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集錦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1
從六年級開學初到放“十一”長假,歷時一個月,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匚吨鞘帤饣啬c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瀾壯闊的場景,深深感嘆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羅貫中是怎樣寫出這么一本令人心馳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眾皆所知,《三國演義》主要敘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權(quán),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fā),各路英雄趁勢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官渡之戰(zhàn),曹操滅袁紹,獨領(lǐng)中原;赤壁之戰(zhàn),劉備、孫權(quán)聯(lián)軍大敗曹操,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形成。后來,強大的魏國日漸衰落,大將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位稱帝,統(tǒng)一天下,建立晉朝。這一歷史事件,在羅貫中的加工、改編下,鑄成《三國演義》這一巨著。那么,這本書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戰(zhàn)爭描寫出特色。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用戰(zhàn)爭串起來的。如果這成千上萬次戰(zhàn)爭寫得千篇一律,自然不會寫出彩,更不會被后人永久傳誦了。作者寫戰(zhàn)爭,沒僅寫武力的拼殺,而把戰(zhàn)爭的策略、計謀及戰(zhàn)爭前的波動、戰(zhàn)爭后的影響都作了介紹。這樣一來,讀者每讀一回戰(zhàn)爭場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戰(zhàn)斗所用的計謀、場面的壯闊所感染,自然會傳誦千古。大家請看下面一段話: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起,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后數(shù)人駕舟,突煙冒火,來尋曹操。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只大船,已自著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描寫。作者沒有著重寫蜀、吳聯(lián)軍如何與魏軍拼殺的,而是寫當時的場面。透過場面我們就能猜到戰(zhàn)爭的謀略:火攻?,短短幾十字,赤壁大戰(zhàn)的場面、計謀、結(jié)果,就生動且不啰嗦地躍然紙上?梢,作者羅貫中的寫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絕!
二、人物刻畫顯細膩。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所出場人物全刻畫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選取幾個主要人物進行著重刻畫,描寫可謂之絕。例如“義絕”關(guān)羽,一生最講義氣;“智絕”諸葛亮,神機妙算;“奸絕”曹操,狡猾奸詐……一個個“絕人”聯(lián)起來,就構(gòu)成了一本“絕書”。請看下面這段話: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zhí)麈尾。城門內(nèi)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這是小說第九十五回諸葛亮巧布“空城計”的片斷。算下斷描寫了諸葛亮的動作、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他的機智,可第一、二、四句話卻描寫了軍隊、百姓的表現(xiàn)。這是什么原因?從側(cè)面襯托哇!作者從正面與側(cè)面兩面同時入手,把諸葛亮寫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詩詞,也對人物描寫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用。
做到這兩點,不就構(gòu)成一本完美的小說了嗎?我認為是的。羅貫中憑借自己豐實的寫作功底,為后人奉獻了這么一本巨著,我覺得,不讀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讀讀《三國演義》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會像磁鐵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國演義》與我同行,我愛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2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著名的歷史名著,也是作家羅貫中智慧的結(jié)晶。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tǒng)一三國期間發(fā)生的故事。有人喜歡里面驚心動魄的激烈的戰(zhàn)斗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其中最著名的戰(zhàn)役要數(sh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這三大戰(zhàn)役。有人喜歡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書中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guān)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有求賢若渴的劉備。而《三國演義》吸引我的正是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諸葛亮。他不僅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還有過人的機智和才干,正因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難?墒侵T葛亮不僅完成了這些不可能的任務(wù),還讓周瑜撲了個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他把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都交給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實際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彼o我們后人樹立起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榜樣。
我還十分佩服劉備。他從一個賣草席的,一步一步艱難的奮斗才有了今天這等輝煌的成就,才能在亂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漢中王,與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關(guān)的,沒有這些得力的手下,劉備也不能走到現(xiàn)在。而他之所以有這么多人為他四處征戰(zhàn),就是因為他為人謙和。他的身份高貴,卻還能做到三顧茅廬,實在是難得!功夫不負有心人,臥龍先生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打動了,一心一意為他謀劃。
再來說說關(guān)羽,他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氣沖天、一身正氣。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將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賞識,曹操不惜使盡千方百計想把他招至門下。劉關(guān)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guān)羽始終追隨劉備,忠于蜀國。即使兵敗被曹操俘虜,受盡恩惠,仍然心系蜀國,無一日不思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外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對孫權(quán),對吳國忠心不二,曾經(jīng)多次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上,周瑜后來被自己的狹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實在是可惜。
讀《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學習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忠貞不渝;劉備的仁愛;關(guān)羽的大義凜然;周瑜的萬人之英。 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感覺《三國演義》里面的每一個人物也是一盞燈,一盞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寶蓮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
《三國演義》讀后感3
讀三國,做一個像關(guān)羽一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讀三國,做一個像夏候惇一樣的熱血真英雄。
讀三國,做一個具有超級陽剛之氣的人。
……
《紅樓夢》中有一回襲人說寶玉的話:“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只愛在丫頭群兒里鬧。再者,也沒個剛氣兒。”這句話其實是襲人不客氣地批評寶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點陽剛氣,一個男人若有“脂粉氣”,說話娘娘腔,做事優(yōu)柔寡斷,沒有擔當,缺乏主見,婆婆媽媽,膽小怕事……其實是特別不好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點剛氣兒。汪老師認為,通過閱讀《三國演義》可以較好的讓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漢,什么是熱血男兒,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給學生講名著《三國演義》時,汪老師重點講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鄉(xiāng),是其最早的將領(lǐng)之一,特別勇猛善戰(zhàn)。
汪老師重點和同學們精講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塞進嘴巴吃了,同學們在課堂中都聽得異常興奮,簡直不敢相信有這事。
具體情節(jié)《三國演義》原文是這樣寫到的:
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zhàn)。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zhàn)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nèi)啖之。
細讀以上文字,羅貫中用極簡,生動、細膩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熱血漢子,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汪老師不得不對羅貫中的文筆服氣。
此處,以寫夏侯惇為主,沒有華麗的鋪陳,沒有多余的描寫,從動作,語言上一氣呵成!
