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培訓考試 百文網手機站

教育技術培訓考試模擬題

時間:2022-04-26 17:09:47 培訓考試 我要投稿

2022教育技術培訓考試模擬題

  教育技術指在教育中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20 世紀后,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廣播、電視等現(xiàn)代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擴大了教育、教學活動范圍,提高了效率與質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教育技術培訓考試模擬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教育技術培訓考試模擬題

  一、單選題

  1、以下哪一項不適合作為網絡探究學習的學習任務( )。

  A、制作關于酸雨危害的多媒體演示文稿

  B、設計一份宣傳環(huán)保的倡議書

  C、設計某一地區(qū)河流污染治理方案

  D、標注漢字拼音

  2、在交流與討論中,( )的目的是小組學生解決共同的問題。

  A、頭腦風暴B、同步討論C、辯論D、合作性討論

  3、課程整合中的教師評價可簡化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 )的評價,第二階段是對教學實施的評價,第三階段是總結經驗,形成模式。

  A、教學管理B、教學行為C、教學科研D、教學設計

  4、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程,學校必須進行卓有成效的教師培訓。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教師的培訓的組織工作存在( )兩種方式。

  A、由點及面,逐層推進;全員、全程培訓

  B、由面到點,分層推進;全員培訓

  C、由上到下,全程培訓

  D、由點及面,分層推進;全體培訓

  5、在交流與討論中,要求學生之間對各自提出的觀點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和討論,而是盡可能多的提出與討論問題相關的觀點,這種交流與討論形式是指( )。

  A、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B、辯論

  C、合作性討論D、異步討論(如BBS、電子郵件討論等)

  6、將戰(zhàn)爭形勢圖、反映葛底斯堡戰(zhàn)役底油畫等資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一課教學,這種方式是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 )方法。

  A、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B、提供多種通道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D、模擬占據(jù)空間廣的事物

  7、( )是指比較穩(wěn)定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體系,它具有特定的教學理論指導,具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定位,對教學因素及其組合結構具有特定的要求,對教學活動及其流程具有特定的規(guī)定。

  A、教學模式B、教學結構C、教學設計D、教學方法

  8、( )主要是按照一定標準收集起來的學生認知活動的成果。

  A、客觀題測驗B、表現(xiàn)性評價

  C、檔案袋分析D、論文題測驗

  9、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立足點是( )。

  A、教學計劃B、信息技術C、信息素養(yǎng)D、課程

  10、( )是指將網絡作為調查內容的傳播工具,廣泛收集調查信息的調查方法。

  A、網上調查B、郵件調查C、BBS調查D、IP調查

  11、( )旨在使學習者建構起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發(fā)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技能;成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養(yǎng)學習的內部動機。

  A、基于問題學習 B、有意義的學習

  C、資源型學習 D、網上合作學習

  12、( )是指根據(jù)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學習者通過核查,一旦發(fā)現(xiàn)了問題,就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

  A、自我調控 B、自我監(jiān)察 C、自我管理 D、自我評價

  13、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給學生,即使是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會出現(xiàn)“吃不消”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叫( )現(xiàn)象。

  A、認知超載B、感知超載C、記憶超載D、理解超載

  14、在教學目標表述中,“發(fā)展態(tài)度和觀念”的要求屬于情感領域的( )層次。

  A、形成價值觀念 B、組織價值觀念系統(tǒng) C、反應 D、價值體系個性化。

  15、在教師的隱喻中,由蠟燭變?yōu)榛鸺碾[喻是( )變化的表現(xiàn)。

  A、中心à邊緣 B、成批生產à個性凸現(xiàn) C、奉獻(雙贏 D、傳遞者(促進者

  16、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 )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師生互動式的變革。

  A、教學內容 B、教學方法 C、教學模式 D、教學過程

  17、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提供支持和幫助,學生之間利用網絡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構成了( )三維互動方式。

