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臨洞庭》原文、賞析

時間:2024-06-27 15:05:25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臨洞庭》原文、賞析

《臨洞庭》原文、賞析1

  《臨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賞析

  這是一首干謁詩。四十歲以前,孟浩然曾漫游三湘,仲秋季節(jié),他從武陵經(jīng)洞庭返鄉(xiāng)。不久即有開元十六年(728)冬入京應(yīng)舉之行。次年春落第后仍滯留長安,又?jǐn)M獻賦上書以求汲引。《臨洞庭》當(dāng)作于此時。這首五律托興觀湖,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思想,委婉地表示了渴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詩中氣象較為開闊的一首。據(jù)方回《瀛奎律髓》,此詩舊本題下有“獻張相公”四字?芍嗽娛菍戀浗o與詩人“為忘形之交”(王士禎語)的張九齡的,但其時九齡尚未為相,“相公”二字,疑為編集者所誤加。

  首聯(lián)寫縱目洞庭總的印象。意謂八月洞庭湖秋水盛漲似與岸平,遠望水天相連,和太空混而為一。出句點明時間,正是一年中水勢最盛的仲秋季節(jié)。據(jù)《清一統(tǒng)志》:“洞庭每夏秋水漲周圍八百余里。”可見時到仲秋,湖水浩淼!詩的開頭,就寫出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水天渾然一體的壯闊景象。

  頷聯(lián)以精煉警策的語言,實寫洞庭雄渾、磅礴的氣勢,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詠洞庭的名句。出句言水勢之遠。云夢古澤橫跨大江南北,地域遼闊。湖面水氣蒸騰,彌漫于廣袤的千里云夢上空。詩人用“蒸”這一“響”字,寫湖面水氣蒸騰,氤氳萬狀,蔚為奇觀。對句言水勢之高。洞庭湖以其激蕩的水波日夜沖擊、搖撼著湖濱重鎮(zhèn)岳陽城!对狸栵L(fēng)土記》云:“蓋城據(jù)湖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fēng),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用“撼”這一“響”字,不但傳神地寫出了洞庭湖水的'巨大聲勢,而且充滿活力。以上四句寫臨眺湖景,寫得雄渾壯闊,氣勢不凡。

  頸聯(lián)以出句興起對句。出句自嘆欲渡洞庭而苦無舟楫,暗喻想渡越宦海,出來做一番事業(yè)而苦于無人引薦;對句直率地表明平居閑處,有愧于當(dāng)前的太平盛世(“圣明”)。“舟楫”,即用《書經(jīng)》“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語意。一個“恥”字,說明其積極用世不甘閑居的思想是何等強烈。

  尾聯(lián)巧妙地借用古諺,進一步申足上文!痘茨献印ふf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wǎng)。”這里用“垂釣者”比出仕之人,即指張九齡!白^”二字已表露了對宦海生涯的企慕之情,下面又加一句感嘆,把出仕的愿望表現(xiàn)得更明顯,更有感情色彩,自己只能“坐觀”他人垂釣,“羨魚情”是空有了。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對方的援引。

  全詩托興觀湖,表達了干謁之意而又不露痕跡。構(gòu)思新穎,情景契合交融,格調(diào)渾成,顯示了雄渾與自然的風(fēng)格特色。特別是詩的前半首,夸張而真實地再現(xiàn)出仲秋洞庭磅礴浩瀚的氣勢,雄渾壯美的景象,有力地表現(xiàn)了洞庭湖的自然偉力,頗有盛唐氣象。

  予登岳陽樓,此詩大書左序毬門壁間,右書杜詩,后人自不敢復(fù)題也。劉長卿有句云:“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世不甚傳,他可知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劉須溪云:“托興可傷!庇衷疲骸捌鸬脺啘喎Q題,而氣概橫絕,樸不可易。端居,感興深厚。” ( 〔明〕高棅《唐詩品匯》卷六十引)

  五言律起句最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楊慎《升庵詩話》卷二)

  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字法要煉,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罢簟弊、“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 ( 〔清〕王士禎《然鐙記聞》)

  起法高渾,三四雄闊,足與題稱!x此詩知襄陽非甘于隱遁者。語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意外望張公之援引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紀(jì)昀:此襄陽求薦之作。原題下有“獻張相公”四字,后四句方有著落,去之非是。作“岳陽樓”,更非是。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贈張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瀛奎律髓匯評》上)

