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本正經》讀書筆記
(一)中醫(yī)治病
如果你感冒了,你會怎么做?
我猜會先吃感冒藥,過幾天好不了就去醫(yī)院掛水、打消炎藥。
可是中醫(yī)會告訴你,不要輕易去掛水、打消炎藥,因為消炎藥性質寒涼,那樣只會讓寒邪從肺傳到身體更深處(消炎只是讓我們的表證消失了,不是病好了。)真相是因為寒邪入了里,所以沒了表證,可是一旦將來再有外感,就會很容易復發(fā),或者引發(fā)其他疾病。
如果你咳嗽了,你會怎么做?
我猜會重復上述步驟。但是中醫(yī)會告訴你,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外感咳嗽,是因為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氣引起的。內傷引起的咳嗽,則是我們自己臟腑或者體質出了問題,從而傷及了肺部,所以內傷咳嗽多為慢性病,會常年反復,遷延不愈。外感咳嗽又分寒咳、熱咳和燥咳,內傷咳嗽有數種分類,這每一種的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
從前我對醫(yī)學一無所知,感冒咳嗽就直覺去看病吃藥,因為年紀不大,更是連基本常見病的知識都匱乏。讀完《醫(yī)本正經》,從某種程度上為我打開了醫(yī)學的'大門。
除了開頭感冒咳嗽的另一番解釋,中醫(yī)還告訴我,腳氣不是病,更不是細菌,不會傳染,而是濕氣的癥狀!
而且中醫(yī)認為,不論濕寒、濕熱的腳氣,都是身體在主動排濕的一個表現。身體是非常智慧的,當它感覺到身體濕氣過重時,會自行選擇出口排出濕氣。腳底是經絡匯集的地方,也是身體的全息反射區(qū),濕氣一般都是往下走,所以身體很自然地選擇了它。
如果腳氣在犯之時,沒有從調整身體體質出發(fā),而是強行用外用西藥激素來治療腳氣,那么就相當于堵住了身體排濕的出口,這時身體就只能選擇其他地方排濕,比如陰道、陰囊或者是皮膚(濕疹)……
并且,叫年輕人不喜歡的是,中醫(yī)還反其道而行地細數運動減肥的缺陷。按中醫(yī)理論,陰是基礎,陽是功能。陰陽本是互根互利,相生相長,如果陰消耗過大,陽就會無所依托。津液是陰的一種。大量的津液流失,就是耗陰。一般身體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出大汗是我們最常損失陰液的方式。
常聽說的運動員在比賽后當場倒地死亡,西醫(yī)說是心臟病,中醫(yī)的解釋就是汗由心液所化,大量出汗導致心陰亡失,心陽無所依附而暴斃。長期大量出汗對身體特別不好,所以老壽星里絕不會有肌肉男。
等等其他例子不一而足。
細數這些病例,病因各有不同,但都浸淫著相同的思想——在人生病時將身體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而非簡單地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二)中醫(yī)治人
有人說,這種醫(yī)學理念不夠快不夠直截了當,但它卻足夠中國。
古有圍魏救趙,秦王合縱連橫一掃天下,他們無一不是貫徹著縱觀大局謀求出路的理念。
前幾個月的中印邊界危機也同樣驗證了這一點,中國避免了直接沖突,通過外交等某些手段不費一兵一卒即取得勝利。
即使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父母仍然會教育我們,不要直接跟人面對面爭吵,從其他方面入手也許會更恰當。
醫(yī)學知識固然重要,但中醫(yī)蘊含的人生哲理卻更讓人回味無窮。若能以中醫(yī)來治理人生,我想中醫(yī)能帶給我們更多收獲。
不拘泥于某一點,將視野擴大,往往會有奇效。這就是中醫(yī)帶給我的。
【《醫(yī)本正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學“正經”作文03-07
于永正經典語錄05-07
兔小正經典語錄05-14
夏正正經典語錄05-08
一本讀書筆記12-31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09-30
生本教育著作的讀書筆記09-04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04-25
年輕時誰都一本正經地浪費時間過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