  A、教師—計算機—學生 B、學生—計算機—學生

  C、教師—計算機—教師 D、計算機—學生—計算機

  18、在信息技術整合的課堂中,學生每人擁有一臺電腦并與教師的電腦相連形成局域網,同時配有網絡教學監(jiān)控系統(tǒng),( )的課堂組織形式。

  A、小組活動 B、全班活動 C、個別活動 D、集體活動

  19、( )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探究學習和基于問題學習,著重強調學生分析資源、利用資源驗證假設的過程。

  A、網上合作學習B、真實性任務學習C、有意義的學習D、資源型學習

  20、行為主義理論的教學方法在( )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A、情境性教學B、直接教學C、程序教學D、隨機進入教學

  21、( )是指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相關行為和活動。

  A、課堂教學B、教學組織C、課堂氛圍D、課堂管理

  22、情境學習是( )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A、行為主義B、認知主義C、建構主義D、人本主義

  23、把信息技術作為探索研究工具,學生們運用信息技術進行“MOVIE”主題的探索,這是信息技術在英語學科中的( )運用形式。

  A、為教師的演示教學提供新方式 B、擴大和緊密英語學習共同體

  C、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的英語學習 D、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環(huán)境

  24、使用一些諸如“到超市購物”之類的游戲軟件或課件,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解決“( )”問題的豐富情境。

  A、導數(shù)和微分B、空間和圖形C、統(tǒng)計與概率D、數(shù)與代數(shù)

  25、美國對新教師的學科知識要求中描述學科里的事實、概念、原理、理論等的是( )。

  A、理論知識B、概念知識C、內容知識D、科學知識

  26、以下哪種學習模式不屬于接受學習?( )

  A、有意義接受學習 B、直接教學 C、真實性任務學習D、模仿學習

  27、火山的形成全過程甚至是上萬年的地質事件,可以通過多媒體動畫模擬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這種方式是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 )方法。

  A、模擬人眼不可感知的地理事物 B、模擬對占據(jù)空間廣的地理事物

  C、模擬發(fā)生過程時間跨度大的地理事物 D、模擬微觀地理事物

  28、下面的( )不是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方法。

  A、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B、提供多種通道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D、模擬占據(jù)空間廣的事物

  29、學生的思維是否嚴密而有序,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都體現(xiàn)在( )的過程中。

  A、學習知識B、問題解決C、解答試題D、抽象思維

  30、在研究性學習教學流程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確定主體中,信息技術的可能的整合方式是( )。

  A、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處理信息 B、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C、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交流 D、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結果

  31、( )設置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對游戲中的問題解決來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能力。

  A、操練型游戲B、練習型游戲C、交互式模擬游戲D、問題解決游戲

  32、( )是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lián)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

  A、內容分析B、先前經驗分析C、態(tài)度分析D、任務分析

  33、( )受這樣一種建構主義觀點指導,即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是受社會性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A、資源型學習B、探究型學習C、研究型學習D、合作學習

  34、教學目標的結構或分類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學理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響的是布盧姆的分類,他把教學目標分為( )三大領域。

  A、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應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認知、情感和學習策略

  35、美國對新教師的學科知識的要求是( )。

  A、內容知識,科學知識,方法知識B、內容知識,實質知識,方法知識

  C、理論知識,實質知識,實踐知識D、概念知識,實踐知識,方法知識

  36、在信息技術整合的課堂中,往往存在( )三種典型的課堂組織形式。

  A、全班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B、班內活動、課外活動和個別活動

  C、整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D、集體活動、個別活動和網上活動

  37、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師教學前( )的準備狀況。

  A、課程、課件和教學環(huán)境B、課件、網絡和多媒體環(huán)境

  C、硬件、積件和教學環(huán)境D、硬件、軟件和教學環(huán)境

  38、教師整合能力的發(fā)展方式主要包括( )。

  A、講演,觀摩,案例分析,合作討論,自我反思,參與科研課題

  B、準備,聽講,總結

  C、創(chuàng)設情景,實驗探索,意義建構,應用與遷移,效果評價

  D、備課,案例分析,應用與遷移。自我反思,參與科研課題

  39、下面的( )不是信息技術與寫作和聽說教學整合的具體策略。

  A、情境寫作B、議論文寫作C、互動性寫作D、論辯性寫作

  40、下面的( )是真實性任務學習的典型代表。

  A、網上合作學習B、模仿學習

  C、拋錨式教學D、直接教學

  41、在教學目標表述中,“使用知識并進行理解”的要求屬于認知領域的( )層次。

  A、領會B、綜合C、分析D、應用

  42、直接教學的教學流程是( )

