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句子大全 百文網(wǎng)手機(jī)站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

時間:2022-09-29 10:01:12 句子大全 我要投稿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句子吧,句子是由詞或詞組構(gòu)成的語言基本運(yùn)用單位。那什么樣的句子才是經(jīng)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孔子曰,誠實守信,崇德也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hù),小車無軏。

  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4、說話真誠守信,就用來學(xué)習(xí)文化典籍,做事厚道謹(jǐn)慎?鬃诱f,愛護(hù)臣下,就能提高道德,同守信用的人交友。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6、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2

  1.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2.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

  6.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墩撜Z季氏》

  7.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里仁》

  8.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9.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 古之學(xué)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xué)),今之學(xué)者為人。——《論語憲問》

  11.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12.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13. 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xué)而》

  1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15.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6.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

  17.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墩撜Z子路》

  18.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9.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論語憲問》

  20.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21.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墩撜Z子張》

  2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2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墩撜Z為政》

  2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5.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9.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0.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32.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3.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4.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5.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6.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7.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38.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9.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40.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41. 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3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7、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8、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9、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10、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1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5、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16、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21、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22、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4、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仁義之路)也?

  25、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27、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8、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9、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0、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3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4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巧言令色,鮮矣仁。

  7、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8、朝聞道,夕死可矣。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11、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1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5、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5

  1、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2、割股療親割股之心割骨療親雞骨支床老萊娛親母慈子孝逆臣賊子逆子賊臣

  3、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yīng)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hù)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fēng),這是我們新時代學(xué)生的責(zé)任。

  4、同學(xué)們,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用行動傳達(dá)孝的信息,讓我們用行動將中華民族的這種美德傳承下去;同學(xué)們,讓我們用行動,為孝撐起一片新的藍(lán)天,我們的孝心,絕不能被時代的潮流所沖走;我們的孝心,只能與時俱進(jìn),變得更加堅固!

  5、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6、母親。涸诒瘋麜r,您是慰藉;在沮喪時,您是希望;在軟弱時,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容的源泉。

  7、如果母親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親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親是我生長的根啊,我是母親您理想的果。

  8、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只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后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9、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愛的母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11、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

  12、蜜蜂,默默地勤奮地奔忙著,勞動著。一天天,一年年,奉獻(xiàn)著甜蜜。慈祥的母親,我永遠(yuǎn)忘不了那深深的母愛。

  13、母親啊:在悲傷時,您是慰藉;在沮喪時,您是希望;在軟弱時,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容的源泉。

  14、媽媽,我慶幸您是我的媽媽,因為我從來沒有像您這樣長久的朋友。

  15、孝。不需要做出多么驚天動地的事;孝。也不需要說出多么感人的話語;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貴的禮物。他們只需要一個感恩他們的心。只要心里面有他們,愛他們。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滿足。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6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4、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7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8、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多識廣),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慣走邪道)、友善柔(過份優(yōu)柔寡斷或和顏悅色騙人)、友便佞(心懷鬼胎。諂媚),損矣。

  11、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xué)也已。

  13、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2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2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2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3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8

  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3、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8、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1、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1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13、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28、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9、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

  30、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3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35、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其取。

  3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3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8、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3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40、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1、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42、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43、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4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5、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46、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4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9、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5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2、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5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5、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5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5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5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5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6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1、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62、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63、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6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dāng),天下之高。

  6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66、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67、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68、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69、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70、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9

  1、學(xué)與思的結(jié)合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薄稙檎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知;只思考而不讀書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不解。

  學(xué)習(xí)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求學(xué)者無不想通過學(xué)習(xí)而有所收獲,但古往今來,為何學(xué)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學(xué)習(xí)方法不當(dāng),沒有做到學(xué)與思的有機(jī)結(jié)合。例如學(xué)習(xí)語文離不開背誦,特別是名詩名文必須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誦,但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機(jī)械式的記憶,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句式的特點及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背誦,這樣背起來才連貫,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不會把句子讀斷,或增一字減一字,從而形成學(xué)習(xí)語文的語感,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前擔(dān)下學(xué)會運(yùn)用知識。如果硬背,機(jī)械式的記憶,完全不領(lǐng)悟文章的含義,像鸚鵡學(xué)舌那樣,就不可能活學(xué)活用知識。由此可見,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學(xué)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就必須努力去學(xué),并把學(xué)與思密切結(jié)合起來,做到“口而誦,心而惟”,這樣才能在死的書中,讀出活的知識來。

