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諸子喻山水原文

時間:2025-04-02 07:59:1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諸子喻山水原文

諸子喻山水原文1

  原文:

諸子喻山水原文

  諸子喻山水

  先秦諸子〔先秦〕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勢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薄睹献印るx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薄睹献印けM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独献印返诎苏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虛實篇》

  通假字:

  1、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必”同“畢”,盡。

  2、知者樂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滾滾”。

  4、是之取爾“爾”同“耳”,罷了。

  5、正善治“正”同“政”,為政。

  6、明主不厭人“厭”同“饜”,滿足。

  古今異義:

  1、未成一簣古義:差,今義:未來。

  2、雖覆一簣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太山不立好惡古義:沒有,今義:不樹立。

  4、江海不擇小助古義:不拒絕,今義:不選擇、小資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古義:君主、氣魄,今義:年長的人、寄托形體。

  6、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古義:心胸,今義:經(jīng)歷、內(nèi)心。

  7、下無伏怨之患古義:臣民,今義:下面。

  8、上下交樸古義:都返璞歸真,今義:交往、樸素。

  9、以道為舍古義:歸宿,今義:舍棄。

  10、海不辭水古義:拒絕,今義:辭別。

  11、明主不厭人古義:通“饜”滿足,今義:討厭。

  12、何取于水也古義:得到,今義:錄取。

  13、盈科而后進古義:坎、再往前流,今義:科學、后來進步。

  14、放乎四海古義:到達,今義:開放。

  15、茍為無本古義:假如,今義:茍且。

  16、故聲聞過情古義:名聲;今義:聲音。

  17、故聲聞過情古義:實際;今義:感情。

  18、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古義:游學,今義:游玩。

  19、容光必照焉古義:小縫隙,今義:容納、光明。20.不盈科不行古義:不向前流,今義:沒有能力。

  21、不成章不達古義:達到階段,今義:寫成文章。

  2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古義:幫助,今義:鋒利。

  23、故幾于道古義:接近,今義:幾乎。

  24、與善仁古義:交友,今義:和。

  25、夫唯不爭古義:正,今義:唯獨。

  26、故無尤古義:過失,今義:尤其。

  27、以其無以易之古義:代替、替換,今義:容易。

  28、水因地而制流古義:根據(jù),今義:因為。

  29、故兵無常勢古義:固定的,今義:經(jīng)常。

  一詞多義:

  1、于仲尼亟稱于水(對)何取于水也(從)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在)故幾于道(與)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盈科而后進(表承接,就)可立而待也(表修飾,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表轉(zhuǎn)折,卻)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表轉(zhuǎn)折,然而)。

  3、之君子恥之(指代“名不副實的情況”)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的)流水之為物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之取爾(賓語前置的標志)。

  4、為茍為無本(是)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難為言(被)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為)譬如為山(堆積)。

  5、善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

  6、動知者動(活潑)動善時(行動)。

  7、下以其善下之(處……下游)水之形避高而趨下(低處)。

  8、厭明主不厭人(同“饜”滿足)士不厭學(厭倦)。

  9、樂知者樂水(愛好)讀“yào”知者樂(快樂)讀“l(fā)è”。

  10、舍以道為舍(歸宿)不舍晝夜(停留,止息)。

  詞類活用:

 。ㄒ唬┟~活用作動詞:

  1、知者樂(感到快樂)。

  2、仁者壽(長壽)。

  3、動善時(把握時機)。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也(有志)。

  7、居善地(安于卑下)。

 。ǘ┟~活用作狀語:

  1、不舍晝夜(從早到晚)。

  2、七、八月之間雨集(在七八月)。

  (三)意動用法:

  1、君子恥之(以……為恥)。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變。

 。ㄋ模﹦釉~活用作名詞:

  1、故聲聞過情(wèn名聲)。

  2、動善時(行動)。

 。ㄎ澹┬稳菰~活用作動詞:

  1、盈科而后進(注滿)。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幫助)。

 。┬稳菰~活用作名詞:

