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

時間:2025-01-12 07:53:23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心雕龍》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1

  詮,意為詮釋,進入漢代,“賦”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學樣式,枚、馬、揚、王等名家杰作不斷,因此第八篇專門對這一體進行了評述。

  第一部分講賦的起。在《詩經》里它是六義之一,鋪陳采,繪事寫志,但在其他書籍里,它又是與詩不同的另一種體,區(qū)別在于它不能像詩一樣歌唱。作者認為賦起于《詩》,從楚辭中得到發(fā)展,最后通過荀況等大家的實踐創(chuàng)作才壯大成為一種獨立的體的。說實話,本人在學習階段也常覺得挺混亂的,有些學史上早期并沒有把賦單獨列成一體,另外還有騷體賦這一說,如果把楚辭和賦視為兩種體,那似乎騷體賦歸于哪一種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漢時期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這一時期賦體的作者增多,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題材擴大到宮室苑囿,飲宴狩獵,述行序志。體結構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亂。另外還有所謂的小賦,主要寫些“草區(qū)禽族,庶品雜類”。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對漢魏各家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對賦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進行了闡釋,“詩賦欲麗”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了。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麗詞雅義,符采相生”。他強調情以物興,物以情觀,但同時仍放不掉風軌勸誡之旨。他提出賦體的理想標準是“寫物圖貌,蔚似雕畫,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賦體,我讀得不太多,閱讀感受非常淺薄!对徺x》提到“情以物興”,“物以情觀”,就具體的篇什說,覺得實踐上可能還是有所偏離的吧,感覺打開一篇,大量的名詞,幾乎有炫耀博識的'嫌疑了。馬、揚是大家,揚揚散散一大篇,讀完能記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動人。個人偏好小賦,紀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實說,賦體到了現(xiàn)代,閱讀隔閡真的蠻大了,特別是博物類的,好多名詞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加上為了寫得華美,用詞都要求雅麗,讀起難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鐐銬,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不太順暢。個人覺得要讀懂賦,可能有一個關鍵性的東西遺失在了我們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那就是音樂性。大部分的人讀賦,最先做的,多數(shù)應該是耐著性子看成百個注釋。我曾經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閱讀體驗,以舞配賦,表演者是兩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統(tǒng),即可動關節(jié)人形),配以閔南方言,以小鼓為節(jié),賦的音樂性被最大的發(fā)揮出,漢宮的豪麗,宮中麗人的盛妝,真的能在那種氛圍中被千年之后的讀者感受到。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2

  《樂府》篇在《文心雕龍》中序列第七,屬于文體論。全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講樂府的產生及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fā)展歷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最后還說明詩人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我讀《樂府》篇最大的收獲便是知道樂府的定義。因為在此之前,對于樂府的定義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樂府既可以指漢魏六朝的宮廷音樂機關,又可以指稱通過樂府歌唱而形成的詩體,還包括歷代文人對這種詩體的擬作等。讀完劉勰的《樂府》篇對于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關于樂府是什么,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說的很詳細,從作品本身的角度來說,劉勰在文章開頭就指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币鉃闃犯艘髟、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

  從《樂府》所在《文心雕龍》的篇次來看,它是屬于文體論部分,且在《明詩》與《詮賦》之間,很顯然劉勰認為樂府是介于詩、賦之間的很重要的文體。在論述樂府的起源之時,一方面他指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闋”等三代之樂,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謠乎“飛燕”,來自于等方之音,同時他還說“謳吟土風,詩官采言”,可見樂府的來源不僅是禮樂,還有樂官從民間采集而來。他還提出“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即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在第三部分他論述了音樂和詩歌的關系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只有“詩聲供雅”才能符合禮制的需要。所以通過劉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文心雕龍》中提及的樂府是個圍繞宮廷祭祀禮儀而建立起來的關于音樂與文學的概念,所以劉勰關于樂府的定義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質的論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3

