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步詩》鑒賞
《七步詩》鑒賞1
《七步詩》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1、持:用來。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3、漉:過濾。
4、豉(菽):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6、釜:鍋。
詩意: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
因煮熟豆子來做豆羹而使豆子滲出汁水。
豆秸在鍋下燃燒著,
豆子正在鍋里哭泣。
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
我們?yōu)楹我韵鄽垰⒛兀?/p>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它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曹植對手足相殘的悲憤,同時也發(fā)出了理直氣壯的斥責。詩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這明顯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七步詩》鑒賞2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簡析]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nèi)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jié)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nèi)作成一首詩,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nèi)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泵鞔跏镭懙摹端囋坟囱浴芬舱f:“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笨梢娗叭硕贾赋隽瞬苤膊湃A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于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巴币徽Z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鑒賞3
【愿文】
曹植(三國·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簡析】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nèi)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jié)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巴币徽Z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七步詩》鑒賞4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文人曹植的一首詩《七步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但此詩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爭議。因此事僅為《世說新語》所錄,是否為史實待考,而且此詩并未收錄于《曹植集》。
作品原文
七步詩
曹植
版本一(出自《世說新語》)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
版本二(出自《三國演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品注釋
、懦郑河脕。
、聘河萌饣虿俗龀傻暮隣钍澄。
⑶漉:過濾。
、容模憾埂_@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奢剑憾诡愔参锩摿:笫O碌那o。
、矢哄。
、巳迹喝紵
、唐盒÷暱
、捅荆涸,本來。
、渭澹杭灏,這里指迫害。
、虾危汉伪亍
作品譯文
版本一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豆桿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豆桿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的那么狠呢?
版本二
鍋里煮著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保ú苤驳母绺绮茇ё隽嘶实酆,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nèi)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jié)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作品鑒賞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保ā夺尦U劇罚﹦f(xié)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泵鞔跏镭懙摹端囋坟囱浴芬舱f:“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拜健笔侵付骨o,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之妙,在于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nèi)的豆煮得翻轉(zhuǎn)“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也因此成了千古名句,常被用來批評那些不顧手足情深而骨肉相殘的行為。全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谖俏裆畛粒I諷之中有提醒規(guī)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后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而且據(jù)《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七步詩》我們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作品爭議
《七步詩》的真?zhèn)未嬖诤艽鬆幾h。余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么笨。余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chuàng)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后人虛構(gòu)的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詩系羅貫中偽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
【《七步詩》鑒賞】相關文章:
《古歌》漢樂府詩鑒賞07-23
七步之才故事01-06
《月出》鑒賞06-28
《野望》鑒賞03-14
《菊花》鑒賞03-01
金縷衣鑒賞09-09
《菊花》鑒賞(精選)03-02
《秋夜》鑒賞03-01
《對酒》鑒賞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