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精】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阿昌族是當今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省和貴州省,根據(jù)人口調(diào)查,阿昌族人口總數(shù)為三萬九千余人。那么,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民俗文化。那么,阿昌族有著什么樣的風俗習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謠、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流傳著不少優(yōu)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扎》、《鐵匠戰(zhàn)龍王》;風俗故事《谷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樸實,生動感人。
“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yè)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云、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diào)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
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蕩秋千、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shù)等。
工藝美術(shù)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制作等,制作精細。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筑、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被阿昌族稱為“我們民族歷史的歌”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內(nèi)容宏大,情節(jié)奇異而又曲折生動。史詩不僅以阿昌人的歷史經(jīng)驗、生活體驗和文化思索解答了宇宙起源、人類誕生、民族由來、習俗形成與文化緣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而且對于為什么男人無乳,女人無須?為什么牛犁田?馬馱貨?大地為什么凸凹?日月為什么旋轉(zhuǎn)等等人類生存狀況問題,也作了充滿智慧與情趣的回答。在阿昌族社會,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古往今來一直作為一部完整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史而被解讀與傳承著。
愛情樂器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洞簫、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铓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diào)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tǒng)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每年農(nóng)閑季節(jié)或各種節(jié)日集會期間,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領(lǐng)里,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伙子心領(lǐng)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diào),心慌意亂,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后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里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qū)Τ楦,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jié)為秦晉之好。
戶撒刀
戶撒刀,又稱“阿昌刀”,因多產(chǎn)于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qū)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極為精美。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chǎn)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shù)十個品種。還有專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頗刀等。由于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云南,遠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
戶撒刀之所以經(jīng)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shù)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制得剛?cè)峒鎮(zhèn),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制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shù)。后來,這些匠人與當?shù)厝送ɑ,逐漸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人繼承和發(fā)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shù),生產(chǎn)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chǎn)品。整個戶撒地區(qū)好比一座手工業(yè)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chǎn)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春節(jié)回娘家習俗
在滇西阿昌族地區(qū),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婦,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結(jié)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動。此后,新媳婦將要與新郎官結(jié)伴從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家人要隆重的置辦酒席,款待家族親戚、親朋好友,歡送新人。春客開始時,叫吃竄客;結(jié)束時候,叫吃辭客。
家族及娘家人的竄客、辭客,會像辦婚禮一樣,親朋云集。會置辦一些禮物錢財,送給新人。娘家人送給兒女的小雞子一對、小豬仔一對,岳父母支持信任新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安家立業(yè),叫他們帶回夫家去,好好過日子。
出門前,一對新人,在堂前磕頭、跪拜父母、岳父母,家族長輩則教育新人回去后,要團結(jié)和睦、尊老愛幼、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因此,元宵節(jié)的鄉(xiāng)村,到處都是走親戚的新人。
他們依依不舍地跪拜親情故土,難舍難分的告別恩情親人,眼淚汪汪地回家,戀戀不舍的揮手別離熱熱鬧鬧的春節(jié)過年,回歸鄉(xiāng)村生活,開始艱難的成家立業(yè),開始鄉(xiāng)村忙碌的春耕生產(chǎn)!
滇西阿昌族,春節(jié)開始豎立的秋千,點燃的春燈,紅紅火火,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鬧元宵中,拆秋,封燈,熱熱鬧鬧的年事活動結(jié)束了。
到城市做工人的要回城上工,在鄉(xiāng)村就學的學生要返校上學,在農(nóng)村的廣大農(nóng)民要備耕播種。鄉(xiāng)村的布谷鳥,在枝頭催叫春耕生產(chǎn),一年之計在于春,讓我們在春天里開始耕耘!在萬象更新的春回大地中,開始春天的故事!
阿昌族的戀愛方式
阿昌族居住在云南梁河、隴川等縣。臘撒是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的一種特殊游戲,世代相傳,既是友誼的象征,又是使青年男女成為佳偶的橋梁。
“臘撒”譯成漢語就是換手藝的意思,大致分為“相送”、“回禮”、“贈送”、“剎水”4個階段。
如果某個小伙子在對歌時相中了某個姑娘,就用進煙的方式,請對方收下煙盒。此為“相送”。
若是女方對男方有意,便收下男方的煙盒。過幾天把綴著螞蚱花的披巾,以及香煙、火柴等,用紙包好,再用染了色的彩線捆好后結(jié)個活扣送給小伙子,以表示對他有愛慕之心。此為“回禮”。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禮”后,就在自己親手雕刻的銀簪上拴兩朵有彩色珠子的螞蚱花,連同手鐲、銀鏈、銀扣等,與糖一起包好,請人帶給姑娘,表示自己真心愛姑娘。此為“贈送”。
如果姑娘真的有心和小伙子成親,就用自己親手紡織的布做成對襟衣送給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是真心要跟小伙子成親,就買一個枕頭相送,以示賠禮道歉,請男方另擇佳偶。此為“剎水”。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相關(guān)文章: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09-02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06-29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介紹04-02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總結(jié)09-02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8-29
阿昌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12
阿昌族的習俗09-13
阿昌族文化習俗08-30
阿昌族的節(jié)日習俗有什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