汪老師再來分析情節(jié),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戰(zhàn)場上直接拔箭吃掉受傷的眼睛,這真是鐵血真漢子。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這樣寫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
據(jù)汪老師所知,古人遵從《孝經(jīng)》里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無論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發(fā),也都是源于這個傳統(tǒng)。自己的生命,都是來自于父母,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孝,是不能隨便毀傷的。例如:古人有言:“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圣人之訓也!
當了解到這些中國文化背景后,我們才能明白夏候惇為什么當時要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吃掉。他這樣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現(xiàn)!而是緣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時,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在當時封建社會里,這恰恰是一個人重孝之表現(xiàn)。
另外,從小說的情節(jié)來講,當時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劇痛,直接用手拔箭,連眼珠也一起拔出,這絕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負傷后,殺掉了曹性,報了一箭之仇?梢娤暮類膽(zhàn)斗力還是很高的。大多數(shù)人一只眼睛傷到這樣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睜不開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負傷,沒有讓他放棄職守,繼續(xù)戰(zhàn)斗,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關(guān)羽刮骨療毒后,大家都稱贊關(guān)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傷瞎掉了,忍著劇痛繼續(xù)戰(zhàn)斗殺敵,可以說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著實了不起。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蹦泻⒆泳鸵心懮,有剛氣,有豪邁的一面。
一部《三國演義》汪老師讀出了英雄本色,讀出了男兒當自強的霸氣……頗讓人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讀后感4
曹操進兵官渡,攻打冀州。情景危急之下,袁紹的三子一甥共同發(fā)兵,準備聯(lián)合破曹。
只是沒想到袁尚逞能,沒等其他幾路大軍匯合,自己就帶兵與曹操前隊激戰(zhàn),大敗而回。袁紹聽聞消息,殘軀就再也撐不住,吐血而亡,臨時前,指定了自己的繼承人袁尚。
廢長立幼,是自古大忌,這樣一來兄弟鬩墻之爭也就在所難免。
而謀士們站隊早在此之前已經(jīng)完成,沒有站隊的像田豐、沮授被兩派攻擊而死,許攸投靠曹操。尚有強敵在側(cè),袁譚、袁尚兩兄弟卻已經(jīng)忍不住開打了,團結(jié)一致還未必能贏,分崩離析亡之不遠矣。被逼無奈,袁譚只好投靠曹操。而在此后的一個小的片段很有意思,就是辛毗去曹操陣營游說曹操接受袁譚投降的說詞,相當?shù)木。附錄如下?/p>
“明公勿問真與詐也,只論其勢可耳。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于外,謀臣誅于內(nèi);兄弟讒隙,國分為二;加之饑饉并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
今明公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其后。以明公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之掃秋葉也。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況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yè)成矣。愿明公詳之!
