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舉幾個例子也許你比較一下就明白了,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譯為當時候,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句子的獨立性
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稱為獨立的句子,如果一個句子處于另一句子中,那就不獨立,如:
他沒有來。
我知道他沒有來。
第一句“他沒有來”是一個獨立的句子,而第二句中的“他沒有來”是處在另一個句子中的,成為另一句子的成份,就不獨立了,在古文中,不獨立的句子主謂間要加一個之,這個之就是不獨立句子的標志,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
如:我愛香山.這是一個獨立的句子.但是,如果在主語與謂語之間加上一個"之"字,成了"我之愛香山",本來意思完整的句子卻變得不能單獨表達完整的意思了,必須說出愛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
在文言文中,什么叫取消句子獨立性?
由主語和謂語構(gòu)成的句子,可以獨立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是,如果在主語與謂語之間加上一個"之"字,本來意思完整的句子卻變得不能單獨表達完整的意思了。.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以這么解釋: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之”字,就表明這不是一個句子,而是一個主謂詞組,作句子的一個成分。如主語、賓語等等。
比如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選自《觸龍說趙太后》)這句話如果沒有“之”字的話,前半句就是“父母愛孩子”,主謂賓齊全,是個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變成后半句的主語了,不成為獨立句子。所以,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來的獨立句子身份!叭酥⒅,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屬于這種情況。
取消句子獨立性,簡而言之就是“之”處于主謂之間時,此句子不能成為完整一句話,或是話還未說完。
:“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虛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獨立的完整的句子
通常來說一個主謂短語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謂短語充當句子成分的時候,當“之”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的時候,之的用法即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如:臣之壯也
若為“臣壯”則是我年輕力壯,是主謂結(jié)構(gòu),可獨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壯也”,為我壯年的時候,此時它只是作為一句話中的狀語出現(xiàn),不能獨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獨立性,顧名思義,就是讓本可以獨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為句子,而只能成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子中間插入一個“之”,讓這個本可以成為主謂句的變成一個短語,充當句子中的各種成分。
舉幾個例子也許你比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壯也,猶不
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俺級选北究梢允且粋主謂句,此處“臣之壯也”做的是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以我為美),是因為偏愛我埃
此處美和私都活用為動詞,美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構(gòu)成一個主謂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語了。
其他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前一個“之”
4.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后一個“之”
通常來說一個主謂短語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謂短語充當句子成分的時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謂之間使它不能獨立為一個句子。
如"夫?qū)VT之刺王僚也",本來“專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充當狀語,原文是“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比如說“王老師講課”是一個句子,最后可以用個句號,但如果說“王老師的講課”,多了一個“的”,就是一個短語,而不是一個句子,就不能用句號了,雖然“的”與“之”功能不完全一樣,但道理是一致的
“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之”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謂句子的獨立性是指,若為主謂結(jié)構(gòu),那么在語段中則為一個用以表達完整句意的獨立的句子。那么“取消句子獨立性”則是,雖為一個完整的主謂結(jié)構(gòu),但因其所屬句子結(jié)構(gòu)、表意的需要而不能成為獨立的句子,只能成為一個句子的附屬成份,或詞組或分句!爸痹谄渲兴鸬淖饔眉礊椤叭∠保瑩Q言之,因其主謂之間有“之”的存在,一個本可以表達完整句意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也只能做另一句子的附屬成份,或充當此句的分句,或以詞組的身份充當此句的一個成份。
具體而言,因“之”而出現(xiàn)的“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主謂詞組以如下方式出現(xiàn)在句中:
1.充當句子主語。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句為主謂倒裝句)
2.充當句子賓語。如: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察今》)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吾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觸龍說趙太后》)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五人墓碑記》)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3.充當句子定語。如: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庖丁解!罚
4.充當句子狀語。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譯為“當……時候”)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譯為“當……時候”)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譯為“當……時候”)