  2、注重復(fù)習(xí)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稙檎

  孔子認(rèn)為學(xué)了知識后,并按時去復(fù)習(xí)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同時更認(rèn)為溫習(xí)已學(xué)過的知識,從中會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兩點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鑒。

  通常我們把復(fù)習(xí)叫作“炒現(xiàn)飯”,認(rèn)為這項工作意義不大,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學(xué)新的知識。其實不然,因為學(xué)的知識越多,遺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時復(fù)習(xí),所學(xué)的知識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收獲甚少。求學(xué)者一定要認(rèn)識到復(fù)習(xí)的重要性,絕不能把它當(dāng)作可有可無的事。復(fù)習(xí)過程就是與遺忘作斗爭,復(fù)習(xí)做得扎實,就能喚醒過去所學(xué)的知識,還可以回憶起當(dāng)時獲取知識的情景,使之成為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溫故”何能“知新”?這里僅舉當(dāng)代作家畢淑敏讀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來闡述這個道理。8歲時她初識文字,看到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居然變成大海上的水泡,讀出的是傷感;18歲情竇初開,讀出的是愛情;28歲初為人母,讀出的是對人魚公主家人的關(guān)切;38歲開始寫作,再讀竟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48歲為了寫這篇文章,讀出了此篇是寫靈魂的故事。這樣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獲和體會,常讀常新,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個典型的事例是對孔子“溫故知新”觀點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學(xué)習(xí)中千萬不可忽視復(fù)習(xí),凡是創(chuàng)新都有一個溫故、反復(fù)探究的過程。

  3、向他人、向社會學(xué)習(x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p>

  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薄蹲雍薄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妒龆

  子入太廟,每事問!栋速

  孔子主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xué)習(xí),以他人為師。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吸取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學(xué)習(xí),就能夠取長補(bǔ)短,彌補(bǔ)自己平時學(xué)習(xí)的不足。正如柏拉圖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仍只有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鬃与m強(qiáng)調(diào)“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可以與道不同的人一起學(xué)習(xí),交流學(xué)問,這反映了他在治學(xué)方面的博大胸襟,謙虛寬容,海納百川,學(xué)說上是對手,學(xué)習(xí)上是朋友。向社會學(xué)習(xí),“每事問”,這既是一種學(xué)習(xí)態(tài)度,更是一種學(xué)習(xí)方法。因為除了向老師學(xué)習(xí)外,更要向他人、向社會學(xué)習(xí)?鬃釉谶@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笨梢娍鬃映蔀橐淮ト耍^不是先天俱備的,而是后天努力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三人為師”“每事問”,“不恥下問”的學(xué)習(xí)方法和學(xué)習(xí)態(tài)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學(xué)問者。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0

  1、《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jìn)行他行為的拓展。

  3、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yīng),有一種默契。

  4、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guān),同內(nèi)心相連。

  5、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jīng)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6、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bǔ)這個遺憾。

  7、一個人的自信來自于他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

  8、要做到內(nèi)心的強(qiáng)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遺憾。

  10、內(nèi)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yuǎn)的志向。

  11、當(dāng)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是讓它過去,這樣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yīng)該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dǎo),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yīng)該保有。

  15、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細(xì)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的觀點。

  19、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紛繁復(fù)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jié)。

  20、君子的力量永遠(yuǎn)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21、我們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與人親近,有結(jié)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我們應(yīng)結(jié)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nèi)涵的人。

  22、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

  23、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

  24、要學(xué)會用減法生活。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后就會累于得。

  25、一個人志向至關(guān)重要,決定他一生的發(fā)展方向。

  26、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愿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27、成功的職業(yè),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學(xué)會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與定力--心理的依據(jù)與底線。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1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xué)過之后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注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rèn)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jǐn)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注釋】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注釋】患,擔(dān)憂、害怕。人,指有教養(yǎng)、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注釋】詩三百,詩指《詩經(jīng)》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shù)。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jīng)?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注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dān)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注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xí)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

  【注釋】溫故而知新:故,已經(jīng)過去的。新,剛剛學(xué)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第四聲),勾結(jié)。小人,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凡人。

  11、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釋】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注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xué)生,長期追隨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來行走呢?”

