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賞析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2-02-11 08:44:31 賞析 我要投稿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5篇)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漁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翻譯

  江上千里浪花翻滾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競相怒放,春意正濃。身邊一壺美酒,手中一支釣竿,世上這樣自由快樂的人有幾個?

  注釋

  漁父:詞調(diào)名,又名“漁父詞”、“漁歌子”,單調(diào),正體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浪花:一作“閬(láng)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隊春:指桃李盛開,由近及遠,好像隊列有序一樣排列著。

  一竿身:一根釣竿。身,一作“綸”,一作“鱗”。

  快活:一作“世上”。

  儂:我,江南口語。

  賞析

  這首詞是題《春江釣叟圖》畫之詞。據(jù)《南唐書·后主紀》載:“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后主避禍,惟覃思經(jīng)籍!庇纱耍灿腥苏J為,這首詞是“后主為情勢所迫,沈潛避禍,隱遁世塵并寫詞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釋文獻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輯注),也有道理。詞史上最早寫《漁父》詞的,是唐代的張志和。李煜這首詞,繼承的就是張志和的“漁父家風(fēng)”,寫漁父的快樂逍遙。從詞意上看,此詞耽于隱逸、格調(diào)不高,當(dāng)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詞開篇入畫,將畫中意境以言辭寫出,以畫境言心境!袄嘶ā背伞扒Ю镅,“桃花”作“一隊春”,寫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隊”后著一“春”字,不僅顯示出桃李的生機,而且又透出別樣的俏皮,繪出明暢絢麗的意境。這兩句寥寥數(shù)字便將畫中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畫中的主人公漁父,趁著春江水漲,駕一葉小舟,隨水順風(fēng)而下;好風(fēng)推舟行進,輕舟分浪飛駛,浪花迎面而來,如濺起千里雪;漁父心中開懷,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兩岸桃紅李白,列隊相隨,花樹多情,漁父恬暢。

  余下三句描寫了漁父的裝束,是點睛之筆,寫出了漁父淡泊瀟灑的人生境界。兩個三字句看似信手拈來,其實也是錘煉的結(jié)果:“一壺酒”寫出漁父的精神狀態(tài);“一竿綸”點明漁父的職業(yè)和身份。單說“一壺酒”,也許還可以聯(lián)想到別的人;但緊跟著說“一竿綸”,則肯定是漁父無疑了。末句突現(xiàn)高峰——“世上如儂有幾人”,這句話是漁父的自述:在塵世上,像我這樣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這位釣叟,無風(fēng)波之險,而有自然之樂,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樂趣。他擺脫世俗的羈絆,避開名利的枷鎖,自在逍遙,令人羨慕不已。

  這首詞題畫抒懷,借景寓意,雖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卻清麗不俗,也可視為題畫詩詞中的精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題畫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是詞人為南唐內(nèi)供名畫家衛(wèi)賢繪制的《春江釣叟圖》所題。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jīng)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仆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一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一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

  【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jīng)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fēng)俗的出色*評述,其中表現(xiàn)出對鄉(xiāng)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他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一靡一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dāng)黍熟黃梁,車旅螳穴,當(dāng)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庇诖丝梢娖渲鴷既ぜ耙浴皦簟 名書之由。我們讀《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在欣賞其雅潔優(yōu)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時,常常感到有一層夢幻般的清紗籠罩其上,使意境顯得深杳而朦朧。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長者不過千把字,短者僅一二百字,描寫細膩生動,風(fēng)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逗耐た囱罚胺Q張岱也是晚明詩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他把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之一二。

  【賞析一】

  《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庇谜Z樸素,平實,意蘊卻很深遠。第一句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紀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國,不著痕跡地引一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寫出了雪之大。作者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這個 “絕”字,讓人看到的卻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畫出了大雪的威嚴,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點寫湖中雪景!笆侨,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鳥聲俱絕!闭窃谶@樣的天氣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xiàn)作者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zhì)”,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办F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云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fù)之感!吧舷乱话住 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币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xiàn)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xiàn)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nèi)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煉字的典范。

  第三段寫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北緛硎恰蔼毻耐た囱保涣贤ど弦延腥讼鹊搅。在深更半夜,“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雙方的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語,只寫道“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說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筆墨簡煉,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也正因為這樣的“興致”和“感覺”,才有末句的“問其姓氏”?勺髡咴诖瞬⑽磳懗鏊麄兊摹靶帐稀,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在意外相逢的驚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歡娛過后,才知他們是他鄉(xiāng)游子,所面臨的現(xiàn)實將是各奔西東。今生今世也許相會無期,頓時,作者“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悵惆與失意蕩漾心中。本段雖是平實敘述,表達感情的詞語全部棄之不同,卻把作者的悲與喜表現(xiàn)得淋一漓盡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僅碰到了兩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為何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語揭開了謎底。原來他們雖然同行,卻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始終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似貶實褒,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

  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而全文僅一百多字,筆墨精煉含蓄令人驚嘆。!