投降是暫時的,袁譚和曹操都是不會相信的,故而不久就撕破臉皮,再次開戰(zhàn),最終袁譚死于亂戰(zhàn)之中。
而投奔袁熙的袁尚兩兄弟被曹操趕到了遼東。最后曹老板聽從郭嘉遺計,兵不血刃的收到了遼東太守公孫康送來的二人人頭。
至此,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已然被曹老板納入囊中,班師回都,大封功臣。準備修養(yǎng)半年,一舉南下,消滅劉表、孫權(quán)等勢力。
再說劉備投靠荊州劉表,最初的日子還是過的'很滋潤的。只是好景不長,劉備坐不住,去攪和人家選接班人的家事,談話場地有比較公開,一下子掉坑里了。
人家利益既得者劉表的妻弟蔡?隙ú荒苋蹋朐O(shè)計殺掉劉備。劉老板大業(yè)未成豈能身死,躍馬檀溪僥幸逃脫了追殺,并且遇到了傳奇人物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未卜先知,說他是逃難至此,并點明了劉備之所以東奔西跑而功業(yè)未立,是因為手下沒有一個合理為他做統(tǒng)籌規(guī)劃的人。并提及臥龍鳳雛的事情,卻不肯細說,只讓劉備自己尋訪。剛一打盹,就有人送枕頭,徐庶化名單福經(jīng)過試探后投靠劉備。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徐庶,總覺得徐庶徐庶愛顯擺而驕傲。
正是他的這種性格,才會導致在輔佐劉備短暫的時間后,就被曹操用計騙到許都,終身不發(fā)一謀。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有何用呢。后來在赤壁之戰(zhàn)時再次出場,之后就不知去向了。
而嘗到了甜頭的劉老板終于知道了高級謀士的作用之大,徐庶回馬薦諸葛給了劉備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
三國演義寫到這里,諸葛亮終于出場了,幼時看三國頗喜諸葛亮的諸多故事,及長卻喜歡諸葛亮出山前的三國。
三國演義前三十七回是英雄青年時期起于草莽,群雄逐鹿的一個時間段,精彩至極。往后到關(guān)長水淹七軍是三國之極盛,而盛極轉(zhuǎn)衰,敗走麥城、白帝城托孤,終而英雄末路,令人扼腕嘆息。
人才在幾十年的征戰(zhàn)中逐漸凋零,看到最后連關(guān)平、張苞也去世了,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事情,人才凋零不僅僅出現(xiàn)在劉備這里,其實孫權(quán)、曹操兩股勢力亦是如此。
至于后面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我們下回再聊。
《三國演義》讀后感5
翻開塵封已久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品那些年代的繁榮盛衰。
《三國演義》它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總所周知。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
此書,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有桃園結(jié)義至三國歸晉。 講訴了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即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大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及天下歸晉。
由于此書篇幅過長,故事情節(jié)較多于如何興衰便不一一道來了。我最主要的是想談一下書中人物所看 所想。
書中有上百十個英雄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用其中人物來闡述仁、忠、義、勇、愛無一不深中人心。有庸主漢獻帝:劉禪,像孩子呢呂布,白癡袁術(shù),無智袁紹,懦弱的劉表,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勇呢張飛、許褚等諸多將士名將。各具其才其能。每個人我都感觸頗深。除此,還有幾個重要尤其重要的角色。即是主要人物,欲是我最欣賞的人物。
其一,曹操,字孟達。他是那個時代的奸雄(奸詐的英雄),一心橫掃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其人廣角仁人志士,賢人才子,思想樂觀、豪放,而且智謀超群。他的軍事才能不得不為之豎起大拇指。他的用人策略很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思考的。他提出:名至實歸;德才兼?zhèn),唯才是舉(求賢令);重用清官等。并且對于有才干的人,還不計前嫌。比如陳琳,在歸他不下之前,曾替袁紹下過一份討賊檄文,臭罵曹操三代人。袁紹敗陳琳歸順,曹操依然任用陳琳。曹操:順勢而行,外簡內(nèi)明,任人唯才,多深善斷,以誠待士,遠近皆擦,洞若觀火,法度嚴謹,以少克眾,用兵更是堪稱舉世無雙。唯可惜,他那致命的缺點(多疑、自傲)。譬如,赤壁、華容道、烏林道。他因自傲失去了八十多萬的兵馬,可謂是慘敗啊!從中我也真正的體會到了驕兵必敗之理?墒遣懿俨⑽匆虺啾诘闹貏(chuàng),而放棄一統(tǒng)天下。他激發(fā)將士再戰(zhàn)之心,他笑著說:“今北方仍由我所具。”他對將士們說:“將者如同醫(yī)者,醫(yī)過的人越多,醫(yī)術(shù)越高明。沒有百戰(zhàn)百勝的將軍,失敗是一件好事,失敗可以將會我們?nèi)绾纬晒、如何勝利、如何取天下。何不樂?將者應敗而不殆,敗而益勇,并且最終取得勝利。”他三聲大笑可展現(xiàn)他對挫折的 樂觀態(tài)度。
其二,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譬如,赤壁之戰(zhàn)、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等等。他是智的代表。他還是一個大忠臣,為劉備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啊!他機關(guān)算盡也只為保住國家。
其三,劉、關(guān)、張、趙四人。即劉備,字玄德。關(guān)羽,字云長。張飛,字懿德。趙云,字子龍。其四人充分的體現(xiàn)仁、忠、義、勇四種英雄氣概。
其四,司馬懿,字仲達。此人擅謀奇策,擒斬孟達,抗蜀北伐 等。他用兵如神了不起啊!抱歉啊!還沒有完全看完對于司馬懿現(xiàn)還未深入了解分析。待看完在續(xù)寫此人。
此書不枉讀矣,每個章節(jié)都很是精彩。雖有60余萬字,也不覺乏力。反倒是俞讀俞有興趣。讀此書你定有所悟。而且還有助于我們了解宋、元、明三國的文化。真是一本好書呢。
歷史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惜日的興衰,也不僅僅是當時英雄人物。要以史為鑒,為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鋪墊基石。命運為我們安排起點,行程則就要我們自己掌舵
《三國演義》讀后感6
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看完《三國演義》,看之時覺得這次一定要寫篇大讀后感,但提筆之時,又不知從何著筆,思來想去,覺得只能找個人物寫寫算了,但大人物寫不起,小人物又知之甚少,看來就挑個不大不小的"五虎上將"之外的魏延小作評議。