  A、定向、講解、有組織的練習、有指導的練習、獨立練習

  B、講解、定向、有指導的練習、有組織的練習、獨立練習

  C、定向、講解、獨立練習、有指導的練習、有組織的練習

  D、講解、定向、有指導的練習、獨立練習、有組織的練習

  43、在信息社會里,以文字課本為主要教學傳媒的教學模式,必將為以( )為教育傳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

  A、教育技術B、信息技術C、多媒體技術D、網絡技術

  44、( )指理解計算機的特性、性能和應用,能夠應用熟練、高效的使用計算機完成自己在社會上的工作。

  A、信息素養(yǎng)B、計算機素養(yǎng)

  C、計算機教育D、信息技術教育

  45、( )是指由一些具有相同知識經驗背景、興趣愛好、學習目標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春體。

  A、學習共同體B、學習網C、信息高速公路D、信息網

  46、美國信息素養(yǎng)國家標準的( )內容描述的是利用技術資源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在真實世界利用技術做出決策,解決問題。

  A、技術效能工具B、技術通信工具

  C、技術研究工具D、技術問題解決和決策工具

  47、( )是以學生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課程,實際與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

  A、信息技術課程B、直接教學活動C、綜合實踐活動D、拋錨式教學活動

  48、反思性教學的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思考,第三步是解決問題。

  A、觀察B、自我覺察C、制定計劃D、創(chuàng)設情景

  49、在《拋物線》一課中,某老師利用計算機在大屏幕上顯示太空中彗星飛行的情景,并對彗星劃過太空的軌跡進行定格,這種方式是利用計算機( )。

  A、呈現(xiàn)教學內容B、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C、作為認知工具D、作為學習工具

  50、良好的個別輔導軟件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心理的理論指導和軟件設計的原則。個別輔導軟件中應該:設置( )、包含操作測量、有效的教學過程。

  A學習目標B學習計劃C操作方法D、操作目標

  51、( )主張采用真實性任務,設置與現(xiàn)實問題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與現(xiàn)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獲取隱含于情境之中的知識、工具,并在學習過程之中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A、隨機進入教學B、拋錨式教學C、情境式教學D、支架式教學

  52、當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或者自己感到困難時,教師或者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可以提供相關的資料,這種方式屬于教學支架的( )方式。

  A、講演和示范類B、練習和反饋類C、資料和工具類D、資源和工具類

  53、借助錄象等視頻技術,以歷險故事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問題情景屬于( )

  A、基于問題學習 B、發(fā)現(xiàn)學習 C、探究訓練 D、拋錨式教學

  54、在教師的隱愉中,由一桶水變?yōu)楹恿鞯碾[愉是( )變化的表現(xiàn)。

  A、中心-----邊緣B、靜態(tài)------動態(tài)C、奉獻-----雙贏D、傳遞者-----促進者

  55、為了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必須把( )當作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點,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戰(zhàn)略高度,搶占教育信息化“制高點”。

  A、教育技術 B、信息技術 C、素質教育 D、創(chuàng)新教育

  56、( )是一種兩軍對壘、針鋒相對的討論方式,其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加全面地看清問題的實質。

