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陣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
(1)結(jié)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zhì)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3、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fā)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jié)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jié)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寫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前 后
(寂寞苦悶)
悠悠 愴然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指導學生朗讀,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xiàn)手法。
3、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圣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nèi)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F(xiàn)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中堅人物內(nèi)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jīng)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diào)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里修碣石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合作探究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賢君又在哪里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涌上詩人的心頭。
(2)、詩人為什么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么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于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杰難追難待。于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后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功的積極精神。
三、當堂背誦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并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說明: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jīng)典詩作,讀經(jīng)典就要讀出經(jīng)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峰,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xiàn)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齊梁浮艷、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潮即將涌現(xiàn)。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對唐詩的開啟作用。讀《登幽州臺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2.難點: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說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fā),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tǒng)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懷。范讀,或者放錄音;
指導齊讀。
在聽讀中感受;
在朗讀中沉浸。帶動學生積極的主體體驗,更好、更快地走進文本。
描述詩人形象提問:用幾句話描述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動作、語言等。)學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與想象。
朗讀。
朗讀。詩歌是形象的,也是個性化的;讀詩首先也應該是感性的,想象是讀詩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理解詩人的悲慨。補充注釋與背景資料,更好讀懂全詩。
①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②者:古音“詐”,與“下”押韻。
、厶椋貉蹨I。
(背景資料略)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
背誦。
(作者以北方蒼茫廣闊的原野為背景,俯仰古今,視通萬里,抒發(fā)天地之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歲月無情時不我待。全詩呈現(xiàn)出蒼涼悲壯的氣氛。)知人論世;
推敲詞句;
仔細品味。
初識盛唐氣象借助前人評論,感受詩歌的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diào)。
(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zhèn)湔咦影憾选?馬端臨:“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胡應麟:“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澤一呼,為眾雄驅(qū)先。”)理解評論。
回憶境界宏大的唐詩。
背誦本詩。讀出文化,讀出經(jīng)典的價值。
思路點撥
1.朗讀全詩,感受、沉浸;
2.畫出詩人登臨幽州臺的情景,或者將詩歌改寫為一個故事、一篇散文。
3.班級交流,互相評議。
4.找朋友:從登高抒懷、懷才不遇、陳子昂的詩作等不同角度為《登幽州臺歌》找“朋友”。
5.加深體驗,強化感受。
練習舉隅
1.默寫《登幽州臺歌》。
2.劃出朗讀時的停頓節(jié)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3.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臺歌》的同時之作,詩中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了無限欽羨。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宮親師事之。燕昭王還接受郭隗建議,筑黃金臺以延請?zhí)煜缕媸。未幾,招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國勢驟強!端E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前有序,序中寫道:“丁酉歲(697),吾北征。出自薊門,乃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
結(jié)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登幽州臺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說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fā)的,但是可以引導我們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秘,從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偉大與永恒。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說說你的理解。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中蘊涵的哲學道理。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情感。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讓他們團結(jié)協(xié)作,鍛煉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通過拓展,讓學生閱讀水平進一步提高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jié)果寫在大卡上。
1.學習《幽州臺歌》
、俳Y(jié).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谀銖脑娋渲畜w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詩句研讀: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詩句中的“獨”該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么?
