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
1、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3、廣州的樹中秋——中秋節(jié)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nèi)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jié)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4、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5、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jié)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jié)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6、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7、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8、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9、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10、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11、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12、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3、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2
1、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3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jié)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jié),已經(jīng)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jié)過后,馬上就要到重陽節(jié),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jié)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愿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jié),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jié)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jié),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白鲷巍币蚕笳髦环N團圓,每逢“做粑”時,都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分工協(xié)作,其樂融融。
3、瓷都:行幫規(guī)矩要加餐。
除了燒太平窯,景德鎮(zhèn)還有不少獨有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業(yè)有關。相傳,坯房在中秋節(jié)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應豬肉4斤和鮮蛋,黃花,木耳,粉絲,咸魚,芋頭,青菜等十種菜肴,另加40個銅錢作酒錢,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加餐的規(guī)格叫十碗菜,晚上賞月的茶點里還要有花生,瓜子和梨,這些都是行幫定下的規(guī)矩,不能破壞。此外,中秋節(jié)時吃堿水粑也是當?shù)乇夭豢缮俚捻椖俊?/p>
4、寧都:火龍虎月下進村。
隨著“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fā)財做屋……”一串串清純的童音在村中響起,這是中秋寧都縣南云村的一道獨特景觀。中秋當晚,盧氏七房各出7名壯漢,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選用長約米的毛竹,從尾部往下層層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澆注過植物油的紙卷。夜幕降臨后,各房人馬舉著49根竹篙匯集盧氏家廟前,依次點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
5、尋烏:抬故事喜慶豐收。
抬故事是尋烏縣民間節(jié)慶的重要民俗活動,以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來展示一般選擇8歲以下的小孩進行人物造型和化妝,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為方形木架,用彩布裝飾起來,由青壯年輪流抬著巡村游樂,長達三四個小時!疤Ч适隆笔枪糯鷮跞藨c祝豐收的一種形式,借此來表達他們的喜悅心情。
6、上饒:“菩薩出門行香”。
與別的地方習俗不一樣的是,每到中秋節(jié)前后,上饒縣,玉山縣,廣豐縣的一些鄉(xiāng)村平常供在廟里的菩薩都要出來行香,這也是一年之中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紅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節(jié)的晚上,每家每戶都要供奉月餅,水果。對祖先進行祭祀。
7、婺源:龍燈越長越興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節(jié),有擺龍燈的傳統(tǒng)習俗。擺龍燈也叫“迎龍燈”。只是當?shù)厝擞星锏姆绞。所謂“龍燈”是由于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并點燃上面的香,高舉著來回游走于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8、吉安:中秋夜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qū)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9、資溪:畬族鄉(xiāng)親唱山歌。
資溪縣烏石鎮(zhèn)新月畬族村是一個小山村,全村畬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風俗濃厚。畬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唱歌,每逢節(jié)日便以歌助興,以歌抒情,中秋節(jié)也不例外。
到了中秋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個山頭,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種,即獨唱對歌,齊唱。畬族歌手們隨興而唱,即景編詞,使新月畬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風情村”。
10、春:香煙裊裊跳儺舞。
宜春儺舞祭月源遠流長,每逢中秋佳節(jié),宜春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月活動,場面恢弘,香煙裊裊,爆竹聲聲。跳儺舞者頭戴面具,身著古裝,持各種兵器,手舞足蹈,其表現(xiàn)手法嚴肅而詼諧,它既是人們以娛樂形式向儺神祈求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的一種祈禱方式,也是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娛樂活動。儺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為樟木雕成,形色酷似京劇臉譜,體現(xiàn)出較高的工藝水平與審美品位。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4
1、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愿。
2、賞月
賞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眾化的習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動,亦可是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團體性的`聚會。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園圃、陽臺、屋頂天坪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月餅,沏上一壺香茗,對月當歌,邊嘗餅品茗,邊聊天敘舊,不亦悅乎。
3、博餅
博餅是賞月活動中的一種有趣的游戲。相傳是300年前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為寬慰士兵佳節(jié)思親之情而設的,后來流傳于民間。
中秋節(jié)前夕,商家就經(jīng)銷供戲餅用的“會餅”,共63塊,隱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數(shù)。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數(shù),89七十二是千歲之數(shù),七九六十三是王爺之數(shù),鄭成功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餅亦稱“博狀元餅”。會餅仿照科舉規(guī)制,設特大號餅一個為“狀元”餅,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