打從小看電視,就會分個敵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也是,總是站在劉備、諸葛亮一邊,打仗都看他們贏,劉備的人最講義氣,但后來出了個叛徒,真是厭惡死了。但今天又看《三國》,卻找回了另一種認識,似乎不再厭惡這個叛徒了,都少還有點同情與抱怨。在三國里,魏延也是一個講義氣、識時務(wù)的英雄。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并不領(lǐng)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后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zhàn)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nèi)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guān)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guān)羽?梢娢貉訉涞墓⒐⒅倚氖前僬鄄粨系摹>褪沁@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絕后患。最后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shè)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于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jié)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戰(zhàn)途中。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時,托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diào)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后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
魏延的結(jié)局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但同時諸葛亮的用人也占有較大的因素,自魏延投靠之時,諸葛亮就認定此人必有反骨,所以后來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卻始終沒能改變諸葛亮對他的看法,甚至是在魏延出的某些主意上,諸葛亮還心存疑惑和偏見。諸葛亮晚年,不管是在打仗還是用人還是有些不是很英明的舉措,有點可惜,但魏延更可惜。
借此機會祝愿所有群友及家人:
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吉祥如意。
《三國演義》讀后感7
在這一星期內(nèi)我又讀了一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主要講的是東漢末年(公元220年-280年),天下大亂,群起并起,爭霸天下。該劇以吳、蜀、魏三國爭斗為主線,描述了各個政治集團為稱霸而進行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軍事的、外交的斗爭《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故事,始于黃巾起義,止于西晉統(tǒng)一。
全書以劉備、關(guān)羽、張飛和諸葛亮為中心人物,又貫穿了群眾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把蜀漢當作魏蜀吳之間矛盾的主導方面,集中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tǒng)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譴責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和丑惡,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他們對統(tǒng)治集團的愛憎與向背,以及他們反對戰(zhàn)爭割據(jù),要求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云。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zhuǎn)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云的英雄人物。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人,后被劉備請出,成為了蜀國的丞相。因為在《草船借箭》這件事能看出諸葛亮的聰明和機智。因為在當時孫劉聯(lián)合對付曹操周瑜因為妒忌諸葛亮就設(shè)下陷阱說;“讓諸葛亮在10天之內(nèi)制造十萬多只箭否則就把諸葛亮殺了!庇谑蔷拖虿懿俳杓驗楹由嫌徐F所以曹操就命令將士放箭。諸葛亮的到箭后使周瑜非常惱怒。
這就是諸葛亮機智、勇敢、非常聰明,不為小事而計較所以我敬佩他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樣機智、勇敢部位小事而計較。
這本書是我以前看的,非常精彩。雖然說是以前看的,但里面的人物、內(nèi)容在我腦海里還記憶猶新。后面我就講里面的內(nèi)容和人物了。
先講人物。三國有三大角色,分別是劉備、曹操、孫權(quán),劉備有五虎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個個身懷高強的武藝,關(guān)羽有著“美須公”的稱號。張飛性情魯莽,喜好喝酒。趙云有勇有謀,曾救了阿斗,黃忠箭術(shù)精妙,曾殺了夏候惇。馬超有“先呂布,后馬超!钡拿雷u。
不用說,曹操的將領(lǐng)也非常棒,分別是張遼、夏侯惇、許褚、夏侯淵。張遼槍法精奇,深得曹操的器重。夏侯惇跟隨曹操多年,立了許多大功。許褚武藝超群,有勇無謀。夏侯淵跟夏侯惇是兄弟,屢建奇功。小孫權(quán)的將領(lǐng)也很不錯,有周瑜、魯肅、周泰、甘寧。周瑜足智多謀,有“周郎”的稱號。魯肅有卓越的領(lǐng)導才能。周泰武藝高超。甘寧勇猛異常。
內(nèi)容有:赤壁之戰(zhàn),曹操敗走華容道,黃巾之戰(zhàn)等等。我就講曹操敗走華容道吧。曹操被逼到小路,小路由關(guān)羽守著,曹操讓關(guān)羽放了他,關(guān)羽說不可。曹操說:“當年我也救過你一命,還請你吃飯呢!标P(guān)羽說:“斬顏良、文丑已經(jīng)報答過你了!辈懿儆终f:“過關(guān)斬將你今天不用還了,但是你得讓路!标P(guān)羽只好乖乖地讓路。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希望你們也去看。
《三國演義》讀后感8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一個滾熱的天下,但也因此造就了一段歷史的悲哀。因為這三國的結(jié)局很悲慘,蜀國和吳國相繼被魏國所滅,但是魏國又被司馬家竊取,三國時期由此結(jié)束。