  A、爭論 B、合作性討論 C、頭腦風暴 D、辯論

  57、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 )等人于1995年開發(fā)的一種課程計劃。

  A、杜威B、布魯納C、斯金納D、伯尼、道奇

  58、在學習《百草園與三味書屋》課前,教師先讓同學們回憶并講述自己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這屬于( )

  a.課堂導入 b.分析學生特征 c.確定學習目標 d.分析教學內容

  59、課堂導入的主要作用是( )

  a.總結規(guī)則,抽象分析 b.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

  c.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d.促進遷移

  60、適宜制作并處理電子表格文件的軟件是( )

  a.Photoshop b.Frontpage c.Dreamweaver d.Excel

  61、下列哪種媒體最適合用于實物圖、人物照、景觀照、插圖等的展示( )

  a.視頻 b.圖形 c.圖像 d.動畫

  62、一位老師希望將經常訪問的網址與自己的博客相鏈接,以方便訪問相關網站,需要設置:( )

  a.日志題目 b.博客地址 c.友情鏈接 d.日志標簽

  63、Powerpoint用于制作幻燈片的是( )

  a.備注頁區(qū) b.工作區(qū) c.大綱視圖區(qū) d.幻燈片視圖

  64、假如一位老師要在網頁上放置一張風景圖片,下列哪種格式最為適合( )

  a.PSD b.BMP c.JPEG d.MPEG

  65、搜集教學資源應遵循一些原則,下列選項中不必考慮的是( )

  a.教學資源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b.教學資源一定是數(shù)字格式

  c.教學資源應依據(jù)教學活動的需要進行選擇

  d.教學資源不能有科學性錯誤

  66、要對一個班級期末考試的總成績進行排名,最簡單的方法是( )

  a.利用計算器 b.利用Excel c.利用Access d.利用Visual Foxpro

  67、一位老師嘗試用photoshop合成圖片,他以后還想反復修改,應當將文件保存成以下哪種格式( )

  a.psd格式 b.gif格式 c.bmp格式 d.jpg格

  68、教學目標的表述應該具體、明確而不是籠統(tǒng)模糊的,應利用外顯術語表述成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下列表述清晰的教學目標是( )

  a.理解什么是力 b.了解地震的成因

  c.感受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 d.能夠流利背誦古詩《春曉》

  69、下列哪種媒體最適合用于講課提綱、說明性文字等的呈現(xiàn)( )

  a.視頻 b.圖像 c.文本 d.動畫

  70、利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的局限在于( )

  a.電子郵件發(fā)送時間短,成本低

  b.不利于師生在異地輔導作業(yè),交流思想,互相協(xié)作

  c.反饋速度受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影響

  d.教師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方便與多個學生交流,并且交流時所需的工作量較小

  71、與多媒體教室環(huán)境相比,網絡教室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在于( )

  a.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便于交流的平臺

  b.能夠以多種媒體形式呈現(xiàn)學習內容

  c.具有控制各種設備的集成裝置

  d.能夠播放視頻和音頻信息

  72、網絡上常見的動畫圖片格式為( )

  a.jpg b.mpeg c.bmp d.gif

  73、完整的教學過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確定目標、制訂策略、( )、試行方案、評價和修改等過程

  a.設計過程 b.選擇媒體或資源 c.選擇人員 d.需求分析

  74、電子郵件地址中@之后表示:

  a.用戶名 b.郵件服務器名 c.發(fā)件人姓名 d.收件人姓名

  75、下列哪個搜索關鍵詞可以找到音頻資源( )

  a.故鄉(xiāng)的云 bmp b.狼牙山 wav c.水晶 swf d.北戴河 doc

  76、適用于開展以教師講授和課堂演示為主的教學環(huán)境是( )

  a.多媒體教室環(huán)境 b.圖書館學習環(huán)境

  c.多媒體網絡教室環(huán)境 d.專業(yè)實驗室環(huán)境

  77、教師利用圖片、VCD機、錄像機、視頻、音頻等呈現(xiàn)真實的事物與問題,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屬于哪項教學活動( )

  a.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b.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c.教師講解,學生接受 d.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78、下列哪項活動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

  a.教師置境,學生體驗 b.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c.教師分組,學生合作 d.教師講解,學生接受

