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友人原文、賞析 推薦度:
- 送友人原文、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送友人原文、賞析(15篇)
送友人原文、賞析1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詩,除了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此詩歷來膾炙人口,選入教材,是個佳作。
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皺M”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tài),用詞準(zhǔn)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xì)細(xì)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lián)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lián)“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fēng)飛轉(zhuǎn),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dá)了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fēng)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yuǎn)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彼途Ю,終須一別!皳]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nèi)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卑囫R,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dá)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原文、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fēng)飄蕩,到萬里之外遠(yuǎn)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yuǎn)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注釋
、殴汗糯诔峭庑拗囊环N外墻。
⑵白水:清澈的水。
、且唬褐~,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膳睿汗艜险f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fēng)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yuǎn)行的朋友。
、收鳎哼h(yuǎn)行。
、烁≡朴巫右猓翰茇А峨s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fēng)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焙笫烙脼榈鋵崳愿≡骑h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yuǎn)游的人。
、唐潱郝曇粼~。此。
、褪捠挘厚R的呻吟嘶叫聲。
、伟囫R: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yuǎn)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rèn)為此詩:“詩題疑為后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dāng)在南陽!辈⒋嗽妱(chuàng)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賢皓疑為于玄宗天寶六載(747年)于金陵所作。?
送友人原文、賞析3
原文
中流欲暮見湘煙,葦岸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yuǎn)沖云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fēng)波盡日依山轉(zhuǎn),星漢通霄向水連。(連 一作: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醉及新年。
譯文
傍晚時分,湘江水流在暮靄的籠罩之下更加浩渺,兩岸漫無邊際的蘆葦連接著廣袤的田野。
嚴(yán)冬快要過去了,大雁沖起云夢澤的積雪,準(zhǔn)備往北飛去了。在這樣的日子里,友人來到洞庭湖邊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歸去,一路上將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斬浪,順著水勢依山而轉(zhuǎn);夜里仰望星河,望著星空籠罩著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臘月將盡,友人回到家剛好趕上新年,與家人團聚將是多么幸福啊。
注釋
楚:湘江流域在古時候為楚國的屬地,故稱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飛的大雁。云夢:云夢澤,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兩省境內(nèi)。雪:一作“澤”。
轉(zhuǎn):指友人所乘之船,終日在風(fēng)浪中行轉(zhuǎn)。
星漢:銀河。
零落梅花過殘臘:一作“回首羨君偏有我”。臘:臘月,陰歷十二月。
歸醉及新年:一作“歸去又新年”,一作“歸去醉新年”。醉:沉浸。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詩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全詩大半寫景,不見傷別字面,只是將一片離情融入景中。
首聯(lián)、頷聯(lián)寫“湘口”所見: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靄、蘆葦、田野;接著遠(yuǎn)眺云夢,但見飛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離人。詩的前三句,境界闊大,氣象雄渾!爸辛饔阂娤鏌煛保爸辛鳌奔唇,這是江面寬闊的地方,此時在暮靄的籠罩下更顯得蒼蒼莽莽!鞍度敓o窮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湘江流域為楚地;“岸葦無窮”已有深遠(yuǎn)之意,再與“楚田”相接,極寫其空曠廣袤!叭パ氵h(yuǎn)沖云夢雪”,“云夢”是有名的大澤,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內(nèi),孟浩然曾以“氣蒸云夢澤”(《臨洞庭上張丞相》)來狀寫它的壯偉,這里則以“云夢雪”來表現(xiàn)同樣的境界。經(jīng)過此番描畫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點題:“離人獨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語皆成情語。飛雪暮靄,迷漫著一種凄冷壓抑的氛圍;四野茫茫,更顯出離人的'伶仃;大雁孤飛,象征著友人旅途的寂寞艱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襯,或用比興之法,寄寓自己的傷別之情。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dá)心緒,只是將幾組景物納入同一畫面之中,使它們發(fā)生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通過畫面顯示特定的意境。這樣,既有壯闊生動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內(nèi)在的個人情致,達(dá)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頸聯(lián)“風(fēng)波盡日依山轉(zhuǎn),星漢通霄向水懸”寫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實寫,而是由“洞庭船”引發(fā)的想象,故而在時間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見了。這兩句是說,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則星河璀璨,天色湖水連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麗的,然而詩人此寫并不是出自對洞庭奇觀的激賞,風(fēng)波之中,星漢之下,始終有著孤舟離人。因而,他對洞庭湖水的描繪,流露著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guān)切,而有關(guān)星河高懸的遐想,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詩人的這種情思同樣不是直接表達(dá)出來的,而是通過孤舟離人和洞庭景象這前后兩幅畫面的巧妙組接來加以體現(xiàn)的。
尾聯(lián)“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是說友人歸去當(dāng)及新年,而自己卻不能回去!傲懵涿坊ā笔窃娙俗詻r,也是一景。由臘月而想到梅花,由“殘”而冠以“零落”,取景設(shè)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聯(lián)固然表現(xiàn)了詩人的自傷之意,但同時也表現(xiàn)了念友之情,因為詩人之所以感到孤獨,完全是由友人的別離引起的,故而這種自傷正是對友人的依戀。