  【賞析二】

  “崇禎”是明朝的年號,開篇就敷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笆隆保呛瑫r節(jié),為后文“大雪”埋下伏筆!按笱┤铡,寫雪的來勢之猛、持續(xù)時間之長。 “湖中人鳥聲俱絕”不從視覺寫雪之大,而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湖山封凍,人與鳥俱噤聲不出,“絕”字傳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從聽覺和心理的角度表現(xiàn)了大雪的威嚴,也為后文遇見金陵客的意外與驚奇作了鋪墊!笆侨铡奔慈罩,“更定”即黎明破曉之時。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曉之時, “獨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見人,又不欲人見!澳靡恍≈邸敝耙弧笨此评圪槪瑢嶋H卻與后文的“獨”、“惟”及幾個“一”字互為呼應(yīng),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靈純凈的意境!皳黼ヒ聽t火”,以御寒之物襯雪地之寒,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特立獨行、任性*風(fēng)雅。“霧凇沆碭”寫湖中水氣凝成的冰花一片彌漫,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疤炫c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有了一種動一態(tài)的融合美,描繪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圖。若只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則顯得缺少生命的活氣與遠近高低的層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渾茫難辨,足見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見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點的觀察景物的同時,似也蘊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滄海一粟之感慨!伴L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這句話中的幾個“一”字,雖與“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卻巧妙地將一個微觀而豐富的世界置于宏觀而簡潔的背景之中,共同構(gòu)成一幅絕美的圖畫。同時,作者精心錘煉的“痕”、“點”、“芥”、“!边@幾個量詞也是極富形象性*和層次感的:有遠近、有高低、有濃淡、有疏密、有大小。隨著視線的移動,景物也漸漸變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襯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xiàn)出一個微妙而靈動的意境!坝嘀垡唤妗⒅壑腥藘扇!睂崉t以意觀景,并非以眼所見。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則不可能達到這種遠觀的視覺效果,以意觀之,則虛實相生,有一種“心游萬仞、精鶩八極”的超脫與空靈。“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薄澳谰性纾性缧腥恕,且是兩人,酒爐已沸,可見早就來了!耙娪啵笙病,此處妙在作者對自己見到他們的驚奇避而不談,而從對方的角度寫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驚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表現(xiàn)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有一種人生難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余,“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的“強飲”,是說本不能飲,但在此時、對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飲。為了不辜負自然的美景,為了不辜負知己的盛情,勉力而為,痛飲三大杯。至此,讀者方在冷色*調(diào)的景中感受到了一點暖色*調(diào)的情。臨別問起對方姓氏(先飲后問,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來和作者一樣,同是異鄉(xiāng)人,也是有著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脫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此處寫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我們似乎能夠看見舟子那喃喃自語、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這是對全文的絕妙點染,“更有”并非減損作者的“癡”,而是以同調(diào)來作陪襯,更加突出作者的“癡”。 “癡”在一般世俗上的意義,并非一個褒義詞,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常會把“癡”理解成一種執(zhí)著專注的追求達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最高境界,例如“如一醉如癡”、“不癡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癡”等等。舟子的話并非有意要說給作者聽,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一樣,純屬有感而發(fā),脫口而出。這兩句話都用了一個“更”字,表達了一種由衷的感嘆,只不過金陵客的感嘆是由于驚喜若狂,而舟子的感嘆是由于百思不解。

  文中人物雖不多,但形象各異。煮酒的童子默默無聲,顯然已深諳自己主人的性*情與志趣,早就見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經(jīng)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則直人快語,過慣了凡夫俗子的現(xiàn)實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勞力可能就只是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那份閑情逸致,所以他對這些“怪異”的行為是百思不得其解。張岱與金陵客在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追求方面雖可謂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氣質(zhì)方面卻有一些差異。金陵客賞雪,是二人結(jié)伴同行,而且還帶上了好酒,談詩論文的同時,“一樽還酹江雪”,何等灑脫快樂、曠達豪放!足見此二人胸襟開闊、心情開朗,與其說是來賞雪,不如說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種無拘無礙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他們是“大喜”、強邀,熱情爽朗,坦蕩真誠。他們對“我”一見如故,完全接納,是一種很容易與人溝通的性*格類型。相形之下,張岱雖然表現(xiàn)出了一種值得稱道的風(fēng)雅不俗的情懷,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點海納百川的胸懷。你看,別人盛情相邀,他卻“強飲三大白而別”,這個“而”字,表前后兩個動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馬上作別,似有些敷衍之意。臨行才想起問人姓氏,并不久留,轉(zhuǎn)身而去。個性*倒也鮮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費解——難道張岱是一個孤僻的人嗎?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年少時的張岱其實是個十分喜愛熱鬧繁華的人,他原是一個大家子弟,一直過著富貴豪華的生活。他在他的《自為墓志銘》中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明亡以后,他才“避跡山居”。明亡之時,張岱“年至五十”,所謂“繁華一靡一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癡人說夢,遂有《陶庵夢憶》,內(nèi)中皆為憶舊之文,可謂對他過去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心緒是頗多感慨,但著眼處盡是人世的美好、故國鄉(xiāng)土的可愛,洋溢著人生情趣,抒寫著率真性*靈。崇禎五年于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三十又五,那時的他生活經(jīng)歷、思想情感都已非常豐富。他知識廣博,著述浩繁,愛好享樂,又怎會是孤僻之人?

