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于林間枝頭的動感。這一動一靜給春景又平添了幾分魅力。詩人以浪漫、具有強烈情感的紅色為基調(diào),點以明快、活潑的黃色,形成鮮艷奪目的暖色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了亢奮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畫面氣氛的渲染。
假如將“花開紅樹亂鶯啼”比作一幅圖畫的中景,那么,“草長平湖白鷺飛”一句則是這幅畫的遠景。詩人極目遠望,只見水天一色,遠處芳草繁茂泛青,近處湖水碧波激艷,沙洲上幾只白鷺怡然自得地時飛時落。這里以大自然的綠色為主,點綴些素潔的白色,形成一種偏冷的色調(diào),給人以寧靜、清新的感覺。與第一句濃墨重彩的筆法迥然不同的是,詩人在這里用輕描淡寫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淡泊的意境美。當然這與前面熱烈的氣氛并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調(diào)上恰到好處的調(diào)整與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合諧、動人的春光圖。蘇軾曾用“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詩句形容西湖的'美麗景色,恰好可以用來為這兩句詩作注。
后兩句側重抒情。
“風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詩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發(fā)了游湖賞春之人的愉快心境。那紅樹、黃鶯、青草、白鷺,那一葉扁舟、一湖綠水,無處不蕩漾著春意,更有那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自然使“人意好”!叭艘夂谩庇稍娙嗽诖纤娋吧l(fā),是游春之人閑情逸致的陳白,所以是貫穿于詩中的總線。
“夕陽簫鼓幾船歸”一句緊承上句作一轉折,把讀者的思緒引回到湖上,緊扣詩題,并且在收尾上及時煞住,寫法上干凈利落。這一句是全詩的精華,詩中的韻味和意境都藏于其中。“夕陽”點明游人賞春已延長到了傍晚。“簫鼓”的樂聲仍回蕩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余興未盡!皫状瑲w”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說,眼看著這夕陽美景,聞著這兩岸馥郁的花香,聽著船上簫鼓齊鳴的樂聲,雖然船兒終將離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戀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種則是,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里,又能有幾只奏著簫鼓的游船停留在這湖上呢?問句中顯然暗含有詩人的言外之意。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西湖春天的繁華勝景:繁花似錦,團簇如樹,群鶯歡叫,岸邊草長,湖面平靜,白鷺翻飛,勾畫出一幅西湖春景圖。后兩句由景到人,游人蕩舟遣興,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寫出了南宋時期西湖游覽的盛況。這首游春小詩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輕興致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運用氣氛烘托,色彩點染,畫面對比等手法,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湖上原文及賞析15
河傳·湖上
湖上。閑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謝娘翠蛾愁不銷。終朝。夢魂迷晚潮。
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翻譯
閑望湖上,雨絲凄凄迷迷。那長堤花橋,遠遠地隱入煙浦霧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間凝聚。終日盼著愛人歸來,夢里還聽那雨中晚潮陣陣,似乎在傳遞他的消息。
浪子的歸舟遙遙萬千里,春光卻又將逝去。聽鶯語聲聲,唱不盡斷腸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紗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尋覓,總不見郎君歸來的蹤跡。
注釋
蕭蕭:或寫作“瀟瀟”,形容刮風下雨的'狀態(tài)。
煙浦:云煙籠罩的水濱。
謝娘:此指游春女。
翠蛾:翠眉。
蛾:一作“娥”。
終朝:一整天。
晚:一作“曉”。
蕩子:古代女子稱自己遠行不歸或流蕩忘返的丈夫。
歸棹:歸舟,以棹代船。
空腸斷:一本作“腸空斷”。
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紹興市若耶山下,傳說西施曾在此處浣紗。此借指思婦住所。
賞析
此詞以湖上迷離雨景為背景,寫蕩子春晚不歸、思婦惆悵之情。
上片一開始就指明地點,是在湖上;“閑望”是一篇之主。關于“閑望”的內(nèi)容,預先并未說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極目遠眺,但見春雨瀟瀟,煙浦花橋隱約可見,那兒曾是兩人游宴之處。如今遠遠望去,卻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見,看不清,這些就是“閑望”時所見的景色!按涠辍本涿枥L思婦愁眉不展,相思難解,這是她“閑望”時所懷的愁情;這種愁情使她從早到晚心事重重,夢魂猶牽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歸來。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繪出這種心情。潮聲本易使人聯(lián)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敘述思婦閨怨。蕩子漂泊天涯,歸棹杳無音訊,思婦在湖上望斷云山,也盼不到歸舟遠客,這里方始點出“閑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闌珊,鶯語如簧,只令人愁腸欲斷,此是念及客舟去遠時的失望之情!叭粢北臼俏魇╀郊喼帲脕斫柚杆紜D住所;那兒長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騎馬來訪,如今柳色依舊,佇立長堤,卻聽不到舊侶重來的馬嘶之聲。雖然內(nèi)容已從湖上轉到柳堤,但仍然歸結到蕩子遲遲未回。而且又與上面的“閑望”相互關聯(lián)。湖、堤兩處都無蹤影,其失望為何如。
此詞情致纏綿,含意婉轉,極盡低佪留連之致,思婦的身份、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繪之中,通過逐步透露,間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來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詞也很有特色,可以說促節(jié)繁音,變化多端,與內(nèi)容起伏很為一致,句法也隨之長短參差不齊,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錯雜用之,并且換韻頻繁,曲折盡情,顯得結構復雜而富于變化,想來演奏時悲管清瑟,抑揚婉轉,必能絲絲入扣地表達出思婦內(nèi)心的無限哀怨。
【湖上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湖上原文及賞析11-25
湖上原文賞析10-02
(熱門)湖上原文及賞析01-02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及賞析04-01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賞析07-27
[經(jīng)典]湖上原文賞析15篇10-02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注釋、賞析08-06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賞析11-29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賞析11-23
湖上原文賞析(合集15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