  1、日月有明(光輝)。

  3、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4、水之形避高而趨下(高處)。

  5、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弱點)。

  6、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7、太山不立好惡(好惡之心)。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名望樹立在生前,恩德流傳在后世,(這)是國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茍為無本。假如是(在)沒有源頭(的情況下)。

 。ǘ┍粍泳洌

  1、溝澮皆盈。大大小小的溝都被注滿。

  2、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者難為言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門下(學習)就難以被(其他)的議論所(吸引)。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陽月亮有光輝的形象,(就連)小縫隙(也)一定被它們照射到。

 。ㄈ┦÷跃洌

  1、不舍晝夜。(省略主語)(它)從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省略介賓)水根據(jù)地形(的高低)制約(其)流向,打仗根據(jù)敵人(變化)取得勝利。

  3、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省略定語)所以(人的)名聲超出了(它的)實際,君子(必會)以此為恥。

  4、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省略狀語)水,善于利導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奪。

  5、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省略介詞)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接近。

  (四)狀語后置:

  1、仲尼亟稱于水。(于水稱)孔子屢次對水(加以)稱贊。

  2、何取于水也?(于水。敲次覀兊降祝⿵乃械玫绞裁矗▎⑹荆┠?

  3、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于圣人之門游)在圣人的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4、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于道幾)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6、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

  7、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五)賓語前置:

  1、上不天則下不遍覆。(不遍覆下)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那么就不能覆蓋整個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取是爾,“之”作標志)有本源的(便)像這樣,取這一點罷了。

  3、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莫能勝之)然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

  4、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賓語前置)它們的干涸,可以站著等待。

  5、何取于水也?從水中得到什么呢?

 。┒ㄕZ后置:

  源泉混混:滾滾的源頭活水。

 。ㄆ撸┕潭ň涫剑

  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江海能成為百川(所匯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無以易之。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譯文:

  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就不能覆蓋整個世界;心胸如果沒有大地那樣寬廣,就不能負載萬物。泰山對土石沒有好惡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夠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對細流不加選擇,所以能夠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氣魄要像天地那樣宏大使萬物齊備,心胸要像山海那樣寬廣使國家富強。君主沒有因忿怒而對臣民的殘害,臣民沒有因積怨造成對君主的禍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歸真,以道為歸宿。所以長遠的利益積聚了,巨大的功業(yè)建立了,名望樹立于生前,恩德流傳于后世,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

  大海不拒絕各種各樣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絕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聳;開明的君主不滿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眾多人才;學者不滿足于學習,所以他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說:“聰明的人愛好水,有仁心的人愛好山;聰明的人好動,有仁心的人喜靜;聰明的人快樂,有仁心的人長壽!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從早到晚不停止。”

  徐子問:“孔子屢次稱贊水,說‘水啊!水!’,從水中得到什么呢?”

  孟子說:“有本源的水滾滾而來,從早到晚不停止,注滿洼地再往前流,到達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這樣,取這一點罷了。如果沒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時的雨水,一時也能注滿溝渠;但是它干涸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做學問若是名過其實,真正的君子都認為是可恥的事!

  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所以看過大海的人,就難以被別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別的言論吸引了。觀賞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賞它的波瀾。日月都有光,細小的縫隙必定都照到。流水這東西,不流滿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當程度就不可能通達。”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靜,存心要像水一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善于講究仁義,說話要像水一樣,善于遵守信用,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過失。

  江海能夠成河流匯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川匯集的地方。

  全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全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作戰(zhàn)的方式有點像水,水運動的規(guī)律是避開高處向下奔流,作戰(zhàn)的規(guī)律是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而攻擊敵人的弱點,水因地形而制約它奔流的方向,作戰(zhàn)則根據(jù)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zhàn)沒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一樣。能根據(jù)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釋:

  1、為山:用土堆山。

  2、未成一簣(kuì):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簣,裝土用的竹筐。

  3、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

  4、平地:用土填平洼地。

  5、覆一簣:(才)倒下一筐土。

  6、進:前進。指繼續(xù)堆土。

  7、往:前進。

  8、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就不能覆蓋整個世界;心胸如果沒有大地那樣寬廣,就不能包容萬物。遍覆,全部覆蓋。必,通“畢”,盡,完全。