依此二號餅兩個為“對堂”餅,直徑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號餅四個為“三紅”,直徑2至3寸,代表“探花”;還有“四進”餅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代表“進士”;“二舉”餅十六個,直徑約1寸,代表“舉人”;“一秀”餅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余,代表“秀才”。
“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只碗。親友相邀,每人輪流用六個骰子在碗里擲數(shù),根據(jù)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紅點的多寡獲餅,直到把餅分完。
4、游筍江
這是成年人的娛樂。過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jié)伴遨游筍江的習慣!肮S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一。傳說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
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踏著皎皎月色,迎著融融江風,步著南音絲竹余韻,三五成群,相約游江,既給中秋佳節(jié)一個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5
1、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jù)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游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2、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xiāng)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云:“中秋各鄉(xiāng)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彼^“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3、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制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nèi)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shù)十盞,往往聚至數(shù)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shù)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逼浜蟛痪,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4、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jīng)典素餡經(jīng)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jīng)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升陽泰的傳統(tǒng)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6
1、吃團圓飯
老廣州人的中秋從“吃團圓飯”開始。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盡量趕回來,已經(jīng)分家單過的成年兒子也要和妻兒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時,合坐共吃團圓飯,以示“月光團圓”。所吃菜式除了年節(jié)當令的蔬菜、肉類之外,還必有一道“圓蹄”——即是用發(fā)菜、冬菇之類的作料燜燒豬蹄,也是取個團圓的好意頭。
2、樹中秋
舊時的廣州,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籠。到了夜里,在燈內(nèi)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jié)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以此慶賀中秋,羊城人也叫“豎中秋”,又叫“樹中秋”。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會給小孫子送燈籠,還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孫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3、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jié)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jié)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qū),中秋節(jié)俗稱“月光誕”。中秋節(jié)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后,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有天臺的人家在天臺,沒天臺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5、炒田螺
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關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頭
廣東有個傳統(tǒng)習俗: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為,吃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不僅是因為芋頭長至中秋時節(jié)最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頭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頭總是和一窩小芋頭同生在一處,象征母子團圓。粵語“芋頭”又與“護頭”諧音,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表示合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渾圓象征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節(jié)前后又適逢盛產(chǎn)期,柚子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秋節(jié)的應節(jié)食物;蛘呤恰耙忸^”夠好,使得柚子成為中秋節(jié)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廣東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個傳統(tǒng)。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還要備上菱角。中秋節(jié)給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殼后切成粒狀煲粥,賞月吃過月餅之后食用,可減少油膩感;用鹽水煮熟后撈起,一邊賞月一邊食用也很有趣。
9、舞葉龍
還須一提的是,過去在廣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帶,中秋節(jié)晚上有舞葉龍的習俗。用榕樹枝葉扎成一條三四丈長的青龍,用兩個芋頭作龍眼,再斬兩條樹丫作龍角,由十幾個后生仔舉著它舞,穿大街、過小巷,邊舞邊唱:“龍來到,錢無數(shù);簽錢買草繩,今年又太平;簽錢買蠟燭,年年起大屋;簽錢買元寶,明年娶新抱(媳婦)!”兒童挽著彩燈,尾隨后面跟著唱。眾人爭著拜龍,把點著的香燭插在龍葉身上,這條青龍漸漸變成了一條流光溢彩的火龍了。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7
燒塔仔
燒塔仔乃孩子們的樂趣,是一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和童趣的活動。中秋節(jié)到來的前兩三天,鄉(xiāng)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這種“塔仔”大小不一,一般疊成五層或七層,各層裱上花花綠綠的五色紙。
塔仔還供奉孩子們喜歡的泥塑偶像。為了燒塔仔,孩子們事先成群結(jié)隊到各處撿來干柴禾,裝滿塔內(nèi),在塔中燃燒,燒得越旺越有彩氣。從農(nóng)歷八月十四到十六連續(xù)三天,孩子們每晚都興致勃勃地燒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輝映,照耀著鄉(xiāng)村的各個角落。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比“燒塔仔”的壯觀場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據(jù)傳燒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于月餅里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yǎng)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而燒塔仔舉火為號,也傳衍至今而成為民俗。
