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書為伴作文 推薦度:
- 與為伴作文 推薦度:
- 與書為伴作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與為伴作文[錦集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與為伴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為伴作文 篇1
最近從電視新聞里,從大人們的談話中,我知道了一個新名詞—“低碳”,什么是“低碳”?真的感覺特別神秘。爸爸告訴我:“低碳”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重視環(huán)保,使空氣更清新,要節(jié)電、節(jié)水、節(jié)氣、節(jié)油。作為一名小學生該怎樣做呢?我想就從自身做起,逐漸養(yǎng)成“低碳”的生活習慣,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每次洗手的時候,我不再把水龍頭開的很大,在手上抹香皂的時候先把水關(guān)掉,這樣能節(jié)約用水。洗完臉的水放在一邊沖廁,這樣能讓水循環(huán)使用。在外面看到?jīng)]擰緊的水龍頭,我會主動把水龍頭擰緊,不讓水“逃”出來。
我知道汽車尾氣會排放二氧化碳,可在家里處處也有微弱的“碳”,比如:長時間開著電腦、充完電不把充電插座拔下來,都會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所以在家里看完電視和電腦,我會及時關(guān)閉電源;沖完電的充電插座我會提醒媽媽及時拔下來,不讓微弱的“碳”侵害我們的生活。
去量販買東西,我會帶上家中的購物袋,出去玩時帶上自己的水杯和毛巾,這樣既衛(wèi)生也減少了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和紙巾的機會。
出門盡量步行和騎自行車,少坐車,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養(yǎng)成了“低碳”的生活習慣。當屋里沒有人的'時候,要及時關(guān)燈;沒有用完和畫完的紙張,不能隨便扔到垃圾箱;正面寫完的本子,可以用反面來做演算紙。
原來“低碳”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低碳”的生活習慣,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低碳”。讓我們一起與“低碳”為伴,做一名環(huán)保小衛(wèi)士,讓周圍的空氣更清新,讓我們的家園更美好!
與為伴作文 篇2
書是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良師益友;是引導我們沖出溝谷,駛向世界和未來的航船。讀書呢,是我們獲取知識,開發(fā)智力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上攵瑹o論是我們?nèi)松哪膫階段,讀書,必不可少。
從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shù)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梢钥闯鰰姆N類之多,面面俱到。簡單的,復雜的,應(yīng)有盡有。如果我們把書店、圖書館,比喻作“知識的海洋”也就毫不夸張,遨游在其中,的確稱得上是享受,那么在如此琳瑯滿目的書本面前,如何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呢?
正如臧克家所說: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個益友。
無論是在閱讀書本,還是瀏覽電腦網(wǎng)頁時,發(fā)現(xiàn)對我們沒有影響沒有益處,毫無意義的書,我建議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在上面,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豐富頭腦。相反,一旦我們迷戀上內(nèi)容不健康、不值得借鑒的書,一定要學會自救。
那么,拿到一本好書,我們該如何來“消化”它呢?我有一位朋友常對我抱怨說:自己很喜歡書,每次去書店,看到好書就買,可是,一旦擁有了這本書,就一直擱在那兒,偶爾翻一下,但要是在友人那借一本書,就一定會在最短時間看完,因為要歸還……
這種思想,也許曾存在過我們心里,那么與其買回那本書閑在家里,倒不如就讓它留在書店,能讓更多的人瀏覽它。當然,我這種觀點并不是鼓勵大家不買書,如果有時間每天去一趟圖書館看一個小時的書,可能會記住很多東西,效果比買一本書放在家里閑著應(yīng)該好幾倍吧。就像我,喜歡去書店或者圖書館“偷讀”。每一次去時,都會隨身帶一個小本一支筆,好的內(nèi)容腦子記不了多少就用筆記下來,日積月累,腦袋也就自然豐富了。
常言道: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知識越淵博,人生越有價值。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擔心腦子的負荷能力。
讀書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對于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休息;對于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解脫、一種消遣。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愁苦時,讀書可以忘憂;興奮時,讀書可以警醒;失望時,讀書可以振奮。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乍聽之下,似乎說得有些嚴重,可仔細一想,卻一點也不夸張,學習和工作無論多緊張,十分鐘或幾十分鐘還是可以抽出來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隨手拿本好書、報紙看看,真是一大快事。一邊看書,一邊用感情與書中的主人公的情感一起起伏。時而歡樂、時而悲傷、時而激動、時而憤怒、時而與書中人物促膝談心,高談闊論,與書中的他或她一起掀起感情的波瀾。
從大的方面來說,讀好了書,可以報國護家,為祖國奉獻力量,讓自己改變命運。從小的方面來說,讀書可以開闊視野、對人對事文明友禮。我們尚且不去談?wù)摯蟮姆矫妫驗楫吘共皇敲總人都可以因為談好了書,成為祖國的棟梁。
古代常用“知書達理”來形容一個女人的完美,可以想象,讀書能讓人明事理,學會為人處事,書中的'道理、真理。雖然我們不能完全依照它的模式做,但至少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借鑒的。
人們常說寫作需要靈感,這一點是不可非議的,可我覺得有一個豐富的頭腦,能把這靈感變成文字,而且是恰到好處的形容、比喻、夸張、描繪,這完全得靠自己的日常積累,在我看來,讀書對于一個作者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讀書給人恬靜、寧靜,心安理得的快樂。人生短短幾十年,能在這似水年華里用知識豐富頭腦,是金錢、名利無法比擬的,多讀書,讀好書,讓書本成為我們?nèi)祟惥竦臓I養(yǎng)劑,人生別留遺憾!