李頻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這首詩堪稱其代表作。全詩八句倒有七句寫景,湘江的暮靄,江岸的蘆葦、田野,云夢的飛雪、大雁,渡口的孤舟、離人,洞庭的風(fēng)波、星河,以及臘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紛至沓來,目不暇接。詩文有所謂“主賓”一說,主是中心,“無主之賓,謂之烏合”(王夫之《姜齋詩話》)。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孤舟離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圍繞這個中心層層設(shè)景;又從孤舟離人逗出情思,把諸多景物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故而全詩顯得章法齊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與一味作感傷語的送別詩不同,自有一番悠悠遠(yuǎn)思的風(fēng)韻。
創(chuàng)作背景
李頻是晚唐詩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別友人,寫下了這一首送別詩。詩人的送別對象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未得確證。
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zhèn))葬于永樂(今李家),唐代后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lǐng)悟頗多。壽昌縣令 穆君 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頓未續(xù)。時李頻從行,續(xù)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jié)茅屋,到此學(xué)餐霞!蹦戮鬄橘澷p。但此詩根據(jù)史學(xué)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送友人原文、賞析4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注釋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fēng)飄蕩,到萬里之外遠(yuǎn)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yuǎn)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注釋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⑵白水:清澈的水。
參考賞析
寫賞析
鑒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dá)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rèn)為此詩:“詩題疑為后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dāng)在南陽。”并將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賢皓疑為于玄宗天寶六載(747年)于金陵所作。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送友人原文、賞析5
送友人南歸原文
萬里春應(yīng)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翻譯
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
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xiāng)郢地。
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獲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
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你穿著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注釋
三江:指流經(jīng)岳陽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城:春秋時楚國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帶。
鄖國:春秋時位于楚國附近的小國。
秀:莊稼開花。
菰米: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一稱“雕胡米”。
懸知:遙知。
倚門望:戰(zhàn)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
其母說: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歸來。
老萊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應(yīng)早日歸家孝敬雙親。
賞析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lián)想到萬里春盡、鴻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yuǎn)、故鄉(xiāng)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nèi)容,以送歸為構(gòu)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nèi)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lián)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
頷聯(lián)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著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yuǎn)闊大。
頸聯(lián)寫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獲,通過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聯(lián)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dá)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綜觀全詩,既未明言送別之事,又無送別場景的刻意描繪,更無送別詩中所常見的諸如思念、憂傷、凄涼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出現(xiàn)。然而,詩人在送別時的復(fù)雜心緒——理解、擔(dān)憂、傷感、勸勉等還是隱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細(xì)心尋繹,便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最后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寫詩人,一寫友人,活脫脫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原文、賞析6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1、郭:外城。北郭:即指城北。
2 、孤蓬:蓬草秋枯根斷,隨風(fēng)飛轉(zhuǎn)不定,喻游子只身飄零,行止無定!肮隆弊窒碌闷嗫唷
3、 “浮云”二句:王琦曰:“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保ā独钐兹肪硎耍
4、蕭蕭:馬嘶鳴聲。班馬:離群之馬。
賞析:
此詩上四敘送別之地,下四言送友之情,不事雕琢,全出自然,語淺情深,新穎別致。作者將我國羈旅離別詩所用傳統(tǒng)語匯,如“孤蓬”、“浮云”、“游子”、“落日”、“班馬”等集中于一首詩中,把這些傳統(tǒng)語匯所包含的傳統(tǒng)形象,聚焦般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大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唐汝詢評此詩曰:“即分離之地,而敘景以發(fā)端,念行邁之遙,而計程以興慨。游子之意,飄若浮云;故人之情,獨悲落日,行者無定居者難忘也。而揮手就道,不復(fù)能留,唯聞斑(班)馬之聲而已。黯然銷魂之思,見于言外!保ā短圃娊狻肪砣
送友人原文、賞析7
【關(guān)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離別,寫景,浮云,落日
【名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注】
空中的白云飄浮不定,像你從此游蕩各地,我無法與你重逢;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說明】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起句點出送友遠(yuǎn)行時的.景物環(huán)境,繼寫友人別后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
【賞析】
