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懷念魯迅的手抄報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時25分,人間大愛者魯迅先生為死亡所捕獲。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應是一個人一生的時光。而先生之涯才55年多一點,70年前的那天,是先生生死線上的黃金分割點嗎?
在紀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是很愿意緬想那些沉重的問題,比如“魯迅活到今天會怎樣”,比如“魯迅是否民族魂”,比如“魯迅還是胡適”。門里門外獨彷徨,莊前莊后幾滄桑。在那個“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時代,先生要“肩住黑暗的閘門”,“橫眉冷對千夫指”是肯定的了,但是,橫眉帶怒之外,還有俯首含情!皺M眉冷對千夫指”之后,還有“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似乎都對這后半句熟視無睹了,或者忘卻了。其實,先生“雖大抵和個人斗爭,但實為公仇,決非私怨”,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當時光的通道進入21世紀,魯迅胡適這兩個名字屢屢被同時提起。學者謝泳主編的學術著作《胡適還是魯迅》出版了,作家韓石山的學術著作《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也面世了,“魯胡之爭”的話題于是舊貌展新顏。然而,胡適的自由思想與魯迅的社會批判,誰說必然是冰炭水火的關系?我越來越感覺到,用一個人的多,貶損另一個人的少;用一個人的有,貶損另一個人的無;用一個人的長板,貶損另一個人的短板,都是非邏輯非理性思維。魯迅胡適,并行不悖。用一個最簡單化的形象喻之:魯迅如拿著橡皮擦的左手,擦去錯誤;胡適如握著鉛筆的右手,寫上對的。但左手并不是不會寫字,右手也并不是不會用橡皮擦。
魯迅是整個世界的人,因為他是這個世界的大愛者、至愛者。魯迅的非常態(tài)、胡適的平常心,確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我看來,魯迅的冷里透著暖,胡適的暖里也透著冷,一如“魯”中有“日”,“胡”中有“月”;魯迅是因了當下而前瞻的,胡適是因了前瞻而當下的;魯迅因了為人生而為社會,胡適因了為社會而為人生;在思想之外,魯迅更近于作家,胡適更近于學者———準確的身份認同是很重要的。
“在魯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適便凸顯出他的意義”。魯迅胡適,表面上為中國知識分子展現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其實道路的目的地是一個,那里有著真正的人類福祉。他們同樣清晰地明白自由、平等、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他們只是以不同方式反對專制、擁抱自由。所以,今天不應該是“胡適還是魯迅”,而應該是“魯迅并且胡適”。
【懷念魯迅的手抄報】相關文章:
懷念魯迅作文800字(精選36篇)10-25
走進魯迅手抄報內容10-17
關于懷念魯迅為話題的作文500字12-16
關于學習魯迅的手抄報文稿10-06
懷念革命先烈手抄報內容10-13
品味魯迅關于魯迅的作文12-19
魯迅的語錄11-09
魯迅經典的話11-24
雪——魯迅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