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度學習》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深度學習》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深度學習指向的是學生的真實性學習,是學生學過之后還能記住,并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能力或者素養(yǎng);它指向的也是現(xiàn)在我們所提倡的“核心素養(yǎng)”和“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從引言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課堂教學是由“同客體相遇與對話”“同他者相遇與對話”“同自已相遇與對話”組成的,這也是他整本書的重點之一——“對話性”。從第二章的《“深度學習”的三個視點》又補充到“主體性學習”“協(xié)同性學習”兩點。
結合文章,我覺得深度學習的關鍵詞就是“聯(lián)系”——學生與教師、同伴、知識、自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情境”——處在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連接已有經驗和新的知識;“反思”——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和確認,培養(yǎng)元認知;“主動”——學生以自己的需求為主導進行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意義的;“對話”——與人交流中學會分享與尊重;“體驗”——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切身體會才會有深刻印象,才能儲存在長期記憶當中。
關于教師。作者認為深度學習中的教師應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有多種角色的教師。例如書中所說的“學的專家”“反思性實踐家”等等。“反思性實踐家”的教師不是以“教授”為中心,而是以“學習”的設計與反思為中心。
關于“教學研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觀點:教學研討的關鍵在于如何“在反思中加深反思”。通常我們在觀摩了一節(jié)課程之后,討論的焦點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而作者認為應該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研討會的氛圍也作出了一定的總結:觀摩者不能一味地批判執(zhí)教者,也不要壟斷發(fā)言機會。觀摩者應該把立足點置于通過教學觀摩來創(chuàng)造明日的教學,生成能夠體現(xiàn)出“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造的“學習場”。
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義。意味著即使是老師的觀摩會,其重點也應該是學生,而我們現(xiàn)在往往誤解了教學研討會的意義,將重點放在教師的技藝上面。但這里不是說不重視教師的教學技術,因為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相長的,學生的進步也一定會促進教師的技藝。現(xiàn)在有些學校已經逐漸落實了研討會的重點在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好的趨勢。
在深度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廣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不斷獲取信息的各種手段等等。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教師要自己先學會深度學習才能更好地教會給學生。就像笛卡爾說的:“凡是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笨傊挥薪處熣嬲J識理解了的東西才有可能完完整整的傳遞給學生。
【《深度學習》讀后感】相關文章:
有深度的經典說說06-19
有深度的話語05-15
比較有深度的說說07-04
有深度的勵志說說08-15
有深度的的勵志說說08-08
《深度工作》讀后感04-07
有內涵有深度的說說08-26
有深度走心的心情說說07-20
有深度有涵養(yǎng)的生日祝福語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