  那么,是他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嗎?應(yīng)該也不是。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于晚明,標(biāo)示著明朝萬歷以后文學(xué)趣味的變遷,也是明代文學(xué)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與抱負,是小品文所極力要擺脫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與描寫的風(fēng)景,是一個藝術(shù)與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擺脫古文以“政治”作為人生唯一追求指標(biāo)的立場,而強調(diào)以“藝術(shù)”來一經(jīng)營生活的可能。即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態(tài)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學(xué)要求。因此,“明月清風(fēng)”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態(tài)度,而“人無癖不可交”、“只可與雅者言,難以為俗人道者哉”逐漸成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學(xué)信仰。因此,盡管我們在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時,無一例外地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細心體會就能發(fā)覺,柳宗元所追求的“境”雖與張岱并無二致——天地之間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人鳥絕跡,但二者所傳達的 “情”卻是方圓殊趣。置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形象顯得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恰恰是由于詩人借山水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而張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時出行看雪,大概與古文人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性*質(zhì)的。如果說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張岱則是因“癡情”于山水而無意于政治。是故前者釣雪顯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賞雪倍覺灑脫愉悅。從這種意義上說,假如時空可以移植,讓張岱與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張岱是不會以柳宗元為知交的,因為他們骨子里的志趣與追求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從文中所敘來看,應(yīng)該說金陵客那種清雅不俗的情懷與志趣已經(jīng)和張岱達到了一種驚人的契合,若說張岱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

  與金陵客偶遇對酌,作者的興致看來并不很高,筆者私下揣度,原因應(yīng)當(dāng)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癡”三字。

  一謂“雅”!把拧闭撸狻八住币。什么叫“俗”?如美學(xué)家朱光潛所言:“這無非是像蛆鉆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 張岱是個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奪利爭名,甘居人后”,然而“觀場游戲”,卻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人先”的,甚至下棋賭|博,都不懂得計較勝負,然而 “啜茶嘗水”,卻“能辨澠、淄”。秉持這種性*情志趣的人,總是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對此,張岱倒也達觀:“自且不解,安望人解?”這種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間能有幾個?故此,當(dāng)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間,與二位更早出行賞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時,心中不禁暗自將他們引為知己,詢問之下方知他們原來也是客居于此,同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后會無期?蓢@知音難覓,一如鏡花水月,今日雖能偶得,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復(fù)失更加令人惆悵。如此想來,縱然有美酒助興,也難有熱烈的情緒。

  二謂“狂”。張岱曾在其《金山夜戲》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禎二年中秋次日途經(jīng)鎮(zhèn)江,日暮時分至北固山,因見“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遂“大驚喜”,半夜劃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張燈火”而唱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斌@吵眾人,嚇煞寺僧,世人不敢為,而竟敢為之,不但為之,且著文述之,且這種“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于這種“狂”意,他才會特地選擇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曉之時,而且在他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形下,才出門看雪的。此時的他可能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萬萬沒有想到還會與人“狹路相逢”,并且不止一個,并且比自己來得更早,并且還不忘帶全了爐酒童子,還有那一派主人聲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直攪得分辨不清誰才是看雪的正家了。這多少會讓張岱在意外的發(fā)現(xiàn)“吾道不孤”的欣慰之余產(chǎn)生一點點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掃興。張岱的這種“狂”,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我國古代文人所謂的“清高”之氣,這種“清高”之氣,還須得我們拋卻今人世俗的眼光來欣賞方能諳此中三昧。如張岱之行者,古人中并不鮮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許,唐一人祖詠的《終南望馀雪》,是他在長安科舉應(yīng)試所作,按規(guī)定應(yīng)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寫下四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眴柶湓颍嬖伌鹪唬骸耙獗M。”他這樣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險,這種把人生前途低置于個人詩學(xué)思想之下的行為無疑是“狂”到了極致。蘇東坡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感嘆道:何處無好景致?只是我和張懷民這樣的人不可多得罷了!這大約也是略帶一些“狂”情的自視吧。

  三謂“癡”。前面說到張岱“癡情”于山水而無意于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癡”西湖。大雪鋪天蓋地,西湖萬籟俱寂,黎明破曉時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個中“癡意”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不論是作為曾經(jīng)的世家公子,還是后來的隱居文人,張岱對于西湖的鐘情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諸如《陶庵夢憶》之類的集子里經(jīng)常提到之外,他還有專門記錄掌故逸聞的《西湖夢尋》。從那些詩文中,我們可以略略體會張岱對于西湖的復(fù)雜情懷。譬如他在《西湖夢尋》的總記中曾將西湖和鑒湖、湘湖做了比較,且一概用女人來比喻,他說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處子,靦腆羞澀。鑒湖則是名門閨秀,雖然令人欽敬,卻不可以狎一弄親近。西湖呢,“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故人人得而艷羨;人人得而艷羨,故人人得而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哄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西湖果然美麗,然則是風(fēng)塵女子的`美麗,縱使國色*天香,也須逢場作戲,所以誰都可以親之近之,也就誰都可以輕之棄之,繁華的時候門庭若市,冷清的時候闃無一人。

  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劈頭就說“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又說:“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足見他對于西湖的情懷,傾慕有加,憐愛有余,難得卻又難舍,魂牽夢縈,幾欲生死相許。

  由于這種深情而又傷感的心態(tài),對西湖的欣賞,張岱以為,“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蒙,何遜晴光滟瀲。深情領(lǐng)略,是在解人!蔽骱谒,不論冬春,不論日夜,不論晴雨,都是美的,而這種種的美,都是由于他的深情領(lǐng)略。所以他一直以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一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領(lǐng)會她的性*情、她的韻味、她的美麗、她的哀怨、她的快樂、她的寂寥……所以,他才會總要等到游客散盡之時,才縱舟西湖,“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伴著那“拍人”的“香氣”,進入那“甚愜”的“清夢”(《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會唯愿與西湖相約于無人的雪后清晨,與她獨處,和她對話,再無外人能夠介入他們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溫馨。

