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科學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節(jié)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在游戲中體驗小蝌蚪變青蛙的樂趣。
2、發(fā)展幼兒原地彈跳能力。
3、鍛煉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重難點:
發(fā)展幼兒原地彈跳能力。
幼兒能按口令進行模仿游戲。
活動準備:
青蛙生長過程的圖片一幅、背景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
(1) 請幼兒欣賞故事《小蝌蚪變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 生長變化過程,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 引導幼兒在場地上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形態(tài),并啟發(fā)幼兒進行原地彈跳的'探索活動,為游戲活動做準備。
2、在游戲中練習原地彈跳,體驗游戲的樂趣。
。1)示范講解游戲玩法
教師以青蛙媽媽的身份,邊示范邊講解游戲的過程和玩法,引導幼兒聽口令進行模仿游戲。
“我是小蛙卵”——“小蛙卵變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來了”——“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來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重點練習原地彈跳,掌握動作要領(lǐng):起跳時雙腿屈膝,落地時再屈膝進行緩沖。
。2)師生在歡快的音樂背景下進行游戲,體驗小蝌蚪變青蛙的樂趣。
、俳處熤笇в變喊从螒蛞(guī)則進行游戲,引導幼兒根據(jù)教師的口令及時模仿小蛙卵、小蝌蚪、小青蛙的樣子。
、谶M一步練習彈跳動作,幼兒運動量達到頂峰。
3、放松活動
教師帶領(lǐng)幼兒在輕柔的音樂伴奏下進行放松活動,使幼兒運動量逐漸降低下來。
教學反思:
幼兒初步掌握“從高處往下跳”的動作要領(lǐng)后,需要通過游戲或提高難度來保持他們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跳的動作,避免枯燥的純動作練習,因此,教師分別提出跳得高、遠、輕的要求,使每次練習各有側(cè)重點。
小百科:蝌蚪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nèi)鰓,生有側(cè)扁的長尾,頭部兩側(cè)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nèi)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yǎng)。
科學教案 篇2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zhì),知道腐殖質(zhì)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3、會做腐殖質(zhì)形成的實驗
過程與方法:
遵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殖質(zhì)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
情感價值:
通過對土壤的進一步了解,認識土壤對人、植物和動物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地去保護土壤。
教學重點: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教學難點:較長的實驗過程能否堅持觀察
教學方法:以講解、圖片及實驗為主要手段,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本質(zhì)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提問:課本8頁第一幅圖中,為什么上黑下淺?
2、學生討論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二、學習新課,研究土壤
。ㄒ唬┨剿魍寥婪饰值拿孛
1、學生觀察、比較表層土和下層土
學生觀察提前準備好的兩種土壤,比較它們的不同,從而得出結(jié)論(土壤的`顏色與腐殖質(zhì)的多少有關(guān))
2、講解:表層土的養(yǎng)分來自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它們被稱為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是植物生長的必需肥料。腐殖質(zhì)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要區(qū)域是在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腐爛在表層土中,所以腐殖質(zhì)主要集中在表層土中。
表層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很豐富,下層土能提供的養(yǎng)分就少多了,隨著土壤深度增加,巖石逐漸增多,巖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層。
。ǘ┎⒉皇撬械耐寥蓝挤饰
1、觀察課本9頁下面的三幅圖片并閱讀圖左的文字
學生閱讀圖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樣,知道由于地理天氣或人類活動的原因,導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貧瘠的
2、右邊的圖是人類改造貧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ㄈ┝私馔寥乐猩畹男游
1、觀察課本11頁上圖
2、講解:教師講解這幅圖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養(yǎng)殖方法
三、鞏固—做一個肥料袋
1、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學生觀察肥料袋的制作圖及步驟,討論如何設計實驗。
2、教師講解注意事項
3、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教師巡視指導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
四、布置作業(yè)
談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五、課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了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nóng)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動準備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志)。
3。課件《可以食用的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nèi)丝梢猿浴?/p>
。1)教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么吃的?
。2)集中討論:你吃過那些葉子,你是怎么吃的?
2、教師小結(jié):原來葉子有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二、分類活動:
1、第一次分類:
教師:今天,林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
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里。
。ㄒ来纬鍪救N標志并作解釋)。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教師:小朋友分得這么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當當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
如果不對,請你把它找出來,放在合適的籃子里。
3、小結(jié),請幼兒說說:你發(fā)現(xiàn)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么分的。
4、教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1)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葉子的食用方法。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說說這些葉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5、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里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里看到的農(nóng)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xiàn)出來。
三、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營養(yǎng),要多吃蔬菜。
2、知道農(nóng)民伯伯種菜很辛苦,要尊敬他們。
延伸活動
1、制作葉子拼盤。
2、制作生菜沙拉。
3、繼續(xù)了解可以食用的葉子的名稱、食用方法。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10-20
玩水科學教案01-31
實用的科學教案11-17
科學教案(必備)11-10
昆蟲科學教案07-10
磁鐵科學教案05-09
大班科學教案:蝸牛_大班科學教案08-15
科學教案:磁鐵真奇妙_小班科學教案02-05
大班科學教案:滾動的輪子_大班科學教案03-08
中班科學教案:神奇的風_中班科學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