4.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表達詩人什么情感?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結(jié)果點講以上問題,并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2.學習《望岳》
(1)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嘆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睂懗隽颂┥降纳衿嫘沱惡臀《敫叽蟮男蜗蟆_@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
(2)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結(jié):
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
2.拓展:
課外閱讀陳子昂和杜甫的詩歌,并作賞析。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情朗讀并背誦。
2、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準備1:背背詩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吳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浦歌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1、找規(guī)律,板書:歌。提醒:歌的筆畫,生在筆記本上寫一個“歌”字。
介紹漢樂府詩集,介紹以后將會學到的《長恨歌》《明日歌》等都是這種體裁的歌。
貼士: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gòu)專門采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gòu)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gòu)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2、出示課題——《登幽州臺歌》,講解幽州臺,辨析“州”字。
比較“州”“洲”
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qū)劃。中國的別稱是九州。
如: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
再如:蘭州、杭州、廣州。
洲:
、偎械年懙 如:橘子洲 天興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陸 如:亞洲、歐洲等
3、讀題。注意停頓——登/幽州臺/歌
4、學生五分鐘預習。
、僮x準,檢查。
②讀通,檢查。
、圩x熟,檢查。背誦檢查。
、茏x會,借助注釋。
指導點:念——惦記,常常想
指導點:古人、來者
【小貼士】
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戰(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后來有個智者郭隗(kuí )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 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后來沒多久就引發(fā)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yǎn),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落后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后一個內(nèi)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坝沂斑z”、屬唐朝時的小官,是咨詢建議官員。左、右拾遺為從八品官職,微不足道。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科科長。
譯文: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5、體會詩情
①了解詩人寫作背景
貼士: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而后隨武攸(yōu )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tǒng)治者制造分裂的戰(zhàn)爭,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其時。
史料記載1: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一心報國,“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于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然拔劍走出鄉(xiāng)原。)二十四歲中進士,升任右拾遺。
史料記載2: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史料記載3: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xiàn)。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zhàn)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谡覍Ρ,體會孤獨
遠與近的對比:遠指圣賢之君太遠,昏庸之人太近。
冷熱與的對比:冷指現(xiàn)實冰冷,熱指滿腔熱血;
大與小的對比:大指蒼穹廣大,小指個人渺小;
長與短的對比:長指歲月長河漫漫無期,短指人生苦短,時不我待;
廖廖數(shù)字,內(nèi)涵豐富……
③形成畫面: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個人在幽州臺上顯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讀。
⑤講君子之骨
少年之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東林書院
長大沒有入仕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長大之后入仕 帶兵打仗則 精忠報國 ——宋.岳飛
立于廟堂則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國家遇到危難 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宋.蘇軾
這些立于天地之間的`君子們,是國家真正的棟梁,他們不為自己名利,只為天下蒼生;把個人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标懹闻R死才會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才會有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前,用足力氣,高喊“過河!過河!過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哪。能感受到陳子昂的悲憤嗎?
區(qū)區(qū)22個字,字字含淚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難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
小結(jié):壯志未酬的悲憤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它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態(tài)度是更加執(zhí)著和珍惜,而不是放棄和冷漠。時代條件提供了馳騁的舞臺,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時代條件未能提供舞臺,浩歌激烈,憤慨悲涼。這些都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寫推薦詞
師:2011年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兆鵬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詩排行榜”前十大唐詩頗有爭議。如果請你為《登幽州臺歌》寫份推薦詞,你準備怎么寫?
7、結(jié)課
陳子昂越行越遠,但他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多讀多記多體會,讓這些美好的古詩成為滋養(yǎng)我們精神的營養(yǎng),讓我們在這些詩人的帶領下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人格獨立的大寫的人。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6
一、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先驅(qū)。他的詩思想進步而充實,語言剛健而質(zhì)樸,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現(xiàn)存詩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臺歌》。有《陳伯玉文集》傳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臺歌》: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陳子昂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三、課文翻譯
前:過去。
古人: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圣君。
后:未來,后世。
來者: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然:悲傷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想到廣闊天地的無窮無盡,我獨自悲傷,熱淚縱橫!
四、問題歸納
1.“獨愴然而涕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了詩人孤單寂寥、苦悶悲愁的心緒。
2.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五、課文主題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悲歌。全詩并未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只是抒發(fā)了登臺感慨,語言蒼勁奔放,語調(diào)慷慨悲涼,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和苦悶悲愁的情懷。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zhì)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nèi)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四、總結(jié)全文:
1、總結(jié)古詩。
2、總結(jié)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jié)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yè)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此詩,能夠理解翻譯。最好能當堂背下來。
2、體會詩歌闊達蒼涼的意境之美。
3、理解詩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詩歌的朗讀背誦和理解翻譯
2、難點:詩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繪。
教學過程
1、導語:
同學們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過同學的回憶,體會委屈的情感,建立一個情感聯(lián)系,跟詩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評,不被同學朋友理解,因為送同學回家晚了,被家長批評。跟家長出門,指導的道路正確卻不被采納等等。
同時調(diào)動課堂氣氛,讓學生通過回憶回答,很快的進入課堂氛圍。
那么,歷史上,有一個人,比起你的事情來說,是倒霉頭透頂了。——設置懸念,引出此詩的作者和經(jīng)歷,了解此詩的寫作背景。
2、介紹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陳子昂圖畫。
簡介: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后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鉆經(jīng)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
3、此詩背景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亂,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熱情進諫,并自薦分麾下萬人為前驅(qū),但武氏以書生輕之,不納。數(shù)日后,陳子昂再諫,激怒了武氏,將其貶為軍曹。此時的陳子昂,滿懷悲憤。登臨幽州臺,寫了一首詩。
4、播放幽州臺景觀,指出幽州臺地點,引起學生參觀吊古的情懷。誰去過北京?誰去過北京的大興?