  我想,在這種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見金陵客,他的興致是無論如何好不起來了的。

  了解了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獨行、他的寡言少語、他冒寒看雪的強烈的沖動、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們看到了曠達與癡情共同釀成的純美的意境。雖有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們?nèi)翦e將《湖心亭看雪》當(dāng)作一篇山水游記來欣賞,而對作者的心靈語言不予解讀,等閑視之,恐怕我們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著蓑衣的漁翁正劃著小船歸去。

  注釋

  堪:值得。

  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睆堉竞汀稘O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北揪渚C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lǐng)蓑衣,即一個人。

  賞析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fēng)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為: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組曲。

  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面鋪墊了一層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diào)。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fēng),“亂”字則突出了風(fēng)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fēng)聲和風(fēng)勢,凌虛造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雪借風(fēng)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說“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tài),“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shù)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fēng)神蘊藉,韻味雋永。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念奴嬌·春雪詠蘭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dāng)日九畹光風(fēng),數(shù)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jié)。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jié)。

  翻譯

  我問老天這究竟是為什么,已經(jīng)是陽春三月, 龍山一帶卻還千里飛雪?凌波而來送我玉佩的您不見了,還說什么龍宮仙闕。南方宮殿已經(jīng)如煙銷云散,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顯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給折斷,只有我還在這深山中顧影自憐,“不如歸去”的啼聲讓人悲痛欲絕。

  回想當(dāng)年九畹種蘭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著清徹的露珠,是您親手為我們分開花葉。我曾經(jīng)投入您多情的懷抱,氣味相投我們同心相結(jié)。您卻走了,玉殞香銷,連美麗的身影也消失在濃霧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給我的金跳脫。我在洛水之濱,尋找著再度降臨的美好時節(jié)。

  注釋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國君。

  蕊珠:道教經(jīng)典中所說的仙宮。

  嫣然:美好的樣子。

  鴂:杜鵑。

  九畹:《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薰之百畝!焙笠浴熬蓬怠睘樘m花的典實。

  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

  洛濱江上:指洛水與江水之濱,照應(yīng)前洛神、江妃。

  賞析

  詞開頭“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xué)劉公干體》“胡風(fēng)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lǐng)起。作者責(zé)問老天,為什么會在春意正盛的時節(jié)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按荷睢倍小帮w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競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里“解佩凌波”當(dāng)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見”,則是說他們多遭不幸。以下便轉(zhuǎn)入題中之“詠蘭”!俺睢薄ⅰ跋嫣丁,所用地名令人聯(lián)想到流放沅湘的戰(zhàn)國楚偉大詩人屈原!盁熚ⅰ薄ⅰ霸吕洹倍际瞧嗝灾,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在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起義兵敗后,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fēng)”用《招魂》“光風(fēng)轉(zhuǎn)蕙,氾崇蘭些”句意,表現(xiàn)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國恩。“數(shù)莖清露”,象征著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jié)。這里將香草關(guān)人結(jié)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jié)”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 “同心千結(jié)”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dāng)日”、“曾在”應(yīng)是指崇禎朝之事,此后則“玉腕香消,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聯(lián)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shù)次上書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里的“空贈金跳脫”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dāng)?shù)赖呐u之意,結(jié)拍兩句!奥鍨I江上”,結(jié)構(gòu)上遙應(yīng)“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歷政權(quán),接受其領(lǐng)導(dǎo)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jù)有兩廣、云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jié)”,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fù)興的艱苦事業(yè)。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關(guān)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清順治四年(1647)三月,時作者隱居于幽谷。作者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愛國情愫以及表達自己內(nèi)心報國無門的情感而寫下這首詩。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5

  清平樂·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賞析

  此詞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賞梅自嘆身世。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xiàn)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淪落,對自己一贏的哀樂作了形象的概括與總結(jié)。

  上片憶舊。

  第一層“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開頭兩句回憶早年與趙明誠共賞梅花的贏活情景:踏雪尋梅折梅插鬢多么快樂!多么幸福!這“醉”字,不僅是酒醉,更表明女詞人為梅花、為愛情、為贏活所陶醉。她早年寫下的詠梅詞《漁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笨勺鳛椤澳昴暄├,常插梅花醉”的注腳。

  第二層“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寫喪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時善于將無形的內(nèi)心感情通過有形的外部動作表現(xiàn)出來,如“倚樓無語理瑤琴”(《浣溪沙》),“更挼殘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訴衷情》),“夜闌猶剪燭花弄”(《蝶戀花》)。花還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傷心落淚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倆相得,贏活美滿幸福。但是,時常發(fā)贏的短暫離別使她識盡離愁別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時間里,李趙兩家相繼罹禍,緊接著就開始了長期的“屏居鄉(xiāng)里”的贏活。贏活的坎坷使她屢處憂患,飽嘗人世的艱辛。當(dāng)年那種賞梅的雅興大減。這兩句寫的就是詞人婚后的這段贏活,表現(xiàn)的是一種百無聊賴、憂傷怨恨的情緒。本詞中“挼盡”二句,說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插梅與挼梅,醉賞梅花與淚灑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贏活階段與不同的心情。

  下片傷今。

  第一層“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贏華。”“贏華”意為贏長白發(fā)。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fā)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