  劉勰在上一篇《明詩》篇中主要論漢代兩晉南北朝的四言詩和五言詩,而則這篇主要講樂府!皹犯弊钤缰傅氖枪芾硪魳返臋C構用以采集民歌,而這里所要論述的就是采自民間的樂府民歌以及魏晉時期文人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劉勰依然從“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四個維度把握樂府。首先論述樂府的含義、起源及作用,認為樂府來源于“鈞天九奏”“葛天八闕”等三代之樂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樂的詩歌肇始于上古時,夏殷之世,產生四音。西漢的樂府機關負責采集民歌,但大多為俚俗之曲!对娊洝酚脕砼錁罚惹貢r代的'雅正之曲在漢代樂府中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接著,劉勰論述兩漢到魏晉時期樂府的發(fā)展史,秦漢之際,禮樂衰微,樂府產生。隨后經歷漢武帝立樂府、漢宣帝制雅詩、元成二帝廣淫樂、東漢郊廟祭祀雜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辭調”等階段,到西晉達到“表里而相資”(即樂聲和樂章互相配合)的境界。最后一部分,劉勰論述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他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心在詩”,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qū)界!

  劉勰論樂府的態(tài)度,基本上還是講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嚴格區(qū)分雅與鄭。《贊》詞曰:“《韶》響難追,鄭聲易啟!奔纯闯鏊麑Ξ敃r(漢魏以來)風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態(tài)度,而推崇先秦雅樂,文中他以“艷歌婉孌,怨志訣絕”稱呼《碧玉歌》、《華山畿》等也可看出對通俗樂曲的貶低。劉勰的這一態(tài)度與“宗經”思想是一致的,因為宗經,所以以先王的雅樂來作為衡量音樂的標準。他提出“樂本心術”的觀點,認為音樂對于人心起著重要的作用,樂有雅聲和溺音之分,雅聲是周王朝的音樂,鄭聲則為溺音。另外,文中也提到“中和之響,闃其不還”之“中和”說,這體現(xiàn)劉勰對中和之美的追求,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異曲同工。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4

  經過老師的提點,了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于“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彼坪蹩梢哉J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lián)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于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xiàn)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么,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qū)別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fā)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對象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里而相資矣。”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里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后的不斷梳理中發(fā)現(xiàn)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tǒng)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fā)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5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段男牡颀垺啡珪迨浣Y構經過精心安排而布局嚴整,其理論觀點之間講究次序而回環(huán)照應、互相補充而邏輯嚴密,形成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tǒng)。在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統(tǒng)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的著作,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序志》有云:“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边@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而言,乃是以道為根本、以圣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體,從而體現(xiàn)出劉勰論文的基本觀點;二是就文章寫作而言,“為文”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其中了。這五篇可以說是劉勰文章的樞紐。

  文章以“原道”開篇,把文章的'由來和道家的“道”關聯(lián)起來。劉勰對文學現(xiàn)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所作的這種思考不僅是“明其本然”的問題,而且象征著文藝觀念的真正自覺,而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勰雖然運用了道教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劉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劉勰看來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異,但是他們的終極追求都是一樣的。

  《原道》開篇而謂:“文之為德也,大亦!”這既是《原道》的開篇語,更是《文心雕龍》的開卷語。它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瓷先ブ翞槠揭祝菍嶋H上,這是對整個“文”的概括,他向人們展示了文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承認“文”的巨大作用,這也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礎。也只有在這時,探討“為文之用心”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實。

  劉勰在《宗經》里抓住了文章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現(xiàn)人的心靈和性情的美。從而劉勰得出了文章寫作的原則和規(guī)律,他說:“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軌,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兒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可以說這里的六義就是文章寫作的具體化。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6

  《明詩》是《文心雕龍》第六篇,內涵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詩的定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簡單的梳理了從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fā)展狀況,第三部分在總結詩歌發(fā)展情況下還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最后還簡單論述了其他類型的詩歌起源,如三言詩、六言詩、雜言詩等。

