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精選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病隙碎筆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
常?吹接腥嗽谔崞鹗疯F生的時候,喜歡強調(diào)他是殘疾人,并因此對他頑強堅毅的人格大加贊賞。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正確的,但這樣容易使沒有讀過史鐵生的人們走入一個誤區(qū),以為史鐵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體現(xiàn)在他的頑強堅毅中了,甚至于將他的殘疾當作他的著作的全部賣點。在讀史鐵生之前,我也有過這樣的理解,可后來的我才發(fā)現(xiàn)僅僅以一個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的角度認識史鐵生,實在是有些遺憾了。正如近日讀的這部《病隙碎筆》,若真的只看到這部書是在病隙寫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對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許就會有遺憾?墒窃捰终f回來,史鐵生正是因為病,因為殘疾,才有機會拋卻一個健全人一生中要經(jīng)歷的太多紛繁復雜,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他的這部《病隙碎筆》給我的最大感觸,便是靜。面對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靜靜的。而正是他這樣的靜,解答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比如說,信仰。在人們都開始反思中國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種可怕的狀態(tài)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關(guān)心過,人們想要有一個信仰,是為了什么?我們往往處于當局者迷的狀態(tài),被生活中的許多不稱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繚亂,總以為我們需要信仰,正是因為需要追求一個事事順心的世界。但史鐵生的生活中便沒有那些瑣事了,他有的只是這時常被人們拿來用作樂觀堅韌好典型的坎坷命運。于是他靜觀由我們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態(tài),并告誡我們,以無苦無憂的'世界為目標,依我看,會助長人們逃避苦難的心理,因而看不見人的真實處境,也看不見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難,因而能夠靜靜的看著這個存在苦難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謂的健全人,因而能夠靜靜地審視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觀者清的視角在碎筆中指引我們。
再比如說,發(fā)展。保護環(huán)境這件事,城市鄉(xiāng)村、大街小巷,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宣傳標語,環(huán)保行動在全球范圍內(nèi)蔚然成風,原本是不必由史鐵生去提醒我們的。可史鐵生提醒我們的是什么呢?作為一個身體上已不允許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會上爭一份地位和財富的人,他告誡在社會中忙碌的我們,要注意我們保護環(huán)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F(xiàn)在的生態(tài)保護思想,還像是以人為中心,只是因為經(jīng)濟要持續(xù)發(fā)展而無奈地保護生態(tài),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愛護自然。這句話對于每天都在糾結(jié)著怎么活得更好的人們來說,真的會有醍醐灌頂?shù)男Ч。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免顯得俗了,只顧著按照其他人說的方式活著,忘了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對的。
如此,讀完《病隙碎筆》,我最深的感受絕不是史鐵生的堅強,而是他靜觀生活的態(tài)度。從現(xiàn)實意義上說,這本書告訴我要靜下來,用心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難說要像史鐵生一樣靜下來,因為我們終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樣的。但這就代表我們不能向史鐵生的人格學習、不能靜下來看我們的生活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是健全人,無論和史鐵生相比這是一般意義上的幸運還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幸。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是高中生作文在他已不會引領(lǐng)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而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是高中生作文在我們正過著正常的人生的角度進行的。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去想,怎么能讓我自己過的更好?若是沒有史鐵生的精神在旁激勵我們,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可能無法擺脫主觀因素,從而或多或少地帶有一點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們能夠在史鐵生的人格中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便可以更客觀地看我們的人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感悟。
但請同樣在《病隙碎筆》中窺見人生真諦的你記住,首先要靜下來。為了向這位老人的靜致敬,也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2
平凡的人生,驚險不斷的命運;質(zhì)樸的愛情,意想不到的苦難。史鐵生的一生是慘淡的,雙腿癱瘓,疾病纏身。但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zhàn)。他那調(diào)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體驗生活的,體驗病情也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一位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么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字字珠璣,平易而又精辟,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著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還是完成了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對于我們來說,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身心俱挫,疲憊不堪。感嘆命運的不公,嘆息生活的不堪。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diào)換,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人生命運比作是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擁有不一樣的命運。如果每個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壞的人生,那豈不是都是一樣的'了嗎?我們不必要去過度嘆息別人悲慘的人生,也不必去羨慕嫉妒甚至憤恨別人美好的命運。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鐵生自己說的一樣?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quán)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么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靈敏,我們必須要承認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拋棄埋怨,放棄逃避,用心去尋找屬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風景,不要因為他人延誤自己美好的風景,哪怕是暴風雨中的枯枝爛草,也值得我。駐足留念。我覺得這才是人生。