在三國時期,群雄涌現(xiàn),包括五虎上將、臥龍諸葛亮、風雛龐統(tǒng)等蜀國炙手可熱的人物,還有呂布、司馬懿等魏國能人物;當然還有周瑜等吳國的人才。由此也發(fā)生了一系列流傳至今的故事,如諸葛亮三氣周瑜、桃園三結(jié)義、三顧茅廬、諸葛亮七擒孟獲、草船借箭等經(jīng)典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也相當清晰。
劉備在三國人物中,雖然看起來是謙虛、慎重、沉穩(wěn)的人,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事實上,劉備是個頗具野心的家伙。劉備在三顧茅廬時只是個將軍,而后來諸葛亮為劉備打下了一片江山時,他早已盯住了國君這個位置。他見時機成熟時,偏偏來了回馬槍。對競選國君的事情遮遮掩掩,是人心有所歸,使眾人都拜倒在他的謙虛之下,好讓他安穩(wěn)地登上寶座。其實當時劉備都一把年紀,可仍如曹操一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倍鴦錇榱俗屗氖駠接拦蹋氐卦诎椎鄢窍蛑T葛亮下了一個大圈套。當劉備臨死前時,他想到了諸葛亮的“忠”,劉備對諸葛亮可謂相當?shù)亓私。當然,劉備也看出劉禪的資質(zhì),知道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劉備在臨死前都諸葛亮說:“如果你覺得劉禪不是當皇帝的料,你可以廢掉劉禪,自己當皇帝!边@樣,劉備就套住諸葛亮了。這足已見出劉備的老謀深算,一句話就把舉世無雙的諸葛亮搞定了。
在說就是曹操了。曹操是個什么養(yǎng)的人,大家都清楚。曹操,在我看來,是個非常有趣的人,她堪稱一代梟雄,他五十多歲時仍雄心不減,挾天子以令諸侯,仍帶兵攻打在北方勢力最強大的袁紹。要知道,當時袁紹可是幾十萬的人馬呀。而曹操,一把年紀還帶著幾萬人去打袁紹,這咋當時的先進程度來看,這無疑是螳臂擋車,自不量力?刹懿偃院敛粦稚粓龉俣芍畱(zhàn)就決定了此戰(zhàn)的勝負,曹操漸漸變得壯大了,也有幾十萬人馬了,他又去打蜀吳聯(lián)軍了,可是曹操又被一個赤壁之戰(zhàn)給打垮了,曹操的幾十萬人被蜀吳聯(lián)軍的幾萬人給打得夾著尾巴逃回了北方。而當時知道曹操的人就納悶了:曹操不是剛用幾萬人打敗了袁紹幾十萬人嗎?怎么曹操一有了幾十萬人又被別人幾萬人打垮了呢?難道國家就不應該有幾十萬人的軍隊嗎?這恰恰就是曹操的有趣之處。
最后要說的是孫權(quán)。在我們心里,孫權(quán)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皇帝,也沒有大事跡。然而,雖然孫權(quán)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事,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懂得籠絡(luò)人心。孫權(quán)是孫策的弟弟,正當孫權(quán)年少時,孫策病逝了,而孫策的兒子連話都不會說,還正在吃奶呢。所以,理應由孫權(quán)來繼位。孫權(quán)雖年少,但很精明,他心知治理國家必要的就是得人心。于是,他召來周瑜,左說右說,說他年少無知,不知治理國家,也沒什么才學,也不知領(lǐng)兵打仗,反正就是把周瑜的優(yōu)點搬出來,最后,孫權(quán)說了最重要的一句話——想讓周瑜來當皇帝。周瑜聽了當然喜滋滋的,但她不敢答應下來,怕惹人非議。后來孫權(quán)又表示惋惜什么的,又加封了周瑜,這讓周瑜感覺很好,覺得孫權(quán)非常器重他,所以周瑜為孫權(quán)盡忠打生命的終結(jié)。我看周瑜死了還想著孫權(quán)呢,這足以證明孫權(quán)人心的程度大什么境界。
以上就是對三國三位皇帝的簡介,但話說白了,不論這三皇帝多有能耐,也沒有人能真正地統(tǒng)一全國,主要原因應該是他們的后代沒能耐。這可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后浪都死在沙灘上。
《三國演義》讀后感9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jù)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guān)斬六將」:當時關(guān)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guān)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guān)羽終于知道大哥現(xiàn)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guān)口,因偏將孔秀執(zhí)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guān)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guān)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guān)羽所劈死,像這樣,關(guān)羽一連闖過五個關(guān)口,斬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斬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fā),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shè)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zhí)著酒杯,個人總結(jié)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fā):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guān)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guān)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
「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xù)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chuàng)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yǎng)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暑期中我又重讀了《三國演義》。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彼坪跏悄莻年代的一個旋律,戰(zhàn)火連天,硝煙彌漫。《三國演義》為我們生動活現(xiàn)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
小說離不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先說說曹操給我的印象。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總是覺得作者有意識的貶低這位亂世梟雄,一看到曹操敗走了,無論是字里行間,還是電視銀屏,都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同樣的,每當劉備取得勝利時,那些聽評書的觀眾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
