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滿族人的酒文化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zhì)、精神的生產(chǎn)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chǎn)能力和精神產(chǎn)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xué)、技術(shù)科學(xué)、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的知識與設(shè)施。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滿族人的酒文化,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料1:
滿族人喜歡飲酒由來已久,滿族先世在唐代就懂得造酒。據(jù)《魏書》載:“勿吉嚼糜釀酒,飲至能醉。”嚼糜釀酒,糜就是黃米,是當(dāng)時釀酒的主要原料。遼金時,女真人已懂得用糜制酒,至清代,制酒更普及,主要品種為米兒酒和燒酒。米兒酒,滿語稱“詹沖努力”。據(jù)《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其制法為“炊谷為糜,加以曲蘗,須臾成酒,朝釀而夕飲,味少甘,多飲不醉”。這種酒又稱黃酒、秋酒。另一種酒為燒酒,是東北人最喜歡飲用的酒類,又稱白干、老白干。制酒的原料多用高粱或蕎麥。《大中華吉林地理志》載:吉林省“高粱專供造酒”。此酒純真度高,味道好,度數(shù)大,飲后身體發(fā)熱,有助于御寒,故此酒又有“水棉襖”之稱。寧古塔所出的燒酒又叫湯子酒,質(zhì)量最好,每斤需銀4分。
燒酒雖有自家釀制者,但更多的是制酒作坊——燒鍋釀造的。《黑龍江志稿》載:“燒酒則自伯都訥(今吉林省扶余)來,年不下數(shù)千萬斤。到后來,各城鎮(zhèn)鄉(xiāng)屯營此(燒酒)業(yè)者益伙矣!币灾劣谀车爻醣贂r,來此謀生者,不是耕種土地,而是設(shè)立燒鍋造酒,致使該地名以某某燒鍋或燒鍋鄉(xiāng)、燒鍋屯命名!额~穆縣志》載:本地“各處燒鍋,酒不停燒,隨售隨罄”,足以說明當(dāng)時燒酒銷量之大。
滿族先人嗜酒,史書早有記載。遼代女真人每逢婚嫁、節(jié)日、娛樂、祭祀,都要飲酒助興,金代嗜酒之俗有增無減,從上到下,酗酒成風(fēng)。金熙宗皇帝“荒于酒,與近宮飲,或繼以夜,并酗酒妄殺”(《金史》卷一)。而眾多的軍戶,更是“唯酒是務(wù)”。為此,金朝多次嚴(yán)令禁酒。海陵王時規(guī)定:“朝官飲酒,犯者死!苯鹗雷跁r,甚至實行酒曲國家專賣制度,不得私家釀造。盡管法令嚴(yán)苛,但收效甚微,直至金亡,也未能制止酗酒之風(fēng)。
酒更為滿族所酷愛。明人嚴(yán)從簡的《殊域周咨錄》曾記載,建州女真人“聚會為禮,人持燒酒一魚泡,席地歌飲”。努爾哈赤建立后金以后,飲酒之風(fēng)繼續(xù)發(fā)展,并且酒的度數(shù)也有所提高,由原來的糜子釀的薄酒,改為高度數(shù)烈性酒。八旗貝勒們宴客所用的酒都是燒酒。由于飲酒過度,有導(dǎo)致酒精中毒而死者、酒后鬧事觸犯法令者,也有一些醉后不能自制而導(dǎo)致傷亡者,為此,努爾哈赤曾多次下令禁止過度飲酒。
滿族民間嗜酒,與東北氣候有直接關(guān)系。昔日東北極為寒冷,康熙年間,內(nèi)閣大學(xué)士高士奇扈從康熙皇帝東巡,他在《扈從東巡日錄》中對東北氣候做了這樣的描述:“三月之前,地凍未開,八月以來隕霜殺草!薄岸緞t是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睎|北各地也有民諺:“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八臘九,棒打不走!薄耙痪哦,在家死守;三九四九,棍打不走!保ā都旨o(jì)略》)對于終年勞作、艱苦謀生的滿族人民來說,要生存,要抵御嚴(yán)寒,酒是最好最方便的物品。所以,滿族人給燒酒以“水棉襖”的美稱,贊其御寒之效。在生產(chǎn)生活的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酒不僅可御寒、解憂、消除疲乏,還可以醫(yī)治跌打損傷,活絡(luò)筋骨,消腫化淤,這對缺醫(yī)少藥的東北民族是何等寶貴。