《臨洞庭》原文、賞析2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詞賞析: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前兩聯(lián)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后兩聯(lián)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全詩“體物寫志”,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此詩含蓄委婉,獨標(biāo)風(fēng)韻,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臨洞庭》原文、賞析3

  荊州賊平臨洞庭言懷作

  唐代李白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

  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

  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

  思歸陰喪亂,去國傷懷抱。

  郢路方丘墟,章華亦傾倒。

  風(fēng)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

  日隱西赤沙,月明東城草。

  關(guān)河望已絕,氛霧行當(dāng)掃。

  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昊。

  譯文

  巨蛇橫陳在洞庭湖畔,在江島邊將大象一口吞掉。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訴我這個傳說的是楚國的遺老。

  三苗國在水的盡頭、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歲月崢嶸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顯得多么蒼老。

  戰(zhàn)亂不已我思歸不得,遠離放土悠傷滿懷抱。

  郢都已成了廢墟,章華臺早就傾倒。

  悲風(fēng)中猿啼多么哀苦,葉落雁飛秋來得太早。

  夕陽隱沒在赤沙湖,明月映照著東城草。

  望斷關(guān)山河川,妖霧該被清掃。

  我仰天長嘯,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問你,你可知道?

  注釋

  《通鑒》:乾元二年八月,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jù)州作亂,刺史王政奔荊州。楚元自稱南楚霸王。九月,張嘉延襲破荊州,荊南節(jié)度使杜鴻漸棄城走,澧、朗、鄂、峽、歸等州,官吏聞之,爭潛竄山谷。十一月,康楚元等眾至萬余人。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韋倫發(fā)兵討之,駐于鄧之境,招諭降者,厚撫之,伺其稍怠,進軍擊之,生擒楚元,其眾遂潰,得其所掠租庸二百萬緡,荊、襄皆平。

  修蛇:長蛇、大蛇!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xùn)》:“堯乃使羿斷修蛇于洞庭!备哒T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

  巴陵:山名!对涂たh圖志》卷二十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三苗:我國古代部族名。《史記正義》:“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奔唇窈稀⒔饕粠?装矅渡袝鴤鳌罚喝缰畤蠖赐、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師二千五百里!锻ǖ洹罚涸乐莨派n梧之野,亦三苗國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注云: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

  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楚辭》:“歲既晏兮孰華予。”王逸注:“晏,晚也!滨U照《舞鶴賦》:“歲崢嶸而愁暮!崩钌谱ⅲ骸啊稄V雅》曰:崢嶸,高貌。歲之將盡,猶物之高也。”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帶!锻ǖ洹罚航昕ぃ裰G州。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云、夢,亦一都會也。

  《楚辭》:“惟郢路之遼遠!弊笏肌段憾假x》:“臨淄牢落,鄢郢丘墟!眳窝訚ⅲ骸扒鹦,謂居人少也。”

  章華:章華臺,春秋時楚國離宮名。故址在今湖北監(jiān)利縣西北!斗捷泟儆[》:江陵府有章華臺。晉杜預(yù)云:“在今南郡華容城中!比A容,即今監(jiān)利。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華容縣南!端(jīng)注》:洞庭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方輿勝覽》:洞庭湖在巴陵縣西,西吞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对狸栵L(fēng)土記》:赤沙湖,在華容縣南,夏秋水泛,與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岳麓詩》所謂“殿角插入赤沙湖”也。《一統(tǒng)志》:赤沙湖,在洞庭湖西,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涸時惟見赤沙。

  琦按:“城草”,恐是“青草”之訛,然青草在南,而詩云“東青草”,則又未敢定也。舊記云:洞庭南連青草,西亙赤沙,七八百里,又謂之三湖!冻鯇W(xué)記》:盛弘之《荊州記》云: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shù)百里,湖南有青草山,因以為名!兑唤y(tǒng)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每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干,青草生焉。

  關(guān)河:關(guān)山河川。

  氛霧:霧氣。詩中比喻亂賊。江淹詩:“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睆堛娮ⅲ骸胺侦F,喻亂賊也!