沒有誰比從未遇到過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這句話與史鐵生當時的心境有著類似之處。史鐵生在書中寫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面對生活是豁達坦然的。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敵,多么厚學博聞,多么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一個身患殘疾的人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釋得那樣簡單明了,而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每天都在怨聲載道的,這是多么的慚愧。我無法想象一個身患嚴重殘疾的人面對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到史鐵生那些輕松而又充滿調(diào)侃的語句,死不過是某一個信號的中斷,它‘輕輕地走’,正如它還會‘輕輕地來’。我意識到有些人是將生病當成一種人生的體驗,將死亡當成一種超越。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對待苦難,去詮釋生命的意義。也許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鐵生認為我們應該去包含苦難的世界,這又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難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別說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對自己的身體和人生。甚至覺得苦難讓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書中提到不斷的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變動。他是自信的,他意識到人生就是布滿陷阱的,只要你對生活的希望不滅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難。我原本認為每個人對苦難的認識應該都是抑郁悲傷的,但是這里的苦難卻像是擁有魔力的神棒,苦難是用來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勇氣的,帶給我們希望的,這是讓我驚訝的,也是讓我驚奇的,更是讓我對史鐵生充滿了仰慕。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生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圣的詞。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地相望,也許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爾的一句話:總會發(fā)生些情愿與不情愿、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誠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F(xiàn)在很多小情侶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強烈要求對方眼中只有自己一個人,并且要時時刻刻想著自己。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賴,并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種情感,一種心意,也許兩個人在一起吵吵鬧鬧,但是分開了又互相思念對方。史鐵生認為愛的情感包括喜歡,包括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還有最要緊的一項:敞開。互相敞開心魂,為愛所獨具。愛也許是一種為了愛護對方而甘愿犧牲的精神。也許就只是陪伴著你度過人生最難過的那段歲月。他認為敞開心扉最為重要,可以告訴對方你此刻的痛苦與開心,哪怕是哭泣悲傷。以前我以為愛到一定程度就是結(jié)婚,但現(xiàn)在看來我是錯了,也許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種愛。哪怕是忘記,那也是愛。《病隙碎筆》是一部哲學,是史鐵生用靈魂書寫的,讀這本書就像在讀他的內(nèi)心,善良的、虔誠的、平易近人而又復函哲理的語句,讓我感受到苦難也是一種幸福,命運是不接受挑戰(zhàn)的。我們每天都會為一些事情煩惱傷心,但是我們要學會知足,史鐵生是悲慘的,但是他收獲了美滿的愛情和事業(yè),我們更應該知足,因為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3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這兩本書都是09年初讀到,前者相對更易懂,當時也算是勉強能讀得懂,后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至今還沒讀完,在床邊的某個角落躺著。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而提到地壇,我們也往往會想到史鐵生。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來的《病隙碎筆》。
職業(yè)是患病,業(yè)余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diào)侃自己!恫∠端楣P》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想者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yǎng)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尋找答案,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信念。為活著而思索,為思索而活著。
關(guān)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后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xiàn)奇跡,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guān)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痹诖艘饬x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吹饺怂赜械牟荒芎拖拗,這是智慧的起點?吹讲⑶医邮苋怂赜械南拗,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fā)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tài)。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chǎn)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xù)。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zhì)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xiàn)方式只能是內(nèi)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jīng)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yè)是患病,業(yè)余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斗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4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欽佩的作家之一。扶輪問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長。他殘缺的身體支撐著所有飽滿的思想,再將自身的苦難寫成光輝的追索。
而在他的眾多文集中,我最愛《病隙碎筆》一本。
這本書創(chuàng)作之時,史鐵生雙腎功能已經(jīng)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強忍著痛楚與疲憊動筆。他一邊與病魔斗爭,一邊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記錄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語。
曾經(jīng)在他的字里行間里,我讀懂過人生,解析過信仰,構(gòu)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這一切的人卻已走遠,魂歸地壇。我只能捧著這本書,想象著他的筆尖,歷經(jīng)了怎樣的世事變遷,才能書寫出這樣充滿哲理又樂觀詼諧的句子。
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探索與解答,解答著那些超越生命的難題。它來自一個苦難的人生,卻凝聚著精神的明朗。
在書里,史鐵生老師曾經(jīng)笑說,生病是他的職業(yè),業(yè)余寫一點東西。他這一生,總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鐵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種意思,讓他一直活著。然而,讀他的東西,從來感覺不到一絲病痛的陰影,反而總是讓讀者沐浴在開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過生病與游歷的比較,通過生病的經(jīng)驗,他說: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加一個“更”字,發(fā)人深省,教人樂觀。生之為人,我們必須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單單從中拿掉苦難。但是,我們又何嘗不是幸運的。當你在為無法升遷或戀愛不順而煩惱時,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卻有人正在為生存掙扎。史鐵生老師人生的一半都用來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認為不能直立行走是丟掉了人的特點,在大部分人看來,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不屈于命運的勇氣,樂觀的精神,讓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jīng)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書中我最喜歡的這一段話:
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看,這本書中你可以隨處找到像這樣的句子。史鐵生老師是幸福的,并不是因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著他,殘缺使他疲憊,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殘缺的身體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與心靈,豐滿筆下的哲理與思考。他從未向神靈行x,祈求身體的康復,他選擇完善信仰,正如他寫到的一樣,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的殘疾才可怕。
當寫到死亡的時候,史鐵生老師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你要是悲哀于這世界上終有一天沒有了你,你要是恐懼于無限的寂滅,你不妨想一想,這世界上曾經(jīng)也沒有你,你曾經(jīng)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誠然,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幻想過死亡,也為此恐懼苦惱,曾經(jīng)因為自己終究的幻滅而感到悲傷與無奈,但讀到這一段,我竟豁然開朗。是啊,我曾經(jīng)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生命本就是一個輪回,我不過是回到了我來時的位置罷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卻有幸來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擁有燦爛的人生,也有幸經(jīng)歷沉重的世事,不論是福祉還是苦難,我既然從無形化為有形,這已經(jīng)是一種幸運。如今離去,是帶著滿載的收獲,是另一種形式的落葉歸根,這又似是應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詩,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而關(guān)于輪回與繼承,史鐵生老師又寫道: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時、何地,我才能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經(jīng)由山水,經(jīng)由時間,經(jīng)由光陰,在尋找中與前賢匯合,讓寂寞而欲動的文思,能與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鐵生老師沒有給我答案,也永遠不會給我答案,因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難題,人生因這種探求的過程而無比美麗。
史鐵生老師又將生死的意義與愛結(jié)合起來,寫道:如果意義只是對一己之肉身的關(guān)懷,它當然就會隨著肉身之死而煙消云散。但如果,意義一旦牽系著無限之在和絕對價值,它就不會隨著肉身的死亡而熄滅。事實上,自古至今已經(jīng)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間的愛愿卻不曾有絲毫的減損,終極關(guān)懷亦不曾有片刻的放棄!當然困苦也是這樣,自古綿綿無絕期?烧蛉绱,愛愿才看見一條永恒的道路,終極關(guān)懷才不至于終極地結(jié)束,這樣的意義世代相傳,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毀壞而停止。
也許你會說:但那已經(jīng)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義怎樣永恒又與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個不是“我”呢?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在?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問?哪一個不是以“我”而思,從而建立起意義呢?肉身終是要毀壞的,而這樣的靈魂一直都在人間飄蕩,“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這樣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減。
生命的延續(xù)與輪回,人類的有限與無限,或許很難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史鐵生老師堅守著自己的內(nèi)心,向未知與有知不斷追索,不斷賦予愛的意義,將世間光明與美好的一切奉獻給讀者。肉身必然會有毀壞與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與愛是無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遠相傳的。這亦是他的人生收獲,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經(jīng)歷與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諦,是光陰深處的羈絆,必將成為我一生的珍藏。
這一本書里,史鐵生老師不僅是以獨特的視角注視著生命,更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著鮮活無比的道理。雖然他已經(jīng)離開人世,但卻將永遠在精神的高度遙望我們。他的樂觀豁達,他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他親手寫下的這一些人生的體檢記錄,將是我們精神上的營養(yǎng)補給與堅實依靠。
對于史鐵生老師來說,寫作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歷經(jīng)世事洗練之后的一方凈土,一片樂園。
在他的筆下,文字總是樂觀幽默的語調(diào),他也時常調(diào)侃自己的病痛。這是一種勇敢的調(diào)侃,是一種堅強與釋然的表現(xiàn),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竊以為,人總是破碎的,因為破碎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然而有的人,總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個人哭訴自己的不幸,以為換取別人的同情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救贖,試圖用賺來的眼淚點燃自己灰敗的人生;也有一些人,總以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變身完美,就能夠捍衛(wèi)他們的尊嚴。前者將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憐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強勢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鐵生老師,顯然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自信。不需要哭訴,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強者。
畢竟,傷心并不是幾滴眼淚就可以流出來的,尊嚴也不是幾個口號就可以吶喊出來,最動人的漢語,就是把傷口變成智慧,然后從中汲取人生的夢想與真諦。
而史鐵生老師,正是這么做的,而《病隙碎筆》,正是這么做的。這些看似破碎實則連貫的文思,就是傷口經(jīng)過治愈,成為了帶著油墨香味的智慧。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歷經(jīng)苦難的豁達,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盡在書中,這一本《病隙碎筆》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堅守其中,更愿意擔任清掃的苦役。因為歷經(jīng)人生谷底,猶如死了一回,但也會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
這是一份苦難,更是人類的福祉。
讀《病隙碎筆》,是感悟歷經(jīng)滄桑后的明徹和超脫,是找尋苦難中的光明與希望,是發(fā)現(xiàn)那份悲壯中的靈性,是一種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
它將永遠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著在凡塵中疲于趕路的心靈。
也許,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5
在我健康時候,我不會想起這本書,即使我很喜歡作者,在我生病的時候,我掀開了這本書,這大約也是人的劣根性,想要一個人真正后悔,只有在人嘗到苦果后,大約不廢除死刑也有點這方面的因素,這本書告訴我,苦難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等著你的苦難前面還會加個“更”字,我現(xiàn)在做不到史鐵生那樣,超脫于苦難看自己,當事人的痛苦我們無法體會。