與為伴作文 篇3
如果詩歌也有味道,那會是怎樣的呢?也許有人嫌它,認為它苦;也許有人愛它,覺得它甜。實際上,在成長的路途中,詩如風景,在不同的時光里會有不同的味道。
年幼時,詩歌是山林間的霧氣,盡管看不真切,卻可以感覺到它滿身的花香。
媽媽并不懂詩,只是從心底認為它是“好的”。于是,一本簡單的詩歌選本,開始了我與詩的初識。媽媽偶爾會為我念,更多時候還是我自己讀。懵懂中,什么“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什么“幾行紅葉樹,無數(shù)夕陽山”,什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很多我連字面意思都說不清楚,更不用說理解藏在詩句背后的豐富含意了。然而讀得多了,便也覺得有了神秘的味道,詩的音律大多和諧悅耳,像清晨山澗的鳥鳴。日子久了,對詩自然有了不少好感。
可誰承想,日后了解的詩歌,全然不似這般美好。
上學后,詩歌是一劑草藥,放在砂鍋中熬了又熬,生命的清香在煎熬中逝去,只留下一片苦澀的印記。
還記得那時的語文老師姓周,他極愛詩,也會寫詩,靈魂有趣、心思細膩,與他又高又壯的外表相差甚遠。那時的時光還很慢,日子總是很長,因而他常用空余時間為我們講詩歌。講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講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曠達胸襟,講杜甫“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蒼涼和倔強……詩歌的大門因此打開?蛇M門是有條件的——所有的詩必須會背,一周一首,無論長短。背不會?自然是要挨罰的。美好的事物有了枷鎖,也會變得暗淡無光甚至面目猙獰,詩亦然。死記硬背的滋味并不好受,因而那幾年,一提到詩,我渾身上下仿佛都充滿苦澀和無奈。
那時的我不會想到,這一首首死記硬背下來的詩,對我的未來有多大的意義。
中學時,詩是秋收之果,沉甸甸地掛在枝頭,浸滿了幸福的香甜。
也許是因為曾經(jīng)背下的詩,悄無聲息地豐富了我的語言,班主任說看到了我作文背后的故事,她認為我對作文是真愛,鼓勵我長久地寫下去。第一次得到夸獎,我自然愿意寫給她看。一來二去,我稚拙的文字漸漸有了光彩,也得到了她的特別眷顧。當我累的時候,她會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堅持下去,便有希望!碑斘邑澩鏁r,她會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瘯r間一定要用在重要的事情上。”當我覺得學習苦時,她會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始終相信你。”如此,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便有了詩意,而詩歌,正是這無數(shù)幸事的緣起。
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讀的詩更多了,理解得也更深了,可詩的味道再難說清。“少年心事當拿云”,詩歌滋養(yǎng)了少年的豪情。輕輕吟誦一首首詩歌,像與故友傾談,似品一杯清茶。難忘詩歌伴我走過的無數(shù)個日夜,于我而言,詩歌早就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無法割舍的初心。
【與為伴作文】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與為伴作文12-08
[經(jīng)典]與為伴作文12-04
(精選)與為伴作文12-20
[精選]與為伴作文12-05
與為伴作文(精選)12-13
與為伴作文(精選)12-26
為伴的作文03-06
為伴作文03-05
與為伴作文12-02
(經(jīng)典)與為伴作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