  【注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扇,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dāng)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著的是法制,小人想著的是恩惠!

  【注釋】懷:思念。土:鄉(xiāng)土。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yuǎn)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yuǎn)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釋】游:指游學(xué)、游官、經(jīng)商等外出活動。方:規(guī)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guī)矩,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jì),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應(yīng)該在說話時要謹(jǐn)慎,在行動時要敏捷。”

  【注釋】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jǐn)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zé)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是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注釋】糞土:腐土、臟土。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誅:意為責(zé)備、批評。與:語氣詞。

  2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qū)W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qū)W到的。”

  【注釋】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性:人性!蛾栘浧返谑咧姓劦叫浴L斓:天命!墩撜Z》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guān)于天道的言論。

  2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xué),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注釋】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音yǔ)!拔摹笔侵u號,“子”是尊稱。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鬃勇牭搅耍f:“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注釋】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謚號。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rèn)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rèn)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

  【注釋】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2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多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注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于學(xué)。

  30、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

  【注釋】質(zhì):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jīng)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詞華麗,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與質(zhì)的配合很恰當(dāng)。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注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爸蓖爸恰;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中不覺得厭煩,教人中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注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34、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注釋】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藝:藝指孔子教授學(xué)生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注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lǐng)會不了的樣子。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dāng)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注釋】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37、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說。(就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釋】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給學(xué)生們。

  【注釋】文:文獻(xiàn)、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注釋】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長戚戚:經(jīng)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4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既溫和又嚴(yán)厲,威嚴(yán)卻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42、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詩經(jīng)》說:“(要)小心謹(jǐn)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qiáng)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yuǎn)嗎?”

  【注釋】弘毅:弘,廣大。毅,強(qiáng)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46、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xué)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粗孟裨谇懊,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dǎo)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jìn)的路徑了!

  【注釋】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fā)。鉆:鉆研。瞻: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dǎo),引導(dǎo)。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蛟:“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那里住下來,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注釋】九夷:中國古代對于東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在評價顏淵時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jìn),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5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也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qiáng)迫改變的。”

  【注釋】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rèn)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yuǎn)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jīng)受各種各樣的嚴(yán)峻考驗。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xì)。

  【注釋】膾:音kuài,切細(xì)的魚、肉。

  55、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xì)w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笨鬃诱f:“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鳖仠Y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注釋】克己復(fù)禮:克己,克制自己。復(fù)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著去做。

  57、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注釋】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6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鬃诱f:“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dá)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注釋】莒父:莒,音jǔ。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3、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qiáng)、果敢、樸實、謹(jǐn)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是要正直,但是說話要隨和謹(jǐn)慎(注意方式方法)!

  【注釋】危:直,正直。孫:同“遜”。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論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dá)仁義,小人向下通達(dá)財利!

  67、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xué)習(xí)是為了給別人看!

  6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rèn)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zé)備人,下學(xué)禮樂而上達(dá)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注釋】尤:責(zé)怪、怨恨。下學(xué)上達(dá):下學(xué)學(xué)人事,上達(dá)達(dá)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7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鬃诱f:“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zé)備自己而少責(zé)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合群而不結(jié)黨營私!

  【注釋】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7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qiáng)加給別人!

  78、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的!

  79、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就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8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jié)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xué)習(xí)為好!

  8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xué)習(xí),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dān)心道不能行,不擔(dān)心貧窮!