但難得是當事人仍然保持著豁達的態(tài)度,我現(xiàn)在只是一點小病小痛,但卻嚴重了我的心情,我不知道遇到更苦難的事后會不會崩潰,也許我的經(jīng)歷無法讓我豁達,去成長去面對,但感謝那些深處于苦難的'人仍然愿意剖析內(nèi)心,給他人鼓勵,疾病讓我思考可能終身不會去想的事,而且在痊愈以后可能依然歷歷在目。這本書教我的,大概是深懷感恩,感恩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即使你不能知道以后會經(jīng)歷什么,會失去什么,但抓緊現(xiàn)在所擁有,感恩現(xiàn)在,才不會在未來失去而后悔莫及。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6
大年初一,凈寺。
望著接踵而至的,懷著各種愿望來這里祈福的人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一句調(diào)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的感覺!眲偛饺敕鹛玫奈业拇_是被佛祖的莊嚴肅整所震撼了,但不一會兒這種心情就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癡的欲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欲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好像書上的話是我們真真的寫照,頓覺充滿諷刺。
史鐵生,我反復地咀嚼著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jīng)受著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于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輕松地說他的職業(yè)就是生病,業(yè)余寫點東西。對于一個有著這樣經(jīng)歷的人來說,沉郁、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jīng)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lǐng),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他說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沖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diào)換的其中的演員。許多人會看著別人一帆風順的高升而感嘆“我怎么這么倒霉!”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xù)過著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嘆一句“我其實很幸運。 辈贿^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實!敝腥松簿吐湎铝酸∧弧S腥嗽诿罎L打了一輩子后或許連我為什么活著也不知道,用盡一生卻始終換不回一個確切的答案!吧咸鞛槭裁创疫@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卻是這樣憤世嫉俗的離開。
但史鐵生說不,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quán)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么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馬遷,孫臏一輩,殘缺的身體阻擋不了他們對生命響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結(jié)越多的西瓜那么這些西瓜得到的養(yǎng)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其實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們自己能否堅信我們能活著并頑強的活著,人可消滅,但打不敗,打不敗的才是可貴的對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當一個人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疾時得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了《病隙碎筆》,我明白了最難的不是要“接受”這個事實,而是在接受這個事實后,又能從心的角度重新站起來,正是史鐵生用不完整的身體撐起的這一片完滿的天空,讓我們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個能真正審視如何活著的機會,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么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tài)度,于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么?”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xù)、和繼續(xù)的繼續(xù)。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7
當我第一次翻開《病隙碎筆》的時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節(jié)的前一頁,那是史鐵生先生創(chuàng)作這本書時的手稿,字跡清晰流暢。彼時我就堅信,這將是一份禮物,一份俯視著平凡人生的禮物。
周國平先生在解析書名的時候這樣講到:“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不得不承認,對于史鐵生本身,他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綿一般的歲月里,他擠出了智慧,這種智慧,是從疾病的深淵中迸發(fā)出來的血液。
《牧靈圣經(jīng)》的扉頁有這樣一句話“我給你們一條新的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边@是上帝對他的追隨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訴說的那樣愛著他的子民,那這世上又何談災難而言?
史鐵生巧妙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钡膳碌氖窃谶@個滿心功利的時代,我們的希望何在?當所有人拿著金錢和一顆所謂虔誠的心走進寺廟,向神明祈禱,而又有幾個人祈禱的不是光榮而是希望呢?我們都堅定地認為希望就在自己的內(nèi)心,甚至說走進廟堂就是體現(xiàn)了一種希望了的話。那信仰與名利的天平就已經(jīng)傾斜地頹然不平了。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時代關(guān)于信仰的定義已經(jīng)不再是它本該有的樣子。史鐵生用另一種方式,通過信心解讀了關(guān)于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lǐng)受。”與此同時,周國平先生卻這樣解讀了這些文字:“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fā)點,它作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
毫無疑問,我支持前者的觀點,至少在現(xiàn)在看來史鐵生用筆作足,已經(jīng)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過了他的人生。而這種信仰的開端,是沒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為出發(fā)點的,就像他自己闡述的那樣“不斷地苦難才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所以,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的根本觀點應該是從什么時候看起,看了多遠?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無疑是公平的,諾貝爾用“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樣一句話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這十六個字更恰當?shù)亟庾x生命了。自身對于自身而言,本來就是一種限制,一種突破不了的瓶頸。所以,上帝給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個人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
羅曼·羅蘭說:“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盡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彼麑π叛龅淖饔米隽烁叨鹊目隙,但問題在于當我們真正面對我們所信仰的東西時,卻手足無措,甚至無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所以,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信仰還只是頭腦中的一顆小芽,從未開花。