  79、用于排除搜索結果中制定的內容的方法是( )

  a.+號 b.-號 c.空格 d.等號

  80、為了使得學生了解火山爆發(fā)的場景,教師播放了火山爆發(fā)的視頻片斷,這體現(xiàn)了教學媒體在( )方面的功能:

  a.設置疑點,引發(fā)思考 b.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共同經驗

  c.提示示范,便于模仿 d.展示事實,獲得直觀經驗

  81、按照媒體作用于人體感官的不同,影片和錄像通常被稱之為( )

  a.視覺媒體 b.聽覺媒體 c.視聽覺媒體 d.超媒體

  82、下列哪種媒體最適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展現(xiàn)真實場景( )

  a.視頻 b.圖形 c.音頻 d.圖像

  83、某位教師需要選取一段《再別康橋》的背景音樂來輔助教學,以下哪一種不屬于音頻資源( )

  a.再別康橋.wav b.再別康橋.mp3 c.再別康橋.wmf d.再別康橋.wma

  84、下列屬于教育技術中無形的智能技術的是( )

  a.教學媒體 b.學習環(huán)境 c.教學設計 d.教學資源

  85、下列哪種媒體最適合用于課文朗讀、背景音樂、解說、音效( )

  a.視頻 b.圖形 c.音頻 d.動畫

  86、下列哪種媒體最適用于過程演示、原理闡釋( )

  a.圖像 b.音頻 c.動畫 d.圖形

  87、學習者特征分析可分為哪兩方面( )。

  a.初始技能與目標技能 b.一般特征和學習特征

  c.學習準備和智商 d.情商與智商

  88、教育技術的主要目的是:( )

  a.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規(guī)律 b.開發(fā)教學媒體

  c.應用規(guī)律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 d.將新技術引用到教育領域

  89、在多媒體教室里,教師利用Flash動畫演示教學內容,并給予學生必要的提示,讓學生總結得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原理,屬于( )教與學的活動:

  a.教師講解,學生接受 b.教師置境,學生體驗

  c.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d.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90、在搜索課件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用的課件資源網站,為了方便再次瀏覽該網站,最簡便的做法是( )

  a.將網址復制到一個Word文檔中 b.將網頁另存到一個特定的文件夾

  c.將網址添加到收藏夾 d.復制網頁上的所有內容到Word文檔

  91、按照學科的教學需要,配有專業(yè)設備與儀器的教室環(huán)境是( )

  a.多媒體教室環(huán)境 b.圖書館學習環(huán)境

  c.多媒體網絡教室環(huán)境 d.專業(yè)實驗室環(huán)境

  92、以下學習目標,表述不規(guī)范的是( )

  a.通過探索治理酸雨的措施,理解治理酸雨的基本原理

  b.通過學習酸雨的危害,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c.通過參與探究酸雨形成原因的活動,樹立科學探究精神

  d.能說出我國酸雨類型和酸雨區(qū)分布

  93、在教師利用Flash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文件”菜單中的“保存”命令,使用此命令后,生成文件的擴展名是:( )

  a.swf b.flv c.fla d.exe

  二、多選題

  1、學習資源的提供方式一般包括( )。

  A、提供材料B、提供內容C、提供軟件D、提供地址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從一開始只定位于語文教學,現(xiàn)在已經開展到各個學科,提出一種新的結合,即( )相結合。

  A、學科教學B、創(chuàng)新精神C、實踐能力培養(yǎng)D、信息技術運用

  3、綜合實踐課主要包括( )幾部分。

  A、信息技術教育 B、研究性學習C、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 D、勞動技術教育

  4、斯滕伯格關于教師專業(yè)知識的看法是( )

  A、學習者和學習的知識B、內容知識C、教學法的知識 D、實踐的知識

  5、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第二階段中,又可以劃分為( )幾個層次。

  A、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huán)境 B、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C、作為協(xié)作工具 D、作為研發(fā)工具

