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周敦頤的愛蓮說賞析
周敦頤的愛蓮說賞析1
《愛蓮說》的作者是學(xué)術(shù)界公認的北宋鼻祖------周敦頤,這首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全詩舉了兩個例子:“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菊,這種花一般是開在百花凋零之后的秋季,迎霜斗寒。菊花的這種品格寫出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特點,還有不與世俗交往的隱士情懷,第二個例子是圍繞牡丹寫的,白居易有一首詩叫《買花》,這個花就指牡丹,這首詩中寫到的牡丹是富貴和奢靡的象征。接下來作者一轉(zhuǎn),寫出了這首詩的主角蓮,前面的兩個例子是為自己獨愛蓮做鋪墊。
接下來就開始了對蓮的描寫,“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生長在淤泥中,但并沒有受到污染,雖然過了清水的洗濯,但并不顯得妖艷“中通外直”,寫出了蓮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品格,“不蔓不枝”寫的是它不依附任何的勢力,不攀附于達官貴人,“香遠益清”寫出了香氣可以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有美好的名聲,蓮具有一種獨立的`品格,這里與前面的兩個例子形成了一種對比。
蓮和菊、牡丹有什么區(qū)別呢?作者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而蓮是花中的君子,在現(xiàn)實中,許多人都追求榮華富貴的生活,所以三種花分別代表了三種人生的價值追求。君子和隱士相比,他不避世,勇于敢當(dāng),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追求富貴的人相比,他不追求榮華富貴,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作者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不表達出來,而是寄托在某一個事物上,F(xiàn)在,我們通常叫做詠物作品。
周敦頤的愛蓮說賞析2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后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選自《周敦頤集》卷三(中華書局20xx年版)。周敦dūn頤yí(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xué)家,是學(xué)術(shù)界公認的理學(xué)派開山鼻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古代一種文體,也稱雜說,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fā)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蕃:多。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東晉詩人。獨: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李唐”。淤泥:河溝、池塘里積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穢)。濯清漣而不妖: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嬈。濯,洗。漣,水波。妖,艷麗。中通外直:(蓮的柄)內(nèi)部貫通,外部筆直。不蔓不枝:不橫生蔓藤,不旁生枝莖。蔓、枝,都是名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香氣遠聞更加清芬。亭亭凈植:潔凈地挺立。亭亭,聳立的樣子。植,豎立。褻玩:靠近賞玩。褻,親近而不莊重。焉:語氣詞。隱逸:隱居避世。這里是說菊花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噫:嘆詞,表示感慨。鮮: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宜乎眾矣:應(yīng)當(dāng)人很多了。宜,應(yīng)當(dāng)。
內(nèi)容主旨:
本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高潔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從而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品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厭惡。
寫作特點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襯托。用菊花正面襯托蓮的形象,用牡丹反面襯托蓮的形象,突出愛蓮者的高尚品格。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蓮從積存的污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污穢,它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它的柄)內(nèi)部貫通,外形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它筆直潔凈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應(yīng)當(dāng)人很多了。
周敦頤的愛蓮說賞析3
《愛蓮說》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dāng)然就很多了!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边x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tǒng)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fù),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dāng)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fēng)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shù)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yǎng)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xiàn)。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北緛恚ㄊ遣痪邆淙烁竦,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xiàn)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xiàn)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弊髡摺额}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迸c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dāng)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fēng)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
【周敦頤的愛蓮說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愛蓮說_周敦頤_原文及賞析03-01
周敦頤《愛蓮說》原文及賞析06-27
周敦頤愛蓮說原文及翻譯08-16
愛蓮說原文及賞析03-06
(經(jīng)典)愛蓮說原文及賞析11-28
語文閱讀試題:周敦頤《愛蓮說》張大復(fù)《梅花草堂集》07-04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賞析12-28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賞析07-10
愛蓮說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