李白的送友詩,除了《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只見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流。景物色彩明麗,毫無離別時的悲傷情調(diào)!按说匾粸閯e,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你就要像隨風(fēng)飛轉(zhuǎn)蓬草一樣,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流露出對朋友的不舍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對仗十分工穩(wěn),“浮云”對“落日”,一浮一落;“游子意”對“故人情”,一個不舍,一個情深。天空中的白云隨風(fēng)飄蕩,任意東西,而遠(yuǎn)行的游人正像天上的白云一樣,行蹤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遠(yuǎn)處夕陽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離開世間,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這正像詩人對朋友眷戀不舍的心情。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詩人將情感與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潔白的浮云,火紅的落日,色彩鮮明,氣韻生動,雖有無盡的惜別之情,仍保持一種瀟灑與詩意。更多有關(guān)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guān)注“”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一揮手,策馬而行。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不斷地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送友人原文、賞析8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篷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cè),白亮亮的河水環(huán)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罩械陌自骑h拂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賞析一
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佳作。詩一開頭便展現(xiàn)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山水畫卷:“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鼻啻涞纳綆n橫臥于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扒嗌健睂Α鞍姿,“北郭”對“東城”,對偶工麗,色彩鮮明;山“橫”、水“繞”,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yuǎn)行了。詩人與友人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jīng)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
中間兩聯(lián),直抒離別的深情。“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是說從這里分別之后,友人就將像孤獨的蓬草那樣隨風(fēng)而轉(zhuǎn),飄搖萬里之外。怎不叫人牽掛!這一聯(lián)是流水對,有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笔悄捴巳丝诘拿。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飄零之感,下句抒寫別后故人相思之情。這一聯(lián)對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渲染出濃郁的離別氛圍,卻點到即止,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
尾聯(lián)“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班馬,是離別的馬。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yuǎn)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里行程。
李白這首送別詩寫得情深意切,卻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而自然流暢。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構(gòu)成高朗闊遠(yuǎn)的意境。
賞析二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首聯(lián)“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皺M”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tài)。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lián)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lián)“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fēng)飛轉(zhuǎn),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dá)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guān)懷。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fēng)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yuǎn)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皳]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彼途Ю铮K須一別!皳]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nèi)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dá)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原文、賞析9
《送友人之京》作品介紹
《送友人之京》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0卷。
《送友人之京》原文
送友人之京
作者:唐·孟浩然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歸。
云山從此別,淚濕薜蘿衣。
《送友人之京》注釋
、贀P雄《解嘲》:“當(dāng)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溝渠!
《送友人之京》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shù)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dāng)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友人之京》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60送友人之京孟浩然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歸。
云山從此別,淚濕薜蘿衣。
送友人原文、賞析10
原文: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首聯(lián)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tài),用詞準(zhǔn)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xì)細(xì)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lián)表達(dá)了對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lián)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fēng)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yuǎn)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 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nèi)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dá)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出題預(yù)測】
1.請將首聯(lián)所展現(xiàn)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答:遠(yuǎn)遠(yuǎn)望去,青翠的山巒靜靜地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好一幅動靜相生、寥廓秀麗的圖景!說明:意近即可。
2. 請簡要分析尾聯(lián)中細(xì)節(jié)描寫的作用。
答:離別時揮手告別的動作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馬鳴猶作別離之聲,襯托了離情別緒。說明:意近即可。
送友人原文、賞析11
送友人入蜀
李白〔唐代〕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譯文及注釋
譯文: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自古以來都崎嶇艱險不易通行。人在棧道上走時,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浠\罩著從秦入蜀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著去詢問擅長卜卦的君平。