  6、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教學設計指導原則不包括( )。

  A、接近性原則 B、定向與回憶 C、反饋原則 D、強化原則

  7、完整的信息素養(yǎng)應包括( )三個層面。

  A、 信息技能 B、文化素養(yǎng) C、 信息意識D、知識素養(yǎng)、

  8、教學環(huán)境中的物理環(huán)境包括( )。

  A、教室物理空間B、硬件擺放和座位安排

  C、教學硬件 D、軟件資源的安排和放置

  9、網上調查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 )幾個方面。

  A、快速傳播與多媒體問卷 B、組織麻煩、費用昂貴

  C、便于對采集信息的質量實施系統(tǒng)的檢驗和控制

  D、24小時全天候的調查

  10、教學評價可分為( )。

  A、教師評價 B、同學互評 C、自我評價 D、家長評價

  11、根據(jù)整合的深度,可以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劃分為( )

  A、完善型 B、綜合型 C、創(chuàng)新型 D、建構型

  12、操練與練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 )

  A、集體練習 B、有指導的練習 C、獨立練習 D、測試練習

  13、幻燈片制作時,應當做到( )。

  A、動畫要多,聲音要多,文字要多 B、色彩搭配適宜

  C、構圖要力求簡明,圖形、標題、文字標注三者并重

  D、注意畫面的美觀,各幀風格統(tǒng)一

  14、按網上調查采用的技術,網上調查可以分為( )。

  A、站點法 B、電子郵件法 C、隨機IP法 D、視頻會議法

  15、在觀摩教學行為時,一般分為以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舊知識,引出新主題;實驗探索,意義建構;( )和效果評價。

  A、反思 B、分析 C、應用 D、遷移

  16、為了充分發(fā)揮觀摩的效能,我們需要( )。

  A、制定觀摩計劃 B、預測教學行為C、觀摩教學行為 D、評價教學行為

  17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設定恰當?shù)某尸F(xiàn)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

  A、加強目標信息呈現(xiàn)的突顯性 B、保證足夠的重復率

  C、恰當?shù)恼Z言輸入 D、提供適宜的支持方式

  18、合作學習形式是( )。

  A、組合閱讀 B、專家組討論 C、本組學習 D、全班交流

  19、網上寫作實驗室是因特網上一類重要的寫作資源,下面的( )是它的寫作輔導形式。

  A、實時性的聊天B、電子郵件C、BBS D、在線練習

  20、按照教師所提供與本課學習內容的關系,可以將學習資源劃分為( )

  A、信息資源 B、預設資源 C、相關資源 D、泛在資源

  21、我國教師的教育技術標準包括( )大方面

  A、教學實踐 B、教學管理 C、合作交流 D、學習與發(fā)展

  22、一般來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意味著信息技術要在教育中實現(xiàn)三大功能;既作為( )

  A、學習對象 B、教學工具 C、學習工具 D、教學工具

  2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多種多樣,下面( )屬于創(chuàng)新型模式。

  A、合作學習B、探索和發(fā)現(xiàn)學習

  C、問題解決學習D、基于計算機的課堂講演、練習、討論

  24、信息技術整合于英語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包括( )

  A、提供廣泛的英語閱讀學習資源

  B、提供支持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活動的工具

  C、交流方式單一D、提供各種學習策略

  25、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內在過程可以被簡化成( )四個環(huán)節(jié)

  A、自我計劃 B、自我監(jiān)察 C、自我調控 D、自我反思

  26、問題的解決一般涉及( )要素。

  A、初始條件 B、目標 C、障礙 D、解決辦法

  27、教師通常在( )幾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下,制定出一份教學計劃。

  A、社會 B、學生 C、課程 D、情境

  28、教學設計一般主要包括( )等步驟

  A、設置教學目標 B、確定評價程序

  C、學者教學形式、學習活動、學習材料和教學媒體

  D、設置學習環(huán)境

  29、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應該學習( ),同時,學習、實踐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 B、多媒體技術的操作技能

  C、現(xiàn)代學習和教學理論 D、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

  30、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 )方面。

  A、有效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 B、選擇和評價信息資源的能力

  C、運用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能力 D、應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31、下面哪些工具是網絡下載工具( )?