顯然,無論是觀眾還是作者,都對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為,正統(tǒng)思想的觀念在當時已深入人心,所以會對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貶低。
可我覺得,曹操的出現(xiàn)在那時是具有很重要意義的,平定了北方,當時中國最為繁華的地方,某種意義上也對統(tǒng)一中國出了一份力。當然,曹操還有他的其它過人之處,出眾的文采,豪邁的詩篇,是我認識了一個更為獨特文人形象。
是的,他的詩篇在我們的課本上也可以見到,可見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認可。再例如,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在當時也是天下皆知。事實上,曹操也很懂得籠絡(luò)人心,在軍師的幫助下,前來投奔的不計其數(shù),由此更加壯大了實力。當然,來投奔的人不僅看到曹操的雄厚實力,當然在平定北方的時候,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更加強大。
這里有一個故事,宛城的張繡,就是差一點將曹操擺平的那個,他的軍師賈詡同時收到了來自袁紹和曹操的結(jié)盟請求,但是張繡并不在,是賈詡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趕走了袁紹的使者。張繡知道此事后,疑惑地問:“賈詡,你是怎么想的?我并沒有說要趕走袁紹的使者啊!況且袁紹的實力比曹操要強大啊?”
賈詡說:“現(xiàn)在看是袁紹強大沒錯,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長遠眼光來看,就要選曹操!他一定會超過袁紹!當然,曹操還說,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憑這樣的度量,袁紹就比不上,所以我才會如此決定!”可見,很多的有識之士之所以相信未來曹操能成就大業(yè),無論是他的才能還是他對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tǒng)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guī)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jīng)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jīng)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卷詞,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點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幾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國,一段言不盡,說不明的年代。羅貫中用筆描繪出了令后人稱贊不絕的一幕幕,用筆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鮮明,舉止勇敢的英雄好漢!
我非常愛看三國,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司馬一族建立晉朝統(tǒng)一天下的故事。全書共六十回,精彩萬分,令人欲罷不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說,最忠心勇猛的還要數(shù)趙云趙子龍了。
趙云,原是諸侯公孫瓚的部下,后公孫瓚戰(zhàn)敗而亡,趙子龍投靠了劉備,成為劉玄德下的一員猛將!在長坂坡,他為救劉備家眷,七進七出,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于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詩正是他赤膽忠心的寫照。在漢水時,黃忠被曹操大軍所困,趙云只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軍重圍,左突右刺,猶如無人之境!救出黃忠后,曹操親自追擊,趙云被百萬大軍包圍,但曹軍看到旗號上的“常山趙子龍”,竟無人敢上前!最終,他與伏兵大敗曹操,被劉備封為“虎威將軍”。后人詩曰:“昔日長坂坡,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讀完《三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去細細體會一番。會發(fā)現(xiàn),那些英雄好漢,無一例外的都是忠肝義膽,先人后己,勇猛無比,誓死追隨主公,這,就是他們的英雄本色。在中國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遠致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近致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直至現(xiàn)在,解放軍戰(zhàn)士、警察,醫(yī)生、教師,他們也有英雄之色。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許多多的平凡人們也擁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們一家人出門游玩。到了晚上,我們出了酒店去逛街。沒想到在路上,我們聽見一位婦女大喊:“搶錢啦!搶錢啦!抓賊!”我順勢向前望去,有個人在拼命奔跑,然后,有五六個人聽了婦女的話,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幾個人揮舞了一下,沒想到那幾人根本沒反應,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順勢奪過刀,制服了小偷。過了一會,也不知是誰報的警,警察把錢還給了婦女,帶走了小偷。我從沒見過這場面,驚呆了。我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好心人,而且當小賊亮出刀的時候,他們居然絲毫不怕,反倒撲了上去,難道他們不怕受傷,不怕獻出生命嗎!直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這種類似事件發(fā)生時,總有這樣的好心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別人!有人受傷過,甚至有人真的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是好樣的!他們都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本色。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曲詞是對三國,是對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些英雄們,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這,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芳草萋萋,黃沙漫天。長坂坡——這個締造了兩段神話的地方,如今已重歸平靜。歲月洗去了戰(zhàn)火灼燒而成的焦土,沖淡了千萬人持戈而戰(zhàn)所留下的熱血。唯一留下的,是你的雕像,那左槍右劍的豪邁。
