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白坎坷悲憤的一生隨筆散文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情懷,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解讀李白坎坷悲憤的一生。
李白是時代的驕子,一出現(xiàn)就震驚了整個詩壇。他氣狹風雷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天才大手筆,當時就征服了眾多的讀者,朝野上下,許為奇才,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地位。李白是一位曠世奇才,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們在盛贊李白的“斗酒詩百篇”的創(chuàng)作豪情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蓋世絕倫的神奇藝術感染力的同時,卻不得不對這位頂禮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憤的一生的慨嘆與惋惜,教育論文《解讀李白坎坷悲憤的一生》。按理說,盛唐孕育了天才詩人,詩人將唐詩推向了史無前例的高峰。像這樣一位曠世奇才,應該是宏圖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標青史而唾手可得。假如是這樣一位罕見的詩人,與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用一種政治的手段來推動文化的進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領域就絕非是僅限于唐詩;而且有著這種成就的人也決不會是廖若晨星。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許是與政治相背離的,所以充滿了坎坷和艱辛。更可嘆的是“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報負化為泡影。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問政治的閑云野鶴嗎?不是的。是他自己想求仙訪道,不問紅塵,作一個與世無爭的圣賢嗎?更不是。他與一般盛唐士人一樣,是一個功名心很強的詩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舉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樣,“編干諸候”,“歷抵卿相”,寄希望風云際會,一鳴驚人。與25歲就開始了長達18年的漫游與干謁生活,想實現(xiàn)自己的“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理想。干謁失敗后,隱于徂徠山,到42歲,天寶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長安,他自以為時機以到,在《南京別兒童入京》詩中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是好景如曇花一現(xiàn),他終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為觸怒了朝中的權貴,遭到讒毀,于天寶三年以“賜金放還”之名,被迫離開長安。此后,李白寄家東魯,開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特別是他于暮年時期,在752年,誤入永王李嶙的幕府,當永王以叛亂罪被肅宗李亨下令討伐時,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獄,并長流夜郎。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憤交加,次年病逝于當涂,年僅62歲。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使他遺恨終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樣一位曠世奇才難展胸圖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憤、艱辛,以致含冤蒙羞
【解讀李白坎坷悲憤的一生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關于我的坎坷隨筆散文06-25
坎坷道路的心情隨筆散文07-05
解讀父親謎團隨筆散文05-25
千年夢李白隨筆散文06-20
李白是人,詩在人間散文隨筆06-20
李白其實是騙子隨筆散文02-16
一生散文隨筆01-30
江油訪李白紀念館隨筆散文06-20
人生坎坷的感悟散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