  蒼昊:蒼天。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承蒼吳之純殷。”張載注:“蒼、吳,皆天之稱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

  賞析

  “修蛇橫洞庭,吞象臨江島。積骨成巴陵,遺言聞楚老。”古代流傳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堯曾派后羿在洞庭斬殺巴蛇(即修蛇,大蛇)。這條大蛇死后,蛇骨堆積得象臣陵一樣,因此人們把這個地方取名為巴陵。古代還傳說,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保ā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詩一開始,詩人就用這些傳說作了一個比喻:襄州將領(lǐng)康楚元、張嘉延在荊州叛亂,就象那大蛇一樣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帶橫行無忌,作惡多瑞。

  “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歲晏天崢嶸,時危人枯槁。思歸阻喪亂,去國傷懷抱!边@幾句寫詩人當(dāng)時的心情和處境。是說自己正流落在窮鄉(xiāng)僻壤,加上歲暮將屆,氣候陰寒,時局充滿危機。詩人被困居在這里,形容枯槁,憔悴不堪,雖然歸心似箭,無奈又為動亂的現(xiàn)實所阻隔,真是有家難投,報國無門。

  “郢路方丘墟,意華亦傾倒。風(fēng)悲猿嘯苦,木落鴻飛早。”前兩句寫社會環(huán)境:由于當(dāng)時荊州一帶戰(zhàn)亂紛擾,破壞慘重。昔日繁華的章華臺亦已倒塌。后兩句寫自然環(huán)境,點出時令和節(jié)候。時值深秋,秋風(fēng)蕭瑟,猿嘯聲聲,落葉紛紛。鴻雁早已自北而南,飛回南方了。這幾句寫的都是客觀現(xiàn)實和自然景物,但詩人愁苦憂傷的心情卻在字里行間處處流露,不能自已,大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

  “日隱西亦沙,月明東城草。關(guān)河望已絕。氛霧行當(dāng)掃。長叫天可聞?吾將問蒼吳!”《水經(jīng)注》有這樣的記載:“洞庭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笨磥碓娙恕芭R洞庭”的時間已經(jīng)不短,太陽已被洞庭湖西的赤沙湖所吞沒。一輪明月卻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完了青草湖。

  末尾四句,詩人寫得尤其沉痛:天色已晚,山河逐漸望不見了。有如煙氛迷霧的“荊州賊亂”理應(yīng)統(tǒng)統(tǒng)一掃而光!我要高聲地問問蒼天:我的呼叫聲你到底聽得見還是聽不見?由于時代動亂和個人坎坷的經(jīng)歷,在這首詩里,憂憤不平和感傷的情緒不免流露,但與此同時,也可窺見已是垂暮之年的詩人,仍然密切關(guān)注時局,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上層統(tǒng)治集團,他那豪邁不羈的性格和熾烈奔放的感情不減當(dāng)年。

  全詩對“洞庭”的自然景物沒有作精細的刻畫和描寫,只是選擇了“荊州賊亂”這一客觀事實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強烈的愛憎,達到“言懷”的目的。詩中運用神話傳說作比喻,使詩意增添了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和色彩。這首詩除了首尾幾句外,也有不少對偶的句子,但都自然而毫無斧鑿痕跡,充分顯示出詩人功力的深厚。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的深秋,比《秋登巴陵望洞庭》的寫作時間,可能稍后一些。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李白目睹時局動蕩不安,戰(zhàn)亂紛擾頻仍,自己北歸不能,想要改變現(xiàn)狀又無能為力。詩人對此感傷不己,寫下此詩表達自己對迅速平息戰(zhàn)亂的渴望。

《臨洞庭》原文、賞析4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注釋】

  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濟:渡。

  端居:安居。

  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rèn)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徒:只能。

  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此詩當(dāng)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當(dāng)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

《臨洞庭》原文、賞析5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內(nèi)容】: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者小傳】: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fù)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fēng)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釋】:

  張丞相:指張九齡。

  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

  濟:渡。

  端居:安居。

  【賞析】: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發(fā)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臨洞庭》原文、賞析6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注釋

  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濟:渡。

  端居:安居。

  恥(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rèn)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徒:只能。

  楫:(jí)劃船用具,船槳

  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yīng)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疤摗保父呖。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昂场保瑩u動(動詞,生動形象)!霸狸柍恰,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fēng)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皻庹粼茐魸桑ê吃狸柍恰(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fēng)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yīng)當(dāng)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皾保傻囊馑!伴,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岸司印,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干謁詩是時代和歷史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一方面,士子們以之鋪墊進身的臺階,因而言詞頗多限制,作起來往往竭盡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閱讀對象或為高官顯貴、或為社會賢達,干謁詩大多表現(xiàn)出含蓄的美學(xué)特征,作者也常以比體為之。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dāng)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龊呢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dāng)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yán)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quán)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于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愿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lǐng)會的。

