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孝的故事(精選39篇)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毙,也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之一。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孝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孝的故事(10篇):
1、仁孝行于家:守護父親——朱曉暉
頒獎詞: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里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
朱曉暉事跡:
本年度“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fā)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艷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發(fā)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lián)系在一起。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睘榱讼ば恼樟细赣H,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區(qū)的一個車庫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yǎng)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著,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币股钊遂o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著東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著/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周末,朱曉暉在這里當志愿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背著《三字經》,唱唱跳跳表演節(jié)目,還排著隊,仰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沖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
2、孝更絕倫足可矜:陳斌強
陳斌強,作為老師上課風趣幽默,互動性強,很受學生歡迎,他教的兩個班,語文成績連續(xù)多年蟬聯(lián)當地聯(lián)考第一名。
陳斌強9歲時父親車禍去世,媽媽獨自撫養(yǎng)三個孩子長大。2007年,陳斌強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家住縣城的陳斌強,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里,帶著母親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將母親“綁”回家中照料,風雨無阻。陳斌強自身的樸實行為給他的學生,也給整個社會上了極為生動的一課,是一個真正有師德的好老師。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斌強的頒獎詞: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背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背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
3、孝女當家:孟佩杰
命運對孟佩杰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杰送給養(yǎng)母劉芳英撫養(yǎng)。養(yǎng)母三年后因手術失敗癱瘓在床,養(yǎng)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安眠藥片被孟佩杰發(fā)現(xiàn)!皨,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杰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yǎng)母做飯。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杰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yǎng)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yǎng)母生火做飯、敷藥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yǎng)母睡覺后,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芭畠荷砩献畲蟮奶攸c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眲⒎加⒄f,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yī)院的治療,孟佩杰每天要幫養(yǎng)母做120個仰臥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鐘。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杰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yǎng)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的暑假,孟佩杰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fā)廣告?zhèn)鲉危玫焦べY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yǎng)母最愛吃的紅燒肉!拔抑徊贿^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yǎng)母。雖然孟佩杰的身世可憐,但她不向命運低頭,依然勇敢地面對生活。孟佩杰的畢業(yè)愿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wěn)穩(wěn),與養(yǎng)母簡單快樂地生活。推選委員王振耀說: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yǎng)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孟佩杰的頒獎詞:在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tǒng)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jié)。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
4、謝海華
今年53歲的謝海華,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坪塘街道。1988年,從部隊復員返鄉(xiāng)的謝海華,在報紙上看到鄰村的謝芳因勇斗歹徒而身中九刀的新聞,繼而懷著崇敬的心情與謝芳相識,相愛并于當年喜結連理。
婚后至今的29年,謝海華用堅實的雙肩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擔。他全心全意照顧好謝芳的起居生活,每天都要給妻子洗漱、做飯菜、洗澡、洗衣服端屎端尿,貼心而細致,同時,謝海華積極為妻子做康復治療,幫助她擺脫心里陰霾。這一路的生活雖然清貧而坎坷,但謝海華始終不離不棄,謝芳曾動情的說:“我勇敢了一次,而他勇敢了一輩子!”這對好人夫妻故事被廣為傳唱,向更多的人傳播了“孝老愛親”的真諦。
5、田世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兒子在2004年用身體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在溫暖的謊話里,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
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藉。
6、王凱,王銳兄弟
王凱,王銳兄弟是黑龍江蘭西縣人,為了滿足老母親出去看一看祖國大好山的心愿,自制感恩號人力房車,先后二次從蘭西出發(fā),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滿足了老母親的愿望,一路上非常的堅辛,也非常地傳奇。被國人譽為,孝的長征,他們先后被評為小人物感動中國、中國第二屆十大慈孝人物、國家八部委評為中國十大敬老孝親之星和中國第九屆十佳孝賢等榮譽稱號,感恩號房車以被中國當代孝道文化博物館收藏,先后有國內外六白多家電視臺,報刊,雜志直接采訪,并先后做客了中央電視臺三套,四套,七套,十套,十二套及魯豫有約。
幾年來,王凱,王銳兄弟在全國各地演講一千多場,并被多所大專院校聘為名譽教授,客座講師。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被譽為愛的使者,孝行天下。
一個母親,兩個兒子,三十七雙磨破的鞋,跨越一千多個城市,517天,行走三萬七千里,這是一段感恩的歷程,鑄就了中國當代孝子的典范,這就是他們孝行天下,情傳萬家的理,這是嚴肅老師在中國當代十大孝子頻獎大會上對王凱,王銳兄弟的高度評價。
兄弟倆拉著板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步一個腳印地一路向南,途經北京等1000多個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行程18000公里,最遠到達香港。800多個所經過地方的郵戳,見證了他們的感恩之旅。其善舉、孝舉、壯舉、義舉,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
7、高秉涵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高秉涵生于山東菏澤,13歲已經成為"小學兵",在"南逃"路上幾乎丟掉半條命,輾轉抵達臺灣之后,他又成了孤兒流落于臺北街頭。他流過浪,做過小販,幾經周折考上了臺灣"國防學院"法律系,畢業(yè)后成為金門駐軍軍事法庭的法官。他審的第一個案子是金門逃兵案,一個士兵在值崗時冒險抱一只輪胎穿越金門海峽想游回廈門的家,但是沒能成功,被判處死刑。一個想要回家孝敬母親的人怎么會有死罪?為什么一段淺淺的海峽會讓骨肉同胞分為兩個世界?身為法官的高秉涵無能為力,但他的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1973年,高秉涵退出軍界,成為一名掛牌律師。1979年,離家31年后,高秉涵寫的第一封家書,由臺灣至歐洲、經美國寄到中國,又經北京、廣州、遼源,歷時三個多月,于母親葬禮的當天抵達親人的手中。兩岸開放后,他開始奔波于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先后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愿,回歸故鄉(xiāng)的懷抱。
頒獎詞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xiāng)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xiāng)愁。
8、謝延信
謝延信,河南焦作煤業(yè)(集團)鑫珠春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后,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
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頒獎詞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9、季羨林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夾竹桃》等文章便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季羨林還是一位堅定而忠貞的愛國者。2004年4月,93歲的季羨林通過《人民日報》寄語全國的中小學生:“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同伴和睦。”
