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行香子 清夜無塵》原文及翻譯賞析
這首詞大約作于晚年。詞中開篇以優(yōu)美潔凈的色起興,接著寫對月把,沉思反省人生。詞中集中了古人有關人生的言論和比喻,充分表達了名利虛無、人生如夢的感喟。既然人生短促,名利無憑,知音難遇,事與愿違,詞人只好“且陶陶、樂盡天真”,并進而產(chǎn)生棄官歸隱之心,希望從官場紛爭困擾中解脫出來,去過那“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的“閑人”生活。這種歸隱之想,其實早就萌生,但終其一生都沒有歸隱。盡管一生沉浮不定,受貶、入獄,迭受打擊,但他都挺住了。這大約得益于他思想的多元化和個性的曠達。他得意時,兼濟天下,頗有政績;失意時則用老莊思想來排遣胸中塊壘,不為虛名浮利所羈絆。這首詞實際就是他失意時的自我排遣和思想調(diào)整,也是他個性和人生觀的具體展現(xiàn)。
此詞或為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
詞中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隱、出世之意。
起筆,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把酒對月常是人的一種雅興: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此詞描述了環(huán)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辨了。作者這首詞里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肚f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郄(隙),忽然而已!惫湃藢⑷沼坝鳛榘遵x,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段倪x》《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唐人《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才華橫溢,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半m抱,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元佑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xiàn)實享樂,待有則乞身退隱!扒姨仗、樂盡天真”是其現(xiàn)實享樂的方式!疤仗铡,歡樂的樣子!。王。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jīng)!疤仗铡敝胁潘坪趸謴团c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但蘇軾又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賞玩,吟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將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
這首《行香子》表現(xiàn)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xiàn)的。蘇軾從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象古代范蠡、張良、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xiàn)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這就要根據(jù)政治條件而定了。
此詞雖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diào)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diào)一致,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地融合起來。
【《行香子 清夜無塵》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行香子原文及賞析08-21
行香子·述懷原文及賞析12-29
行香子·秋與原文及賞析08-19
行香子(寓意)原文及賞析08-17
行香子·過七里瀨原文翻譯及賞析08-17
《行香子·天與秋光》原文及賞析07-02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11-19
行香子·丹陽寄述古原文及賞析08-31
行香子·樹繞村莊原文及賞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