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單元精練習題及答案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練習題了,只有認真完成作業(yè),積極地發(fā)揮每一道習題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深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你所見過的習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單元精練習題及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單元精練習題及答案 1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選擇題
1、羅馬法是指下列哪一時期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
A、公元前6世紀初至公元7世紀 B、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
C、公元前7世紀初至公元6世紀 D、公元前7世紀末至公元6世紀
2、《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平民的勝利,主要是因為它( )
A、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B、內(nèi)容廣泛且條文清晰
C、規(guī)定了嚴酷的債務奴役制 D、審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3、下列所列“四書五經(jīng)”書名中的屬于“四書”的是①《詩經(jīng)》②《論語》③《春秋》④《孟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萬民法”取得“公民法”是為了適應( )
、侔鎴D的擴展 ②國際交往擴大 ③商品經(jīng)濟和貿(mào)易的發(fā)展 ④封建主統(tǒng)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公元六世紀晚期,一位羅馬公民因故意傷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對其量刑的依據(jù),最有可能的是( )
A、《十二銅表法》 B、習慣法
C、《民法大全》 D、公民法
6、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時期( )
A、屋大維 B、狄奧多西
C、查士丁尼 D、哈德良
7、羅馬公民法其內(nèi)容包括( )
、僭显悍 ②元首命令 ③大法官告示 ④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不屬于羅馬法所涉及內(nèi)容的是( )
A、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承認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
C、滲透著自然法思想
D、“天賦人權(quán)”“權(quán)利平等”
9、下列關(guān)于羅馬法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A、其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wěn)定帝國統(tǒng)治
B、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
C、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D、是為了維護羅馬封建制度
10、古代羅馬法不斷積累與完備的根本推動力是( )
A、法學家的不斷努力 B、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
C、平民的要求和斗爭 D、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二、材料解析題
11、材料一 (第8表)凡故意傷人肢體而又未能取得調(diào)解時,則傷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樣的傷害。不過,如有人打斷自由人骨頭,他須償付300阿司罰金;如被打折骨頭的是奴隸,罰金可以減半。 ——摘編自《十二銅表法》
材料二 奴隸和隸農(nóng)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nóng)必須嚴加懲治。 ——摘編自《民法大全》
。1)《十二銅表法》發(fā)表的原因是什么?標志著什么?
。2)《民法大全》形成于哪位皇帝期間?其目的是什么?又標志著什么?
。3)根據(jù)材料一、二內(nèi)容,你認為羅馬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三、問答題
12、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格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fā)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為持久的征服!闭務勀銓Υ嗽挼睦斫。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2、D 3、C 4、A 5、C 6、C 7、D 8、D 9、D 10、D
二、材料解析題
11、(1)是平民反對貴族特權(quán)斗爭的結(jié)果;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2)查士丁尼;極力重振羅馬帝國的雄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3)為了維護奴隸制度,保護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
三、問答題
12、作者此話有理,因為前二次征服(武力、基督教),不是因為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就是因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而減弱,唯有第三次最為持久。表現(xiàn)在:歐美各國在不同程度上無不受到羅馬法的影響。
。1)為近代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民權(quán)理論提供了思想淵源,為資產(chǎn)階級戰(zhàn)勝教會和世俗的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
(2)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鞏固提供了現(xiàn)成的法律形式;
(3)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了范本。20世紀初羅馬法的影響經(jīng)過日本,延伸到了中國。國民黨征服的民法即沿襲了羅馬法。我國現(xiàn)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羅馬法的原則。
高中歷史單元精練習題及答案 2
一.選擇題
1.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勢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國家的分裂 B 統(tǒng)治者發(fā)展佛教用來麻醉人民
C 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 D 眾生平等的主張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三教合一”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時期知識分子對宗教的觀點是
A崇佛壓儒和道教 B以儒為本,吸納佛道思想
C以佛為本,吸納儒道思想 D崇儒壓道和佛教B
4.“理學”思想確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確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關(guān)新儒學——理學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發(fā)展繼承孔孟學說,有兩個流派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B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對“理”的來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是唯心主義思想
D陸王心學認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種消極反動的思想D
二.問答題
7.什么是理學?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是什么?
答:理學是在宋朝時,為了回應佛、道挑戰(zhàn),新興儒學思潮建立的學說,它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學說,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tǒng),被稱為“理學”。背景:(1)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危機;(2)隋唐時期的學者提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主張;(3)為重興儒學,唐宋儒學家在吸取佛、道哲學的某些思想的基礎(chǔ)上,對儒學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探索;(4)宋代“重文”國策形成了學術(shù)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氛圍;(5)“二程”和“朱熹”對儒學經(jīng)典的多年鉆研。
【能力測試】
一.選擇題
1.隋唐時期的“三教合一”中的佛教主要是指佛教中的
A天臺宗 B華嚴宗 C禪宗 D凈土宗
2.下列倡導三教合一文人包括①王維②王通③柳宗元④劉禹錫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3.理學的集大成者是
A張載 B程頤 C程顥 D朱熹D
4.認為把握理需要通過“格物致知”,這里的“格物”指的是
A客觀存在的事物 B普遍存在的原理
C對各種知識的體會 D先天的“理”C
二.問答題
6.程朱理學和陸王新學有什么同異之處?對理學如何評價?
。1)同: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則。
。2)異:前者認為“理”是通過“格物致知”,即通過接觸世間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chǔ)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而后者認為“心即理”,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不用學習只要通過內(nèi)心反省就可以體會“理”。
。3)評價:局限性: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積極作用: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高中歷史單元精練習題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數(shù)學課堂精練的答案06-23
關(guān)于語文的單元練習題及答案07-07
課堂精練七上數(shù)學答案06-23
數(shù)學七上課堂精練答案06-23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精練及答案10-02
初中數(shù)學單元練習題(附答案)06-23
高一英語單元練習題及答案08-26
課堂精練七下數(shù)學答案06-23
八上數(shù)學課堂精練答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