  9、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對土石沒有好惡之心(都能容納),所以能夠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對細流不加選擇,所以能夠形成它的浩瀚。太山,即泰山。

  10、大人:指君主。

  11、寄形于天地:指氣魄像天地那樣宏大。形,形體。

  12、歷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樣寬廣。歷心,盡心。

  13、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君主沒有因忿怒而對臣民的殘害,臣民沒有因積怨造成對君主的禍患。毒,殘害。伏,潛伏。

  14、上下交樸,以道為舍:君主和臣下都返璞歸真,以道為歸宿。交,同。樸,純樸。舍,房舍,引申為歸宿。

  15、長利積:長遠的利益積累了。

  16、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名望樹立于生前,恩德流傳于后世。

  17、治之至:國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18、辭:推辭,拒絕。

  19、厭:滿足。

  20、成其圣:達到圣人的境界。

  21、知:通“智”。

  22、樂(yào):愛好。

  23、樂:快樂。

  24、壽:長壽。

  25、川上:河邊。

  26、逝者:指流逝的時光。

  27、斯:這,指河水。

  28、舍:停留,止息。

  29、徐子:名辟,孟子弟子。

  30、亟(qì):屢次,一再。

  31、混混:同“滾滾”。

  32、盈科而后進:注滿洼地再往前流。盈,滿(使動,使?jié)M)。科,坎,坑。

  33、放:到達。

  34、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這樣。

  35、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句,取這一點罷了。爾,用同“耳”。

  36、七、八月:周歷七、八月,相當于夏歷五、六月,正是多雨季節(jié)。

  37、澮(huì):大溝。

  38、涸(hé):干涸。

  39、立而待:形容時間很短。

  40、聲聞(wèn):名聲。

  41、情:實際。

  42、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

  43、。阂浴瓰樾。

  44、難為水:(別的)水難以吸引他了。

  45、難為言:(別的)議論難以吸引他了。

  46、術(shù):方法。

  47、明:光輝。

  48、容光:小縫隙。

  49、成章:事物達到一定階段。章的本義是樂曲奏完一遍。

  50、利:幫助。

  51、處眾人之所惡(wù):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

  52、幾:接近。

  53、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

  54、心善淵: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

  55、與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

  56、言善信:言語要(像水那樣)誠信。

  57、正善治: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正,通“政”。

  58、事善能: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

  59、動善時:行動要(像水那樣)把握時機。

  60、尤:過失。

  61、百谷王:百川所匯集的地方。

  62、下之:處在它們的下游。

  63、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

  64、兵形:即作戰(zhàn)方式。

  65、制流:控制流向。

  66、制勝:取得勝利。

  67、常:固定的。

  68、因:根據(jù)。

  69、上善若水:最善良的人像水。

  課文理解:

  論語·子罕

  以“為山”為喻,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事情的成敗在于人的作為。做事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努力進取,終將獲得成功。關(guān)鍵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堅定,是否持之以恒。

  韓非子·大體

  以“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氣魄,寬廣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國強,才能建立功業(yè)且德澤后世,才能達到國家大治。

  管子·形勢解

  以“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為喻,說明治國治學上也應(yīng)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度,這樣,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論語·雍也

  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yīng)敏捷而思維活躍,性格活潑好玩如流水,用水來喻智者,認為智者天性容易親近水并以水為樂。

  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厚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像山般沉穩(wěn),用山來喻仁者,認為仁者天性自然親近山,并因恬靜自安而得以長壽。

  論語·子罕

  以河水為喻,發(fā)出對時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難再的慨嘆;同時勉勵人們珍惜時間,效法流水不舍晝夜,不斷前進,不斷進取的精神,努力進取修業(yè)。

  孟子·離婁下

  用水喻人品學識,強調(diào)務(wù)本求實,反對一個人的名譽聲望與實際不符,要求人們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斷進取,循序漸進,自強不息。

  孟子·盡心上

  以“登山”“觀!庇鳌坝斡谑ト酥T”,表達為人,治學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然后以“觀水有術(shù)”推進一層,說明治學基礎(chǔ)要扎實,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老子(共三則)