5.充當復句的分句。如: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復句間關系為假設)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祭十二郎文》)(復句間關系為轉(zhuǎn)折)
“之”之語法功能一旦明確,那么,在具體的判斷中只要知道“之”字前后詞語其語法關系屬主謂,便可判定該主謂結(jié)構(gòu)“取消獨立性”,然后依照取消獨立性后的主謂詞組在句中的類型來界定究竟充當句子的何種成份,進而可以準確把握句子的句意。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所以”屬于固定結(jié)構(gòu),有其固定的翻譯方法:其一,譯成“的原因”;其二,譯成“用來的方法(人、東西等)。
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的方法并且是忠于陛下的職分呢。
像這樣的例子,中學教材中還不少:
3.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說》)
5.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以上四例中,“所以”均譯成“的原因”。
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輸》)
我知道用來對抗你的方法,我不說。
8.先王之所以為法者,民也。(《察今》)
先王用來制定法律的依據(jù)是老百姓。
9.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
即使世道變了事情不同了,用來生發(fā)感慨的東西,情致是一樣的。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說》)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以上四例,譯法稍有差別。
二、由“所以”引申出來的固定結(jié)構(gòu)就是“有以”和“無以”。通常情況下,“有以”就等于“有所以”,“無以”就等于“無所以”。
(一)先看使用“有以”的例子:
11.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12.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第11例譯成“我就能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方法!
第12例譯成“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去游玩,確實有這樣做的原因呢。在本例中,《古代漢語詞典》直接把“以”處理成名詞“原因”,其實是有這樣一個轉(zhuǎn)變過程的。
(二)再看使用“無以”的例子:
13.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荊軻刺秦王》)
因為這個緣故,荊軻追趕秦王,而秦王倉促危急中沒有用來攻擊荊軻的方法
14.君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
您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用來進行快樂的方法
1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勸學》)
所以不一步一步積累,沒有用來到達千里的方法。
16.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陳情表》)
我沒有祖母,沒有用來活到今天的方法。
以上四例,“無以”的用法都相同。但“無以”的用法也有例外?聪旅娴木渥樱
17.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在這個例子當中,“無以”的“以”和“已”通假,當“停止”講。因此,這兩句翻譯成:“如果你非讓我說個不停,那么我給你說說王道的事吧!
三、上述“所以”及其延伸結(jié)構(gòu)一直沿用到近現(xiàn)代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選用了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出現(xiàn)這樣兩個例子:
18.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砥礪德行),責無旁貸。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
19.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guī)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勉勵也。
翻譯:18所以你們大家不僅要想用來感動自己的方法,更一定要有用來勉勵別人的方法。
19這是大家必須互相勉勵的原因呢。
由上述可見,“所以”及其延伸結(jié)構(gòu)對學習語文尤其是文言文還是相當重要的,在學習中應當加以重視。另外,上面所有的翻譯都是遵循學習文言文堅持直譯的原則,特此指出。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以這么解釋: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之”字,就表明這不是一個句子,而是一個主謂詞組,作句子的一個成分。如主語、賓語等等。
比如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選自《觸龍說趙太后》)這句話如果沒有“之”字的話,前半句就是“父母愛孩子”,主謂賓齊全,是個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變成后半句的主語了,不成為獨立句子。所以,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來的獨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獨立性,簡而言之就是“之”處于主謂之間時,此句子不能成為完整一句話,或是話還未說完。下面的例子比較一下就明白了: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稜T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人。
“臣壯”本可以是一個主謂句,此處“臣之壯也”做的是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以我為美),是因為偏愛我埃
此處美和私都活用為動詞,美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構(gòu)成一個主謂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語了。
其他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例子
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前一個“之”
4.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后一個“之”
5.“夫?qū)VT之刺王僚也”,本來“專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充當狀語,原文是“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6.“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屬于這種情況。
以上由主語和謂語構(gòu)成的句子,都可以獨立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是在主語與謂語之間加上一個“之”字,本來意思完整的句子卻變得不能單獨表達完整的意思了。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