感動印象
智者永,忍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頒獎詞
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在東方。
10、孫必干
孫必干是中國第一位帶著保鏢上任的外交官。在年過花甲卸任以后,他本想在母親身邊盡孝,但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為國盡忠。他平和的微笑和從容的談吐,永遠蘊藏著堅強。
頒獎詞
他于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xù)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游刃于戰(zhàn)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2004年,這個老人不知疲倦的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讓他驕傲的祖國。
孝的故事(29篇):
一、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適值嚴冬,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頃,只覺得全身發(fā)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四、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到家中有事,當即棄官返鄉(xiāng);氐郊抑,知道父親已重病兩日,經醫(yī)診治,療效甚微。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fā)現(xiàn)味甜,內心十分擔憂,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親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五、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天長(今安徽天長縣)人,字康叔。七歲那年,他的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妒忌,只好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寫金剛 經,行四方尋找生母,終于得到線索。于是決心棄官到陜西去尋找生母。他告別家人,發(fā)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走到陜州(今河南陜縣),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蘇軾和王安石曾經用詩歌贊美朱壽昌的孝心。
六、滌親溺器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是著名詩人,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又是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官至著作佐郎。他十分孝順,雖然身居高官,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七、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今屬湖北)人,字文疆。他九歲失去母親,事奉父親非常孝順。夏天暑熱,他給父親扇涼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體溫暖父親的被子。江夏太守劉護聽說了他的孝行,特地旌表他。黃香少年時就博通經典,能寫文章,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當時魏郡遭受水災,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所得的賞賜賑濟貧民.他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文章。
八、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字仲君。他少年喪父,侍奉母親十分孝順。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趕上饑荒,柴米昂貴,不足以供養(yǎng)母親,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饑。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
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背嗝架姂z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注>椹 通“葚”,桑樹的果實。赤眉軍 新莽末年農民起義軍,因用赤色染眉做標識,故稱。
九、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明帝時廣漢(今屬四川)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十分孝順,龐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謹。婆婆喜歡喝長江水,雖然長江離他家有六七里遠,龐氏也常去取水回來給婆婆喝。婆婆又愛吃魚,姜詩夫婦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就請來鄰居老母一起吃。有一次,因為風大,龐氏取水回來晚了,姜詩懷疑她怠慢婆婆,訓斥一頓,把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舍家,晝夜辛勤紡紗織布,把積蓄起來的錢托鄰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時間一長,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的事。讓姜詩把龐氏請回來。龐氏回家這天,院子里忽然出現(xiàn)噴涌的泉水,口味和長江的水一樣,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龐氏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遠處去取了。
十、聞雷泣墓
戰(zhàn)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隱居以教書為業(yè),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性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并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那時還是崔家的少婦,十分孝順。每天梳頭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給婆婆吃。婆婆不再吃其它飯食,數年之久,仍然身體康健。一天,長孫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愿新婦的孫媳婦也象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焙髞泶奚侥献隽烁吖,果然象長孫夫人所說的那樣,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臥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冬天,天寒地凍,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解開衣服,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繼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舉動,在十里鄉(xiāng)村傳為佳話。
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十三、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在今山東)甫麓。他十分孝順,盡揀美味供奉雙親;活到70歲,從不言老,常穿著五色斑斕的彩衣,手持撥浪鼓,在雙親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戲耍,以討二老歡喜。有一天他給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看見大笑一場。楚王聽說他賢明,召他做官,他聞訊攜家人遷居江南,不知所終。老萊子屬道家,曾著書十五篇,言道家奧妙。
十四、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無家可歸,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guī)兔。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干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睒渌诘馗拿⒏。有詩頌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五、刻木事親
丁蘭,民間傳說中的人物。相傳他是東漢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他年紀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沒有盡到供養(yǎng)父母的責任。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像他們活著一樣對待他們,凡事都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先敬雙親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門一定稟告,回家一定面見,一年到頭從不懈。畷r間久了,他的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針去刺木像的手指,沒想到木像的手指真的流出血來。丁蘭回家看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十六、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字次翁。少年喪父,侍奉母親十分孝順。當時正趕上戰(zhàn)亂,江革背著母親逃難,路上幾次遇到匪賊。有的匪賊要殺死他,江革哭著說:“老母年邁,沒有人奉養(yǎng)!狈速\看他孝順,不忍殺他。戰(zhàn)亂平息后,鄉(xiāng)里人稱贊他為“江巨孝”。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貧窮得沒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養(yǎng)母親,母親所需用品一樣不少。明帝(58—75)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76—88)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宮中郎將。
十七、懷橘遺親
三國時,有一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里,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跪著說:“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标懣兡陜H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為贊美。有詩頌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