  閱讀《明詩》篇,讓我對劉勰更加欽佩。我覺得《明詩》篇可以看做是詩歌的一部簡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論述從先秦到詩歌的發(fā)展狀況時,對每個朝代的代表作品、詩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過有一點略微有些奇怪,劉勰在論述五言詩時,論述其實很全面,例舉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卻只字未提陶淵明的作品,F(xiàn)代學者對于這一現(xiàn)象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當時陶詩沒有編定出來,所以劉勰沒有收錄其詩,二是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是“田家語”,在劉勰那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受到重視。但其實從劉勰和陶淵明的生活年代來看,劉勰應該是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詩歌,陶淵明大致生活在晉宋之際而劉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際。

  而且陶淵明作為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他的詩歌注重寫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詩風自然渾融,幾乎代表了魏晉以來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劉勰看過陶淵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劉勰在《明詩》篇中,反復提及詩歌的本質源于自然,即“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應該符合他的這一要求,但是劉勰未提及陶詩確實讓人疑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對于詩歌的定義與傳統(tǒng)儒家詩學對詩歌的論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詩學中對詩歌的經典論述不少,有些明顯反映出儒家的詩教觀,比如“美刺”“匡諫”;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顯的說法,比如“言志”。劉勰在引用時,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說,認為詩歌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這樣的論證顯然更加注重詩歌的本質,比較理性。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7

  一、關于《文心雕龍·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檢驗文章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的論述

  《文心雕龍·原道篇》已給這本探討文學理論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個大大的光環(huán)套在它的頭上——道。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雖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質的思想還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寫出好文章來。一個人在寫作之前就要像《論語》中說的那樣“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將世界中的道如實地反映出來,“圣人之情,見乎文辭”是為圣人文章。只有圣人說的話,寫的文章才是好的,因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間最本質的道,只有是在對道進行闡述與遵從了道的基本規(guī)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換句話說,道是文章的充分條件,文章是檢驗道的必要條件,道與文章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很牢固,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和事例來對這一推論進行論證和闡釋。

  《征圣》、《宗經》是對《原道》的承襲和發(fā)展!跋韧跏セ荚诜絻,夫子風采,溢于格言!痹谖闹袆③脑僖淮螐牟煌姆矫嫦蛭覀冴U述文學對道的承載作用,以及對學習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辭對現(xiàn)實的知道意義“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他們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禮法來辦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在《原道》中只是說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這里則具體講述了文采對生活的反作用。后來韓愈提出“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這個意思的發(fā)展和演變,文辭是以道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們要先從掌握圣人的文辭開始。道與文辭辨證關系的闡述也為后文創(chuàng)作論的提出打下了基礎。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辭欲巧’??此修身貴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痹娋壡椋趯懽鳟斨姓媲閷嵏袑懽鞯膸椭瞧鹬艽笞饔玫,巧妙的文辭來修飾這樣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雛形就已經出現(xiàn)了。情感這是一個人內在修養(yǎng)方面的反映,劉勰在此很明顯地強調作家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這一命題。一篇文章思想內容充實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摯而又文辭巧妙,這是寫作的基本態(tài)度和方向。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們寫出文章來,要知道寫的好與不好,就需要一個參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們的文章拿來比較一下。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圣人偉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訴了你,你只要照著葫蘆畫瓢就可以了,就像我們小時候寫大字要描紅,你只要依著那個樣子把紅的筆畫填滿就是一個漂亮的毛筆字,雖然沒有原來的字的神韻,但總是可以入目的。寫文章也是,照著圣人告訴你的道去描寫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時候老師一再強調考試作文主題要健康,就是要我們原道啊,雖然那個道不是圣人說的道的全部。

  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千變萬化的,沒有定式和定法,劉勰舉了《春秋》、《喪服》、《邠詩》、《儒行》、《周易》為例來闡述“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適會!蓖瑯铀忠淮螐娬{,圣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因為這種種不同的風格正是因為圣人能體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運用,對文章的繁、略、隱、顯,能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而作適當處理。所以此時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圣文之雅麗,銜華而佩實”這是圣人的文章。我們要想寫出這樣的文章來,就必須學習圣人的道。是否是以圣人的道來作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檢驗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对馈分姓f天地萬物之所以美,那是因為它們符合天地間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話,不說你的文章是不是闡發(fā)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單就文采這一道檻你就跨不過去!笆且哉撐谋卣饔谑,窺圣必宗于經!痹趺床拍軐懗鲞文章,這里已經開始向《宗經》過度了。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經,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佛祖當年菩提樹下得證大道,立下四萬八千法門,為眾生開方便之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經書里面!疤斓离y聞,猶或鉆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征圣立言,則文其庶矣。”經書就是一道方便之門,我們推開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二、關于《文心雕龍·神思》中的外物、思維、文辭關系的論述

