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賞析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
無名氏①
年年社日停針線②,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③?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注釋】
①無名氏:原作“黃公紹”,唐圭璋《箋注·自序》:“無名氏《青玉案》一首誤作黃公紹。詞后注云黃公紹《在軒詞》不載此首,秦刻本《陽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編》等書引此首均不注撰人。唯《詞林萬選》《歷代詩余》作黃詞!
②社日停針線:唐宋時婦女在社日不動針線。張籍《吳楚歌詞》:“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壅l針線:誰來縫補或縫制。
【譯文】
每年到了春社那一天,婦女們都停了針線活,外出游樂;遇到這種日子,我怎忍見雙雙對對的燕子飛來?今天江城正好已是春天的一半,可我依然只身在亂山的深處和寂寞的溪橋邊。
春衫都已穿破了,又有誰來替我縫補?衣襟上都沾滿了我點點行行的淚痕。夕陽西下時,我解下馬鞍在長滿芳草的岸邊休息,這兒的鮮花沒有人采來戴,我消愁自飲,沒有人來為我勸酒,喝醉了也沒有人來理會我。
【賞析】
詞寫游子的春愁。
“簫鼓追隨春社近”(陸游《游西山村》),當時江南農(nóng)村的春社是很熱鬧的,祭社(祭土地神)祈豐、迎神賽會,男男女女都結伴出門觀看盛況;因此,按風俗那一天婦女們也都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計不做了,稱之為“忌作”。“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碰到這樣的日子,對于長年羈旅在外的作者來說,自然會更苦苦地思念家中的妻室了。
詞起頭用張籍詩而改“今朝”為“年年”,正為表明自己漂泊在外歲月已久,家中妻子社日獨處也不止一次了。本來是夫妻可攜手同游的日子,如今且不說見到人家夫妻團聚會引起感觸,即使是春社前后剛飛來的燕子,因為成雙成對,所以也不忍見!敖窨凇本湟韵拢c明游子的處境,也是交待不忍見雙燕的原因。春社正是春分前后,所以說“春已半”!敖恰,是游子客居之地;“亂山”、“溪橋”,為其行路所經(jīng),突出環(huán)境的荒僻、冷落!耙簧怼迸c“寂寞”關合,“已”與“猶”相應,藉此強調(diào)羈旅之辛苦與孤單。
換頭“春衫著破誰針線”句,句意承上片末尾,字面上“針線”二字卻有意與上片起頭重復,使前后的聯(lián)系更其緊密;只是“針線”在這里作動詞用!爸啤倍,見在外為時之久和旅途奔波之勞。衣上沾滿淚痕,是辛酸淚,也是相思淚。最后“落日”點明時間,此正增愁之際。“解鞍”,補明人在旅途!胺疾莅丁迸c前“溪橋畔”相呼應,而古詩“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之意象暗含其中。結尾三句,說有好景而無人同賞,欲消愁而無人勸酒,醉倒時也無人扶持,連用“無人”排比,跌宕多姿,充分發(fā)揮了詞體裁形式的特長。故先著評此詞以為末三句“與晁補之《憶少年》起句:‘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同一警絕。唐以后特地有詞,正以有如許妙語,詩家收拾不盡耳。”(《詞潔》)也正是這個意思。
【無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賞析】相關文章: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賞析04-16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原文及賞析07-22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原文及賞析09-06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全詞翻譯賞析01-31
社日賞析02-25
社日古詩賞析07-25
社日原文及賞析08-19
唐詩賞析:王駕《社日》唐詩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