  第二層“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庇挚圩≠p梅,以擔(dān)憂的口吻說出:“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看取意為看著。晚來風(fēng)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jīng)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后,特別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贏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發(fā)稀疏,兩鬢花白。詞人說:如今雖然賞梅季節(jié)又到,可是哪里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刮大風(fēng),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fēng)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可能還寄托著詞人對國事的憂懷。古人常用比興,以自然現(xiàn)象的風(fēng)雨、風(fēng)云,比政治形勢。這里的“風(fēng)勢”既是自然的“風(fēng)勢”,也是政治的“風(fēng)勢”,即“國勢”。稍后于清照的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與此寓意相似,都寄寓著為國勢衰頹而擔(dān)憂的情緒。清照所說“風(fēng)勢”,似乎是暗喻當(dāng)時極不利的民族斗爭形勢;“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jīng)受不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沒有賞梅的閑情逸致。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一起,使詞的思想境界為之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手法。從依次描寫賞梅的不同感受看,運用的是對比手法。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贏活階段,三種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xiàn)詞人贏活的巨大變化。從上下兩闋的安排看,運用的是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xiàn)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作者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jīng)磨難的憂郁心情。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但不是如詠物詞之以描寫物態(tài)雙關(guān)人事,詞語平實而感慨自深,較之《永遇樂·落日镕金》一首雖有所不及,亦足動人。

  這一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際與情思,構(gòu)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賞梅的興致中。后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揉搓著,不知不覺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又到梅花開放的時候,我卻漂泊天涯,兩鬢稀疏的頭發(fā)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fēng)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注釋

  挼(ruó):揉搓。

  海角天涯:猶天涯海角。本指僻遠之地,這里當(dāng)指臨安。

  蕭蕭兩鬢贏華:形容鬢發(fā)華白稀疏的樣子。

  看取:是觀察的意思。觀察自然界的“風(fēng)勢”。故應(yīng):還應(yīng)。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這首詞,大多研究者認為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傳本《梅苑》收錄署名李清照五首詠梅詞。其中《滿庭芳》《玉樓春》《漁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無可懷疑。這首《清平樂》便是寫于李清照晚年的,是詞人對自己一贏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jié)性的追憶之作。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6

  原文: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風(fēng)吹蕩汀洲遠遠望去像天空席卷著如玉雕的浪花,白茫茫一片

  水天一線,何等壯闊。漁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去發(fā)現(xiàn)不記得歸路。此時漁翁灑脫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讓它帶著自己回去,在有濃厚云層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注釋

 。1)“釣魚人”句: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睆堉竞汀稘O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北揪渚C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

  賞析:

  作者:佚名

  “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

  1.這首詩給歌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答:描繪動態(tài)的“雪亂舞”的自然景象和釣后歸去的人物形象

  2.請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的妙處。

  答: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景之雜亂,美麗,表達出作者心中凄涼的情感,顯得十分真實形象。

  3.這首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寄托了作者孤獨凄涼的情感和歸隱的意愿。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7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云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jīng)三月火,殘花猶發(fā)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注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注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后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wù),日與陳后主游宴后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后,詞人重游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叭丈湓崎g”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著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墻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zhuǎn)寫現(xiàn)實!敖雇痢倍,寫蒙古軍燒殺掠搶,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fù)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后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后又獨自重游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采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8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绑梵业劚㈨,蓑衣時振玉花空!倍敷疑现宦犚娧⿵椬忧么虻穆曧,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绑梵摇薄八蛞隆惫蠢粘鲠炍萄┨齑贯灥耐庠谛蜗,函面簡約,意境空靈!氨㈨憽泵鑼戄p細的聲音,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暗弊謱懗隽酸炍痰男臒o旁騖!皥D畫若為工。”展現(xiàn)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一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鳊魚和鯽魚歸家后,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霸扑海瑲w去遠煙中”渲染環(huán)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huán)境的清幽;“縮鳊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xiàn)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碑(dāng)不得志的李綱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yīng)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梁。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9

  浣溪沙·幾共查梨到雪霜

  幾共查梨到雪霜,一經(jīng)題品便生光,木奴何處避雌黃。

  北客有來初未識,南金無價喜新嘗,含滋嚼句齒牙香。

  翻譯

  橘樹何時與山楂、山梨一起長到雪霜來時?一旦經(jīng)過品評之后,便增添光彩。橘子能在什么地方避開人們的議論?

  我到黃州來,開始還未認識橘樹。如荊州、揚州產(chǎn)的金子般的橘子極為貴重,我樂于嘗新橘。品嘗橘子吮它的滋味,賦寫橘詩嚼它的句子,口味芳香。

  注釋

  幾:何時。

  共:同與。

  查:楂,山楂。

  題品:品評。

  生光:增添光彩。

  木奴:橘子古名。

  北客:蘇軾自謂。

  有來:到黃州來。

  初:開始。

  無價:無法計價。

  齒牙:口味的俗稱。

  賞析

  上片,詠橘的高潔品格和生活地位!皫坠膊槔娴窖┧,一經(jīng)題品便生光”,以襯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潔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過霜期,而橘子卻能凌霜傲雪,常綠不衰。正因兩者從未“幾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于是一經(jīng)人們“題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頌》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來,對橘的是非褒貶從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稱頌,原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貶責(zé),原于它是生于山間的“木奴”。所以該詞的上片最后一句,蘇軾發(fā)出“木奴何處避雌黃”的感嘆,也是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這一過片問句,為下片進一步詠橘作了鋪墊。

  下片,寫橘之品格、價值和地位!氨笨陀衼沓跷醋R,南金無價喜新嘗”,以對襯之筆,先寫“北客”對橘初不相識,正是為了襯托如“南金無價”的橘子樂于被人們“新嘗”的價值。于是更進一步贏得人們的滿含滋吮它的滋味,賦寫贊頌它的詩句,其“齒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歷史的。

