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華,語錄集合30條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下面是關(guān)于中華,語錄30條,歡迎大家分享。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3、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4、修身。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人而懶惰,農(nóng)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guī)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xué)。業(yè)既廢矣,無以為生,而殺身亡家乃隨之。因而懶惰,始則不進,繼則退行,繼則衰弱,終則滅亡。故曰懶惰萬惡之淵藪也。
5、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6、《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7、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
8、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墨子《修身》
9、教天下以義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墨子《魯問》
10、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 墨子《天下志》
1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離婁下》
12、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離婁下》
1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4、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5、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7、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8、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9、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嘗出乎眾哉!
2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洞髮W(xué)》
21、《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xué)》
22、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
23、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24、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中庸》
25、誠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知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中庸》
26、"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論語·學(xué)而》
27、"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28、"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榮辱》
29、"仁則榮,不仁則辱。" 《孟子·公孫丑上》
30、"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中華,語錄30條】相關(guān)文章:
抽中華經(jīng)典語錄10-25
中華,語錄38句08-16
中華,語錄摘錄39條01-08
中華,語錄集合36條07-28
中華,語錄錦集30條09-11
中華好詩詞08-29
中華孝道的名言03-16
巍巍中華作文07-10
錦繡中華的作文04-29
魅力中華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