  【注釋】餒:音něi,饑餓。祿:做官的俸祿。

  83、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84、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就沒有互相商議的(基礎(chǔ))!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注釋】諒:誠信。便辟:慣于走邪道。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88、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xí)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89、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說明】本章已見于第一篇《學(xué)而》的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91、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譯文】子路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

   9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譯文】手腳不勤,分不清五谷。

  【注釋】四體:四肢!拔骞取,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

  94、子夏曰:“仕而優(yōu)(1)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釋】優(yōu):有余力。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2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相互團(tuán)結(jié)但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相互勾結(jié)但不能互相團(tuán)結(jié)。

  2、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僥幸。

  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應(yīng)該像器具一樣,作用僅限于某一方面,應(yīng)多才多藝。

  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態(tài)度和順,但不會茍同別人;小人容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實不能與別人平和相處。

  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10、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dá)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說:“君子窮困時尚能安守,小人窮困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1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君子嚴(yán)格要求自己,強(qiáng)調(diào)內(nèi)省的態(tài)度,遇事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qiáng)斗勝,團(tuán)結(jié)群眾而不結(jié)黨營私。

  1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為恥。

  16、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意思就是君子堅守正當(dāng)而不能不顧是非地講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棄“仁義”這種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飯飽也不違背“仁義”這中品德的,當(dāng)他們停留在某個(國家)落腳后,必然會為這個(國家)奔走。

  18、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鬃诱f: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

  1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

  20、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子貢問,君子也有所厭惡嗎?鬃踊卮,有厭惡。厭惡傳揚(yáng)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于下位而毀

  謗上級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明禮節(jié)的人,厭惡果敢而頑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fēng),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xiàn)像草,風(fēng)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fēng)的方向倒。

  22、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dāng),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繼富。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對于窮困危急之人的幫助是雪中送炭,而對于富貴人家的幫助并非錦上添花。

  24、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說:君子的遺恨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稱頌。

  2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

  2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29、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孔子說: 有了義字當(dāng)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30、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guī)定要怎樣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dāng),便怎樣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說: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慮,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

  32、子曰:君子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說:“人淵博廣泛地學(xué)習(xí)文化、文明,并約束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33、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意思是:君子尊重賢人,也容納普通的人;嘉獎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xiàn)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xiàn)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jǐn)慎。

  3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意思是:君子不會致力于飲食及居住環(huán)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jǐn)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dǎo)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xué)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學(xué)問的人,三是敬畏圣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而無敬畏之心,對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對圣人之言侮辱不敬!

  3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yán)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rèn)真負(fù)責(zé),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后果災(zāi)難,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39、有子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君子專心致力于最基礎(chǔ)的工作;A(chǔ)樹立了,道就會產(chǎn)生。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chǔ)吧!”

  40、“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說:君子只計謀于道,不計謀于食。耕田也有饑餓的時侯,學(xué)道也可得祿食。所以君子只憂道之不明不行,不憂貧不得食。

  42、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yǎng)護(hù)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法來實行義,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dá),以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45、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說:“那怎么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 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47、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意思是:子夏說:雖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會有值得欣賞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遠(yuǎn)恐怕就會有泥濘了,正因為這樣,明智的人才不會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意思是:子夏說:工匠在作坊里完成產(chǎn)品,君子通過學(xué)習(xí)來領(lǐng)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自然規(guī)律,就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的禮義禮節(jié),就不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別人。

  50、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有德行的君子,與人相處恭敬謙遜,與世無爭。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競爭的地方,那一定是見他在比賽射箭的時候。 仔細(xì)觀察他將要開始射箭的時候,一定是先行禮,后上場, 射完之后,必與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場來,勝者敬酒, 君子之爭就是這樣的情形。

  篇二:論語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釋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相互團(tuán)結(jié)但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相互勾結(jié)但不能互相團(tuán)結(jié)。

  2、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僥幸。

  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應(yīng)該像器具一樣,作用僅限于某一方面,應(yīng)多才多藝。

  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態(tài)度和順,但不會茍同別人;小人容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實不能與別人平和相處。

  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10、子曰: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

  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dá)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說:“君子窮困時尚能安守,小人窮困了就不約束自己而胡作非為了!