還是史鐵生說得好:“路的沒有盡頭,便是他遙遙地總在前面,保持著希望永不枯竭!边@是前人懇切的話語,希望永遠是和信仰并存的。如果沒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無疑是一個空殼,或者說沒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僅僅是一種空想罷了。最可怕的是,這個我們熟稔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既沒有希望,也沒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結(jié)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么,此結(jié)局是可盼的!”(莎士比亞《生與死》)。對于信仰,料必大多數(shù)人抱著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tài),也正是由于這種誤解,信仰漸漸成為了有思想的人的標簽。墨西哥有部老電影叫做《美麗的秘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爭結(jié)果注定是失敗的!焙翢o疑問,自我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資本,當開始正視自我所存在的價值時,人生、感情、關(guān)愛,還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層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毙凶吆偷缆肥峭环N存在,但天堂與現(xiàn)實總是有著永恒的距離,如果對于每一個步伐都充滿了膽怯,那就不僅僅是距離的問題了,那是沒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xiàn)實之間關(guān)系的信仰!保ㄇ兴固仡D語),就信仰最初的樣子來講,它是一種限制行動的行為準則,對于史鐵生而言,它更是讓他直立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想走的雙腳。
沒有人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敢,他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思想?yún)s始終馳騁在無疆之域。這或許是對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詮釋。“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保ā段遗c地壇》),如當我發(fā)現(xiàn)他手中的筆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時,我不由得感到膽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種信仰表現(xiàn)的這樣恰當?shù)皿w,并與死亡抗爭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遺憾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向正確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倉促了,從一開始就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死亡。讓我們將時光退回到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年代,那時史鐵生的病情被確認轉(zhuǎn)為尿毒癥,終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他寫下了這種文字,因為他不懼怕死亡,不懼怕痛苦,我想,整本書里的每個字都是有聲音的。它們或深沉,把疾病帶給他的痛苦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娓娓道來;或淳樸,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樂觀向上,訴說著他強有力的人生領(lǐng)悟。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8
今早讀完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很想寫點感想,有這樣的感覺的機會不多。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被老師壓著寫讀后感,甚是反感。到了現(xiàn)在,每每讀完書,覺得不寫點東西是遺憾的。但這本書太精,太簡,太智慧,我想醞釀一篇長文放上公眾號,卻頻頻不得要領(lǐng)。我這才發(fā)現(xiàn),我已被史鐵生的文筆影響了思路,因為他的文章的'短小精悍,我想夸夸其談,有點不知深淺。隨即寫下這篇短文,以作分享。
人仿佛很難說清自己是一個純正的唯物論者抑或唯心論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相信命運這種東西,卻又往往在它面前想抵抗,覺得我不信?倳诳嚯y的面前加上句,對,這就是我的命。真的會有嗎,那應該是誰來選擇的?史鐵生他信嗎,我不得要領(lǐng)。姐姐和我說,史鐵生雖然研究宗教,但他不信宗教。他的作品仿佛是證明了神性,卻對證明神沒有什么興趣。也許這才是一個安全的角落,把自己獨立于繁瑣之外,基于他所受的苦難太多,若想命運不公之類,恐怕要郁郁而終。也正因為他苦難的命運,才讓他的作品更加具有人性的光輝,至少我對他所說的極而簡之的道理往往看得很仔細。他說人都是不滿足的。初殘疾失去雙腿的時候,覺得能跑能跳是多么幸福啊,后來長了褥瘡,覺得能坐在輪椅上是多么幸福,后來得了尿毒癥,才又覺得能腦袋清醒寫幾個字是多么幸福,平白的道理,由他之口說出來,便多了幾分力量。他說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沖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diào)換的其中的演員。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感嘆命運不公,總有一句話是:怎么我就比不上他…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xù)過著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嘆一句“我其實很幸運!”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
快過年了,很多人又會去廟里寺里,為著自己的一私己愿祈求佛祖。想起史鐵生在書里的調(diào)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癡的欲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欲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倒不如,拋下所有,抱一顆無欲無求之心去。
“鐵生,鐵生”,我想了這個名字好幾遍,真是適合他的名字。像鐵一樣生活了下來。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9
這是史鐵生很早的讀書筆記,然后帶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寫了很多人生的滄桑吧。第一次讀是在高中階段,不太懂得人生的我第一次意識到人生原來如此艱難。那段時間的我感覺學習環(huán)境非常好,在高中重點班,同學們互相尊重。而且又是太陽一般的年齡。但是那段時間我的皮膚非常差,整個人的心情是迷茫又充滿希望的。
最大多大感受就是re每個人在健康的時候都是幸運的。還記得最初的閱讀啟蒙是《老人與!,老人與海講的就是一個樂觀豁達的老人戰(zhàn)勝苦難的故事。年少的我不懂得人生是什么樣的過程,意林、讀者這些文摘給予了我非常多的靈感。記得作家某某某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還有歌曲——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旅行,好的'壞的都是風景。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yōu)美的語言追尋和探索了關(guān)于我們?nèi)松臅臀粗牡览恚喝松、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tài)、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diào)。對于此一生性愚頑的人,這樣強調(diào)是恰當?shù)摹H欢,史鐵生在40歲以后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所以對待短暫的人生,我們盡可能的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找到自己熱愛并有意義的事情,堅持下去。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0
在我健康時候,我不會想起這本書,即使我很喜歡作者,在我生病的時候,我掀開了這本書,這大約也是人的劣根性,想要一個人真正后悔,只有在人嘗到苦果后,大約不廢除死刑也有點這方面的因素,這本書告訴我,苦難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等著你的`苦難前面還會加個“更”字,我現(xiàn)在做不到史鐵生那樣,超脫于苦難看自己,當事人的痛苦我們無法體會。
但難得是當事人仍然保持著豁達的態(tài)度,我現(xiàn)在只是一點小病小痛,但卻嚴重了我的心情,我不知道遇到更苦難的事后會不會崩潰,也許我的經(jīng)歷無法讓我豁達,去成長去面對,但感謝那些深處于苦難的人仍然愿意剖析內(nèi)心,給他人鼓勵,疾病讓我思考可能終身不會去想的事,而且在痊愈以后可能依然歷歷在目。這本書教我的,大概是深懷感恩,感恩你現(xiàn)在所擁有的,即使你不能知道以后會經(jīng)歷什么,會失去什么,但抓緊現(xiàn)在所擁有,感恩現(xiàn)在,才不會在未來失去而后悔莫及。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1
史鐵生曾這樣總結(jié)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彪m然如此,但他一刻也不曾在不幸的命運面前低頭。
我們常常能夠輕易的勸別人要堅強,要大度,要忍耐,但當命運之手無情地將我們推入黑暗的深淵時,誰又能真正體會那種無助絕望的悲涼?
