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經典句子個人篇,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一個人的自信來自于他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遺憾,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
于丹 論語心得 句子
于丹 論語心得 經典句子(個人篇)
1、《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2、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3、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4、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5、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6、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7、一個人的自信來自于他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8、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遺憾。
10、內心有一種在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zhèn)定,這是因為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
11、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是讓它過去,這樣你才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15、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的觀點。
19、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jié)。
20、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21、我們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我們應結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涵的人。
22、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
23、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
24、要學會用減法生活。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后就會累于得。
25、一個人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他一生的發(fā)展方向。
26、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愿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27、成功的職業(yè),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學會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與定力--心理的依據與底線。
于丹《論語》心得 語錄(君子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 語錄
(君子之道)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孔夫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在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校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是缺乏“恒心”的表現。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即使沒有達到“無恒產而又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標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崇高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
一個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先說出來;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標達到了,才淡淡地說出來。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個人可以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于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應屆畢業(yè)生面試自我介紹匯編15篇】相關文章:
應屆畢業(yè)生面試自我介紹集錦15篇01-06
本科應屆畢業(yè)生面試自我介紹6篇02-14
應屆畢業(yè)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九篇12-11
應屆畢業(yè)生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范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