  12、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意思是:君子嚴(yán)格要求自己,強(qiáng)調(diào)內(nèi)省的態(tài)度,遇事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qiáng)斗勝,團(tuán)結(jié)群眾而不結(jié)黨營私。

  1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為恥。

  16、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意思就是君子堅守正當(dāng)而不能不顧是非地講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棄“仁義”這種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飯飽也不違背“仁義”這中品德的,當(dāng)他們停留在某個(國家)落腳后,必然會為這個(國家)奔走。

  18、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鬃诱f: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

  1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

  20、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子貢問,君子也有所厭惡嗎?鬃踊卮,有厭惡。厭惡傳揚(yáng)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于下位而毀

  謗上級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明禮節(jié)的人,厭惡果敢而頑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fēng),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xiàn)像草,風(fēng)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fēng)的方向倒。

  22、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dāng),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繼富。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對于窮困危急之人的幫助是雪中送炭,而對于富貴人家的幫助并非錦上添花。

  24、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說:君子的遺恨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稱頌。

  2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

  28、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29、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孔子說: 有了義字當(dāng)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30、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guī)定要怎樣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dāng),便怎樣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說: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慮,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

  32、子曰:君子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說:“人淵博廣泛地學(xué)習(xí)文化、文明,并約束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33、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意思是:君子尊重賢人,也容納普通的人;嘉獎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xiàn)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xiàn)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jǐn)慎。

  3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意思是:君子不會致力于飲食及居住環(huán)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jǐn)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dǎo)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xué)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學(xué)問的人,三是敬畏圣

  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而無敬畏之心,對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對圣人之言侮辱不敬!

  3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yán)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rèn)真負(fù)責(zé),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后果災(zāi)難,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義理?

  39、有子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君子專心致力于最基礎(chǔ)的工作;A(chǔ)樹立了,道就會產(chǎn)生。一個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chǔ)吧!”

  40、“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說:君子只計謀于道,不計謀于食。耕田也有饑餓的時侯,學(xué)道也可得祿食。所以君子只憂道之不明不行,不憂貧不得食。

  42、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yǎng)護(hù)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根本,以禮法來實行義,以謙遜的語言來表達(dá),以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wù),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45、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說:“那怎么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 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47、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意思是:子夏說:雖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會有值得欣賞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遠(yuǎn)恐怕就會有泥濘了,正因為這樣,明智的人才不會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意思是:子夏說:工匠在作坊里完成產(chǎn)品,君子通過學(xué)習(xí)來領(lǐng)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懂得客觀自然規(guī)律,就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的禮義禮節(jié),就不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別人。

  50、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有德行的君子,與人相處恭敬謙遜,與世無爭。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競爭的地方,那一定是見他在比賽射箭的時候。 仔細(xì)觀察他將要開始射箭的時候,一定是先行禮,后上場, 射完之后,必與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場來,勝者敬酒, 君子之爭就是這樣的情形。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3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3.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6.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7.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8.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1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3.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1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6.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7.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8.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9.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22.學(xué)而時習(xí)之,溫故而知新。

  23.禮,與其奢也,寧儉。

  24.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28.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29.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富且貴焉,恥也。

  30.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3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3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3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5.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3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3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4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43.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其取。

  4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45.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46.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4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48.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9.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50.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51.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5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5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7.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5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60.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4

  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5、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8、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9、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5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雍也》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墩撜Z憲問》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墩撜Z為政》

  6、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公冶長》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述而》

  8、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衛(wèi)靈公》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學(xué)而》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墩撜Z學(xué)而》

  1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墩撜Z子路》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相關(guān)文章:

論語中的句子02-01

論語中勵志的經(jīng)典句子09-18

論語關(guān)于孝的句子02-17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5篇09-29

論語的經(jīng)典句子(15篇)09-29

論語中講偉人誠信的句子08-13

論語中經(jīng)典的句子和譯文07-03

《論語》經(jīng)典句子英文翻譯03-16

論語中關(guān)于君子的句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