看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史鐵生。
我想,史鐵生在遭遇不幸的打擊時,在面對病痛的折磨時,他可能也曾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他也曾在深夜里祈求過神明,并憧憬過奇跡的發(fā)生。
畢竟,史鐵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誰不渴望擁有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和真摯的友情。不信,請看文中那關(guān)于撒旦和約伯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明證。
有人說,困境是檢驗人意志的試金石,只有經(jīng)歷過挫折和失敗,才能讓我們更加清醒和堅定。而史鐵生與我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能夠跳出困境看人生。
無怪乎,雖身處逆境,卻依然寫下這樣的句子——古園寂靜,你甚至能感到神明在傲慢的看著你,以風的穿流,以云的變幻,以野草和老樹的輕響,以天高地遠和時間的均勻與漫長。
之所以喜歡史鐵生,是因為他對待名利的真實和對待生命的釋然。這對于我們是何其不易。
這茫茫人世間,有多少人每天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過著一言難盡的生活。
有多少人,日復一日,慌慌張張,也不過是為了碎銀幾兩。
太多人在追名逐利,疲于奔忙中,迷失了自己,更無暇思考生命的意義。
對于生死,史鐵生曾在《我與地壇》中這樣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或許這就是他在頓悟之后,對生死的釋然吧。
詩人泰戈爾也說:“生活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雨中跳舞!
讀了本文我想說,史鐵生,就是那個在風雨中跳舞的人!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2
對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已不是單純數(shù)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因為他深深明白,生命讓自己寫作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后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tài)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關(guān)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
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藝術(shù)或文學,不要做成生活(哪怕是苦難生活)的侍從或幫腔,要像偵探,從任何流暢的秩序里聽見磕磕絆絆的聲音,在任何熟悉的'地方看出陌生。
我說過我不喜歡“立場”這個詞,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和“立場”很容易演成魔法,強制個人的情感和思想。無不是被這魔法所害——“我們”要堅定地是“我們”,“你們”要盡力變成“我們”,“我們”干嗎?當然是對付“他們”。于是溝塹越挖越深,忠心越表越烈,勇猛而至暴行,理性崩塌,信仰淪為一場熱病。
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遠的激越,由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人不僅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而且是一個個分開著被拋來的。
徹底的圓滿只不過是徹底的無路可走。
比如常聽見這樣的話:我們殘疾人如何如何,他們健全人是不可能理解的。要是說“他們不曾理解”,這話雖不周全,但明確是在呼喚理解。真要是“不可能理解”,你說它干嗎?說給誰聽?說給“不可能理解”的人聽,你傻啦?那么就是說給自己聽。依史鐵生和我的經(jīng)驗看,不斷地這樣說給自己聽,用自我委屈釀制自我感動,那不會有別的結(jié)果,那只能是自我囚禁、自我戕害,并且讓“不可能理解”的人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自虐者自虐而束手無策。
那掌聲表達了提前的寬宥,提前到你以殘疾的身份準備發(fā)言但還未發(fā)言的時候。甚至是提前的防御,生怕你脆弱的心以沒有掌聲為由繼續(xù)繁衍“他們不可能理解”式的怨恨。但這其實是提前的輕蔑——你真能超越殘疾,和大家平等地對話嗎?糟糕的是,你不僅沒能讓這偏見遭受挫折,反給它提供了證據(jù),沒能動搖它反倒堅定著它。當人們對殘疾愈發(fā)小心翼翼之時,你的反抗早已自投羅網(wǎng)。
賭的心情,其實是很孱弱、很擔驚受怕的,就像足球的從決心變成擔心,它很容易離開寫作的根本與自信,把自己變成別人,以自己的眼睛去放映別人的眼色,以自己的心魂去攀登別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腳去走別人的步。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乃至太渴望被世界承認了,渴望之下又走進殘疾。
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豈不又被埋沒?幸有世世代代不懈的攀登者,如西緒福斯一般重復著這樣的攀登,才使夢想照耀了實際,才有信念一直繚繞于生活的上空。
平均不是平等。平等是說人的權(quán)利,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平均單講收獲,各位請在終點上排齊。
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只要你這樣問了,答案就肯定是:有。因這疑問已經(jīng)是對意義的尋找,而尋找的結(jié)果無外乎有和沒有;要是沒有,你當然就該知道沒有的是什么。換言之,你若不知道沒有的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判定它沒有呢?比如吃喝拉撒,比如生死繁衍,比如諸多確有的事物,為什么不是?此既不是,什么才是?這什么,便是對意義的猜想,或描畫,而這猜想或描畫正是意義的誕生。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3
對于藝術(shù),史鐵生認為評價標準不是“像不像”,而是“好不好”,可以離形,但不能失神。
對于科學,后人不必重復前人,因為科學不只是繼承,更重要是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如此才會有新的發(fā)展。
對于語言,我們總是期望被尊重、被傾聽、被理解。殊不知,生活中最難得的是真實。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說,不敢說,因為我們懼怕權(quán)勢、懼怕輿論、懼怕習俗、懼怕知識的霸道。正如文中所說,“軟弱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軟弱,但還是軟弱著;虛偽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虛偽,卻還是‘有些話不能講’!