  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鞍嗽潞,涵虛混太清!焙摚翘炜辗从吃谒械幕镁。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jié),洞庭湖里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云,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為一體,美麗極了!皻庹粼茐魸桑ê吃狸柍!痹谶@浩翰的湖面和云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致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暗喻詩人正當(dāng)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yè)。這是寫景的妙用。

《臨洞庭》原文、賞析7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古詩簡介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前兩聯(lián)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后兩聯(lián)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全詩“體物寫志”,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此詩含蓄委婉,獨標(biāo)風(fēng)韻,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翻譯/譯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勢浩渺無邊,水天迷蒙。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要把岳陽城撼動。我想渡水卻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只能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注釋

  ⑴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

 、啤鞍嗽隆倍洌汉蠞q,與岸齊平;天水相連,混為一體。虛、太清:均指天空。

  ⑶云夢澤:古時云、夢為二澤,長江之南為夢澤,江北為云澤,后來大部分變干變淤,成為平地,并稱為云夢澤,約為今洞庭湖北岸一帶地區(qū)。宋代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蓋城據(jù)東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fēng)。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

 、取坝麧倍洌菏且员扔鞯姆绞秸f,想做官卻苦無門路,無人引薦,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時代。

 、闪w魚情:《淮南子·說林訓(xùn)》中記載:“臨淵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wǎng)!边@句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薦。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干謁詩,目的是想得到當(dāng)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把洞庭湖寫得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龆赐ズ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按贯炚摺卑抵府(dāng)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jīng)》以來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xiàn)了詩人的逸士風(fēng)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臨洞庭》原文、賞析8

  古詩《臨洞庭上張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品賞析

  【注解】:

  1、張丞相:指張九齡。

  2、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4、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

  5、濟:渡。

  6、端居:安居。

  【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評析】: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發(fā)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詩人寫給他的。

  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漲,湖水幾乎與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體,分不清彼此,所以稱“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與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樣。水天相接,還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視力造成的錯覺,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與天混而不分,在水與天之間的一段虛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皻庹粼茐魸 ”,水面上有蒸發(fā)出來的水氣,把虛空包含了,這個水氣也把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古代的云夢澤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方圓八百到九百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接著第四句寫洞庭湖波浪的聲勢。宋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岳陽城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那兒的'岳陽樓是望洞庭湖的勝地。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

  后四句是感懷。“欲濟無舟楫”,《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對洞庭湖,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沒有人引薦!岸司訍u圣明 ”,端居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痘茨献印ふf林訓(xùn)》:“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jié)網(wǎng) 。”末聯(lián)表示空有羨魚的感情,希望對方推薦。這首詩的感懷部分,寫得含蓄,不直白求薦。所用典故,與望洞庭湖密切結(jié)合,極為自然,而融化無跡。

  這首詩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抒懷里又要結(jié)合寫景,含蓄不露,雖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寫景上,詩人抓住洞庭湖水勢大的季節(jié),用“八月”來點明,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開頭樸實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氣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來是“含虛混太清”,湖上的水氣把天和空都包含進去了。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點 ,寫出了它的浩渺的氣勢 。如此還不夠,再加上“氣蒸云夢澤 ”,水氣的蒸騰把江南江北的云夢澤都籠罩了。這樣寫,還沒有寫足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陽城 ”,使人感到波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似的,這才把洞庭湖的特點寫足了。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jié)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臨洞庭》原文、賞析9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文解釋】

  八月洞庭水滿,河岸邊幾乎相平,湖水空明,與藍天相接。云夢澤上蒸騰像霧一樣的水汽,湖中波濤澎湃動蕩搖撼岳陽城。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只,閑居在家,圣明時代無事可做,感到羞愧。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只是空有對魚的羨慕之情。

  【詞語解釋】

  涵虛:水汽浩茫。

  云夢澤:古大澤名。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面。

  濟:渡過。

  端居:閑居。

  坐:因為。

  徒:徒然。

  背景:

  此詩舊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為相時,孟浩然(45歲)西游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引薦。然有人說733年孟浩然在長安時,張九齡尚在家鄉(xiāng)韶關(guān)丁母憂,張于年底才進京就任中書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見到張九齡。二人之相會當(dāng)在張貶荊州長史時。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云:"本詩當(dāng)作于開元四年(716,浩然28歲)左右張說任岳州刺使期間。" "張丞相當(dāng)指張說"。