更何況,在長期的山林生活中,酒精氣味可使毒蟲遠避。酒的刺激,又可使人壯膽,增強勇氣。因此,滿族人對酒極具好感,酒對人極有吸引力,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滿族視酒為最高享用品,是奢侈品,因此,酒作為交際佳品,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婚俗方面,滿族求婚以酒為禮,婚禮中除勸酒外,還有各種節(jié)目來助興佐酒;槎Y中飲酒的名目繁多,有提神酒、換盅酒、定親酒、嫁妝酒、交杯酒、敬天酒、敬神酒、謝媒酒,又有接風(fēng)酒、送行酒,還有上馬杯、下馬杯、進門盅、出門盅等,一舉一動皆需酒,一招一式都有酒,每一環(huán)節(jié)、每一過程都少不了酒,隨著盞起杯落,情緒也達到頂點。
在喪俗方面,吊唁者要向死者祭酒,出殯前,親友們要向遺體祭酒,俗稱“送靈酒”。參加送葬的人,都必須吃“回靈飯”,喝“回靈酒”。此風(fēng)俗今日仍盛行。酒在這樣的場合中,是凝重、肅穆、莊嚴(yán)的,它表達了人們對死者的依戀與惜別之情。
在歲時節(jié)俗方面,春節(jié),滿族人要在祖先堂、天地桌前供酒,祭祀祖先。除夕午夜,出門迎財神、喜神,要祭酒跪拜致禮。吉林滿族風(fēng)俗,午夜要飲消夜酒。三日后送神,要到十字路口焚紙祭酒。逢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清明、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十月初一下元節(jié)、三月十六山神爺生日、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等節(jié)俗時,滿族人都要以酒紀(jì)念或祭奠。
在東北各民族的祭祀活動中,滿族祭祀活動最隆重,無論是家祭、族祭,也無論是祭祖、祭天、祭星、祭樹、辦家譜等,均離不開酒。這一點,在薩滿的神詞中有充分的反映,如關(guān)姓祭神詞:“釀造了芳香黃酒,備好了醇醪白酒!标P(guān)姓“背燈”神詞:“各置神俸獻醇酒”等。酒是薩滿跳神中不可缺少之物,缺了它,就缺少了過程與尊敬,缺少了隆重與莊嚴(yán),就沒有了人神溝通的中介。這在領(lǐng)牲儀式中看得最清楚,其做法:將白酒灌進豬耳朵,若耳動,說明神已批準(zhǔn)此豬作為犧牲,即神已領(lǐng)牲,否則,還需反復(fù)向豬耳灌白酒,直到耳動為止。
資料2:
清代時,滿族造酒的技藝已是爐火純青,以寧古塔為例。寧古塔即今之黑龍江省寧安市。清初之時,寧古塔是東北地區(qū)除盛京(今沈陽)之外最大的邊城。是統(tǒng)轄吉林、黑龍江等廣大地區(qū)的寧古塔將軍的駐扎之地。當(dāng)時,寧古塔的米兒酒(黃酒)和白酒(燒酒)皆盛譽關(guān)東。
寧古塔的白酒名為“湯子酒”,流配至此的漢族人稱之“滿洲燒酒”,醇香誘人但價錢也是不菲,要每斤四分銀子。寧古塔的米兒酒滿語叫“詹沖努力”,流配至此的漢族人則稱之“黃酒”,每斤需銀三分。寧古塔、吉林城等地有種叫“甕頭春”的米兒酒甚是有名,是滿族人元旦(今之春節(jié))時祭神祀祖必不可少的供祀之物。清沈兆褆之《吉林紀(jì)事詩》中歌道:鞭炮聲喧獻歲辰,米兒酒飲甕頭春。齋明盛服焚香早,都是攀鱗附翼人。
滿族釀酒喝酒的歷史很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的漢魏時期。而今人對漢族的酒釀之米酒,及朝鮮族的米酒多有了解,對滿族淵源久遠的“詹沖努力”(米兒酒)則知之不多。這種米兒酒是將大黃米煮熟,放入酒引子之后發(fā)酵即可并不復(fù)雜。然而,金女真人發(fā)明的蒸餾白酒工藝則比較復(fù)雜了。
早年,滿族燒造白酒的作坊叫“燒鍋”。造酒時要先將高粱、苞米、小米等上碾子軋碎,上鍋蒸后揚散于地稱之“揚馇子”;使其降溫,稱之“涼馇子”。然后混入酒曲拌勻,下窖中使其發(fā)酵。發(fā)酵后上鍋蒸,蒸出的水汽冷卻之后便成了白酒。先流出的酒酒精有70多度,越流酒的度數(shù)會越低,到40度左右時便停下來。
40度以下的酒稱之“酒梢子”,會有苦味兒異味兒。這時,將剩下的蒸料和新料混拌在一起,再蒸再取酒直到糧料中無酒。酒的好喝不好喝全在酒師傅的經(jīng)驗,酒師傅的看酒花、酒色、品嘗,是造好酒的關(guān)鍵技藝。
早年滿族的燒鍋,貯酒窖藏用的都是一個個大木箱,人們稱之“酒!。酒貯藏的時間越長越味正醇厚。昔日,滿族裝酒賣酒用的都是酒簍。酒簍是用油條或笤條編結(jié)的,是一種口小肚子大的容器。酒簍編好之后,需要里外用毛頭紙或高麗紙糊上四五層,然后刷上豬血以防止酒滲透。