我走過長坂坡,極力遠眺,仿佛看到了一千八百年前你,和我一樣,靜靜的走過長坂坡。唯一不同的,是你心中還有份深深的自責:你與主公的家小失散了。撤退前,主公那懇切的托付猶在耳邊,而如今……面對著曹操的五千精兵,你不知道是否該回頭尋找,你明白正是用人之際的玄德必然不會殺你。權(quán)衡再三,你決定了,要做一名英雄,縱馬越過長坂坡,你勒馬回身,長槍一指:“有膽識者當隨我同去!”,于是,一行三十騎勇士,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左突右殺,斬高覽,挑楊明,趁曹軍尚未完成合圍之勢,兵陣尚未齊整之時,你們一直在與生命賽跑,極力避開曹軍主力。急行十里,一伙彪軍踴躍而來,定睛細視,原是曹操之侄夏侯恩,自恃身背曹操之劍“青釭”,托大一人與你獨戰(zhàn)。不屑,蔑視,一點寒芒先到,爾后槍出如龍。一朵鮮艷的血花在夏侯恩喉前綻放出生命最后的美麗。于是,他將自己的性命與驕傲一同交付于你。手持“青釭”,你的表情依舊冷峻,畢竟,前路漫漫尚未可知。復前行,又斬十數(shù)將,雖無聲名顯赫之將,但畢竟都是跟了曹操數(shù)年的良才猛員,你的驍勇由此可見。仍未尋見!你心中不免焦急,曹軍在后虎視眈眈,每多耽誤一分都會失去一分活命的機會,終于,你看到了前方草叢中臥有一人,急急策馬向前,原是簡雍受箭倒于此。你內(nèi)心不免有些失望,卻還是決定將簡雍送回長坂坡;貋淼穆飞希瑢訉雨P(guān)卡更加艱難,每一次突破都免不了有勇士血灑疆場,你不敢回頭……
終于回來了,你慢慢地環(huán)視四周,已無一騎,而救起簡雍之功足以抵過。你猶豫了,在生死與道義間徘徊。終于,你決定了,舍生取義!又一次走過長坂坡,你的心中已抱有死志。左槍右劍,孤身一人,你重入曹陣,失去了剛才突襲的優(yōu)勢,你不得不單槍匹馬面對層層守衛(wèi):奪槊三條,連殺惇氏三將;力斬“龍蛟二將”王雄、王飛;槍挑槍王、鉆打許褚、血噴張遼、嚇退曹洪,連戰(zhàn)轅門十將;七進七出,你不落下風。終于在一枯井旁尋得主母,卻換得跳井托孤的凄慘。你忍痛推墻葬井,將阿斗置于懷中,向著長坂坡奪路而走,此時,你心中卻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著回去!曹操大軍已至,百萬雄師列陣以待,歸去之路,更是艱難。查遍史料,我沒有找到這一段路的詳細描述,連《三國志》中也只是提到“云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斑@一路定是想不到的艱辛,想不到的苦楚。
終于,長坂坡近在咫尺,你如一個剛從地獄中走出的地獄修羅,渾身浴血。槍彎劍鈍,人疲馬乏,連往日可連行三晝夜的照夜玉獅子也已搖搖欲倒。卻在這時,沖出一伙彪軍,縱使如你般英雄,也不得大喊:”翼德救我!”飛身越過長坂坡,你與死神擦肩而過。但燕人張飛的三聲暴喝掩蓋掉了你拋頭顱,灑熱血的功績。從此,世人只知長坂坡上的張翼德,卻獨獨忘了你?v使如此,你亦無悔,你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
一排鴻雁飛過,不禁帶來一絲悲涼。我走過長坂坡,仿佛又看到了你,立馬橫槍,血染征袍,一身浩然忠義、坦蕩無悔氣沖斗牛,瞥向山上“紅袍長髯者”,傲然對曰:“吾乃常山趙子龍!”。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時,還是幼年時期。那時的我什么都不懂,還不識字,只認得幾個拼音,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國演義》,插圖精美別致。因為看不懂文字。所以我只能看圖試著去理解,圖上畫的,都是一群人拿著武器,向敵方?jīng)_去,頓時血流成河,我想:“這種打打殺殺的,有意思嗎?這種書應該適合男孩子看,我還是去看公主故事吧!”那本書就被我遺忘在了角落中。
三年級時,學了不少知識,思想也更成熟了,此時再讀三國,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順著作者的指引,借東風讓我看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白帝城托孤讓我看到了劉備的創(chuàng)業(yè)未半,中道崩卒的艱難;單刀赴會讓我看到了關(guān)羽的忠肝義膽;據(jù)水斷橋的張飛,粗中有細;周瑜打黃蓋中看出周瑜的軍事智慧和老臣的忠貞不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物特點,性格分明,讀起來還挺有味道。
這次放了暑假,我有幸再品了一次三國,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這部書在尊重歷史走向的前提下有著尊劉貶曹的傾向,整體上就是尊蜀漢劉氏為正統(tǒng),貶曹魏為篡漢的賊子,《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是正史,作者是加入了個人情感寫這本書的。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而予以熱情歌頌。另一方面,羅貫中之所以“貶曹”,是因為曹操在三國演義中作為“奸雄”的典型、不僅不忠于劉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殘人才,為人多疑,陰險狡詐。
不過跳出三國演義,歷史中的曹操好象不是這樣的,讀他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边@首詩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zhàn)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這是一個具有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政治家呀?!他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痹涑鲎浴对娊(jīng)。鄭風》!扒嗲嘧玉,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短歌行中則句接“但為君顧,沉吟至今”,讓我看到了一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軍事家。東臨碣石時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此時曹操眼中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時曹操心中更是得勝而歸,所向披靡,躊躇滿志,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他明明是一位意氣昂揚的文學家嘛!又如《龜雖壽》曹操時年53歲,他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惫P力遒勁,韻律沉雄,內(nèi)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好一個雄心壯志的領(lǐng)導者!