  【詩文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來到長安,并贈給當(dāng)時宰相張九齡一首詩。這是一首他在游歷洞庭湖時寫的。詩人借洞庭湖起興,描寫了洞庭湖壯麗的景色,進而抒發(fā)自己想得到錄用施展政治抱負,希望有人引見的心情。這首詩寫得得體,有分寸,同時也沒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著痕跡,流露心跡。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詩的另類題材的佳作。全詩“體物寫志”,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詩人托物抒懷,曲筆擒旨,于浩淼闊大、洶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聲。該詩含蓄委婉,獨標(biāo)風(fēng)韻。

  詩人選取洞庭湖為切入點,首聯(lián)描寫洞庭湖全景!鞍嗽潞,涵虛混太清”,八月秋高氣爽,浩闊無垠的湖水輕盈蕩漾,煙波飄渺。遠眺碧水藍天,上下渾然。一個“混”字寫盡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雄渾壯觀,表現(xiàn)了一種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

  頷聯(lián)描寫湖水聲勢。“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云夢澤水汽蒸騰,岳陽城受到洞庭湖波濤的搖撼。句式對仗工整,意境靈動飛揚,表現(xiàn)出大氣磅礴的氣勢。一個“蒸”字寫出了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如同巨瀾飛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場景,然而,“岳陽城”又被壯闊的湖水所擁抱。這使讀者比物聯(lián)類:一座古城與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況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湖的涵養(yǎng)、滋潤,就不會有百草豐茂、萬樹花開的美景。這里妙筆生花,一語驚人,是千古名句。

  頸聯(lián)轉(zhuǎn)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端居恥圣明”,這兩句用了類比的手法,先說詩人自己本想渡過洞庭湖,卻缺少舟和槳,詩人以“無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無人接引賞識。后一句中一個“恥”字,道出躬逢盛世卻隱居無為、實在感到羞愧的情,言下之意還是說明詩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薦舉出仕!坝麧倍鵁o舟楫”,比喻恰當(dāng),婉曲傳旨。

  尾聯(lián)化用典故,“卒章顯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臨河而羨魚,不若歸而結(jié)網(wǎng)!庇髦冈娙丝沼谐鍪藦恼,卻無從實現(xiàn)這一愿望,這是對“頸聯(lián)進一步深化!按贯炚摺北扔鳟(dāng)朝執(zhí)政的'人,這里指張九齡,懇請他薦拔;“羨魚情”喻從政的愿,希望對方能竭力引薦,使詩人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活靈活現(xiàn)地表達了詩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啟齒的復(fù)雜心理?傊娙四欠N有志難酬、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言之情“逸”于言表。

  詩人繼承了自《詩經(jīng)》以來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體現(xiàn)了詩人的逸士風(fēng)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

《臨洞庭》原文、賞析10

  原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臨洞庭

  朝代:唐朝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注釋①張丞相:指張九齡(673-740),唐玄宗時宰相,后貶為荊州長史。

  ②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

 、刍焯澹号c天混成一體。清:指天空。

 、茉茐魸桑汗艜r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⑤濟:渡。

 、薅司樱喊簿印

 、邜u(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rèn)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

  ⑧徒:只能。

 、衢海╦í)劃船用具,船槳

  賞析:

  首先點明時令,時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見當(dāng)年秋汛洶涌,一個“平”字,可見湖水漲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與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來就號稱八百里,加上這樣的浩大水勢,其水岸相接、廣闊無垠的情狀更增浩瀚氣勢。此時,詩人面對洞庭,極目遠望,則不僅水岸相平,而且呈現(xiàn)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觀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虛”,足見其大,“混太清”,足見其闊。如此壯闊的湖面,自然風(fēng)云激蕩,波濤洶涌,古老的云夢澤似乎在驚濤中沸滾蒸騰,雄偉的.岳陽城似乎被巨浪沖撞得搖蕩不已,一個“蒸”字,一個“撼”字,力重千鈞,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覺的意識,靜態(tài)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飛揚的動勢,足見其非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和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效果。

【《臨洞庭》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賞析11-18

望洞庭原文及賞析03-10

臨路歌原文及賞析04-25

望洞庭原文翻譯及賞析08-15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01-13

望洞庭原文、翻譯及賞析10-28

望洞庭原文、翻譯及賞析11-21

望洞庭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臨平道中原文及賞析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