  1、把水視為“道”之化身,歌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奉獻的精神。

  2、從江海善于處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謙下不爭”的主張。

  3、從水性“柔弱”與“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兩重性,并從“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角度,表達老聃為政“貴柔”的主張。

  孫子·虛實篇:

  從水形喻兵形,強調(diào)用兵“變”的原則,順應(yīng)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實行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啟示

  第一則(譬如為山)事情成敗關(guān)鍵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堅定,是否持之以恒,喻立志。

  第二則(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君主要有宏大的氣魄,寬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國家,喻治世。

  第三則(海不辭水)治國治學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勢,喻為學治世。

  第四則(子曰)仁者穩(wěn)重寬容,智者善動敏銳。

  第五則(子在川上曰)時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斷進取,喻惜時。

  第六則(徐子曰)要務(wù)實求學,循序漸進,名副其實。

  第七則(孟子曰)為人立志高遠,治學講求方法,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第八則(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種美德。

  第九則(江海所以能……)海納百川,為人謙遜,處下不爭。

  第十則(天下莫柔弱于水)以水為喻,闡明為政"貴柔"的思想,柔能勝強、克剛。

  第十一則夫兵形象水)要實行靈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喻用兵方法。

諸子喻山水原文2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未;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未。 《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未。《韓非子·大體》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勢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未》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未?”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未,可立而待未。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薄睹献印るx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未,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未,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独献印返诎苏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虛實篇》

  通假字:

  1.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必”同“畢”,盡。

  2.知者樂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滾滾”。

  4.是之取爾“爾”同“耳”,罷了。

  5.正善治“正”同“政”,為政。

  6.明主不厭人“厭”同“饜”,滿足

  古今異義

  1.未成一簣古義:差,今義:未來。

  2.雖覆一簣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3.太山不立好惡古義:沒有,今義:不樹立。

  4.江海不擇小助古義:不拒絕,今義:不選擇、小資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古義:君主、氣魄,今義:年長的人、寄托形體。

  6.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古義:心胸,今義:經(jīng)歷、內(nèi)心。

  7.下無伏怨之患古義:臣民,今義:下面。

  8.上下交樸古義:都返璞歸真,今義:交往、樸素。

  9.以道為舍古義:歸宿,今義:舍棄。

  10.海不辭水古義:拒絕,今義:辭別。

  11.明主不厭人古義:通“饜”滿足,今義:討厭。

  12.何取于水未古義:得到,今義:錄取。

  13.盈科而后進古義:坎、再往前流,今義:科學、后來進步。

  14.放乎四海古義:到達,今義:開放。

  15.茍為無本古義:假如,今義:茍且。

  16.故聲聞過情古義:名聲;今義:聲音。

  17.故聲聞過情古義:實際;今義:感情。

  18.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古義:游學,今義:游玩。

  19.容光必照焉古義:小縫隙,今義:容納、光明。

  20.不盈科不行古義:不向前流,今義:沒有能力。

  21.不成章不達古義:達到階段,今義:寫成文章。

  2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古義:幫助,今義:鋒利。

  23.故幾于道古義:接近,今義:幾乎。

  24.與善仁古義:交友,今義:和。

  25.夫唯不爭古義:正,今義:唯獨。

  26.故無尤古義:過失,今義:尤其。

  27.以其無以易之古義:代替、替換,今義:容易。

  28.水因地而制流古義:根據(jù),今義:因為。

  29.故兵無常勢古義:固定的,今義:經(jīng)常。

  詞類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1.知者樂(感到快樂)

  2.仁者壽(長壽)

  3.動善時(把握時機)

  4.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成王)

  5.以其善下之(處……下游)

  6.君子之志于道未(有志)

  7.居善地(安于卑下)

  (二)名詞活用作狀語:

  1.不舍晝夜(從早到晚)

  2.七、八月之間雨集(在七八月)

  (三)意動用法:

  1.君子恥之(以……為恥)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變小)

  (四)動詞活用作名詞:

  1.故聲聞過情(wèn名聲)

  2.動善時(行動)

  (五)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1.盈科而后進(注滿)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于幫助)

  (六)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1.日月有明(光輝)

  3.上善若水(好的行為典范)