  a、 迅雷 b、 網絡螞蟻 c、 網際快車 d、 Emule

  32、下面幾個軟件中,是圖形圖像處理工具的是( )?

  a、 Photoshop b、 暴風影音 c、 Acd See d、 畫圖

  33、以下哪幾種文件格式屬于音頻文件( )?

  a、 wav b、 mp3 c、 psd d、 mid

  34、教師需要一些圖片資源來輔助學生理解,那么以下可用的是( )?

  a、 mpg b、 jpg c、 bmp d、 gif

  35、完成教學實施之后進行教學反思時,不屬于對教學資源反思的是( )?

  a、 學生活動是否充分深入 b、 教學圖片是否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c、 所選音頻朗誦是否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 d、 學生的協(xié)作程度

  擴展資料:

  1974 年,美國發(fā)射第一顆專用于教學的“實用技術衛(wèi)星”,標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此后,人們進一步探索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的最新成果給發(fā)展教育技術帶來的新課題。

  定義

  作為教育技術學科研究對象的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是育人技術及其創(chuàng)新整合的技術,核心是教學設計技術和課程開發(fā)技術。楊開城《從技術的本質看教育技術的本質》

  AECT94定義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xié)會(簡稱AECT)在1994年發(fā)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是中國普遍認可的教育技術定義: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其英文原文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該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表述為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的提法,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向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大轉變。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與信息、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種信息和環(huán)境條件。新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槟芊e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而教師要提供能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從21世紀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創(chuàng)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tǒng)。

  AECT05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shù)募夹g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

  英文原文: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AECT17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和資源進行策略設計、管理和實施來加強知識、調解和提高學習和績效的研究以及對理論、研究、符合倫理道德的最佳實踐。

  英文原文: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y, research, and best practices to advance knowledge as well as mediate and improv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strategic design,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比較

  1.教育技術AECT94定義: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AECT2005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shù)募夹g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

  3.AECT2005定義表明:

  (1) 界定的概念名稱是"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 教育技術有兩大領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

  (3) 教育技術有雙重目的:"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

  (4) 教育技術有三大范疇:"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與AECT94定義比較,相當于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整合為05定義中的三大范疇.其對應關系是:將94定義中的"設計""開發(fā)"兩個范疇合為一個范疇"創(chuàng)造";將94定義中的"利用"范疇改成了一個較簡單的詞"使用";將94定義中的"管理"與"評價"兩個范疇化為"管理"一個范疇;

  (5) 教育技術有兩大對象" "過程"和"資源". 與94定義中的"學習過程""學習資源"有一定區(qū)別.2004定義中的"過程"和"資源"之前有一個限定詞"適當?shù)募夹g性的"過程與資源;

  (6)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術性。

  4.教育技術AECT2005定義的主要貢獻:

 。1) 將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由教學領域擴展到企業(yè)績效領域;

  (2) 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踐應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

  (3) 首次將"創(chuàng)造"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三大范疇之一,強調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

  (4) 從對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研究限定為對"適當?shù)募夹g過程和資源"的研究,突出了專業(yè)特色和工作重點。

  5.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局限于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行業(yè)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性和規(guī)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 其次,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規(guī)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

  6.AECT17的一些看法:

  這是時隔12年之后發(fā)布的最新定義,從時間角度看,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此次定義繼續(xù)保留了提高績效這一目標和符合倫理道德這一準則。將學習和教學作為兩個過程來分別進行設計開發(fā)體現(xiàn)了不同應用背景下的適用性,將教學設計宏觀為三個步驟有所不妥。

  歷史起源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fā)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也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因此美國可作為研究國外教育技術發(fā)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fā)展可從三個主要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tǒng)方法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fā)展的起源不同,但基本都沿著”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學——教育技術“這一發(fā)展軌跡。在此期間,媒體化的視聽傳播教學、個別化教學、教學系統(tǒng)設計逐步融合,在20世紀70年代,在系統(tǒng)方法的融合下,三個分支形成了教育技術,使之成為了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領域和學科。