又一次合上三國,我在想,人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抒發(fā)著個人情感,描述著當年發(fā)生的事情。戰(zhàn)役總有勝負,歷史卻沒有對錯,英雄也好,奸雄也罷,不過生前身后名。也許只有真正活在一個時代中做一朵歷史洪流中的浪花,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jù)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guān)斬六將」:當時關(guān)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guān)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guān)羽終于知道大哥現(xiàn)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guān)口,因偏將孔秀執(zhí)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guān)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guān)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guān)羽所劈死,像這樣,關(guān)羽一連闖過五個關(guān)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fā),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shè)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zhí)著酒杯,個人總結(jié)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fā),
。ㄒ唬┦亲屛腋惺艿疥P(guān)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ǘ┦亲屛腋惺艿饺瞬豢芍蛔⒅赝獗,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guān)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xù)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chuàng)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yǎng)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指尖游走在書頁之間,思緒伴隨著那一段烽火狼煙的歷史奔騰不息……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個中國歷史向來的規(guī)律。單道東漢末年,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不知有多少風流人物指點江山,不知有多少蓋世英雄大顯身手。曹操、劉備、孫權(quán)、關(guān)羽、趙云、諸葛亮、周瑜……他們一個個在中國的那一段歷史中披荊斬棘、翻云潑墨,將東漢末年的歷史書寫得蕩氣回腸!每次讀這部小說,英雄們那鮮活的面孔都會走出書來,向我展示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向我講述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啊,“一將功成萬骨枯”戰(zhàn)爭用尸骨成全了英雄的英名,留下了后代人們多少感嘆!
這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如果要我給書中的英雄排座次,我首推關(guān)羽坐第一把交椅。
關(guān)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好一個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guān)公爺!更難得的是在那個禮崩樂壞的亂世,關(guān)羽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忠義與剛直,實在讓時人欽佩,也讓后人推崇備至。是呀,他忠于劉備,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武功蓋世無雙。憑他的一身本事,到哪個軍事集團不撈個盆滿缽滿?但是,關(guān)羽鐵心跟定了窮困潦倒的劉備,不因別的,只因一個“忠義”,重于泰山呀!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人們都在為利而奔走的時候,千萬要回頭看看,關(guān)羽為我們豎起的那面不倒的大旗!
再看另一位英雄――身高八尺,面如白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灑灑,頗有幾分神仙氣概。何人也?諸葛孔明也!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舌戰(zhàn)群儒,三氣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馬取陳倉……諸葛亮的智慧足以與神妖匹敵。但我佩服諸葛亮,不僅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他本可以在南陽隆中高臥無憂、躬耕隴畝、優(yōu)哉游哉地安度一生,但是,身逢亂世,生靈涂炭,既許劉備以驅(qū)馳,他就庶竭駑鈍,攘除奸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唐朝大詩人杜甫當年經(jīng)過城都,手撫相傳為孔明手植的松柏感時傷世、英雄相惜,留下了著名的詩篇《蜀相》,其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不僅是對赍志而沒的諸葛亮的同情與痛惜,更是代表了后世人們對一代賢相的敬仰與懷念。
最后,我再來說說一位特殊的英雄――曹操。我覺得曹操這個人并不像平常人們說的那么奸詐,“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確實是曹操講的,不要以為曹操講出了這驚世駭俗的一句話,就以為他是天下第一壞蛋。其實,縱觀歷史,比曹操壞的人有多少!只不過曹操坦率地說出了這句話。至少,曹操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而不是“偽君子”。更何況,他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憑這,我對曹操這個人充滿了興趣。
《三國演義》,一部有品位的書,是歷史、是人性、是道德、是文化的多重奏!它就如一面大鼓,無論你何時讀它,都會覺得有無數(shù)個身強體壯的鼓手――那一位位英雄,在烈日下捶打著它,那高亢遼遠的鼓聲,使你為之振奮,為止激昂!遺憾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但是,真正的英雄,能被忘記嗎?
【《三國演義》讀后感(集錦15篇)】相關(guān)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大學04-06
歷史巨著《三國演義》讀后感10-25
以禮待人——《三國演義》讀后感04-06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700字04-04
三國演義最新讀后感600字作文04-11
三國演義的精選讀后感600字04-25
初二《三國演義》優(yōu)秀學生讀后感04-09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集錦15篇)12-15
寫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小學生范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