放“孔明燈”
廣場上,用兩條長板椅墊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燈的4個角,另幾人扶起孔明燈的底框,此時點燃燈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熱氣和濃煙,把孔明燈高高漲起,飄飄欲飛。待孔明燈漲滿煙氣后放手,孔明燈便騰起升空,到相當?shù)母叨龋c明月爭輝。
敬田頭
這是一種充滿田園風情的節(jié)日祭奠活動。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中秋“以月餅、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兩天,親友以此相饋!鼻О倌陙恚莶粌H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習慣,還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頭”的風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農(nóng)家中秋必備的食品,故泉州至今還有“八月十五眾人芋”的俗諺。
在私有制的舊時代,土地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壞關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農(nóng)民總是祈望蒼天風調(diào)雨順;祈望土地老爺保庇無蟲無災,耕作順利,五谷豐登,于是便在中秋這一天,用籃子裝著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別到自家的田頭地角去祭敬,以期來年獲得好收成。
聽香
“聽香”是封建時代婦女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熱衷的活動。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jié)夜間到自己鋪境內(nèi)的土地廟或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后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嘩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
以此句話為依據(jù),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jié)果。這種習俗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含有猜謎般的游戲成分,因而勞動婦女樂而為之。泉州有句俗諺叫做“祖師公聽香”,就是由過去市區(qū)后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8
各地皆吃月餅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餅,且?guī)缀醵荚谕砩霞肋^月神之后吃,唯獨休寧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長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餅,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渦陽人在焚香祭月之后分賞月餅和毛豆。
江淮地區(qū):賞月祭月
江淮賞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賞月。祭月又稱拜月。將香案供桌大多擺放在庭院中,或設在院內(nèi)籬笆旁、天井邊。供桌上擺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餅和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蘋果、鮮藕、板栗、棗子之類。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
除月餅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還加有特殊的貢品,如休寧,歙縣城鄉(xiāng)擺上一個大南瓜;長豐放一個大饃;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饃;天長供雞頭苞、毛豆莢,并有月宮嫦娥象等。
祭月時,固鎮(zhèn)、五河是月出鳴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鳴炮染香拜月;休寧蒙城是然組焚香叩拜;屯溪是點上紅燭,全家跪拜。六安,銅陵、壽縣、鳳臺、長豐等則為焚香拜月。
祭過月神,才真正開始賞月。人們一邊欣賞似鏡的明月,一邊品嘗祭品,渦陽,六安、銅陵、冬至、休寧、屯溪、巢湖、天長、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賞月時往往圍坐一處,一面吃月餅、水果等,一面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等到月過中天,才回屋就寢。
徽州地區(qū):舞草龍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龍習俗。草龍是有稻草扎成的龍。黟縣又稱“舞草龍”即用稻草扎成龍頭,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連成龍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細稻草束作龍尾,每段之間用繩系著,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鑼鼓,上下滾動,歡度中秋。
休寧則稱“舞香龍”,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長短依舞龍的人數(shù)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龍身上插滿點燃的篾香。香龍循街道行進舞動,后隨各式花燈,鑼鼓,鞭炮相伴。香龍所到之處,各戶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歡迎助興。到午夜香熄,送龍下水(將龍身投入河中),意為象征豐收。
屯溪則在龍頭上懸掛著一盞紅燈,龍身插以“篾香”,舞龍者多為村中兒童,舞到人家門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辭,如“香龍到你家舞一舞,來年討個好媳婦”之類,以博得人家的歡心與款待。
皖北地區(qū):火把節(jié)
在皖北的阜陽地區(qū),當?shù)匕傩諔c中秋除了有吃月餅等習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節(jié)。提起火把節(jié)的由來,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農(nóng)民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因為劉福通就是安徽阜陽人,他在這里發(fā)動的農(nóng)民起義給當?shù)亓粝铝艘欢渭言挘擦粝铝艘粋節(jié)日民俗。
每至中秋節(jié)晚上,小朋友模仿紅巾軍,用麥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長的把子,內(nèi)實麥草,到野外點燃,搖來搖去,似為信號,本地習稱“撂火把”。這一習俗至今久而不衰。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9
中秋節(jié)習俗禁忌
1、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jié)的拜月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jié)“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彼字^月亮屬于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又女性參加。
2、忌身體弱、體質(zhì)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jié)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chǎn)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臺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4、忌剛剛搬家,而又沒有“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后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后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5、忌頭發(fā)遮額頭。
如果有劉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額前的頭發(fā)捋向后邊或者兩側(cè),千萬不要讓額頭被頭發(fā)遮住,因為這是你的神燈所在。
6、忌出門前或者回家后不燒香。
中秋節(jié)出門前燒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后燒香則是表示答謝,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中秋節(jié)介紹