滿族酒簍的口蓋更是新奇,是用新鮮的豬尿脬洗凈擦干之后,直接抻開蒙在酒簍口上扎緊做蓋。幾天之后,豬尿脬便定型了還非常結(jié)實。滿族這種傳統(tǒng)的酒簍好處很多,材料是到處都有,故而既便宜又適用,裝酒又不跑味兒而且還方便運輸。用古老傳統(tǒng)蒸餾工藝釀造的滿族打牲烏喇御酒滿族造酒傳承久遠,而且酒的種類也很多,像米兒酒、蘆酒、清酒、醴酒、燒酒、湯子酒、老白干、二鍋頭、曲子酒、松齡酒等等。那松齡酒還須多言語幾句。
松齡酒是滿族一種頗具特色的美酒,是將優(yōu)質(zhì)的白酒盛在一小酒簍里。然后,在山中選一棵粗大的松樹,在其根部挖一個樹洞將酒簍貯藏在里面,外面再將整塊的帶木樹皮敷上綁好。這樣,樹又長成了一體。幾年之后,當(dāng)有重大喜慶活動或貴賓到來時,即可取出而飲。此松齡酒經(jīng)在松樹中貯藏醇化,既酒香濃郁又有股淡淡的松香,是滿族人最珍貴的傳統(tǒng)待客美酒。
滿族傳統(tǒng)的美酒很多,除了上述的諸種之外,滿族人很早便知道用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各種藥材來泡酒,不但可以香口逸情還可以治病養(yǎng)生,故長久以來傳承有人參酒、虎骨酒、鹿茸酒、熊膽酒、蛇膽酒、靈芝酒、黃花酒、槐花酒、不老草酒、五味子酒等不下20余種。滿族人喜喝酒、能喝酒,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民風(fēng)著稱,是與其所處的嚴(yán)寒地域和身為北方漁獵民族有直接關(guān)系。
早年,滿族漁獵于江河之上或大森林之中很是寂寞,秋、冬、春三季又均很寒冷。于是,他們發(fā)明了又喜愛上了“酒”,這既解寂寞又可暖身御寒、還悅情逸志的美味。寒天野外,喝上幾口老白干、吃上幾塊燒烤的獸肉,會從心里暖到手腳,難怪滿族人稱酒為“水棉襖”。故此,滿族還有句老話:“漫山遍野跑,離不開水棉襖”。酒是好東西,怎能獨享?于是,滿族人將酒上升為祀神祭祖的供品。
滿族祀神的神案上,祭祖的天地桌上,渥輒庫(神位)前、祖宗板前都要奠酒致祭,而在過大年時請神、送神及合家歡聚皆要有酒。一年之中的重大節(jié)日,像元宵節(jié)、上巳節(jié)、大神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山神節(jié)、開江節(jié)、中秋節(jié)、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下元節(jié)等,滿族除了以酒祭神祀神,人們也要喝上兩杯“與神同享”。
滿族的酒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禮俗,是待人接物、友好往來及婚、慶、禮、祀之時必不可少之物。如男婚女嫁之婚事酒俗便甚是繁復(fù)。滿族談婚論嫁,請媒人前去女方家提親,會有三次相商之禮,每次都要拎點兒餑餑點心和一瓶好酒,故有俗語:“婚事成不成,禮酒拎三瓶”。
婚事談成了那傳統(tǒng)的酒禮就更多了,新姑爺迎親去,走時要有“上馬酒”,到了女方家則有請姑爺?shù)摹跋埋R酒”“接風(fēng)酒”。女方親戚至男方家大門口,便要喝三杯“敬客酒”,到了房門外有“進門子酒”。正式婚宴席上,那酒禮就更多了,有“敬媒人酒”“換盅酒”“交杯酒”“敬天酒”“敬地酒”“敬祖宗酒”“敬親人酒”等等;檠缃Y(jié)束后,女方親屬回家時,還要敬以“回程酒”“送行酒”“上馬酒”“出門酒”等等。
滿族的釀酒喝酒有著久遠的歷史,滿族的酒風(fēng)酒俗亦是傳承久遠,“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其豪爽的酒風(fēng),敬天祀祖、熱情待客是其真誠的酒俗。酒對滿族人來說甚有魅力,已是人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之物。
【滿族人的酒文化】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酒文化05-08
酒文化的對聯(lián)11-24
人生與酒文化11-24
酒文化的起源11-23
黎族酒文化11-23
酒文化的知識11-25
宋代的酒文化11-23
客家的酒文化11-23
中國的酒文化11-23
日本的酒文化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