注釋: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崎嶇:道路不平狀。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cè)突兀而起。云傍馬頭生:云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陜西。┤胧竦臈5。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蛑噶鹘(jīng)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君平:西漢嚴(yán)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賞析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此詩以寫實的筆觸,精練、準(zhǔn)確地刻畫了蜀地雖然崎嶇難行,但具備別有洞天的景象,勸勉友人不必過多地?fù)?dān)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熱愛生活。詩中既有勸導(dǎo)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之意,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全詩首聯(lián)平實,頷聯(lián)奇險,頸聯(lián)轉(zhuǎn)入舒緩,尾聯(lián)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里,筆力開闔頓挫,風(fēng)格清新俊逸,后世譽為“五律正宗”。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首聯(lián)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diào)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里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lián)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lián)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cè)重迭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像是騰云駕霧一般!捌稹薄ⅰ吧眱蓚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象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yōu)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fēng)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lián)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xiàn)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
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巖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yuǎn)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陜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巖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盎\”字準(zhǔn)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
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yīng),形象地表達(dá)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gòu)成嚴(yán)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寫山下春江環(huán)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yuǎn)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fēng)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lián)忽又翻出題旨:“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yán)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zhuǎn)地啟發(fā)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lián)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fēng)格清新俊逸。詩的中間兩聯(lián)對仗非常精工嚴(yán)整,而且,頷聯(lián)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lián)忽描寫纖麗,又道風(fēng)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后,以議論作結(jié),實現(xiàn)主旨,更富有韻味。
此詩與《蜀道難》都是寫蜀地風(fēng)光,但在寫法上有較大區(qū)別。其同者都是從“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迷離神奇的色彩和點染烘托蜀道的艱險詭奇的氣氛,突出難和險,繼之按由秦入蜀的時空順序,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地描繪了蜀道山水風(fēng)光雄奇峻偉、高危驚險的獨有特點。然而,兩詩之異則迥然有別。
《蜀道難》充滿想象與夸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妒竦离y》著意于“難”,寓情于“憂”,詩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jié)”,中間再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復(fù)呼再嘆,呼前應(yīng)后,將蜀道開辟之極苦,蜀道行路之極難,蜀地留居之極險,渾成為一,全詩起結(jié)開合,縱橫起伏,既有雄渾之勢,又有飄逸之神!端陀讶巳胧瘛分塾凇八蛣e”,歸結(jié)于“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首聯(lián)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lián)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吧綇娜嗣嫫穑瓢R頭生”,盡顯蜀道的狹窄、險峻、高危、詭異,頸聯(lián)“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則靈筆一轉(zhuǎn),由險峻奇詭而優(yōu)美瑰麗,清麗明暢。尾聯(lián)則以曠達(dá)順適之情,勸慰友人隨緣應(yīng)機。全詩起承轉(zhuǎn)合皆緊貼詩題,敘事狀物,寫景寄情,一脈相連。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送友人原文、賞析12
原文:
送友人
[唐代]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鄉(xiāng)之夜的水邊蒹葭籠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與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誰說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間完結(jié)呢?可離別后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guān)塞那樣遙遠(yuǎn)。
注釋
水國:猶水鄉(xiāng)。蒹葭(jiānji。核菝!对娊(jīng)·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北局冈谒厬涯罟嗜,后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蒼蒼:深青色。
今夕:今晚,當(dāng)晚。
離夢:離人的夢。杳(yǎo):無影無聲。關(guān)塞:一作“關(guān)路”。
賞析:
這是是送別詩中的名篇。全詩四句,前兩句寫別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對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寫離情之苦。此詩的最大特點是隱含了《詩經(jīng)》名篇《秦風(fēng)·蒹葭》的意境,運用引用的修辭手法,以景開篇,以情點題,層層推進,處處曲折,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塞山色共蒼蒼!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水國之夜是籠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可知是秋季,這時節(jié)相送,當(dāng)是格外難堪。詩人登山臨水,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令人凜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不盡是寫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蒼蒼”兩句以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詩意,以表達(dá)一種友人遠(yuǎn)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就使詩句的內(nèi)涵大為深厚了。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痹姷暮髢删涫钦f,誰說友人千里之別從今晚就開始了?可離別后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guān)塞那樣遙遠(yuǎn)。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語,使人聯(lián)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寫情》)的名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無限的深情和遺憾。這里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李益《寫情》)的苦語。似乎意味著“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話語。這與前兩句隱含離傷構(gòu)成一個曲折,表現(xiàn)出相思情意的執(zhí)著。