  全詞,運用了比襯、抑揚、反問、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豐碩、香味。尤其運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襯出橘子的美質(zhì)和價值。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年冬天,蘇軾品嘗香橘有感,作該詞抒發(fā)自己清新高潔的性情。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0

  霓節(jié)飛瓊,鸞駕弄玉,杳隔平云弱水。倩皓鶴傳書,衛(wèi)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曉,趁夜月、瑤笙飛環(huán)佩。正蹇驢吟影,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歌麗。泛碧蟻。放繡簾半鉤,寶臺臨砌。要須借東君,灞陵春意。曉夢先迷楚蝶,早風(fēng)戾、重寒侵羅被。還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淚。

  注釋

  正蹇驢吟影:一本無“正”字。

  簾:一本作“箔”。

  意:一本作“二”。

  楚:一本作“胡”。

  被:一本作“袂”。

  注釋

 、艧o悶:詞牌名。一名“催雪”。雙調(diào),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上片第八句定格為四字句,夢窗此詞為五字句,故全詞為一百字,變格。此詞創(chuàng)自姜白石,故以姜詞為正體。上片第四句、下片第三句均為上一下四句法。

 、普矿H吟影:一本無“正”字。

 、呛煟阂槐咀鳌安。

  ⑷意:一本作“二”。

 、沙阂槐咀鳌昂。

 、时唬阂槐咀鳌榜恰。

  鑒賞

  “霓節(jié)”三句,述下雪。言近燈節(jié)時天上的雪神駕著鸞車而來,向人間撒下漫天大雪,剎時間平野阻隔,天水一色,混蒙一片!澳薰(jié)”,即指燈節(jié)!帮w瓊”、“弄玉”,都是形容下雪!百火Q”兩句,言雪神是接到白鶴送來的下雪令,被風(fēng)姨喊醒的!靶l(wèi)姨”,傳說中的風(fēng)神!澳眱删,言雪神趁著夜色降下了茫茫大雪,不到天明,大地上就一派銀裝素裹!碍h(huán)佩”,也是指雪花!罢矿H”三句,有李賀騎驢覓詩之意境。此言詞人想一早就趁著大雪騎一匹羸弱的小毛驢,獨自一人去雪地里反復(fù)吟唱《詠雪詞》。這時候道旁的茶館、酒肆,想是因為天寒無人而“灶冷”、“門閉”,暫停營業(yè)。

  “歌麗”四句,家宴賞雪。言室中門簾半掛,臨階處擺起了酒宴,詞人舉杯浮大白,身旁伊人艷音宛轉(zhuǎn)歌唱侑酒。“碧蟻”,即綠蟻,借代酒。白居易詩“綠蟻新醅酒”可證之。“要須借”一句,“東君”,即春神;“灞陵”,漢文帝筑而葬此,因名灞陵,在長安縣東!板绷暾哿,為漢唐以來送客典故。此言如果能請來春神,就可以借助他的力量送走這位雪神,使萬物復(fù)蘇!皶詨簟彼木,點明上全系夢境。言風(fēng)緊雪密,詞人被嚴寒凍醒。詞人說:原來家宴云云,全是我南柯一夢。≈灰娛彝馄┗,詞人迷糊中還當(dāng)是在夢中所見的翩翩飛蝶呢。起床后,他趕忙去園中賞雪,見園中萬物皆白,“千樹萬樹梨花開”。檐邊、枝梢掛著的冰柱,又像是為朋友送別而流下來的串串淚行!皶詨粝让猿,化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詩句意;“深院梨花”,直用岑參“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

  全詞詠本調(diào),緊扣詞題,反復(fù)描述雪景,把它寫得淋漓盡致。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1

  對雪

  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古詩簡介

  對雪,這首詩寫于中唐“安史之亂”之時,作者杜甫為叛軍所羈押,而又聽聞唐軍新敗,愁望著漫天飛舞的飄雪,感受著冷冽刺骨的寒意,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guān)懷而又無從著力的感情油然而發(fā)。

  翻譯/譯文

  戰(zhàn)場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個人憂愁地吟詩。

  亂云低低的在黃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風(fēng)中飄舞回旋。

  葫蘆丟棄了,酒器中沒有酒,火爐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紅。

  前線戰(zhàn)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著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注釋

 、伲汉J,古人詩文中習(xí)稱為瓢,通常拿來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壺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綠色代替酒字。

 、冢骸皶铡笔菚x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賞析/鑒賞

  杜甫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lǐng)唐軍在陳陶斜和青坂與安祿山叛軍展開車戰(zhàn),大敗,死傷幾萬人。

  詩的開頭──“戰(zhàn)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fù)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huán)境的險惡。

  三、四兩句──“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fēng)”,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云,次寫旋風(fēng)中亂轉(zhuǎn)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復(fù)愁吟,從亂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風(fēng),滿懷愁緒,仿佛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接著寫詩人貧寒交困的景況!捌皸夐谉o綠”,寫出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非常艱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蘆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爐存火似紅”,也沒有多少柴火,剩下來的是勉強照紅的余火。這里,詩人不說爐中火已然燃盡,而偏偏要說有“火”,而且還下一“紅”字,寫得好象爐火熊熊,滿室生輝,然后用一“似”字點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爐中只存余熱的灰燼,由于對溫暖的渴求,詩人眼前卻出現(xiàn)了幻象:爐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紅。這樣的以幻作真的描寫,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詩人此時內(nèi)心世界的隱秘。這是在一種渴求滿足的心理驅(qū)使下出現(xiàn)的幻象。這樣來刻畫嚴寒難忍,比之“爐冷如冰”之類,有著不可以擬的深度。因為它不僅沒有局限于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描寫,而且融進了詩人本身的主觀情感,恰當(dāng)?shù)匕言娙怂憩F(xiàn)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來,做到了既有現(xiàn)實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詩人再歸結(jié)到對于時局的憂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載至二載),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zhàn)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qū)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zhàn)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說“數(shù)州消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jié)束全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guān)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2

