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來歷合集15篇
春節(jié)的來歷1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歡天喜地,到處洋溢著熱鬧的氣氛,這是個歡樂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這就是中國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春節(jié),俗稱過年。
關于春節(jié),民間習俗有很多,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貼大紅對聯(lián),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氛圍,家家戶戶包餃子作為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除舊迎新,鞭炮聲給人們帶來了喜慶繁華的氛圍,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著嶄新的衣服,出門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完了年,小朋友都會拿到紅包,逛廟會、舞龍獅等等,一些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于春季的來歷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都殘害生靈,臘月三十半夜時分,“年”闖進村,見家門上貼著大紅對聯(lián),屋內(nèi)燈火通明,院內(nèi)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年”被這種情景嚇得全身發(fā)抖,狼狽地逃竄了。從此每年臘月三十家家戶戶貼紅對聯(lián),燈火通明,燃放炮竹成了民間習俗,第二天成了中國民間節(jié)日——春節(jié)。
春節(jié)是親人團聚的日子,豐富多彩的民俗,展示著民眾的生命律動與精神渴求。
春節(jié)的來歷2
春節(jié)為什么要燃放鞭炮
“春節(jié)”這一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過年”。
“年”是什么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傳說中“年”是遠古時代的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雖然近年來各地城市紛紛出臺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在城市中這一古老的習俗曾經(jīng)沉寂,但并沒有成為歷史。
隨著人們對此民俗的日益重視,各地城市又紛紛改禁放為限放,使城市里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又回來了。
過年人們?yōu)槭裁聪嗷グ菽?/strong>
還是因為年這種動物,它在臘月三古晚上的鬧騰,要直到初一早上!澳辍憋柌秃髶P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所以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jié)的來歷3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漢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jié)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nèi)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有關于年的傳說也很多。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背D晟砭雍5,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類的性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逃往深山,以此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澳辍背牌偶遗暺蹋S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顫栗,再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正是正月初一,人們回來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訴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紛紛換新衣,到親友家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驅(qū)趕“年獸”的辦法了。
現(xiàn)在中國過年都會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等等。貼“!弊郑藗儠室獾官N在門、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吃魚,則象征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到年末,每家每戶都要祭祖,祭祖的前一天,大家都會把屋子里打掃的干干凈凈,準備好祭祖所要的物品,而在除夕的當天,每家每戶在大門兩邊貼對聯(lián)和貼“!弊,一大家子人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年飯,象征團團圓圓。除夕晚上12點鐘聲敲響時,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會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普遍都會穿紅色,寓意“象征新的一年新面貌和紅紅火火”,走親訪友拜大年。
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傳統(tǒng)最隆重的節(jié)日,我們要把民間傳統(tǒng)傳承下去!
春節(jié)的來歷4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女孩們越長越漂亮,男孩們越長越帥。
春節(jié)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說起過年,還有一段來歷呢。我們就重這說起吧……
傳說夕和年原來都在玉帝下做事。年聰明勇敢,可夕呢,又懶又饞。夕還老在天上鬧事,被玉帝貶到人間,變成了一只大怪物。
夕掉在了原始森林,把森林的動物全吃光了,便呼呼大睡,不知過了多少年,夕終于醒了,只見四周一片寂靜。夕的肚子空空的,好餓啊。夕看見了一個村莊,便向村莊跑去。夕趁大家睡覺時,便吃起了村里的牛羊雞鴨。村民們的生活失去了寧靜。最恐怖的是,夕吃完了家畜以后邊吃起了人。大家恨死了這頭怪獸,可是誰能打過它?
誰知夕怕兩樣東西。年把紅布甩在天上,紅布一下子抓住了夕的四只腳。年又把竹筒對準夕的身體,只聽見“噼里啪啦”的響聲。夕拼命掙扎,再也站不起啦。
從此,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就叫做“除夕”。為了紀念年,人們把正月初一那天叫做“年”
春節(jié)的來歷5
、徘把
農(nóng)歷正月初一就是春節(jié),那么春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
、蒲芯糠椒
從電腦上查找資料
⑶研究情況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⑷結論
原來,春節(jié)的來歷是一個關于怪物“年”的神話啊
一、調(diào)查目的
了解中國春節(jié)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jié)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diào)查時間
20xx年春節(jié)期間
三、調(diào)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干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閱資料,了解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的來歷6
1、過年是怎么來的
年最初的含意來自農(nóng)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nóng)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俗稱陰歷年。
2、過年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澳辍焙雎劙肟罩许懫鹆伺九镜谋蘼,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3、各地過年吃什么
3.1、北方過年吃什么
我國北方人春節(jié)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里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3.2、廣東過年吃什么
廣東部分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jié)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jié)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3.3、上海過年吃什么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fā)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著升和發(fā),十分吉祥如意。
春節(jié)的來歷7
春節(jié)的來歷
在福建省民間,流傳著過年的美妙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里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伙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么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zhuǎn)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只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么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卑⑺X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熳。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zhuǎn)頭,朝村后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zhuǎn)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jīng)把牛群趕進棚里,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們對鄉(xiāng)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鄉(xiāng)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發(fā)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xiāng)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xiāng)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shù)搅诉@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lián),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征。據(jù)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御“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1.給畫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降臨
A.jiàng
B.xiáng
正確答案:A
2.給畫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牛鞭
A.biān
B.piàn
正確答案:A
3.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忽然( )
A.偶然
B.突然
C.經(jīng)常
正確答案:C
4.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抵御( )
A.抵擋
B.放棄
C.歡迎
正確答案:C
5.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兇惡( )
A.丑陋
B.和善
C.美麗
正確答案:B
6.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美妙( )
A.美好
B.丑陋
C.幸福
正確答案:B
7.最初阿山和阿水是怎樣嚇走年的?