書是讀不完的,即使是大文豪也無法窮盡這世上的所有知識。
有時,我們看不見的,并不代表不存在。
我們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信仰,但是生活中的信仰,有多少不是對肉身福樂的期許呢?
修煉自己,克服貪念,不為“結(jié)果”而努力,如此,才不會患得患失。
當今世界,好像人最重要的追求和價值體現(xiàn)就是經(jīng)濟增長,好像人生來就是為了參加一場物質(zhì)占有的比賽。于是我們不覺思考:人,為什么不能在精神方面自由些,再自由些?在物質(zhì)方面簡樸些,再簡樸些呢?
面對環(huán)境問題,作者認為人們應該以萬物和諧為重的“詩意的棲居”,而非滿足人的物欲為要的“經(jīng)濟性的棲居”。
神是什么?作者認為是光,是人之心靈的指引、警醒、監(jiān)督和鼓勵!肚c千尋》中說道:“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的確如此,人生最根本的兩種面對,無非生與死。
存在,有時并不單指有形之物,無形的思緒也是。所以,法學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那么,一切所謂意義,是否都將隨著生命的結(jié)束而變得毫無意義?
作者認為,生命本無意義,是我們使它有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意義,相對于肉體,精神、靈魂是更為高階的`生命狀態(tài)。
當精神連通了無限之在,追隨了絕對價值,我們會因自身的局限而謙遜,會因人性的丑陋而懺悔,將視眼前的困苦為磨練,于是明白:只有不斷超越自身才是永恒,才是目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吧!
精神之上,便是靈魂。所謂“靈魂者”,當牽系著博大的愛愿。
于是,有一種觀點,這樣說道——讓我們放棄靈魂的諸多牽掛吧,唯無所用心,可得逍遙自在;讓我們平息精神的喧囂吧,唯健康長壽,方是你的福!
所以說,真正的意義是不會隨肉身的死亡而熄滅的,亦不會因肉身的毀壞而停止。作者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棵樹上落了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它們在別處。人的思想、情感、心緒之于肉體,何嘗不是如此?
對于愛情,作者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愛情是激情過后的相濡以沫,是靈魂的契合,是兩個人心靈的愛戀。
即使分開,也不要詛咒,如此才不至于將兩人心中的美好毀于一旦。
所謂“得不到就毀掉”的種種,我想說,那,不是愛情。愛情,不像婚姻,是現(xiàn)實的契約,愛情是站在現(xiàn)實的邊緣向著神秘未知的呼喚與祈禱,它根本就是一種理想或信仰!
生命是一場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歷練,我們要做的就是演好人生這出戲,在人生劇本的曲折與艱難中領(lǐng)悟生命的意義與真諦。
生命究竟是什么?是作者一直在探尋和思考的問題。正因看淡,所以才能從容面對一切,笑對人生。
因為現(xiàn)實中的不可實現(xiàn),于是,便有了藝術(shù)。什么是藝術(shù)?文中說,那是自由心性天然釋放,也是豐富心魄的暢快表達。
對于寫作,作者是懷著一腔熱情與真誠的。他說:“到了那兒,就像到了故鄉(xiāng),倍覺親切;到了那兒,就像到了異地,倍覺驚奇!蔽蚁,只有全身心投入寫作,才會有如此感受吧。
寫作,是心靈的傾訴,是情感的表達,亦是情緒的宣泄!叭诵枰獙懽,與人需要愛情是一回事!”