  沁園春·雪 近現(xiàn)代 毛澤東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qū))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譯文

  北方的風(fēng)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

  望長城內(nèi)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整條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水勢。

  被白雪覆蓋的群山好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著和老天爺比一下誰更高。

  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格外嬌艷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嬌,引得無數(shù)英雄競相傾倒。

  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治功勞;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學(xué)才華。

  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都已經(jīng)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沁園春·雪》注釋

  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chǎn)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陜北準(zhǔn)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zhǔn)。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jié)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yè)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奥暂斘牟伞,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稍遜風(fēng)騷:意近“略輸文采”。風(fēng)騷,本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fēng)》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后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shù)民族或其首領(lǐng)。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tǒng)一蒙古后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領(lǐng)中國黃河以北地區(qū)外,還曾向西遠征,占領(lǐng)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jīng)過去了。 俱,都。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數(shù),數(shù)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沁園春·雪》賞析

  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fā)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dāng)代英雄,抒發(fā)無產(chǎn)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于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fēng)格。

  上片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氨眹L(fēng)光”是上片內(nèi)容的總領(lǐng)句!扒Ю铩薄叭f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nèi)灰簧,包容一切!氨狻蹦话察o,“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tài)。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薄巴弊纸y(tǒng)領(lǐng)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fēng)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nèi)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yīng)。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拔┯嗝А薄邦D失滔滔”分別照應(yīng)“雪飄”“冰封”!拔┯唷倍,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lián)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fēng)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zhèn)バ蹨啞?/p>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薄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的動態(tài)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xiàn)“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fā)的態(tài)勢和競爭的活力!吧健薄霸倍际庆o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后晴日當(dāng)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yīng);“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fēng)光”作總評;“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fā)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tǒng)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jīng)歷!罢垩钡男蜗,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tài),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lǐng)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diào),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fēng)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皬澒浯蟮瘛,非常傳神地表現(xiàn)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zhuǎn)向詩人所處的當(dāng)今時代,點出全詞“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敖癯笔且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fēng)流人物來帶領(lǐng)。“今朝”的風(fēng)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chuàng)造空前偉大的業(yè)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jié)語,發(fā)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xiàn)了毛澤東詞風(fēng)的雄健、大氣。作為領(lǐng)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fā)生同構(gòu),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fēng)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shè)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tǒng)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沁園春·雪》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的創(chuàng)作有2種說法:

  一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等率領(lǐng)紅軍東征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后,踏雪沿官道山行進,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并在此寫下了著名詩篇《沁園春·雪》;

  另一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陜西省清澗縣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溝,寫下壯麗的《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最早發(fā)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后正式發(fā)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3

  微風(fēng)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縈空如霧轉(zhuǎn),凝階似花積。

  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

  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翻譯

  微風(fēng)輕搖著庭院中的樹木,細細的飛雪落入竹簾的縫隙。

  雪花像霧一般在空中飄轉(zhuǎn)著,凝結(jié)于臺階好似落花堆積。

  看不見院中楊柳發(fā)芽迎春,只見桂枝上掛滿白色的雪花。

  傷心淚下,愁情無人可以傾訴,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釋

  縈空:在空中縈繞、飄動。此處是寫雪花凌空盤旋之姿。

  凝階:凝結(jié)于臺階。

  楊柳春:指楊柳發(fā)出綠葉。

  桂枝白:指桂樹開花。

  零淚:落淚。

  道:訴說。

  賞析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知識分子只能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寄情山水風(fēng)光,此詩即是詩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詠雪而作。

  這首詩寫的是江南特有的細雪,詩人名為詠雪,實為傷懷。作品中所寫的雪,既不是銀妝素裹的曠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飛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細雪。作者立于簾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寫風(fēng)搖庭院之樹,是因樹動而知風(fēng),并且知是微風(fēng),顯然庭樹之動不同于大風(fēng)下之搖動。次句的“細雪”與前面的“微風(fēng)”相應(yīng),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點!跋潞熛丁钡摹跋隆,正與風(fēng)之微、雪之細相應(yīng),故能從竹簾縫隙中落入。

  “縈空”二句寫雪在空中、階上之姿。這里的“轉(zhuǎn)”為回環(huán)飄動之意。雪縈繞于空中如霧一樣回轉(zhuǎn)不定,這種狀態(tài)唯“細雪”才能有。因其“細”,故能“縈空”,似乎久飄不下;因其“細”,故迷朦“如霧”!澳A”與“縈空”相對,但見“縈空”,但見階上之雪凝積如花,而不見其飄落。這與“下簾隙”不同。詩人立于簾下,見簾邊之雪,故知從簾隙落下。