末句提到“關(guān)塞”,大約友人是去邊關(guān)了,那再見自然是難了,除非相遇在夢中。不過美夢也難以求得,行人又遠(yuǎn)在塞北!瓣P(guān)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新來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語,相對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全詩詩情的發(fā)展,是先緊后寬(先作苦語,繼而寬解),寬而復(fù)緊,“首尾相銜,開合盡變”(清劉熙載《藝概·詩概》)。
“絕句于六藝多取風(fēng)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藝概·詩概》)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使內(nèi)涵更豐富;詩意又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zhuǎn)愈深,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詩人用語既能翻新又不著痕跡,娓娓道來,不事藻繪,便顯得“清”。又善“短語長事”,得吞吐之法,又顯得“空”。清空與質(zhì)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故耐人玩味。
送友人原文、賞析13
送友人南歸
王維〔唐代〕
萬里春應(yīng)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譯文
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xiāng)郢地。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獲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你穿著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注釋
三江:指流經(jīng)岳陽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郢(yǐng)城:春秋時楚國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帶。鄖(yún)國:春秋時位于楚國附近的小國。秀:莊稼開花。菰(gū)米: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一稱“雕胡米”。懸知:遙知。倚門望:戰(zhàn)國時王孫賈外出求仕,其母說:你早出晚歸,我將每天倚門而望,盼你歸來。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應(yīng)知家人盼其回歸。老萊(lái)衣: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非常孝順,年已七十,還常常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裝作嬰兒來逗父母開心。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應(yīng)早日歸家孝敬雙親。
賞析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lián)想到萬有春盡、等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yuǎn)、故鄉(xiāng)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nèi)容,以送歸為構(gòu)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nèi)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lián)描諸了萬有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諸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諸空中。
頷聯(lián)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著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全詩諸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諸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yuǎn)闊大。
頸聯(lián)諸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獲,通過運用景物描諸,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聯(lián)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dá)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綜觀全詩,既未明言送別之事,又無送別場景的刻意描繪,更無送別詩中所常見的諸如思念、憂傷、凄涼等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出現(xiàn)。然而,詩人在送別時的復(fù)雜心緒——理解、擔(dān)憂、傷感、勸勉等還是隱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細(xì)心尋繹,便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最后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諸詩人,一諸友人,活脫脫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原文、賞析14
原文:
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別后空回首,冥冥煙樹深。
譯文
您鬢發(fā)如雪,年事已高,呼喚渡船,在煙水迷離的浙江之濱。
正值落花時節(jié)。我們舉杯惜別,別后看明月朗照,千里同心。
您像鳳凰,志在騰身浩渺的太空;我似麇鹿,生性喜愛幽靜的山林。
分手后我徒然回頭遠(yuǎn)望。卻只見幽暗的叢林籠罩著煙云。
注釋
1、雪滿簪(zān):即滿頭白發(fā)。簪:古人用以綰結(jié)長發(fā)的物件。
2、浙江:水名,此指錢塘江。。▁ún):水邊。
3、花落:指暮春時節(jié)。
4、鳳凰:傳說中鳥名,品性高潔。身宇宙:即鳳舉,意舉止高尚。
5、麋鹿:俗稱四不像,是中國傳統(tǒng)中神奇吉祥的物種。古人將麋鹿換角當(dāng)作萬物復(fù)蘇、四季更替的標(biāo)志,甚至還用糜鹿角來占卜兇吉。
6、冥冥:昏暗朦朧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詩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作者在暮春的某一個傍晚,送別一位年事已高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別后,恐怕永無相見之日。于是寫下這首詩表達(dá)自己十分沉重和迷亂的心情。
送友人原文、賞析15
【原文賞析】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薄⒐撼菈ν獾膲,指城外。
。、蓬:草名,枯后隨風(fēng)飄蕩,這里喻友人。
。场⑵潱含F(xiàn)在。
。础啵悍謩e。
翻譯
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環(huán)繞著東城。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你象蓬草飄泊萬里遠(yuǎn)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陽余暉可比難舍友情。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賞析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lián)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huán)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皺M”字刻出山之靜態(tài),“繞”字畫出水之動態(tài)。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lián)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guān)切,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lián)更進一層,抒發(fā)難舍難分的情緒;茫骸对娊(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愿離群,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色彩鮮艷,語言流暢,情意宛轉(zhuǎn)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fēng)味。
【送友人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友人原文及賞析02-06
《送友人》的原文及賞析06-15
《送友人》原文及賞析08-30
送友人原文、賞析06-30
送友人原文翻譯及賞析07-17
峽口送友人原文及賞析07-21
送友人南歸原文及賞析08-19
送友人入蜀原文及賞析11-18
《送友人》原文賞析(精選14篇)12-14
李白《送友人》原文和賞析02-09