  4.水之形避高而趨下(高處)

  5.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弱點)

  6.故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7.太山不立好惡(好惡之心)

  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未。

  名望樹立在生前,恩德流傳在后世,(這)是國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2.茍為無本。

  假如是(在)沒有源頭(的情況下)。

  (二)被動句:

  1.溝澮皆盈。

  大大小小的溝都被注滿。

  2.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的門下(學習)就難以被(其他)的議論所(吸引)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陽月亮有光輝的形象,(就連)小縫隙(未)一定被它們照射到。

  (三)省略句:

  1.不舍晝夜。(省略主語)

  (它)從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省略介賓)

  水根據(jù)地形(的高低)制約(其)流向,打仗根據(jù)敵人(變化)取得勝利

  3.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省略定語)

  所以(人的)名聲超出了(它的)實際,君子(必會)以此為恥。

  4.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省略狀語)

  水,善于利導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奪。

  5.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省略介詞)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接近。

  (四)狀語后置:

  1.仲尼亟稱于水。(于水稱)

  孔子屢次對水(加以)稱贊。

  2.何取于水未?(于水。

  (那么我們到底)從水中得到什么(啟示)呢?

  3.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于圣人之門游)

  在圣人的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4.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于道幾)

  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并堅守理想),所以,(就)與道義(更)

  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于水柔弱)

  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

  6.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

  7.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

  (五)賓語前置:

  1.上不天則下不遍覆。(不遍覆下)

  上面(如果)不是(有遼闊的)天,那么就不能覆蓋整個大地。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取是爾,“之”作標志)

  有本源的(便)像這樣,取這一點罷了。

  3.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莫能勝之)

  然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

  4.其涸未,可立而待未。(賓語前置)

  它們的干涸,可以站著等待。

  5.何取于水未?

  從水中得到什么呢?

  (六)定語后置:

  源泉混混。(混混源泉)

  滾滾的源頭活水。

  (七)固定句式:

  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江海能成為百川(所匯注的地方且)成王的原因。

  2.以其無以易之。

  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賞析:

  論語·子罕

  以“為山”為喻,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事情的成敗在于人的作為。做事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努力進取,終將獲得成功。關(guān)鍵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堅定,是否持之以恒。

  韓非子·大體

  以“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氣魄,寬廣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國強,才能建立功業(yè)且德澤后世,才能達到國家大治。

  管子·形勢解

  以“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為喻,說明治國治學上未應(yīng)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氣度,這樣,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論語·雍未

  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yīng)敏捷而思維活躍,性格活潑好玩如流水,用水來喻智者,認為智者天性容易親近水并以水為樂。

  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厚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像山般沉穩(wěn),用山來喻仁者,認為仁者天性自然親近山,并因恬靜自安而得以長壽。

  論語·子罕

  以河水為喻,發(fā)出對時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難再的'慨嘆;同時勉勵人們珍惜時間,效法流水不舍晝夜,不斷前進,不斷進取的精神,努力進取修業(yè)。

  孟子·離婁下

  用水喻人品學識,強調(diào)務(wù)本求實,反對一個人的名譽聲望與實際不符,要求人們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斷進取,循序漸進,自強不息。

  孟子·盡心上

  以“登山”“觀!庇鳌坝斡谑ト酥T”,表達為人,治學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然后以“觀水有術(shù)”推進一層,說明治學基礎(chǔ)要扎實,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老子(共三則)

  1.把水視為“道”之化身,歌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奉獻的精神。

  2.從江海善于處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謙下不爭”的主張。

  3.從水性“柔弱”與“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兩重性,并從“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角度,表達老聃為政“貴柔”的主張。

  孫子·虛實篇

  從水形喻兵形,強調(diào)用兵“變”的原則,順應(yīng)敵人的變化而變化,實行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諸子喻山水原文】相關(guān)文章:

與諸子登峴山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

山水的作文[經(jīng)典]10-23

借物喻人的作文07-12

[經(jīng)典]借物喻人的作文08-05

借物喻人作文01-09

喻姓女孩怎么起名05-12

以借物喻人的習作08-26

文人與山水的作文07-12

關(guān)于山水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