A.放爆竹。
B.放火燒。
C.甩牛鞭。
正確答案:C
8.你還知道哪些民間傳說,簡單說說看?
春節(jié)的來歷8
據(jù)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fā)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jié)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xiàn)在開始用駢體聯(lián)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nèi)涵,不只是避邪驅(qū)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nèi)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xiàn)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qū)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zhuǎn)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nèi)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lián)”一詞的出現(xiàn),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lián)。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lián),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lián),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睂懲旰缶屠^續(xù)巡視。
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lián),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lián)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lián)”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lián)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xiàn)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jù)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lián);“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lián)的橫披;“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fā)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jié)時大家喜歡倒貼的“!弊郑蛯儆谶@種“斗斤”。
春節(jié)的來歷9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春節(jié)的來歷10
1、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民間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朝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tài),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nèi)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2、餃子的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東漢南陽人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另說:春秋時期的水餃在東夷地區(qū)薛國(今山東滕州)墓葬中發(fā)現(xiàn),說明這種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qū)。
3、餃子的文化
3.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勤:即勤奮、勤勞;經(jīng)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zhì)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3.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zhì)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3、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愿。
春節(jié)的來歷11
春節(jié)的來歷非常非常的悠久,你們想了解它嗎?那就跟隨我來吧!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農(nóng)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辰、元正、元溯、元日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了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nóng)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jié)。
春節(jié)前,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jié)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油、醬油、南北炒貨、糖果等,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春節(jié)還是個歡樂祥和的日子,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
我覺得春節(jié)不但給以后的生活起了個好頭,還給大家?guī)砹丝鞓、祥和!我喜歡春節(jié)!
春節(jié)的來歷12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jié)物之一。
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zhèn)惡驅(qū)邪。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qū)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過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為“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
宋代以來,人們用現(xiàn)實流通錢幣作為壓歲錢,明清時代廣泛流行。明清時代的壓歲錢,由長輩用紅線將銅錢串起來,吃過年夜飯后直接給予晚輩,或者在晚輩睡下后放置在床腳或枕邊。
如果貪睡的小孩已入夢鄉(xiāng),長輩則要留一份,壓在其枕邊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從枕下翻出,一番驚喜。使用鈔票后,家長們則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相聯(lián))的新鈔票,因為“聯(lián)”與“連”諧音,預兆后代“連連發(fā)財”、“連連高生”。而紅紙包鈔票,這種壓歲錢稱為“吉利紅包”壓歲不僅用錢,跟壓歲有關的還有壓歲盤,壓歲果子等。
壓歲錢數(shù)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通常視家庭經(jīng)濟情況而論,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幾千。這一方面給兒童帶來了年節(jié)的歡喜,但同時也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壓歲錢越來越多,兒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數(shù)目的錢財,應該怎樣合理的利用呢?