凡是去過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肯定感興趣。而且,因此會加深印象。
5、介紹幽州臺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幽州臺: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著名詩人陳子昂也寫了一首關于幽州臺的詩《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又名“薊北樓”,也有稱“燕臺”。
6、看到此臺,陳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詩歌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7、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自讀。讀給同桌挺聽。找同學朗讀。目的,就是加強學生的`朗讀。
8、翻譯解釋。
翻譯詞句,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闊達。愴然:悲傷,凄惻。涕:古時候指眼淚。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譯詩歌內(nèi)容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后望不見當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蒼茫一片。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9、分析探究
前不見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見來者,來者指什么人?
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畫面。
這道題只要學生描繪,基本就沒問題。學生同桌討論,再然后找學生描繪。登臺遠眺,宇宙蒼茫,孤單寂寞。
詩歌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同桌。然后找學生回答。只要學生說的詞語接近,就讓他們記下來。
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寂寞孤獨,悲涼悲戚。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對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悶。詩歌表達了什么樣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體。創(chuàng)造出悠遠遼闊。
空曠蒼茫?犊瘺龅囊饩场T娙说桥_遠眺,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想?
聯(lián)想過去賞識賢才的英明君王和現(xiàn)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達詩人什么情感?
懷才不遇,報國無門。這個是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在前面,已經(jīng)總結(jié)過。
最后小結(jié)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0
一、導入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二、作者介紹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xiàn)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采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xiāng),被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zhì)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三、朗讀詩歌
1.聽范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全班齊讀。
四、翻譯詩歌
1.解題: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jì)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zōu)衍(yǎn)延請入內(nèi),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2.試譯詩句。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五、詩歌賞析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其中“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明確:時間角度。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當時的.禮賢下士的明君。
2.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樣的境遇和情感?
明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3.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
4.詩人見此景為什么愴然而涕下?
明確:空間無限遼遠,使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境遇,產(chǎn)生孤獨,寂寞,悲涼之感。
5.從詩中你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陳子昂?
參考詞句: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六、主旨歸納
提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詩人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愁苦情懷。
七、拓展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yè)的遺憾: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宮,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趨馬復歸來。
八、作業(yè)
1.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臺歌》。
2.背誦積累拓展的兩首詩。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歌的意思。
2、能從不同的角度對詩歌的語言進行賞析,體會詩人的情感。
3、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過登高的體驗,請談談你的感受。
唐代有一位文學家陳子昂,他登上了幽州臺,又有什么樣的感慨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首《登幽州臺歌》
提醒學生注意州字的寫法。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
二、讀詩韻
1、聽錄音。
2、學生齊讀。
3、讀了這首詩,你體會到了詩人內(nèi)心有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悲傷,孤獨,難過)
4、再試著深情的讀一遍,讀出那種悲傷和孤獨。
三、釋詩意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句的表面意思。
2、人描述。
3、古代圣賢之君,具體指的是哪個君王呢?學生講燕昭王筑黃金臺的故事
4、男兒有淚不輕彈,陳子昂為什么流淚了呢?結(jié)合背景說說陳子昂當時的境遇。
四、品詩味
說說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喜歡的理由。
。ǹ梢詮臒捵、內(nèi)容、情感、意境、描寫角度、語言風格等方面)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自由發(fā)言
五、悟詩情
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當他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那么詩人在詩中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呢?
六、小練筆
如果陳子昂站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試寫出你想對他說的話,自由發(fā)言。
七、比較閱讀
1、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也是登高抒懷之作,試感悟王安石在詩中抒發(fā)的感情與陳子昂有何不同?