  《文心雕龍》可以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的總論和文體論論述的是文學的基本原則,論證什么是文學,文學的本質,以及各種文體的淵源和流變。下編主要論述的是創(chuàng)作論和批評論。對于想尋求寫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來說,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們關心的,因此更多的將目光放在創(chuàng)作論上,因為直到這里劉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寫文章,怎么將文章寫漂亮,寫流暢。因此在剛剛進入寫作門檻的我們看來,創(chuàng)作論才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我們在這里可以很清楚地體會到劉勰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與寫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總結性與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六篇,創(chuàng)作論的第一篇,主要探討藝術構思問題。因此可以稱為劉勰創(chuàng)作論的總綱。劉勰在這一篇中闡述了文學創(chuàng)作與想像之間的聯(lián)系,并從外物、思想感情與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張和要求。認為想像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劉勰對于藝術想像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所起到的作用給以了高度的評價。然后便具體來說劉勰提出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便是繼承了陸機“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的文學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對想像思維與萬物自然之間的關系加以深入的挖掘與探討,闡述了藝術構思的特點和作用。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則將重點放在了寫作之中應該如何想象,想象思維應該如何培養(yǎng)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标U述了藝術思維是不受身體的約束和限制的。這是文學來源于生活而必將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氣統(tǒng)其關鍵??辭令管其樞機。”志氣與辭令在劉勰看來是決定著想象的關鍵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動力,而想象則沿著思想感情的方向進行,在寫作之前,我們要氣定神閑,思想要堅實深刻,感情要真實充沛,這樣才能使想象活躍起來,不然就會出現(xiàn)“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辭令,也就是語言,強調這才是思維的工具,意象是通過語言具體化的,才能準確地傳達美。所以每一個立志于寫作的人都要能熟練地運用語言,這是表情達意的基礎。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如何才能夠運用想象,劉勰認為在寫作的時候“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這不是讓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亂憑空地想象。劉勰認為想像來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的,“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眲t是全篇的綱領,如果想像脫離了現(xiàn)實便失去了依持。文學創(chuàng)作有賴于平時的積累,成竹在胸“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所以才能“秉心養(yǎng)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對大自然和萬事萬物經過了細致地觀察之后才逐漸做到的。從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筆下文思泉涌,一揮而就,都是刻苦鍛煉出來的結果。

  人的文學稟賦和文學風格是天生的,但這并不影響不同的人在文學上取得同樣輝煌的成就。劉勰舉了司馬相如、揚雄、桓譚、王充、張衡、左思等人為例來說明不同稟賦和風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學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這取決于個人的學識。如果“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那是不會有什么成就的。如果沒有深厚廣博的學識作為藝術思想的基礎的話,那不管你是思維遲鈍還是思維活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是走不長遠的。而且還會出現(xiàn)“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的現(xiàn)象。這又要求作者能夠在紛亂的思緒當中把握住最靈性的閃光點。做到“博而能一”,這樣的才學和心態(tài)才算可以開始寫作了。

  總的來說《神思》是一篇藝術想像論。強調心也就是思維與想像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但是藝術思維是對生活和世界的反映,只有有了廣博的學時才能更好地刺激想像,但是要有明確的重點才能將駁雜的思緒引入到你的主題上去,對于想像的描述自然離不開美妙的語言,辭令是行文寫作的基礎。至于更進一步的寫作技巧則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說的清楚的東西了。

【《文心雕龍》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文心雕龍讀書心得09-30

讀書筆記08-18

讀書筆記09-27

圍城讀書筆記08-31

名著讀書筆記10-10

活著讀書筆記09-15

孔乙己讀書筆記10-20

《吶喊》讀書筆記05-12

《軍神》讀書筆記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