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滿庭芳·山抹微云》原文、譯文及賞析
《滿庭芳·山抹微云》原文、譯文及賞析1
滿庭芳·山抹微云
秦觀〔宋代〕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萬點一作:數(shù)點)
銷魂當(dāng)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譯文
會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畫中輕抹上去的一般;越州城外,衰草連天,無窮無際。城門樓上的號角聲,時斷時續(xù)。在北歸的客船上,與歌妓舉杯共飲,聊以話別;厥锥嗌倌信g情事,此刻已化作縷縷煙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陽西下,萬點寒鴉點綴著天空,一彎流水圍繞著孤村。
悲傷之際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開腰間的系帶,取下香囊。徒然贏得青樓中薄情的名聲罷了。此一去,不知何時重逢?離別的`淚水沾濕了衣襟與袖口。正是傷心悲情的時候,城已不見,萬家燈火已起,天色已入黃昏。
賞析
這首《滿庭芳》是秦觀最杰出的詞作之一。起拍開端“山抹微云,天連衰草”,雅俗共賞,只此一個對句,便足以流芳詞史了。一個“抹”字出語新奇,別有意趣!澳ā弊直疽,就是用別一個顏色,掩去了原來的底色之謂。傳說,唐德宗貞元時閱考卷,遇有詞理不通的,他便“濃筆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則時時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紅別色以掩素面本容之義。
按此說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書“山掩微云”四個大字,那就風(fēng)流頓減,而意致全無了。詞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畫,知是淮流轉(zhuǎn)處山!钡拿。這兩個“抹”字,一寫林外之山痕,一寫山間之云跡,手法俱是詩中之畫,畫中之詩,可見作者是有意將繪畫筆法寫入詩詞的。少游這個“抹”字上極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時,便“遽起,叉手而對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雖是笑談,卻也說明了當(dāng)時人們對作者煉字之功的贊許。山抹微云,非寫其高,概寫其遠。它與”天連衰草“,同是極目天涯的意思:一個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靄蒼茫的境界;一個衰草連天,便點明了暮冬景色慘淡的氣象。全篇情懷,皆由此八個字里而透發(fā)。
“畫角”一句,點明具體時間。古代傍晚,城樓吹角,所以報時,正如姜白石所謂“正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正寫具體時間!皶和!眱删,點出賦別、餞送之本事。詞筆至此,便有回首前塵、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嘆。妙“煙靄紛紛”四字,虛實雙關(guān),前后相顧!凹娂姟敝疅熿\,直承“微云”,脈絡(luò)清晰,是實寫;而昨日前歡,此時卻憶,則也正如煙云暮靄,分明如,而又迷茫悵惘,此乃虛寫。
接下來只將極目天涯的情懷,放眼前景色之間,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讀者嘆為絕唱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于是這三句可參看元人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畫筆點染,非大手不能為也。少游寫此,全神理,謂天色既暮,歸禽思宿,卻流水孤村,如此便將一身微官濩落,去國離群的游子之恨以“無言”之筆言說得淋漓盡致。詞人此際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畫這一痛苦的心情,卻將它寫成了一種極美的境界,難怪令人稱奇叫絕。
下片中“青樓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賞”的典故:杜牧之,官滿十年,棄而自便,一身輕凈,亦萬分感慨,不屑正筆稍涉宦郴字,只借“閑情”寫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其詞意怨憤謔靜。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過乎牧之之感慨。
結(jié)尾“高城望斷”!巴麛唷边@兩個字,總收一筆,輕輕點破題旨,此前筆墨倍添神采。而燈火黃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紛紛煙靄”的漸重漸晚再到滿城燈火,一步一步,層次遞進,井然不紊,而惜別停杯,流連難舍之意也就盡其中了。
這首詞筆法高超還韻味深長,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體味,不能得其妙也。后,秦觀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此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徐培均《秦觀詞新釋輯評》認為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歲暮,創(chuàng)作地點在會稽(今浙江紹興),所寫的是作者與越地一位歌伎的戀情;而沈祖棻《宋詞賞析》以為此詞作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貶離秘書省之際。
《滿庭芳·山抹微云》原文、譯文及賞析2
滿庭芳 秦觀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dāng)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樓望斷,燈火已黃昏。
【注釋】
①譙門:城門。
②引:舉。尊:酒杯。
③蓬萊舊事:男女愛情的往事。
、軣熿\:指云霧。
、菹辏盒稳菀虮瘋蚩鞓返綐O點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樣子。
、拗櫍和饺弧1啠罕∏。
【評解】