2、假如王安石登上了幽州臺,他會有和陳子昂同樣的感慨嗎?試分析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2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臺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一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闭b讀古代詩詞,并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二、學生分析:
《登幽州臺歌》主要是針對八年級學生,通過對本章節(jié)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古詩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并理解其大意;
2、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這種體裁,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四、教學步驟:
本節(jié)課將通過五個步驟進行教學:導入—講解—鑒賞—提問—總結(jié)。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本章我們將進入古詩詞的學習,詩歌就像一顆璀璨的明星,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中獨放異彩。而在眾多詩人當中,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卻屢受排擠,報國無門。他難尋知音,獨上高樓;百感交集,悲從中來,于是寫下了一首千古傳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學生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師再稍作補充(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科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qū)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zhì)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他的《登幽州臺歌》一起感受一下。
。ǘ┲v解詩文
1、歌: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shù)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最主要的三類就是:“歌”、“行”、“吟”三體,屬樂府。
2、寫作背景: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訓,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遺萬人作前驅(qū)以擊適,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3、幽州臺:即薊北樓,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4、翻譯: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三)鑒賞
1.前兩句詩——時時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扒安灰姟薄昂蟛灰姟保瑫r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2.后兩句詩是從——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前賢云集的黃金臺,詩人深感在浩瀚的宇宙面前,自己的渺。ò涤饕宰约阂蝗酥﹄y以扭轉(zhuǎn)時局)。
3.在藝術表現(xiàn)上,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4.在用辭造語方面,語言古樸練達,意境蒼茫遒勁。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ㄋ模┨釂
1、《登幽州臺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人獨自登上幽州臺,面對著燕昭王納賢之地深感自己英雄空老,報國無門不禁愴然淚下的凄涼畫面)
2、詩人在登臨幽州臺是在憂心大唐江山還是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深感憤懣?(二者兼而有之)
3、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英明君主的渴望和人生的孤獨感)
。ㄎ澹┬〗Y(jié)
詩人登上幽州臺,深感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不禁悲從中來。慨嘆自己生不逢時,語言奔放,慷慨遒勁。通讀全詩,詩人沉郁蒼涼的悲歌,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反復吟詠的結(jié)晶。陳子昂是不幸的,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但又是幸運的,為我們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其自身獨具的“漢魏風骨”也為一掃浮艷纖弱的齊梁詩風首開先河。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
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4
一、【設計理念】
古詩的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穿越時空去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魅力與輝煌。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注重發(fā)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強調(diào)學習方法的鞏固、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guī)律,形成能力。只有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鮮活的畫面、優(yōu)美的旋律、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也就是說,知人論世,學生才能讀懂詩歌,讀出詩的音韻美、畫面美、情感美。
二、【教材簡析】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登高望遠、吊古傷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憤中用淚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這首詩篇幅短小,僅僅二十二個字,但是每一個字卻都有千斤之重。讀之似有厚重水泥板層壓之感,然后能明白陳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以及懷才不遇、理想破滅的那份孤寂。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悠、愴、涕”等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愴然”等詞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并嘗試背誦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詩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體會詩歌的音韻、情感,培養(yǎng)學生讀中理解,讀
中想象的能力。利用課文插圖及多媒體課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習閱讀古詩的興趣,感受詩的闊大而悲傷的意境,體會詩
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難點:通過詩歌賞析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五、【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
2.多媒體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上課導入:
師:(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出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 師:“古來圣賢多寂寞”。孤獨是說不出的內(nèi)心酸楚,孤獨是懷才不遇,孤獨是百無聊賴。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今天我們?nèi)ジ惺芤晃淮筇圃娙藘?nèi)心的那份孤獨,齊讀課題《登幽州臺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習古詩的`熱情]
二、解詩題,知作者
師:你知道作者哪些詩或事?從題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詩人······
師:是啊,搜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那學習詩歌,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呢?(板書“讀”)多讀是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們?nèi)匀挥眠@個方法來學習。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總結(jié)提煉出“讀”的重要性,并為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了指導]
三、“三讀”知詩意
1、趣讀,體會音韻美
師:要你來讀,你怎么讀?