中秋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簡介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0
中秋節(jié)吃什么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可見中秋節(jié)當然吃月餅了。
但是根據(jù)各地的習俗不同,吃的東西也五花八門。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鴨子,吃南瓜,飲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節(jié),據(jù)我了解湖南安陵書院舉行的中秋節(jié)賞月活動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養(yǎng)生歸原,名菜如下:臨武鴨、東江魚、洞庭湖大閘蟹、桂陽壇子肉、馬田豆腐、永興香螺、檳榔芋頭、沅陵板栗等。
吃月餅
“中秋佳節(jié)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nèi)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日美點。
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鞍嗽掳氤阅瞎稀钡腵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肉質(zhì)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眲児矶持,大有鐘馗驅(qū)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彩窍喈斁眠h。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1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2
1、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在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qū)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4、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5、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jié)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jié)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jié);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3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qū)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jié)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qū)的舞火龍活動規(guī)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掛花燈
打燈籠、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節(jié)小朋友們都會拿著自制的燈籠聚集在一起。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4
莆田人在中秋佳節(jié)有“送秋”、“做秋”和賞月的傳統(tǒng)民俗。莆田是著名的僑鄉(xiāng),在海外的親人甚多,他們往往提前帶著珍饈回鄉(xiāng)“做秋”,向其父母和長輩請安,共同過著“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團圓節(jié)日。國內(nèi)人家已出嫁的女兒每于中秋節(jié)前送禮物給娘家父母“送秋”,體顯出其尊親、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送秋”的禮物,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餅、白果(銀杏)、板栗、香芋(檳榔芋)、豬“戈”(豬蹄)、花生油、米粉等,親友之間也有互送月餅的。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有宴席。富裕人家,山珍海味,香飄四座;尋常人家,也有“加餐”,以飽口福,俗叫“做秋”。但無論盤菜多少道,其中炒興化米粉和香芋是不可少的。家庭主婦對炒興化米粉都有好工夫,色、味、香俱佳。宋理學家朱熹在興化講學時,吃到炒興化米粉,不禁拍案叫絕,說:“可口,美味無窮!”煮芋頭時,把去皮的.芋頭在鍋中稍蒸,然后把它切成塊塊,下鍋油炒,再加入肉絲、香菇、栗子等佐料,加水燉20—30分鐘。芋頭爛熟,湯汁飄香,令人食指欲動!山區(qū)的群眾常把芋頭“群”(燉)爛、切碎,加入米粉一起炒,故有“芋‘群’米粉炒”的俗諺。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胡子白了,就是說吃了會高壽。按照莆田民間的說法,栗子是民間傳統(tǒng)的進補食品,詩人范成大贊曰:“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崩踝訌臍さ谋饲幸坏叮湃敕兴佒兄10分鐘,撈起冷卻,剝?nèi)つ,食之鮮甜不膩。而莆田方言的“芋頭”與“熬”諧音。過去人們生活艱辛,吃芋頭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頭”,寄望來年時來運轉(zhuǎn)。
一家人聚餐后,一輪圓月已掛上中天。在這“八月中秋月正圓”、“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時光,大家在陽臺上或庭院中,擺上月餅、白果、栗,邊吃、邊賞月。有的人去白塘玩月,中秋夜“游白塘”,是涵江人得天獨厚的賞心樂事,他們每每玩到“月到天心光上下”的午夜時,才漫步踏月回家。有些地方有演出莆仙戲和演奏十音八樂的風俗。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5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于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布置停當之后,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老北京的中秋節(jié)習俗:兔兒爺
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shù)。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xiàn)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jié)廟會上見過。中秋節(jié)祭的就是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里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老北京的中秋節(jié)習俗:吃月餅果品
中秋節(jié),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洞好鞑娠L志》里有“中秋臨節(jié),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边^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xiàn)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卜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并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爸星铮蠹一ニ投Y節(jié),賞奴仆錢,鋪戶放帳帖,每節(jié)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jié)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里的家和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lián)絡感情,結(jié)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xiàn)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6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抖Y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gòu)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17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jié)習俗】相關文章:
廣東各地冬至的習俗12-22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12-23
世界各地奇怪喝茶習俗07-24
世界各地的飲茶文化和習俗06-14
茶藝師解析中國各地的飲茶風俗09-16
各地重陽節(jié)的風俗大全10-26
雨水的習俗與養(yǎng)生08-21
陜西婚禮習俗08-18
莆田冬至習俗12-22
冬至掃墓習俗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