有的年輕人一味追求錢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對壓歲錢管理不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
總之,不論壓歲錢采用何種形式,壓歲錢都是喜慶的賀歲之禮,也是長輩給予晚輩以保護的力量。直到今天人們?nèi)员3种o壓歲錢這一傳統(tǒng)。
過年發(fā)紅包的發(fā)展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shù)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后,則演變?yōu)橛眉t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jīng)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原因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fā)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jù)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春節(jié)的來歷13
壓歲錢的來歷,它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云:唐玄宗天寶年,“內(nèi)廷嬪妃,每于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nèi)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睆拇喝铡皵S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后又發(fā)展到贈“洗兒錢”。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qū)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jié)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制的“壓歲錢”。
每逢春節(jié),長者往往要給晚輩們壓歲錢,而且多用一些連號的新紙幣,這個帶有濃厚節(jié)日色彩的習俗緣由何在,為什么要用連號的新紙幣,恐怕很少有人知曉。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xiàn)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節(jié)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jié)這天作為立春日,在宮內(nèi)相互朝拜。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后,春節(jié)被定為正月初一,春節(jié)散錢習俗就演變?yōu)殚L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者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與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者喜歡選用連號的新紙鈔賜予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梢哉f,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
到清代,才有兒童慶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至民國,又曾流行以紅紙包100銅元,以示“長命百歲”,建國后才用紙幣,以示祝福。
春節(jié)的來歷14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就要來臨了,為什么春節(jié)要放爆竹貼對聯(lián)呢?聽老人說這是為了趕走一種叫“年”的怪獸,“年”的怪獸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就由我來介紹介紹吧:有種叫“年”的怪獸,它兇猛異常,常年生活在海底,只有除夕才爬上暗來傷害人命。除夕那天,人們扶老攜幼,紛紛去往深山來躲避危險。只有一個乞討的老人慢悠悠的走著。人們牽牛趕羊,人喊馬嘶。一片慌亂的景象。人們急得像一只只熱鍋上的螞蟻,哪有心思來關照乞討的老人。只有一位婆婆給了他一點食物,勸他趕快去深山來躲避危險。老人笑道 :“婆婆若讓我呆一夜,我一定把一種叫“年”的怪獸趕走的!
婆婆不信,還是繼續(xù)勸他,婆婆無奈,只好自己上深山去躲避危險。這時“年”獸來了,他看到門上有紅色的對聯(lián),怪叫了一聲,然后猛撲過去,聽見里面有“噼里啪啦”的響聲,趕緊往后退,再也不敢往前一步。原來“年”獸怕爆竹、紅色和燈光。老人把門打開,里面點著蠟燭,他穿著紅棉襖。年獸大驚失色,飛快地逃跑了。第二天早上,婆婆回來了,聽到了“噼里啪啦”的響聲,這時她才恍然大悟。
于是她把老人不怕“年”獸原因告訴了鄉(xiāng)親們。從此以后,每年除夕,人們就有了放爆竹、貼對聯(lián)、走親戚這樣的風俗!澳辍鲍F再也沒有來過。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知道了春節(jié)的來歷了吧!
春節(jié)的來歷15
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和年的概念,經(jīng)考證最初的含義是來自農(nóng)業(yè),古時候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記則說: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成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直到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古時候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的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nóng)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使用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俗稱陰歷年。
春節(jié)源于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jù)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用朱砂涂臉,鳥以裝飾,唱唱跳跳。春節(jié)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楊振》:又冬無宿雪,春節(jié)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顒樱@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jié)習俗傳說
除夕夜:貼門神、貼春聯(lián)、守歲、吃年夜飯。說起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早的門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上,后來就畫個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傳說中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由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進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為門神的。貼春聯(lián),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再后來就改寫在紙上。因為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來人寫對聯(lián)大都用紅紙。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來放鞭炮,這叫做開門大吉,先放爆竹。爆竹響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然后就是重頭戲拜年。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帶著禮物到岳父家,進門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長輩們依次跪拜。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主要是拜訪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謝性拜訪。主要是對一年來欠人家情的,借年關買些禮物,以拜年的名義,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拜訪。主要是對左鄰右舍的街坊鄰居,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也比較合得來,借春節(jié)之際,到院里拱手抱拳說一聲:恭喜發(fā)財、萬事如意一類的吉祥話,以達到相互溝通,增進友誼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財神。正月初二祭財神是北方的一個風俗,這天無論是商家,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關于財神爺是誰從古至今有幾種說法,一說是趙公明。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實名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二說是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會不偏不倚,后人封為財神。三說是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的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四說是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故奉關羽為財神。特別是經(jīng)商的供奉關羽者居多,他們認為他對他經(jīng)商有保護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慶節(jié)。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說有天書下降人間,宋真宗下詔,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財神。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品,并鳴鑼擊鼓焚香祭拜,虔誠恭迎財神爺。凡接財神須供羊頭和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圖的是魚與余有諧音,圖個吉利。
正月初五: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次日后皆可破。婦女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破五習俗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
另外還有正月初六是送窮日;正月初七是人節(jié);正月初八是眾星下界之日等等。總而言之春節(jié)所有日子里的祭奠過法,都是向往新的一年里有一個事事順心,財源茂盛,五谷豐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春節(jié)的來歷合集15篇】相關文章:
立春節(jié)氣的來歷及注意事項10-26
關于除夕的來歷作文合集六篇01-31
清明果的來歷07-25
剪紙的由來與來歷02-16
中元節(jié)的來歷07-27
中元節(jié)的來歷08-16
中元節(jié)的來歷07-11
11.9消防日的來歷07-12
清明節(jié)的來歷07-20
清明節(jié)的來歷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