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師:糾正讀音“愴”翹舌后鼻韻,強調(diào)節(jié)奏停頓。
師:能不能讀得更有趣一些?比如加上動作讀,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的讀、還可以和同學合作讀呢!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辦法讀這首詩,盡量要讀得有趣一些!下面分組練習。 師:誰愿意展示一下?(預設:讀得怎么樣?他們都喜歡你這種方式!大家也來試一試) 師:你覺得誰讀得好,推薦一下(預設:你讀得真動聽!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著你一起讀了!
師:老師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我來推薦他一起來! 師:古詩不但能夠讀,還能唱出來呢!(出示古詩新唱)我們也來唱一唱,你還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換成這個詞唱出來。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誦讀從詩人角度出發(fā),而趣讀則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貼近孩子的天性最終激發(fā)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聽讀,想象畫面美。
師:一首詩不但是一首動聽的歌,更是一幅生動的畫呢!來,請閉上眼睛仔細聽老師朗讀這首詩,你透過詩里的文字去想象畫面(配樂)
師:同學們,這個時候呀,我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怎樣一個畫面?聽了他這樣的描述,你有怎樣的評價?
師:為了讓同學也能感受到你的畫面美,可以使用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的寫法把句子說生動些聽起來才這么美。也許古詩旁邊的注釋對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幫助哦! 師:“古人”指誰?“來者”指誰?登上幽州臺的陳子昂看到了···想到了···,此時的他心情怎樣?陳子昂為何會有這樣的孤獨凄涼郁悶之感?(簡介寫作背景)
師:古代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時,在理想破滅時,都會吊古傷今流露出內(nèi)心的孤寂和落寞之感。請閉上眼睛,再來聽一遍(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師:請睜開眼睛接下來像老師那樣,帶著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來讀這首詩。前兩句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多了一個停頓,比較舒緩流暢,表現(xiàn)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詩情畫意。把詩句中的景物變抽象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xiàn)眼前,學法的指導也在不經(jīng)意中得以強化。當然,課堂有意識地想象補白,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fā)發(fā)散性思維,深化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拓展,對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意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3、背讀,感悟情感美
這么凄美的詩,你們愿不愿意背下來啊?(配樂) 小結(jié):對于古詩學習,多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深情地讀我們體會到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英明君王的渴盼,人生的孤獨感無以言表。
[設計意圖: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里,了解文本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最終熟讀成誦,體現(xiàn)扎實有效的教學]
四、賞析詩歌
師: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4句,卻展現(xiàn)了一幅境界渾厚,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同學們,你覺得哪些字詞能讓你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那份孤獨落寞呢?
前面兩句中兩個眼中“不見”,卻是內(nèi)心渴望相見,反筆所寫,無明君可見,這樣更能凸顯詩人內(nèi)心的悲恨落寞。
后面兩句寫登高眺望空間的遼闊無垠、浩瀚無邊。天之高,地之廣,若功成名就,會有曹操觀碣石的豪邁,而此時一事無成,高廣反襯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蔼殹⑻椤倍稚詈犊瘧嵵。
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八、【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趣讀---體會音韻
“三讀”
聽讀---想象畫面
背讀---感悟情感
九、【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詩。
2、參觀子昂故里。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掌握重點字詞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小組討論,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人生的思考,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為何產(chǎn)生如此復雜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古代幽州臺的圖片,介紹幽州臺的`歷史背景,引出詩人陳子昂在此留下的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學生自由朗讀,初步理解詩歌大意,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字詞釋義,疏通文意:結(jié)合課下注釋,講解重點字詞,如 “幽州臺”“前”“后”“愴然”“涕” 等。引導學生逐句翻譯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
精讀詩歌,體會情感: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思考詩人為何 “獨愴然而涕下”。各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歸納,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對歷史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創(chuàng)設情境,深情誦讀:教師描述詩歌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再次誦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出抑揚頓挫。邀請個別學生展示誦讀,其他同學評價。
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回顧詩歌內(nèi)容、情感和朗讀技巧。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詩歌,查閱資料了解陳子昂其他作品。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9-20
《水鄉(xiāng)歌》教學設計06-03
《胡說歌》教學設計08-06
《水鄉(xiāng)歌》教學設計10-30
《小河的歌》教學設計07-29
潑水歌教學設計06-11
木鼓歌教學設計09-30
數(shù)字歌教學設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