  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xié)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聽教育

  30年代后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后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并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xié)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于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后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jù)。

  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xié)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么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并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于采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教育技術

  中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雜志發(fā)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由于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xié)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xié)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xié)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后,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yè)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jù)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tǒng)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中國教育技術發(fā)展

  中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研究》雜志發(fā)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中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fā)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wèi)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后期,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fā)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fā)展和民族發(fā)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肆诸D擔任總統(tǒng)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lián)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

  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fā)展方案,重點傾向于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中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后,1999年6月13日發(fā)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xiàn)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這是中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標準。該標準對教育技術作出了如下的定義: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xiàn)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發(f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升級為2.0,要實現(xiàn)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yǎng)轉變;從應用融合發(fā)展,向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轉變。這對新時代的教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等技術迅猛發(fā)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tài)。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加快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有效途徑。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教育現(xiàn)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志。

  新形勢下,教育技術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抓手,需努力跟進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革新和理論突破,從更宏觀的角度把握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狀況和各地各區(qū)具體實際,由點帶面,勾勒未來教育新形態(tài),助力民族復興教育發(fā)展。

  特征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tǒng)方法)綜合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征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于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是依靠開發(fā)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學習資源包括信息、人員、材料(教學媒體軟件)、設備(硬件)、技巧和環(huán)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要使它們在學習中產生整體功能、發(fā)揮優(yōu)良作用,就必須通過進行系統(tǒng)的設計實現(xiàn)優(yōu)化組合。因此涉及到進行一系列的教育開發(fā)工作,進行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fā)和有效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fā)、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tǒng)方法來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tǒng)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訂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并根據(jù)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shù)牟呗裕ㄟ^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并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jù)需要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這樣的系統(tǒng)過程為實現(xiàn)優(yōu)化教學活動(或學習經驗)提供了途徑。

  可以把教育技術應用于解決教學問題的基本指導思想概括為:以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和運用系統(tǒng)方法三個概念的整合應用。其基本的實踐原則是首先要鑒定問題,弄清所要解決問題的本質,然后根據(jù)問題的實質來研究、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統(tǒng)方法的程序和步驟來操作實施。

  操作過程可分為六個步驟,即鑒定、設計、選擇、實施、評價和修改與推廣。亦可概括為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鑒定問題和解決問題,即首先確定要解決的是什么性質的問題(或需求),然后再根據(jù)問題的性質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其過程如圖1.4所示。在應用實踐中,對進行的每一步驟還需要運用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來支持教育開發(fā)的系統(tǒng)方法。

  可以說,實際上教育技術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采用學校的班級授課、個別化教學,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體的教學技術內容和不包含實在媒體的相關方法、策略等教學技術內容。

  例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涉及的、稱為傳統(tǒng)的教育媒體:教科書印刷品、黑板、粉筆、實驗室、教具、掛圖,及條件較好的學校配備的、稱為現(xiàn)代的教育媒體:幻燈機投影儀、電視錄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衛(wèi)星教育系統(tǒng)等。同時,教師常常進行的課前備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使用相應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情況的測驗等,都是屬于不包含實在媒體的相關方法、策略等教學技術內容。

  因此,一切教育活動中都涉及教育技術的內容。雖然教育技術本身不是陌生的事物,存在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但是,作為專門的學科內容,一個研究卓有成效的領域,一套對改善教育效果、對教育發(fā)展和改革存在著巨大潛力的有效方法和專業(yè)知識技能,還未被所有教育工作者認識、熟悉、掌握,需要更多的學習、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2022教育技術培訓考試模擬題】相關文章:

普通話考試全真考試模擬題08-28

自學考試:語文模擬題目11-09

2017年雅思閱讀考試模擬題08-06

招標師考試合同管理模擬題09-24

內蒙古駕照考試模擬題08-18

河北省駕照考試模擬題08-17

《圖論》期末考試模擬題(答案)08-31

雅思考試的備考模擬題08-14

托福考試閱讀理解模擬題08-18

2017臨床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模擬題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