十八、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父親死后他把兩千萬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yǎng)。他對母親十分孝順,但家境逐漸貧寒起來。后來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郭巨想:如果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便和妻子商議說:“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怎么能夠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奉母親!逼拮用銖姶饝。郭巨讓妻子抱著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下二尺,忽見一壇黃金,上有鐵制的證書,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狈蚱薜玫近S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yǎng)孩子。
十九、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繼母和異母弟象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相傳他的繼母、異畝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繼母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繼母恭順,對弟弟慈愛。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并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贊曰: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二十一、嚙指痛心
曾參(shēn),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曾參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
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嚙指痛心”。曾參入山打柴,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對母親傳出的資訊有著很強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詩頌之:“母指方才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二十二、百里負米
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jié)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yǎng)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xiàn)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墒且荒晁募窘洺H绱,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呵口氣,然后繼續(xù)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愿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恒,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后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對他很是禮遇。俸祿非常優(yōu)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感嘆,哀傷父母早早過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過這樣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往返百里之外奉養(yǎng)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二十三、蘆衣順母
閔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生于魯國蕭邑,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之一。
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1074年,濟南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fā)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閔損蘆衣這個故事,細細看來,其實很感動。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后妻,后妻又連續(xù) 生了兩個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后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平時對子騫很不好。
嚴冬,后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里。
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fā)紫。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唇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韁繩,一失手,駕車的.轡鞍就掉了,這導致了馬車發(fā)生很大的震動 。
坐在后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么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教訓。正要斥罵時,突然發(fā)現(xiàn)子騫臉色發(fā)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里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
這樣寒冷的天氣,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讓孩子在三九天里受這樣的冷凍這樣的苦,是自己沒有做到作父親的責任!父親更沒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惡劣,居然對一個孩子都如此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
子騫聽后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著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了,家里的三個孩子都要受涼挨餓了”, 他的這番話使父親非常地感動,于是就不再趕他的后母了。
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于心,并為自己勸解,后母深受感動,她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相當的后悔,此后把子騫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愛護。這便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蘆衣救母。
二十四、鹿乳奉親
睒(音陜)子,也稱郯子,其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睒子披鹿皮,裝扮成鹿,在鹿群中取奶。一次,遇見打獵者,睒子只得脫下鹿皮,以實情相告。睒子的孝行感動了神靈,其父母的眼疾也不治自愈。
此故事源自佛經。據十六國時期佛教僧人釋圣堅所譯《佛說睒子經》記載,過去有一對雙目失明的長者夫妻入山求道。一切妙行菩薩悲憫其意,投胎生于長者之家,取名睒子。睒子至仁至孝,年過10歲,穿鹿皮之衣,提瓶取水。時迦夷國王入山射獵,引弓射死睒子。睒子父母為其祈禱,釋梵四天為睒子口灌神藥,拔下他身上的箭,使他復活,父母驚喜,雙目皆開。敦煌莫高窟北魏時期的睒子本生故事畫描繪的就是這一內容。后人將這一外來故事加以改編,使睒子成為周朝之人,將披鹿皮取水變成取鹿乳孝親。
華夏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斷吸取外來文化之精華,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內涵。將具有孝悌內容的佛教故事融入其中,為我所用,睒子孝親便是其中一例。
二十五、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六、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漢朝的時候,浙江上虞縣,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親叫曹盱,是一位巫師。在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墜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歲,她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尸體,但是卻都遍尋不著。曹娥就在江邊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經過五天,曹娥背著父親的尸體,兩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遠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驚。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專門把這件事情,奏報朝廷;实垡蚨略t書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為曹娥在江邊建立了一個祠堂。曹娥至今,仍然被人們所祭拜、敬重。
二十七、黃香溫席的故事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范。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鉆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后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xiàn)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二十八、朱德孝親故事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zhí)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二十九、陳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xiāng),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里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
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里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蹦赣H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并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yǎng)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感動中國孝的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01-29
孝親敬老的故事03-25
關于孝的小故事11-30
尊師孝親的故事12-20
孝親敬老的故事23個05-16
中國漢字的故事02-04
中國經典故事04-10
令我感動的故事04-30
讓人感動的故事精選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