  “不見”二句用反襯法過渡,“楊柳春”是聯(lián)想之景,是虛寫,“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實寫,“白”字從色彩上暗合“雪”!安灰姟、“徒見”對比鮮明,突出了雪后玉樹瓊枝的美麗景象。其實,這兩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見”、“徒見”的頓挫間還透露出詩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這一聯(lián)是由寫景轉(zhuǎn)入抒情的關(guān)鍵。

  “零淚”二句則直接展現(xiàn)詩人自我!傲銣I”是傷懷的表現(xiàn)。有感如此,卻無人可以傾訴,故自責(zé)多情若此,無益。直以此二句表現(xiàn)詩人的苦寂、孤獨之感。觸發(fā)詩人“相思”、“零淚”的是何物,詩中沒明確講。然而從前面對雪景的描繪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詩中先言“似花積”,又以“不見”春與“徒看”相對舉,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見非花之雪,不見春葉、春花。詩人的“相思”,就在于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對“不見”的春之盼望,對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觀的假象的嘆惋,同時,也隱約透露出詩人對自己機遇難逢的感傷。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4

  好事近·飛雪過江來

  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cè)。惹報布帆無恙,著兩行親札。

  從今日日在南樓,鬢自此時白。一詠一觴誰共,負平生書冊。

  注釋

  江:指長江。

  赤欄橋:在安徽合肥。

  惹:即偌,猶言在此。無恙,無疾無憂,這里指旅途平安。

  著:加上。

  親札:親筆寫的書信。

  一詠一觴:這里指有誰來同飲酒賦詩。

  書冊:即書籍。

  注釋

  江:指長江。

  赤欄橋:在安徽合肥。姜夔《淡黃柳》詞序:“客居合肥南城赤欄橋之西!

  惹:即偌,猶言在此。無恙,無疾無憂,這里指旅途平安。

  著:加上。親札:親筆寫的書信。

  一詠一觴: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詠一觴,亦足以暢敘幽情。“這里指有誰來同飲酒賦詩。

  書冊:即書籍。這句說,不能為國建立功業(yè),辜負了一生讀書的志向。

  鑒賞

  這首詞是呂渭老南渡平安抵達后,寫給友人的。

  詞作上片寫抵達江南,并報平安。“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cè)”,開首二句寫實,點明渡江時的季節(jié)、氣候和到達地點。雪花飛揚之時,當(dāng)正值寒冬季節(jié),而此時冒雪渡江,可見當(dāng)時情況比較緊急,這反映了靖康之亂后的動蕩局面!俺鄼跇颉,有紅色欄干的橋。這里可能指具體地名。據(jù)姜夔《淡黃柳》詞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欄橋之西!奔丛诎不蘸戏,可參考。三、四句“惹報布帆無恙,著兩行親札”,為倒裝。即到達后立刻寫封簡短信札,向友人報告平安,以免他們掛念!安挤,布制的船帆!安挤珶o恙”,旅途平安,沒出事故!稌x書·顧愷之傳》載:“(殷)仲堪在荊州,愷之嘗因假還,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風(fēng)大敗。愷之與仲堪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李白《秋下荊門》詩有“霜落型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句!盁o恙”,無憂無疾,這里指旅途平安!叭菆蟆保械倪x本和分析文章作“為報”!盀閳蟆币揍。但不知據(jù)何版本,故仍據(jù)《全宋詞》作“惹報”!叭恰保百肌,如此,這樣。即緊承第二句句意:這樣已平安抵達江南,就趕緊寫信報平安!皟尚小,表示信極短,不及談及別事。詞作上片語雖平實簡潔,感情卻深沉真誠。

  詞作下片抒發(fā)悲傷懊悔的心情。首句“從今日日在南樓”中“從今”二字,帶有絕決、失意的意味,與上片首句遙相呼應(yīng)。渡江南來,顛沛流離,中原淪于敵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樓”,用“日日”加以強調(diào),從今以后,天天都要棲息在南方!澳蠘恰,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歡聚之處,這里是指詞人在南方的住處。“發(fā)自此時白”,“發(fā)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這里上承“從今”,下又用“自此時”加以強調(diào),內(nèi)涵就較為復(fù)雜了。結(jié)末二句,就是對“發(fā)白”原因的說明!耙辉佉挥x誰共”,“一詠一觴”,指賦詩飲酒。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永足以暢敘友情!薄罢l”,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句是說自己來到江南,與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戰(zhàn)亂頻仍,障礙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賦詩飲酒,互訴衷腸呢?此為“發(fā)白”的原因之一!柏撈缴鷷鴥浴,“書冊”上加“平生”二字,是說辜負自己讀了一輩子書,卻無法實現(xiàn)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古時文人讀書,多抱有“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處于北宋淪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權(quán),金人虎視眈眈之際,理想終成泡影。這是“發(fā)白”的原因之二,實際是主要原因。詞作下片語氣沉重,悲懣與懊悔之情交織。

  全詞雖簡短,內(nèi)涵卻極豐富,感情強烈深切。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5

  山中雪后 清朝 鄭燮鄭板橋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山中雪后》譯文

  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

  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么不尋常!

  《山中雪后》注釋

  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詩

  這句是說,屋上積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清孤:凄清孤獨

  等閑:尋常、一般。

  《山中雪后》賞析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是。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笔钦f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檐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山中雪后》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所以他經(jīng)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對雪》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5篇)】相關(guān)文章: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原文及賞析11-19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0-18

曲江對雨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8

《太常引·姑蘇臺賞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0-16

隆中對原文及賞析10-16

對楚王問原文及賞析11-19

雪竇游志原文及賞析11-11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22

《古劍篇》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