這首詞寫詩人與他所眷戀的一個女子的離別情景,充滿了低沉婉轉(zhuǎn)的感傷情調(diào)。上片描寫別時的景色及對往事的回憶。下片抒寫離別時的留戀、惆悵之情。全詞把凄涼秋色、傷別之情,融為一體。通過對凄涼景色的描寫,用宛轉(zhuǎn)語調(diào)表達傷感的情緒,是這首詞的主要藝術(shù)特色。
【集評】
周濟《宋四家詞選》:此詞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
譚獻《譚評詞辨》:淮海在北宋,如唐之劉文房。下闋不假雕琢,水到渠成,非平鈍所能借口。
徐育民《歷代名家詞賞析》:全詞層次井然,步步深入,分別在江邊征棹之中,看的是野外蒼茫之景;由飲酒到話別,到解囊相贈,由淚染襟袖到征棹遠逝,燈火朦朧,真是滿紙凄涼色,一派傷別情,不愧是婉約派代表作。
晁補之云:少游如《寒景》詞云:“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彪m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苕溪漁隱叢話》引評《復(fù)齋漫錄》)
《唐宋詞百首詳解》:就全詞來說,景是引人的,情是悱惻的,景中有情,景以表情;情寓于景,情融于景,亦景亦情。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別情,纏綿凄婉。“山抹”兩句,寫別時所見景色,已是堪傷。“畫角”一句,寫別時所聞,愈加腸斷。
“高城”兩句,以景結(jié),回應(yīng)“譙門”,傷情無限。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賞析】
這首《滿庭芳》是秦觀最杰出的詞作之一。起拍開端“山抹微云,天連衰草”,雅俗共賞,只此一個對句,便足以流芳詞史了。一個“抹”字出語新奇,別有意趣!澳ā弊直疽,就是用別一個顏色,掩去了原來的底色之謂。傳說,唐德宗在貞元時閱考卷,遇有詞理不通的,他便“濃筆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則時時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紅別色以掩素面本容之義。
如此說來,“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書“山掩微云”四個大字,那就風(fēng)流頓減,而意致全無了。詞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畫,知是淮流轉(zhuǎn)處山。”的名句。這兩個“抹”字,一寫林外之山痕,一寫山間之云跡,手法俱是詩中之畫,畫中之詩,可見作者是有意將繪畫筆法寫入詩詞的。
少游在這個“抹”字上極享盛名,婿在宴席前遭了冷眼時,便“遽起,叉手而對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雖是笑談,卻也說明了當(dāng)時人們對作者煉字之功的贊許。
山抹微云,非寫其高,概寫其遠。它與“天連衰草”,同是極目天涯的意思:一個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靄蒼茫的境界;一個衰草連天,便點明了暮冬景色慘淡的'氣象。全篇情懷,皆由此八個字里而透發(fā)。
“畫角”一句,點明具體時間。古代傍晚,城樓吹角,所以報時,正如姜白石所謂“正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正寫具體時間!皶和!眱删,點出賦別、餞送之本事。詞筆至此,便有回首前塵、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嘆。妙在“煙靄紛紛”四字,虛實雙關(guān),前后相顧。“紛紛”之煙靄,直承“微云”,脈絡(luò)清晰,是實寫;而昨日前歡,此時卻憶,則也正如煙云暮靄,分明如在,而又迷茫悵惘,此乃虛寫。
接下來只將極目天涯的情懷,放在眼前景色之間,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讀者嘆為絕唱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于是這三句可參看元人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柘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畫筆點染,非大手不能為也。少游寫此,全在神理,謂天色既暮,歸禽思宿,卻在流水孤村,如此便將一身微官濩落,去國離群的游子之恨以“無言”之筆言說得淋漓盡致。
詞人此際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畫這一痛苦的心情,卻將它寫成了一種極美的境界,難怪令人稱奇叫絕。
下片中“青樓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賞”的典故:杜牧之,官滿十年,棄而自便,一身輕凈,亦萬分感慨,不屑正筆稍涉宦場一字,只借“閑情”寫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其詞意怨憤謔盡也。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過乎牧之之感慨。
結(jié)尾“高城望斷”。“望斷”這兩個字,總收一筆,輕輕點破題旨,此前筆墨倍添神采。而燈火黃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紛紛煙靄”的漸重漸晚再到滿城燈火,一步一步,層次遞進,井然不紊,而惜別停杯,流連難舍之意也就盡在其中了。
這首詞筆法高超還韻味深長,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體味,不能得其妙也。
【《滿庭芳·山抹微云》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滿庭芳·山抹微云原文翻譯與賞析04-24
滿庭芳·三十三年原文及賞析03-03
《滿庭芳·堠雪翻鴉》原文、翻譯及賞析08-27
滿庭芳·落日旌旗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7-21
《滿庭芳·促織兒》賞析12-21
《滿庭芳》的全詞翻譯及賞析12-27
《滿庭芳》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11-04
滿庭芳·堠雪翻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13
周邦彥《滿庭芳》全詞翻譯賞析09-13
《與諸子登峴山》原文譯文賞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