最后,談?wù)勂降扰c平均。我們推崇人人平等,但不可搞“一刀切”式的平均主義,歷史已多次證明,“平均只會滋長貪懶與狡猾。”
此外,人生本來就有差別,又怎能做到自覺平均呢?需知,貧窮的并不都是因為懶惰,富有的也未必全靠勤勞。正因如此,便有了法律,以此來彌補人性的殘缺,監(jiān)視和管束人性的丑陋。
所以說,任何規(guī)則,都要有眾人的理解與擁護,否則,不過是一紙空文。
總而言之,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過程的精彩。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4
看完了《我與地壇》散文合集,這幾天一口氣讀完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隨筆合集。
我看的這本是博集天卷出版的插圖珍藏版,綠色的封面讓我想起春天,是的,史鐵生永遠是冬天里的春天,是黑夜中的白晝。
在這本書中,史鐵生談信仰,談生死,談疾病,談自卑,談愛情,談寫作,談文學,談精神與靈魂,談肉體與皮囊。
“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笔疯F生說,希望這能夠作為自己的墓志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史鐵生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突然地,輕輕地走了。他的遺愿是,不舉行告別儀式,器官捐給醫(yī)學研究。在這一天的.凌晨6時,他的肝臟移植給了天津的一位病人。
這就是史鐵生。
他希望眾人都對他喝彩,但眾人視他為一粒塵埃。以前是這樣的,但現(xiàn)在是這樣的——一切塵世之名都可以磨滅,而“我”不死。
我愿稱史鐵生為史上最通透的作家,沒有之一。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5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可以在陽光下看到在風中搖曳的絢麗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邊享受海風帶來的絲絲涼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間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溫暖的陽光也會被烏云遮蓋,再美麗的花朵,也抵擋不住狂風暴雨的侵襲。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尋找積極樂觀的人生,卻實屬不易。
在這個寒假前,對于史鐵生我無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筆》后,我對他便有了新的認識,對他心生敬仰。史鐵生是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在最美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也許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來,但這并沒能擊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尋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對于史鐵生而言,《病隙碎筆》不僅僅是一部屬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滿生活體驗的人生筆記。這本書是他在生病治療間隙寫下的片段隨筆。篇幅很長,語言精簡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面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和判斷,只有作者在那時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
從文字間可看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地直面命運的挑戰(zhàn)與不公。他在病痛中漸漸悟出一條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會想起沒有生病的好,只有發(fā)燒了,才會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有多么愜意。”史鐵生以一種調(diào)侃的口吻說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或勝或蒜的意向,別開生面的游歷!彼砸环N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病魔,并為自己的生病觀上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
史鐵生對這個世界是多么的熱愛,苦難于他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生命的饋贈,讓他體會出了生命更深層的意義,生命似乎正如他書中所說的,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意義。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6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受苦受難的人,他二十多歲就雙腿癱瘓,后又得了腎損傷、尿毒癥等病癥,但他很頑強地活了下來,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出了四五本書,是一位令人敬嘆的作家。
也許是年紀相差太大,也許是他的思想太深奧,我怎么也讀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沒有分章節(jié),也沒有標題,一路讀下來我卻找不到一個主題。像散文又沒有一個不散的“神”,像雜文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論點,說是日記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陳述
現(xiàn)在回頭看來,書中還是有值得我學習和回味的東西的`。比如他說:“文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寫作不然,沒那么規(guī)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shù)”這是他對自己寫作的一種自解自嘲,同時也給我一些啟示。寫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飘厴I(yè),學了技巧才能寫好。只要你的靈魂有話說,你就寫吧。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笔堑,我們總是將好的忘卻,其實倒霉的事情才是我們所要忘卻的。清點背包上不應該帶上路的東西,時時準備著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許,當我們遇見苦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史鐵生,我們不應該面對挫折、困難時,竟然還不如一個殘疾!所以我們要活出生命的堅強和勇氣!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 17
這本書從信仰講到神明,從宇宙論及生死,由殘疾至愛情,最后便是靈魂與深思。這是一本充滿了深刻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
史鐵生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有神論者,他用矛盾性的寫法和自己豐富的閱歷來告誡人們:上帝不會眷顧某個人,處于自己的角色,那便盡力的扮演好他。他從信徒約伯和自己筆下的畫家Z看到了自己。一個相信上帝,一個相信愛情?伤植徽J為史鐵生只是史鐵生,他不僅是約伯和Z,還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終于想通: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鐵生。
在誠實與謊言中,欲望與命運中,他悟徹了白晝。白晝會帶來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縛從而顯得拘謹、猶豫,甚至慌不擇路。但當一俟白晝遁去,夜的自由到來,脫下一張扁平的畫皮,剩下的東西才是史鐵生。我想,這也是許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書讓我回韻良久并深刻剖析生與死的關(guān)系。人的死亡是否會帶來靈魂的不滅?史鐵生并沒有直接回答,因為他也無能為力。倘若有人說:“靈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強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絕對的寂滅,并無靈魂的'繼續(xù),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爭或引起上帝的注視?
靈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學無法證實或證偽?茖W智能理性地建造未來,可它也有局限性。當科學也不知何去何從,面對地球的毀滅、太陽的枯竭時,人類應當如何?依舊滿懷熱情地準備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這種對未來無憑據(jù)的猜想和希望?
這時,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稱之為信仰,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大部分人都不會放棄活著。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鐵生深知如此。在輪椅上,無論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終憑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茖W無法為他帶來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這本書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對神性和人生終極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和眺望。從困惑與痛苦出發(fā),審視世界與時代,表現(xiàn)對人生意義與精神寄托的不斷追求。讓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通用43篇)03-17
病隙碎筆經(jīng)典語錄70句10-18
病隙碎筆的讀后感04-09
《病隙碎筆》讀后感03-12
《病隙碎筆》讀后感03-12
病隙碎筆讀后感03-31
碎碎念作文08-04
碎碎的光陰作文09-01
碎碎平安作文08-09
碎碎的光陰作文(優(yōu))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